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睡虎地秦简看秦楚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文/云中梦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3 23:2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睡虎地秦简看秦楚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传统,在世界历史上独具特色,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一部中华文化史,是一部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碰撞、冲突的发展史。在数千年人类文明的交流冲突中,秦王朝就象一颗耀眼的流星,留下了令人眩晕的光芒。然而,人们还来不及看清它的真实面貌,未能品味它的意义,它却已匆匆逝去,殒入了历史的黑洞。有关秦王朝文献的稀缺程度。不仅不能与其他历史朝代相比,而且不能与统一前的秦国史籍相比,使今人研究这一短暂的王朝倍加困难。

  1975 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出大批秦代竹简, 这批竹简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编年记》、《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和乙种等十种。这些竹简出自入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 217 年)的纪年墓中,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大量秦代竹简,弥补了史书记载之不足,拓宽了秦文化研究的领域,是研究秦文化的珍贵资料。 这批写在竹简上的文书,在地下埋藏了 2200 多年而终于重见天日,复活了秦代历史。从字里行间,我们依然可以触摸到秦楚文化碰撞交融的种种痕迹。

一 秦文化与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区域文化就已经形成。由于山川分割的地理形势、诸侯割据的政治背景、生产生活条件的东西南北差异,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相当大的区域特色。陕甘地区的秦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秦文化具有浓厚的功利和实用色彩。睡虎地秦简《日书》,体现了秦人择吉民俗赤裸裸的功利性。择吉民俗的所有事象或讲究,都无一例外地直接标明是凶或是吉,是宜或是忌,明白无误地向世人表示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吉避凶。

  与关东六国相比,秦文化没有严格的宗法约束,缺乏人工的礼义雕琢,具有粗犷、膘悍乃至野蛮的西北风味。同时,它又处于狭隘闭塞的关隘之中,膏壤沃野千里而又视野狭窄,“好稼墙,殖五谷”使其注重实际,不尚幻想,具有朴实、淳顾乃至蒙味的民情乡俗。在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上,秦人是重农耕、讲实用、非道德、不浪漫的。

  《荀子?议兵》关于区域文化风貌,有“ 秦人其生民也陿阸 ( 即狭隘 ), 其使民也酷烈 ”的说法,体现出秦人文化基因的某种特色。秦文化的急暴之风,是与长期注重军战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的。睡虎地秦简《大事记》记载一个叫“喜”的人一生戎马案牍生涯便是一证。 此人于始皇“三年,卷军”,后为“榆史”。“ [ 四年 ] □ 军”。又为“安陆御史”、“六年”为“安陆令史”、“七年”任“鄢令史”,“十三年,从军”,“十五年,从平 □□ ”,“十九年, □□□□ 南郡”。 秦风急进的节奏特征,使得秦国有较高的行政效率。军力国威都空前强盛的秦帝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睡虎地秦简 《秦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条目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成文法典。它填补了自李悝《法经》与商鞅《秦律》散佚以来的空缺,是研究法制史的重要史料, 可以说最能反映秦文化 “集权强制,重制度、法律” 特征的典型。

  而楚文化则代表着瑰丽多彩、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它是随着楚国的日益强盛脱颖而出的。

  楚国是道家滥觞之地,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按《史记·楚世家》和《国语·郑语》的说法,楚人是祝融的后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时为高辛氏的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楚文化中对火的崇拜和天文学的发达当源于此。楚人对凤的图腾崇拜也与祝融有关,《白虎道·五行篇》载,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即凤。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是楚文化在民族心理层面的特征。

  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革新鼎故。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终于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而成为泱泱大国。楚人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开拓进取的精神。楚人不以处蛮地而自卑,敢于在逐鹿中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展露自己的锋芒。另外,楚人男留长髯、女爱细腰也是不同于中原的风俗。

  在战国晚期合纵连横波谲云诡的岁月里,虽有七雄竞逐,真有一统九州的实力的,惟楚与秦而已。一个“南蛮”,一个“西戎”,为何最终却落得一亡一王的不同历史命运?究其原因,恐怕于秦楚文化的差异不无关系。

  春秋早中期之际起,楚文化因多姿多彩而呈现出云蒸霞蔚的气象,相比之下秦文化则尚未达到既自成一体又蔚为大观的境界,直到秦代才头角峥嵘。楚国与秦国不仅有国土此大彼小和国力此强彼弱之异,而且有文明程度此高彼低之异。楚人喜灵巧,晚期便不免流于浮华、柔弱;秦人喜朴实,晚期仍不厌俭约、苦干。楚文化一达到鼎盛时期,楚人就自满自傲,滋长了守旧意识,不思进取;秦文化在秦朝建立以前从来没有达到鼎盛时期,秦人因他国富、我国贫而萌发革新意识,渴望攻掠。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影响了秦、楚各自发展的道路。

