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聚焦中国高师美术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未来图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0 13: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聚焦中国高师美术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未来图景(上)2009-9-11 于洋  

为师、为学、为艺,是各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教育家共同追寻和守持的理想。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学者,慎思笃行问道;为艺者,敏悟游心抒怀。三种不同的文化使命与生活状态,聚集在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身上。2009629,以“为师、为学、为艺”为主题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暨院藏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该展览由中国画、油画、艺术设计和院藏书画共400余件作品分四个部分展示,完整地呈现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创作类教师的创作理念和丰硕成果。这些作品以艺术家个体的多元风格与学院整体的包容性构成了团队“和而不同”的学术价值,呈现了当代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教学与研究的较高水平。在随后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和次日举行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院长论坛”上,在京美术理论家和来自全国十余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以这次展览的作品与意义切入话题,围绕着当下高师美术教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了讨论。

师范美术教育的历史渊源与现代诉求

回顾20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正是在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起步的。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即标志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始,保定北洋师范学堂和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等随即也实施了以西洋美术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主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手段;此后,苏州美专、北京美专、杭州艺专等私立美术学校和国立美术系科才相继建立,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师范教育出现之前,以中国传统的“六艺”概念为主体的艺术,只是士人人格修养完善的必备素养;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在形式上主要是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学,在内容上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秘诀”传授,其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生存,就是人格修养的完善。但是自20世纪早期的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之后,美术教育的观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学为现代规模化教学所取代;美术教育不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需要,更在于职业化的训练和社会普遍的美育。美术教学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师授传递,而且成为系统化、学科化和规范化的普遍学问;美术的接受对象也由少数文化精英,转向整个社会大众。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是与普及教育、塑造民众国族意识相联系的,体现了知识分子精英变革现实的自觉性,与强化美育在大众教育中重要地位的策略性。因此,自20世纪早期师范教育起,从日本借鉴来的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体制和观念逐步在中国普及开来,并与中国传统美术和美术教育观念相结合,后经新中国建立以来师范高校的专业整合和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式的现当代美术教育体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自其前身北京艺术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时代起,便聚集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五十余年来,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与首都北京的文化建设,其美术与设计的学院教学与创作,随着建国初期的宏观整合、新时期的西潮涌动和世纪末艺术多元表现的繁荣,而逐渐走向深入与开放。这个过程中触碰到很多重要的学术难点,如现代观念与艺术形式的融合,题材的更新、时代的需求与艺术创作本体特性之间的矛盾,现代学院教学中以多元程式传达现代造型观念的可能性等,都成为当下学院教育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在此过程中,学院沉潜于继承与发展两个层面,一方面潜心研习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化,精研传统、钻研工笔重彩等古典艺术技法风格;另一方面广泛摄取当代西方艺术观念与技法,以探索新的媒材技法与表现形式,展现当代文化情境与都市人文精神,寻找一种既适合当代社会语境又顺应本土文化路向的教学与创作理念,在现代水墨、表现性油画等领域形成了自身风格。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下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和充满启示性意义。在此次展览开幕后的专题研讨会上,三十余位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专家和重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院长,就展览“为师、为学、为艺”的主题和展览作品风格、藏品质量展开探讨,并从各自专业角度论及师范院校美术院系在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与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加研讨的美术理论家更为关注的是师范院校的历史渊源和办学模式,并从中总结出师资培养的规律与模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由追溯首师大美术学院与北京艺术学院的渊源入手,认为此次展览主题抓住了艺术教育的特点,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郎绍君先生从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校史上的名师谈起,讨论了新的历史时期师范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与办学方略,指出优秀师资人才的引进与流动是其关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先生由“五四”以来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理念,谈到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学院的不同之处,提出把钻研学术、搞艺术、搞创作和为人师表结合起来,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师资建设的关键。

