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中国高师美术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未来图景(上)2009-9-11 于洋
为师、为学、为艺,是各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教育家共同追寻和守持的理想。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学者,慎思笃行问道;为艺者,敏悟游心抒怀。三种不同的文化使命与生活状态,聚集在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身上。2009年6月29日,以“为师、为学、为艺”为主题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暨院藏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该展览由中国画、油画、艺术设计和院藏书画共400余件作品分四个部分展示,完整地呈现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创作类教师的创作理念和丰硕成果。这些作品以艺术家个体的多元风格与学院整体的包容性构成了团队“和而不同”的学术价值,呈现了当代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教学与研究的较高水平。在随后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和次日举行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院长论坛”上,在京美术理论家和来自全国十余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以这次展览的作品与意义切入话题,围绕着当下高师美术教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了讨论。
师范美术教育的历史渊源与现代诉求
回顾20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正是在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起步的。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即标志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始,保定北洋师范学堂和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等随即也实施了以西洋美术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主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手段;此后,苏州美专、北京美专、杭州艺专等私立美术学校和国立美术系科才相继建立,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师范教育出现之前,以中国传统的“六艺”概念为主体的艺术,只是士人人格修养完善的必备素养;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在形式上主要是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学,在内容上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秘诀”传授,其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生存,就是人格修养的完善。但是自20世纪早期的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之后,美术教育的观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学为现代规模化教学所取代;美术教育不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需要,更在于职业化的训练和社会普遍的美育。美术教学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师授传递,而且成为系统化、学科化和规范化的普遍学问;美术的接受对象也由少数文化精英,转向整个社会大众。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是与普及教育、塑造民众国族意识相联系的,体现了知识分子精英变革现实的自觉性,与强化美育在大众教育中重要地位的策略性。因此,自20世纪早期师范教育起,从日本借鉴来的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体制和观念逐步在中国普及开来,并与中国传统美术和美术教育观念相结合,后经新中国建立以来师范高校的专业整合和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式的现当代美术教育体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自其前身北京艺术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时代起,便聚集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五十余年来,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与首都北京的文化建设,其美术与设计的学院教学与创作,随着建国初期的宏观整合、新时期的西潮涌动和世纪末艺术多元表现的繁荣,而逐渐走向深入与开放。这个过程中触碰到很多重要的学术难点,如现代观念与艺术形式的融合,题材的更新、时代的需求与艺术创作本体特性之间的矛盾,现代学院教学中以多元程式传达现代造型观念的可能性等,都成为当下学院教育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在此过程中,学院沉潜于继承与发展两个层面,一方面潜心研习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化,精研传统、钻研工笔重彩等古典艺术技法风格;另一方面广泛摄取当代西方艺术观念与技法,以探索新的媒材技法与表现形式,展现当代文化情境与都市人文精神,寻找一种既适合当代社会语境又顺应本土文化路向的教学与创作理念,在现代水墨、表现性油画等领域形成了自身风格。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下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和充满启示性意义。在此次展览开幕后的专题研讨会上,三十余位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专家和重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院长,就展览“为师、为学、为艺”的主题和展览作品风格、藏品质量展开探讨,并从各自专业角度论及师范院校美术院系在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与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加研讨的美术理论家更为关注的是师范院校的历史渊源和办学模式,并从中总结出师资培养的规律与模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由追溯首师大美术学院与北京艺术学院的渊源入手,认为此次展览主题抓住了艺术教育的特点,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郎绍君先生从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校史上的名师谈起,讨论了新的历史时期师范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与办学方略,指出优秀师资人才的引进与流动是其关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先生由“五四”以来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理念,谈到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学院的不同之处,提出把钻研学术、搞艺术、搞创作和为人师表结合起来,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师资建设的关键。
“为艺”与“为师”:创作与教学的关系
关于“为艺”与“为师”、即艺术创作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成为研讨会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镛先生认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美术师资,优秀的教师不一定本人画得最好,但一定是教得最好,其立足点应该放在美术教育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顾森先生也认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教育家而非创作家,为师比为艺更重要;中国国家画院的赵力忠先生提出采取开放的态度、广招天下贤才,是首师大美术学院近些年蓬勃发展的关键,而传统工笔重彩与现代水墨兼重的创作特色应该继续保持。对于院校藏品的教学作用与社会价值,中国美术馆研究一部主任陈履生先生提出,公立的艺术院校应在艺术品收藏方面花气力,为教学、为研究积攒资料,让从教学得来的资金能够回归教学,并应有意识地延续艺术品收藏的时代脉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淞先生则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德——文——书画”的价值体系层次谈起,同时强调了高校艺术藏品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应该使藏品“活”起来,为教学、创作和研究所用。
对于此次展览的主题和形式,诸多学者也从各自角度进行了阐析和建议。《美术》主编尚辉先生围绕着“师范学院的专业化”和“学院美术的当代化”两个重要命题展开阐述,点明此次展览的挑战性,他将“为师、为学、为艺”解读为教学、研究和创作,辨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学院性、教育性和研究性,是师范院校美术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先生首先肯定了首师大美术学院近年来的发展具有清晰的战略意图和整体规划,认为教学学科设置的全面性、包容性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办学的关键,而通过教学使学生关注民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则是师范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美术观察》的杨斌先生则从自身博士学习经历谈起,认为师范大学的学科综合性,学术资料的丰富性、管理和评价体系的规范性,是其不同于一般专业性院校之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讨会最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福顺先生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也表达了对于首师大美术学院的师资建设、创作、研究成果的期待和寄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