  “秦、楚、吴、越 , 、夷狄也,为强伯。”这是 秦文化与楚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随着历史的进程,秦文化、楚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的差异在逐渐缩小,而共性逐渐增长。在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一条律文为“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夏者,勿许”。对此的答问是“可(何)谓‘夏'?欲去秦属是谓‘夏'”。这充分说明,到了战国后期,秦人已经把秦称为“夏”了,秦为夏,秦人当然也是“夏人”了。

  无论是秦文化,还是楚文化,都处在中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长期交融的历史背景之下,因此,秦文化和楚文化,这两种文化和当时中国其他区域文化的交融,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23:25:35 | 只看该作者
二 秦文化与楚文化的碰撞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当统一已成大势所趋的时候,秦文化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东方大国齐,由于受其文化伦理准则所束缚,没有形成那种吞并天下据为己有的愿望。南方大国楚,由于受其文化的感情色彩所支配,从未打算囊括海内虏使他国。唯有秦国,受其文化的功利主义所驱使,雄心勃勃,只求实用,不择手段,以虎狼之势扑向关东,所向无敌。秦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同它的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
  秦的统一,只是政治、军事的统一,充其量加上经济的统一,并未能实现文化上的统一。秦始皇所面临的,是文化上的三足鼎立,他可以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以秦小篆取代六国文字, 但文字统一不等于文化统一。楚文化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无法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扫除。文化上的分裂又会严重的反作用于政治统一,不同的价值取向会给统一造成离心力,这是秦王朝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秦在统一过程中,文化政策上遇到了难题。秦始皇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吸取楚文化等关东文化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使它们同秦文化融合,形成新的统治文化,以文化融合来达到文化统一。二是彻底消灭楚文化等关东文化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以秦文化取而代之,通过文化征服来达到文化统一。秦始皇选择了后者,从而拉开了秦王朝区域文化剧烈冲突与碰撞的帷幕。
  秦始皇除了在政治上、法律上 把秦国的制度强行推广到全国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无一不是用秦制来取代六国之制,根本不考虑六国旧制中有无合理的因素。可以想见,六国的居民一下子被严禁使用他们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文字和器物,改变他们已习以为常的行为规范,强令他们接受对于他们来说十分生疏的秦制,一旦不从,则会刀刃相加,会引起多大的心理反感。
  南郡原来是楚国的属地,公元前 279 年,秦昭王命令大将白起率领秦军攻占了楚国都城郢,然后在楚国北部设置了南郡。公元前 223 年,秦军攻打赵国,却被赵国打败,关东六国趁机准备联合攻打秦国。这时候,楚国袭击了南郡。于是,秦始皇就让内史腾出任南郡郡守,去镇守南郡。内史腾到了南郡以后,指责“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不满当时南郡存在的“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等现象。为此,他“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者,致以律论及令、丞”,在秦始皇 30 年 4 月 2 日,发布了《语书》,要求加强对地方风气的整饬,并将这份文告派人传送到所属各县官吏手中。睡虎地秦简的《语书》种,除了政治目的和意义外,也有秦文化对楚文化进行改造的深层含义。
  楚国在春秋时用周历,楚称五月为夏杘,七月为夏 □ ,十月为冬夕,原是用周历时所定名。到战国时代改以夏正的十月为一月,和秦以十月为岁首相同,但是秦虽以十月为岁首,仍沿用夏正的月份,因此秦与楚的月份不同。 在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有一份秦楚月名对照表,是这样记载的: 秦“正月,楚刑夷”;秦“二月,楚夏 □ ”;秦“三月,楚丝月”;秦“四月,楚七月”;秦“五月,楚八月”;秦“六月,楚九月”;秦“七月,楚十月”;秦“八月,楚爨月”;秦“九月,楚鬲马”;秦“十月,楚冬夕”;秦“十一月,楚屈夕”;秦“十二月,楚援夕”。这种 秦历、楚历对照并用的现象 是在秦占领楚旧地之后出现的,它对于研究秦、楚所用历法的相互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在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乙种中,各有两篇“除”,即“楚除”和“秦除”。“楚除”是楚国的建除,“秦除” 是秦国的建除。建除就是以十二地支定方位,以占定吉凶祸福,十二方位之首二字为“建”和“除”,故有此称。这两套建除,分属秦文化和楚文化这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日书》甲、乙种分别记载着两种不尽相同的行忌规范,也就是秦人的行忌规范和楚人的行忌规范。由此,也可以看出秦文化输入楚地后和楚文化之间发生的 冲突 。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23:26:14 | 只看该作者