“为艺”与“为师”:创作与教学的关系

关于“为艺”与“为师”、即艺术创作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成为研讨会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镛先生认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美术师资,优秀的教师不一定本人画得最好,但一定是教得最好,其立足点应该放在美术教育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顾森先生也认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教育家而非创作家,为师比为艺更重要;中国国家画院的赵力忠先生提出采取开放的态度、广招天下贤才,是首师大美术学院近些年蓬勃发展的关键,而传统工笔重彩与现代水墨兼重的创作特色应该继续保持。对于院校藏品的教学作用与社会价值,中国美术馆研究一部主任陈履生先生提出,公立的艺术院校应在艺术品收藏方面花气力,为教学、为研究积攒资料,让从教学得来的资金能够回归教学,并应有意识地延续艺术品收藏的时代脉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淞先生则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德——文——书画”的价值体系层次谈起,同时强调了高校艺术藏品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应该使藏品“活”起来,为教学、创作和研究所用。
对于此次展览的主题和形式,诸多学者也从各自角度进行了阐析和建议。《美术》主编尚辉先生围绕着“师范学院的专业化”和“学院美术的当代化”两个重要命题展开阐述,点明此次展览的挑战性,他将“为师、为学、为艺”解读为教学、研究和创作,辨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学院性、教育性和研究性,是师范院校美术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先生首先肯定了首师大美术学院近年来的发展具有清晰的战略意图和整体规划,认为教学学科设置的全面性、包容性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办学的关键,而通过教学使学生关注民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则是师范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美术观察》的杨斌先生则从自身博士学习经历谈起,认为师范大学的学科综合性,学术资料的丰富性、管理和评价体系的规范性,是其不同于一般专业性院校之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讨会最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福顺先生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也表达了对于首师大美术学院的师资建设、创作、研究成果的期待和寄望。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3:15:35 | 只看该作者
聚焦中国高师美术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未来图景(下)与诸多学者的思辨性阐述相比,来自全国十余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则多从自身的教学管理实践出发,对于此次展览与高师美术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很多鼓励和建言。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孔新苗先生对于首师大美术学院的藏品与各风格画科学科带头人的业务水平印象深刻,提出师范教育的课程指导方案,应与专业艺术院校保持一定的差异性,而师大教学的人才建设的体系设计也应和国家的推行步骤相衔接;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林钰源先生就“师范性”一词展开论述,提出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目前高校存在的最大问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先生同意陈履生先生的观点,指出学院收藏应和教学相结合,并重视学生创作与教师创作的互动性;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高卉民先生则认为教学与创作并不矛盾,创作本身即是教学的一部分,同时名师与高徒之间存在着互相建构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学院院长胡玉康先生主张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不能办成专业美院的延续,否则培养出的师资不能适应相关教学工作的需要,无法胜任国家、社会赋予美术教育的使命。
对于师范教育的精英性与普及性、师资教学与创作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成为此次研讨会的一大焦点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万庆华指出,当前的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如何建构与国际化趋势相吻合的综合艺术教育,是摆在各高师美术学院院长面前的使命;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朱兴华提出美术教育主要涉及到教和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最终还是“人”的问题,宽松的学术创作的条件和环境是产生名师名家的温床;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郭晓光先生提出,如何解决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还要搞艺术创作的困难,是所有高师美术学院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并重申了师范院校的教学特色;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蒋世国先生则更为强调师范大学美院教师作为教师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点明“艺而优则教”的合理性;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滕小松先生认为此次展览,强调了为师、为学、为艺的宽广视野,具有前卫的理念和清晰的思路;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蔡敏先生以“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的譬喻,指出师范教育和师资培养的重要性。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进安先生在总结发言中,首先对于参加研讨会和展览活动的专家、院长表示了感谢,他指出从某种程度来讲,左右中国艺术创作取向的关键,在于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其存在的问题与成功经验都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与实践。

