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学校新闻照看“学生主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19:4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学校新闻照看“学生主体”
文/子虚

2007-12-31

      




      新世纪以降,教育新名词有增无减。基本上,算是好事。好事,是否就一定没问题?非也。比如,局会校会科组会乃至普通班会上,“学生主体”概念层出不穷。至于各色各等课题会,那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满天飞舞。各色专家学者,对于“学生主体”这个概念,不谋而合情有独钟。讲话撰文,无不大肆小肆,予以吹捧。虽说无从统计,但根据我的有限见闻,全国范围内,以“学生主体”冠名的重点课题及教育模式,肯定汗牛充栋不止。
      问题在哪里?我看,最主要在于,太多的人,对这个概念几近一无所知。说起来,这类毛病,属于典型的“中国特色毛病”。中国人的学问,春秋战国前后成型,成型的时候,便没有逻辑学。遇到概念,不加诠释,只用几个比喻糊弄一下,完事。没办法,谁叫咱们没有亚里士多德呢?到了现在,学界不少大腕中腕,依然如故。使用概念踊跃,踊跃至胆大包天。诠释概念忽略,忽略至似是而非。热门概念“学生主体”的命运,亦未能幸免。
      “发展是硬道理。”或许对头。但,对发展二字缺乏相对缜密的诠释。于是乎,在一些官员心中,“发展”就等于GDP。如此,不择手段把GDP搞上去,就成了“硬道理”。缺乏诠释的概念,等于,给所有诠释者的诠释打了对号。前些年中国环境恶化,与此不无干系。我们谈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基本上是“一根筋”的思路,就看GDP。其实,GDP并不等于经济,更不等于社会。很多“经”,由于缺乏对“正解”的追索,一开始念,就注定会是错的。

      意欲诠释“学生主体”,先得把“学生”和“主体”拆开。“学生”不难解释,而“主体”却很不好解释。曾经查过一些资料,但,还是不敢贸然解释。这个概念,是从欧洲传过来的,所以,其历史渊源,也应该从欧洲史上去找寻。中世纪的时候,神权独大,人权衰微。基督教教义说,人是主缔造的,受主的恩赐,来世上赎罪。所赎之罪,被称作“原罪”。人的一生,是为主而活的。启蒙运动之后,人开始从上帝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渐渐,人类生活的定义变了――人作为人生的目的而非神作为目的了。我想,此乃 “主体”概念中最关键的内涵所在。
      词典上对“主体”的解释有四:其一,主要部分。学校建筑中有厕所也有教室,相较而言,教室当为学校建筑之主体。其二,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我今天下午请你吃饭,我是“请客”这一行为的主体,而不是你。其三,行为的执行者。我现在坐在电脑前码字写这篇名叫《从学校新闻看“学生主体”》的文章,我是写这篇文章的主体。其四,权利义务的承受者。这个维度的解释,比较艰巨,暂且放放,容后再说。我为什么老喜欢拿词典说事呢?因为,我发现,词典的解读虽说未免肤浅,但,它的存在,毕竟表明了一种姿态――凡概念,都是需要解释的。
      权利和义务,是一组法律学概念,也是一组政治学概念。如果你不认同“朕即法律”,也不认同“政治即权柄”,那么,便具备了追求正解的基本资格。曾几何时,中国的教育方针是所谓“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按照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说是“政治为教育服务”才对。主客体关系彻底颠倒了,直到现在,一些人的脑子里沉淀下来的,还是这些个东西。杜威言道,“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认真琢磨过并弄试图清晰的人,并不很多。这篇小文章,无法展开,只是,把问题提出来,放在这里,而已。

      写这篇小文章的最初冲动,源于一张新闻图片。现在,稍微有点规模的基础学校,都有了自己的学校媒体。媒体,这种曾被视作“国家公器”的喉舌之物,随着文明的嬗变技术的演进,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像俺的个人媒体“子虚教育天空”,近日也破了60万点击数。那张图片,出自一篇最普通的学生活动报道,演节目还是什么的。那篇报道,配发了三张照片。被放置在最前面的,是小演员簇拥着所谓“学校领导”的场景。领导居于正中,学生分列两旁,如雁翅状展开。学生们笑得很甜,领导也笑容可掬。文字呢,可以想象的,我也就没怎么细看。
      此种报道,在我国,属于“传统媒体形式”。一般,都是大大小小的领导居于最抢眼的位置,占据着报道的中心――从图片到文字,莫不如此。就活动的“应然性主体”来讲,他们的“主体意识”一般都未能觉醒,做点什么事,总是以“领导肯定”作为价值判定的终端,于是,群众簇拥领导照片是自然的。就领导本人来讲,他们此举,也非别有用心要“抬高”自己的位置,而是,群众做了事,理应得到肯定,于是,上了照片,居于中心。就媒体撰稿者和摄影者来讲,上述各种“共识”也就是他们的价值座标所在,所以,写文章和拍照片的时候,领导自然会被摆放在“领导岗位”上。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意味着,学生是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目的。学校的其他方方面面的机构,其存在的法理依据,在于“为学生成长服务”。学校领导自然应该去观看节目,但,舞台的主角是谁,这篇报道的“主人公”应该是谁,领导,还是学生?这些个问题,不止是学校媒体报道的核心价值问题,也是一个关涉“谁才是真正的主体”的重大社会命题。基础学校的领导、教师们都来思考这个问题,积极寻求正解从而“摆正自己位置”的时候,中国的基础教育大约也就到了出现实质性转机的时候了。那样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真正落实“学生主体”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了。我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2:33 , Processed in 0.3427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