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让老建筑体面地生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3 14:5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让老建筑体面地生存

作者:骆沙    2010-11-02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偌大古都,容不下几座会馆?

  “2010会馆保护与利用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作为全国会馆最为集中的北京西城区宣南地区,会馆数量比建国初期减少了四分之三,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二。这一地区现存的101个会馆中,有94处仍有居民居住,另外7处为商业、办公利用,预计未来只有约四成会馆原址能够避免“拆除”的命运。

  在密密麻麻的各色商店、来往如梭的车流人流中,北京新街口北大街53号难掩落寞。两扇青绿色的铁门虚掩着,门前停着几辆破旧自行车,之后是一尊三米余高徐悲鸿先生的塑像。塑像前两束略微凋零的鲜花告诉别人:不久前,这里有人来过。

  这里是徐悲鸿纪念馆。院内告示栏清晰地写道:9月起,徐悲鸿纪念馆正式关闭。在馆内工作了20余年的冯静明说,原址上将重建一座相当于原使用面积两倍的新馆。“其实这次拆掉的纪念馆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老建筑了。徐悲鸿先生的故居在东城区受禄街,生命中最后6年他一直住在那里,但多年前已经拆除了。”冯静明说。

  据“2010会馆保护与利用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作为全国会馆最为集中的北京西城区宣南地区,会馆数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了四分之三,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二。这一地区现存的101个会馆中,有94处仍有居民居住,另外7处为商业、办公利用,预计未来只有约四成会馆原址能够避免“拆除”的命运。

  即使为数不多幸存下来的会馆,命运也大致相似。城市前进的滚滚步伐,让这些盛名在外,却已历经岁月洗涤的老建筑愈显单薄。

  落寞不应成为会馆的定语

  “砰、砰、砰”,在一阵沉闷的拍击声中,值班人员“叮叮当当”提着钥匙出现,“吱呀”开了门。室内,阳光所及之处,看得见一抹浮尘。

  即将拆除的徐悲鸿纪念馆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馆内20余名职工担负着整座建筑管理、维护、保安等工作。纪念馆灰体绿顶,装饰中尽显“老贵族”的做派。

  “纪念馆收藏了徐悲鸿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总计1000余件。”冯静明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想要完好的保存这些珍品,恒湿恒温是首要条件,但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做不到,安保工作只能说尽力做好吧。”

  参观是免费的,即使如此,平时一天最多也只有几十个游客。“这样的客流量还比不上周围一家小卖部。现在很多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来参观,还要盖章、签到。但是很多孩子要么让家长代签,要么签了到就走。”冯静明说。

  回顾这些年来老建筑的命运,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常务理事马炳坚仍历历在目。“1999年,广渠门内大街207号四合院数天内被拆,这是目前红学专家唯一公认的有案可考的曹雪芹故居遗址;2000年,美术馆后街22号一座明代两进深四合院被拆,此前不久多位古建专家曾对这里精美的砖雕称奇;2005年,西城区共9间周作人的住房被拆除;2009年7月,梁思成故居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在马炳坚看来,历史之所以是历史,就在于它的连绵和延续,而老建筑是最真实的历史符号和记忆。它们的存在就好像一部厚重的古书,讲述着若干年前的故事,割裂自然的延续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二战之前的150多年里,英国老建筑的保护工作也一度不尽如人意,20世纪全英国有六分之一的别墅被毁坏。”马炳坚说。“但是随着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越发富足,才意识到很多熟悉的东西已经荡然无存,才感到后悔和遗憾。”

  “后来为弥补这些过错,英国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先后设立了500个保护区,用以保护原有建筑和周围的环境。”马炳坚说,“可能因为经历过失去和破坏,人们现在越发懂得珍惜,伦敦整座城市都成为了一座博物馆。”

  让老建筑体面地生存

  郭沫若故居很有些闹中取静的意味:朱红色大门,灰色院墙,在这座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内,处处可见茂盛的玫瑰丛和银杏树。在这片喧闹的地段,它如同人群中一位干净而体面的老人。

  副馆长赵笑洁说,作为北京市八大名人纪念馆之一,郭沫若纪念馆每年都能享受到政府的资助,待遇算很优越了。

  “但是因为建筑本身属于文物,至少要做到‘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按照这样的标准,即使只定期加固结构和给房子挑顶,所需要的经费就在1000万元左右,而实际资金连一半都达不到。所以只能先挑最严重的问题解决。”赵笑洁说。

  在微寒的秋末,纪念馆内的银杏叶已渐次泛黄,树间千百片“小扇面”摇摇欲坠。两只慵懒的猫踱着碎步,在石阶、花丛间悠然自得。垂花门前两口不成对的铜钟左右为伍,与两株上了年岁的松柏相伴。垂花门内,旧时的办公室、卧房以及郭沫若夫人的写字间依然如故。

  “老建筑本该以这样的姿态存在。无论是修缮、翻新还是利用,都不该忽视建筑本身的特质,这样才能让每一座建筑‘体面’的生存。但要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国诸多老建筑的生存状态,只能用‘委曲求全’来形容。”马炳坚说。