三 秦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
  莽莽神州,广袤万里,南北风光,有极大的不同。北方,大地无边无际,仿佛没有尽头似的。“大地如盘兮天为盖”,给人以壮阔、坚实、绝对不可动摇的感觉。而南楚水乡,同样是平原却富于变化。特别是春夏之际,洪汛暴涨,水泊纵横,烟波浩渺,虽是一坦平阳,却千汇万状,风光绮丽。也许是这种迥不相同的自然环境,滋哺了古代中国南北迥异的文化。
  楚文化与秦文化分别是 中国南、北文化的代表 ,两者都是开放型的文化,富有兼收并蓄的能力,他们在文化的交流上为后世中华文化开创了一个优良的传统。
  战国中期以后,秦楚争霸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在战争和军事占领的同时,一方面使秦文化和楚文化发生各种碰撞,另一方面,也使秦、楚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有了更多接触和交流。在人类历史上,文化的交流甚至融合,常常是在承载不同文化的敌对武力的较量和胜败中得以实现的。
  出土秦简的云梦睡虎地 11 号秦墓,从墓葬形制到随葬器物,既带有关中秦人墓的特点,如屈肢葬式,随葬器物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器具,且有铜鍪等反映秦文化的典型器物;也有江汉地区战国楚墓的风格,如椁室全部用木板构筑,这和楚墓一样,却与关中秦墓椁室常利用墓坑四周生土台做壁板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些都反映了秦文化与楚文化在楚国旧地的交流融合。
  秦文化的传播 , 主要是由人口的迁徙和扩张所驱动 。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军队攻占荆楚旧地后,楚人因战乱等原因大量死去或迁徙,在今天的湖北云梦境内,人口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军对云梦的占领,使楚人大量被杀或非正常死亡,其余的楚人包括领导阶层和军队组成人员都向东迁移。因此,楚国旧地经过战争的浩劫,留下的楚国遗民已经很少了。与此同时,也迁入了一大批秦人,包括秦国的军事人员。因此,秦军占领荆楚后,主要是巩固军事上的胜利和政治上对这一地区的统治,至于文化上的碰撞,则是伴随于此而进行的。
  文化的征服与反抗,更多的是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冲突,同时这两种区域文化之间也有交流与融合。军事征服与政治上的高压统治,与会带来文化上的冲突,但又不是绝对的。实际在历史上,不管存在多么激烈的敌对冲突,各种文化之间毕竟都要交流,以至在彼此的取长补短中逐渐融合。这个逐渐融合的过程可能会很长,但是这种趋势却是普遍存在。
  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 内容是为吏者的行为准则,以“五善”勉吏,以“五失”戒吏。根据“五善”、“五失”的内容来看,《为吏之道》所提倡的是,官吏要尊敬和服从上级,忠于上级,要廉洁奉公,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踏实工作、无怨无悔;为老百姓做好事、待人要谦让。所反对的是奢侈浮华,擅作主张,轻慢百姓,不安本职,损公肥私,重用亲信,好大喜功,只说不做,轻才重货,攻击领导。举出善与失,是希望官员们去趋善避失,趋利避害,保一身平安。 《为吏之道》中有许多思想并不完全是法家的,其中杂有道家的思想在内,叙述也用的是道家和儒家的语言风格和指导思想。竹简中“安静毋苛”与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意思是相同的,甚至连语词也很相近,表现的是道家的思想。“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这些思想,也与老子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些思也是很相近的,语言的句式也是一样。 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与其 说 《为吏之道》中大量吸取道、儒家的思想,到不如说是 秦文化与楚文化 整合的一个典型的例证。
  睡虎地秦简中的《日书》是流行于社会中下层的推算时日吉凶的迷信书,是当时“日者”即从事预测未来者的工具书。迷信禁忌,充满此书的内容,而相信鬼神,是全部信念的基础。从思想倾向上,看云梦秦简的《日书》 内容除去政治成分外,涉及社会现实的较少,通篇充满了鬼神观,体现了楚人重鬼神,轻政治思想内涵。 在《日书》中,已有 “ 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木胜土 ” 的五行观念,这种观念是否也由中原传入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见于《日书》中的十二生肖却不同于北方,楚地的十二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 ( 龙 ?) 巳蛇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戌老羊亥其中午鹿不同于午马,未马不同于未羊,申环不同于申猴,酉水不同于酉鸡,戌老羊不同于戌犬。可以看出在楚国故地秦文化和楚文化混合的情况。
  就像黄河、长江流贯神州大地一样,中华民族的文明也有南北两源:秦文化是北源黄河文明的代表,而楚国则是南源长江文明的中心,两者走着并不完全相同的道路。无论生产方式、意识形态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江河东注,南北合流,共同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海。
4#
发表于 2011-7-7 15:50:0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2:08 , Processed in 0.0907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