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5 23:1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

执教老师: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陈用成   

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

地理新教材突出了实践性和探究性,突破了传统教材教与学的模式。新教材强化了课程的可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个性发展留出了充足的空间。

本节课文介绍了十种文化区,各地文化景观千差万别,其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果由老师全部介绍一遍,既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也不大可能完成。那么,怎样扩大这节课的容量呢?我想到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对各个地域文化区进行自主学习。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

(2)理解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2)通过课堂交流、对比分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文化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

教学难点: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江南水乡朱家角



      新课学习;文化景观的含义



学生活动:小组介绍地域文化景观
提问、交流



教师活动:分析、小结
引导学生对各地域文化进行对比




课外思考

案例叙述

导入:展示图片,判断属于我国什么地域文化区?

——江南水乡朱家角的泰安桥,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

一、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指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自然环境是文化景观的基础,人类活动对文化景观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地域文化景观

北京四合院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通常在南北向纵轴线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横轴线上建对峙的厢房,供晚辈居住,尊老扶幼,长幼有序。

    △华北平原文化

1)汉族聚居区:

传统民居为四合院,盛行京剧。

2)温带半湿润地区:

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为主。

比较:水分

从华北平原经黄土高原到新疆荒漠——绿洲,其农业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         变化。

学生介绍新疆概况:

问题:为什么维吾尔族民居屋顶平坦,而上海要搞“平改坡”工程?

录象:吐鲁番

问题:新疆大部分是荒漠地区,自然景观以雪山、戈壁和绿洲为主,绿洲农业灌溉水源的补给方式是什么?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

坎儿井:引冰雪溶水的地下暗渠。

录象:豪放的那达慕节庆

△内蒙古草原文化

1)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2)最早居民主要是蒙古族:

那达慕是特有的草原文化,蒙古包为传统民居。

学生介绍蒙古包:

问题:为什么蒙古包的门要朝向东南方向?

内蒙古高原主要受寒冷的冬季风西北风的控制。

比较:建筑

建筑
自然地理环境
经济活动



蒙古包


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

羊毛毡、柳条等

蒙古包易于拆建
  

游牧为主





窑洞
温带半干旱区

黄土的直立性好

窑洞冬暖夏凉
  

农耕为主





竹楼
热带季风气候

竹木建造

竹楼隔潮防虫
  

农耕为主




    比较:地形

江南水乡、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位置相近,但地域文化景观迥异,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受         因素的制约。

学生介绍泼水节:

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中,云贵高原文化最为多样性?

    △云贵高原文化

1)多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发育

2)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3)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

三、文化保护

今天的游牧民数量在减少,多数人定居下来。一方面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外一方面,定牧容易造成草场退化,开垦草原更是对草场的破坏。今天的游牧民轮牧回到原地时,可能面对的是一片荒地;你看见内蒙古的一座城市,与南方的城市几乎已没有多少不同。

北京胡同、上海石库门正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朱家角从江南古镇“申遗”的名单中退出……

思考:继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上交流不同地域文化区的特征,以理解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内容。但各组的资料非常丰富,如果都进行介绍时间不够,也很难突出重点。因此我想到,这节课的重点不能停留在学生介绍地域文化上,而是要对我国不同文化区进行比较。

课文导入我介绍了朱家角文化,最后落实到青浦乡土文化,提出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比较遗憾的地方是,如果再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进一步产生共鸣,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点评

这是一堂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的教学案例。课前,教师引导和督促学生通过调查、网上查询等方法,收集了大量有关的地域文化知识。通过各组交流、对比,学生了解到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并对各地建筑、农业、风俗的差异进行分析,理解人地关系。

教师在教材处理上非常到位,符合二期课改理念。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在各组交流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得出规律,能力得到了培养。本节课的亮点还有乡土教育的贯穿,但由于时间有限和经验缺乏,教师在文化保护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上还要进一步提高。

点评教师:李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6:23 , Processed in 0.07093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