  几年前,马炳坚曾经概括过四合院建筑工程中的十大“滥用”,包括了从建筑材料、官事做法、彩画、到雕刻、格局等方面。结果发现,这样与历史和文化不符的“滥用”在修缮和建造中比比皆是,很多施工方和操作工人对于建筑文化缺乏起码的了解。

  以彩画为例,中国古建筑在构件上画彩画有严格的实施标准:皇家建筑多用和玺彩画、重要衙门建筑多用旋子彩画,而皇家园林和王府的次要建筑一般采用苏式彩画等。但是近几年的四合院修缮工程中,苏式彩画随处可见,等级超越了王府。有的四合院甚至在屋内嵌满了各朝代各色龙纹雕刻999条。

  这种用拙劣的堆叠和粗糙的工艺拼凑而成的作品,被评为“毫无生命和尊严的建筑。”“建筑本身源自什么朝代的风格、什么身份的人住、和周围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都有严格的标准,好的建筑会自己讲故事。”马炳坚说。

  “好建筑会藏着很多故事,每一个摆件、匾额都可能还原一段历史细节。”湖广会馆大戏楼总经理霍建庆说。。穿过湖广会馆悠长的走廊,200年历史的大戏楼赫然眼前。戏楼主体建筑群雕梁画栋、磨砖对缝青水墙。四周墙壁是如新的博古彩绘,戏台上方是“霓裳同咏”匾,抱柱楹联长达一丈六尺。灯光亮起后更尽显当年的金碧辉煌,精致玲珑间难掩王府风范。

  “1994年到1996年5月,湖广会馆经历了两年的修缮期,花费数千万元。在此之前这里居住了35户居民,柱子上到处绑着绳子晾衣服。大戏楼成了制本厂的仓库,堆满了纸张,据说‘前脚踏进戏楼就被灰尘没了’。”霍建庆说。

  “保护和利用老建筑,无论是‘今为古用’还是‘古为今用’,前提都是尊重建筑本身的特点。”马炳坚说,“但这需要庞大的经济支持。英格兰纽卡斯尔一座由面粉厂改造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保留‘波罗的面粉厂’的字样,就花了7000多万英镑,而推倒重建费用才不到一半。评价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是否成功,实质是探讨局部建筑和整体城市、时代特征是否适应的问题。如果费半天力气换来的是一座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建筑,结果还是失败的。”

  商业底线在于保留韵味

  西琉璃厂附近胡同内的安徽会馆建于同治年间,如今它沉睡在一片破旧的民宅中。很多在附近生活数年的住户,竟然不知道它的存在。晴朗的午后,阳光打在朱红色屋檐上,反射出明媚的光辉,不时有几只鸟儿寥落的飞过。没有门牌号、没有游客,在花费数年时间维修之后,一扇朱红色铁门将这里的身世与外界隔绝。“老建筑保护和利用历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话题。城市不发展就会没有生命力,而因为发展而伤害了独特的风貌,也会消磨城市的生命力。”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要夷平一片建筑或围起来保护很容易,而要将建筑融合为城市的一部分才是最大的考验。”

  美国纽约苏荷区是游客参观的必到之处,然而这片钢铁生产基地变成艺术家聚集地后,也曾破旧不堪,甚至险些化为乌有。“20世纪60年代,洛克菲勒财团旗下的大通银行计划重新打造苏荷区,用成片新建的办公楼和豪华公寓取代旧厂房。在当地居民、艺术家和建筑师的极力反对下,1965年,包括苏荷区在内的900栋古建筑和50多个历史街区被列入保护名录。”金元浦说。

  1973年,苏荷区被确定为文化艺术区,属于重点保护区域。这意味着苏荷区在整修时,必须坚持“以旧做旧”的原则,建筑物原有的外貌不允许再有任何破坏和更改。

  在霍建庆看来,老建筑保护和商业利用不是非得“你死我活”。现在国内很多著名人文景点都在收取门票,也是创造商业价值的一种形式。

  “但通常以这样方式经营获利是循序渐进的,很难产生‘裂变’式的经济效益。而商业化过程中底线就在于,建筑本身的韵味不能改变,获利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霍建庆说。

  霍建庆说,目前湖广会馆大部分收益来自于餐饮和茶楼,戏曲演出的收益并不丰厚。“事实上,我们一直在用餐饮和茶楼带来的收入支持和保护戏曲演出。这两年又将茶文化、喜寿宴文化引入。而在戏曲演出部分,经典的段落虽然观众不多,但是湖广会馆始终保留着这些桥段。老建筑无论是利用还是保护,必须对原有文化起到传承的作用。”

  “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美、法、德等国家文化休闲服务经济产业已占到GDP的70%左右,与他们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要时刻提示自己,每一座建筑和城市在商业发展时必须保留自己的特点,与其‘模仿别人’,不如‘做好自己’。”金元浦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9:37 , Processed in 0.0735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