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知识:名片历史轶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7 11:3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知识:名片历史轶事



    人们初次交往时相互递送的名片,很可能始于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主要是利用竹片或木片,把姓名刺刻在竹木上,谓之“名刺”。中国人发明造纸术后,人们把姓名写在纸上,则称为“名纸”。宋代孔平仲《孔氏谈苑·名刺门状》记载:“古者未有纸,削竹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以纸书,故谓之名纸。”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名帖》引刘冯《事始》所载:古者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其他,如“刺纸”“名帖”“名柬”等,也是古人对写在纸上的名片的称谓。

    古代的“名刺”上不仅有持有者的姓名,有的还写有官职爵位和祖籍故里,称为“爵里刺”。汉代刘熙《释名·释书契》记载:“画姓名于奏上曰书刺……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南朝时期,有一姓赖者,其名刺上写出自己住处为“秽里”。按“秽”字,含义之一是“肮脏”。据说赖氏曾把自己的“爵里刺”呈送大官“南康相”刘绘求见。刘绘看到赖氏的名刺上有“秽里”,故意开玩笑地问:你有什么肮脏而住在秽里?(《南史·刘绘传》)
    古人在使用名片过程中,曾出现“名纸堆积”的情况,并且衍生出“名纸毛生”一词,这是由于有的人对于前来投递名片求见者,先要就其财富、权势以及求见之目的等进行查考分析,然后决定何时接见或不予接见,因而使被求见者积压很多名片,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就曾写到:“干谒者,恒旬月不得一见”。干谒者,即是求见者。
    正因有的人为求见某人,却久久无法把名片递送,以致名片反复受摩擦起毛,其字迹也模糊不清。有的人为期望能顺利把自己名片及时送到被求见者手中,有时向其下属及有关人士赠以钱币或礼品,冀望通关转送名片;但是,倘若钱少礼轻或其他原因,其名片仍被阻挡,唐代刘鲁风对此写有生动诗句:“无钱乞与韩知客,名纸毛生不肯通。”(《江西投谒所知为典客所阻因赋》)
    名片既然作为人们交往、求见之媒介,有的人为炫耀自己财富、权势,或者巴结贿赂被求见者,竟用黄金做成名片,在古代称为“金刺”。文献记载,晋代有一位起初口碑比较好的地方官,后来被派到重要地区担任主管官“刺史”,逐渐地演变为贪官,接受贿赂,其妻对之也很不满。晋代何法盛《晋中兴书》载:“王逊为广州刺史,民入谒者,多使作金刺通名。妻诘之曰:‘何先清而后浊也!’”“金刺”之出现,已远非初始名片助人正常交往之意了。
    中国古代,“名刺”也曾被人们作为贺年片使用。古时由于交通与通信极为不便,所以送递贺年片基本限于同一城市及附近地区。送贺年片者,往往依据致送的对象之不同而有别,有的是亲自登门送上,有的则吩咐仆人分送。宋代周密《癸辛杂识·送刺》写道:“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于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但是,倘若无家仆投送而全由主人自己分送,显然不胜其烦,年老体弱者更难以做到。
    周密在上述《送刺》文内,记述了他的一位亲戚因无仆人外出送贺年片,暗中利用别家仆人分送的轶事:“余表舅吴四丈,性滑稽。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暗暗地)以己刺易(更换)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悉吴刺也。”之后,此事在其邻居、亲友之间传开,成为笑谈。
来源:文汇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3:55 , Processed in 0.0568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