高师美术学院的当代发展之道

以上诸多高师美术学院院长提出的问题,在次日上午于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举办的“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院长论坛”上得到了更为具体、深入的阐发。如果说前一日的展览研讨会更为关注人才的培养和学院艺术创作,那么高师美院院长论坛则将研讨主题转向了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具体问题,也将焦点对准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生存发展现状的共性问题与解决之道。
首先,对于高师美院院长论坛的开设、未来运行与体制建构,来自各地师范高校美术学院的院长们都从自身的角度建言献策,并提出很多有待完善与总结细节问题。万庆华先生提出应该建构这样一个的平台,让高等师范教育发现并研究一些共同问题,然后再找出一些能够局部或整体上推进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想法,为此他建议各院校通过此平台共享教学计划与方案大纲,展开相关的横向研究,并逐渐形成教师资源共享机制;林钰源先生提议此论坛的名称要追求较强的可识别性,以求和“全国艺术院校院长高峰论坛”拉开距离,此论坛的性质、组织形式、运行方式都需要进一步讨论,而每一届论坛的具体话题的设置则是论坛需要建设的重要内容;朱兴华先生则提出每个省、每个地区的高师院校都有各自的具体问题,即便是院长论坛在宏观理论角度能够形成一致,但在具体执行的时候恐怕也很难以一个模式束缚,为此应抱以求同存异、共同进步的态度。关于论坛的名称、章程、体制乃至标识的问题,孔新苗、李向伟、尹少淳、蒋世国等先生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设性意见,力求更好地凸显该论坛的品牌性与权威性,为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应有的建设性作用。
第二,师范院校美术学院与专业美术学院的差异,继前一日中国美术馆研讨会上得到诸多与会理论家、学者的密切关注之后,再度成为讨论的焦点,从而将此问题推向更为具体的思考与建构。孔新苗先生从教育部做教学教育调研方案切入,认为专业艺术院校可以通过几个大师名家,在一段时间内带动起美术学院的创作教学,而师范院校则必须更加关注社会师资的培养模式,这需要一个更为宏观的研究背景;美术教育学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先生从高师美术教育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谈起,提出师范院校在当下的美术教育中一直走在最前沿,专业美院有学科设置与艺术创作上的自主性等优势,而高师美院与专业美院相比较的优势在于其综合文化氛围与更为严格的学术研究规范,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与研究性人才。笔者对此深有同感,真正认识到这些差异的存在,对于有规划地建构中国美术教育的学科格局,避免各类院校在同一方向重复建设、跨领域攀比的现象,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此次论坛留给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的重要启示之一。
第三、对于“师范”一词内涵与实质的变化,有与会院长提出了较为中肯的分析,也探及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在当代学院教育中的境遇变化等问题。如当日晨来京参会的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向伟先生认为,经济危机的蔓延、国家的发展、地方的需求,都会对各地的教育乃至师范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情境下,高等师范的内容已经含有很大比例的非师范类专业,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在校师范生占学生总数的不到1/3,因此大部分高师都已从师范性变成综合性,定位于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性大学,如何处理好“应用”与“研究”的关系变得十分关键。诸多与会者对于美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厘析,正如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孙志钧先生提出的,美术教育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过去美术教育主要是存在于基础教育,当前随着国际交流和经济发展,对于美术教育的外延扩大已经不局限于在学校教育,也包括美术馆、博物馆教育,这种深刻变化值得引起重视。
第四,对于当代学院美术教育价值观的弊端和不足,一些高师美院院长也指出了其根源和改善方案。这些高师美术学院决策者更为关注的问题,集中于美术学院在综合大学中的生存境遇、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理工类学科的区别、美术学科评价标准的特殊性等问题。如天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华梅女士指出,当前一些专业院校的眼界偏窄,一些学院把任务只盯在全国美展获奖上,但在科研项目上偏弱,而在综合大学当中的美术院系要想立足,科研实力和社会效应同样需要加强;胡玉康先生更为担忧美育在当下高等教育的缺失,甚至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依然有亟待改进之处;高卉民先生则指出,在一个庞大的综合院校中,很多人会觉得美术在各个学科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往往不被重视,套用理科的评价标准衡量艺术学科的科研,对于艺术学科的教学研究十分不利。事实上,这些与会院长所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的教学研究中,更显现出当前美术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格局中的现实地位,与整个社会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人们进一步关注和省思。
第五,师资建设和课程设置等具体问题也成为论坛的讨论热点,并牵涉出诸多高师美院院长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李豫闽先生向与会者交流汇报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与科研成果,展示了该院在海峡两岸艺术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立足于本土、对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重要性;郭晓光先生提出师范类院校“是培养中小学老师,还是培养艺术家”问题,认为师资培养的进口和出口,与“学分制”一样,呈现了综合类师范院校的特殊性,而通识课、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配备的问题,也成为诸多院校的难题。孔新苗、高卉民、韩振刚、董重恂、李中扬、林钰源、朱兴华、滕小松等先生,也对学分制的优势与制约性、招生规模、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他们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普遍感到,不同院校各自的苦衷、经验乃至教训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既要善于借鉴他山之石,同时也要靠自身的切实努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正如论坛召集人刘进安先生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的,此次论坛邀集了各师范院校学院的院长共襄办学理念,互通有无,此次论坛的召开本身就展现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全国师范院校美术院系的决策者和师生都有志于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和管理体系,这也是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所在。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看,此次论坛凝聚了全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办学力量,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扩大了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社会影响,也为敦促高师美院的办学理念、学术交流更加规范和深入起到了积极作用。此次展览及首届高师美院院长论坛的意义,将随着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建设的继续深入和整个社会对于高质量美术师资培养的迫切需求,而显得更加深远和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28 , Processed in 0.4328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