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八十年代的中师生
作者:易安淑女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成长于八十年代,我是八十年代末的中师生。如今到了而立之年,常常回忆学生时代,常常感慨万千。现在把它写出来,希望能代表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的心声!
(一)
中师生——时代的产物
文化大革命以后,国家缺乏人才,尤其是教师。为了重振教育,尽快充实小学教师队伍,于是大办中师。一开始从高中毕业生中录取一些学生,两年以后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后来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从初中毕业生中招一批尖子生,接受三年师范教育,充实小学师资队伍。
读中师对于当时还衣食不饱的农村家庭孩子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一个跳出农门的捷径。首先,有国家补发生活费、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等优惠条件。其次,学校考出这类学生的数量多少也成了衡量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一杆标尺。再次,当时高中生考入大学的机率低得可怜。就这样,初中毕业生考上中师就成了家长、老师的共同心愿。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下,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初中尖子生跨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我在十五岁那年,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的时候,也加入了这个队伍,成了一名中师生。三年后,有的中学时候成绩不及自己的同学纷纷考入名牌大学,当他们兴高采烈地步入大学校园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年仅十八岁的我已经接过国家交给的重担,站在讲台上,为人师表了。我们是应国家的需要而来的,“中师生”成了时代的产物。
十几年后的今天,当初本市几所赫赫有名的重点师范学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销声匿迹了,“中师生”这个名词已成了过去时,我也到了而立之年。
虽然工作中成了教学骨干,成了家长放心、学生喜欢的老师,虽然我也参加了自学考试,获得了大学文凭,但是当和外人交往问到原始学历时,常常会不愿启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有心酸心痛的感觉啊!现在用人单位首先要看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生”这一个条件就把我们踢出圈外了,中师生,这个学历怎么能拿得出手呢?这就是中师生最大的悲哀!我想,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成长起来的年青人不会理解我们当初的选择的……尽管偶尔会出现上面所谈的想法,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工作的态度和执着的热情,我仍旧继续耕耘着、奉献着,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二)
中师生活——令人难忘
中师生活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八十年代的中师生,有着高尚的品质、坚韧的性格和实干的作风。
记得入学的第一天,正对大门口的是会议室门前最醒目的一个牌匾,题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几个镏金大字。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又针对这句话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教育。在以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更深入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了自己身上重担之艰巨。
中师生活是严格的。军训让我们学会了懂规矩,把被褥整理成“豆腐块”,坐、立、走,姿势样样都得到位,室内卫生做到一尘不染,做得不好就得挨批。天天一小查,周周一大查。“学生会”成了最有权威的学生组织,早上查早操,晚上查晚自习、查熄灯。看哪个宿舍还有灯光,听哪个宿舍有说话声,被发现了就训一通,还有可能第二天上公告栏的黑榜。什么都量化,什么都评比,一切军事化管理。还有,从入学第一天起,学校就要求师生时时刻刻都必须讲普通话,大家一时难以适应,有时讲起来的话比哭还难听。寝室熄灯,同学们的“卧谈会”就开始了,白天不能说家乡话,憋得难受,现在终于可以南腔北调大聊特聊了。有一天晚上,聊得正兴高采烈,可能是太兴奋了,声音大了,忽然听外面大吼着“开门!开门!这么晚还不睡?谁没说普通话?”原来是老师查夜。第二天早晨,我们宿舍上了黑名单,当时全宿舍的人真是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此后,同学们睡觉时都不忘开玩笑式地互相提醒:“说梦话可得用普通话,不然,说不定会上黑榜的!”正因为学校狠抓普通话推广工作,才使我后来能用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教学。
中师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专多能、能歌善舞”是中师生的特点。学校对各门课程都很重视,各科齐头并进,无主副大小之分,除了语文、数学等等文化知识科之外,还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其他课程。而且样样都得过关,门门都要考试。每学期考试科目都得有十几门之多。这对于兴趣广泛的我来说并不算难事,常常平均分能达九十分以上(百分制),是班里的尖子生。而且还被评为市级“五项全能”,即速算、简笔画、琴法、书法、查字典。师范三年,我不仅学会了识谱、弹琴、美术,还练就了一把过硬的“三笔字”,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除传授书本知识以外,学校还教学生教学教法,训练怎样教课,怎样为人师表,怎样言传身教。为此还进行了多种训练,例如课前十分钟演讲、儿童语言语调的练习、体育课口令练习……等等,这些扎实的基本功,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有利于中师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中师生活是有意义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学雷锋做好事。我们每个以团小组为单位,走进街道和社区,帮五保户、孤寡老人、军烈属收拾家务,搞卫生、洗衣服……毕业前夕,再把责任区交给下届学生。这样一届一届的传下来,连绵不断,从这些事中,我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正确看待社会。那时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扎扎实实地付诸行动,对我们中师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师生活是惬意的。记忆最深刻的就属集体看电影了。那年头,电影是最时尚、最大众化、最有意思的精神享受。当时集体看电影盛况空前,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在大街上,市民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我们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一路上说说笑笑,简直像过年似的。记得那年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去的时候快快乐乐,出电影院时好多同学都被电影情节感动得哭红了眼睛,那天一直到很晚我们才入睡。
中师生活有数不尽的快乐,也有很多终身的遗憾。最大的遗憾是过早地与英语说再见。当时,中师不开英语课,以至于许多爱好英语的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中师生是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而存在的,虽然我们过早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虽然工资福利比较低,但我们意志并没有消沉。虽然现在中师学校都已被淘汰或改编了,“中师”这个名词成为了历史,但是我依然骄傲的记得:我是中师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b4aab0100a0ki.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