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空心、城市大班:城市化中的学校困境
2011年06月02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38期9版“教育学”文章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城市义务教育需要接收的学生越来越多,城市学校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学生向城镇流动,农村小学和初中快速萎缩。这是河南省社会转型发展阶段教育事业必须认真应对的两大问题。
农村学校出现空心化。尽管经过“两基”攻坚,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教育质量的提高却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和城市比起来,农村学校条件依然艰苦,留不住好教师,吸引不来优秀大学生,有一点办法的农村家长都会想方设法把孩子弄到城市去上学。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问题。不少农村家长认为,让孩子到城市学校就读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加之国家政策要求城市公立学校无条件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这更加鼓励农村家长把孩子带到城里来。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家长让孩子到城市上好学校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为了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举家搬迁或者到城市陪读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原来一个行政村一个学校,现在出现了一个班只有几个孩子的现象。目前,农村教育体系进入了急剧变化调整期,有些地方集中在乡镇所在地办学,有些地方则几个村联办一所学校。
城市学校大班额超负荷。面对大量涌入的农村学生,城市显然没有做好准备,城市小学、初中持续出现大班额。在河南省地级市和县城,小学4000人、初中6000人的学校随处可见,有的学校可达到60多个班,各班学生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教育部规定一个教学班以45人为宜,而实际上,一个教室,10多排桌椅,最前挨讲台,最后靠墙根,中间过道只有一尺宽的距离。甚至原本坐两个学生的课座,改坐了三个学生。有些学校干脆取消了讲台,因为课桌太多以至于放不下讲桌。随着人数、班数剧增,学校功能用房被大量挤占,学生人均活动场地大幅度减少,学生课间做体操时连胳膊也伸展不开。尽管如此,仍然满足不了转移入城学生接受城区教育的需要,而这种超大班额、超容量的现状给学校带来了教学和管理困难。一位教育局负责人指出,超大班额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带来了安全隐患,而且诱发了学校违规招生。一名校长表示,在需要入学的人数已经超过学校容量的情况下,学校只好通过考试或收择校费来决定接收学生与否。大班额现象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心情,有些教师说,一进教室头皮就发麻,光维持课堂秩序就十分困难,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更谈不上教学艺术了。
目前,许多农村近年来新建的学校已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城市却无力量也无地方大量建新校,还要每年源源不断进新生。郑州市的几所大型中小学校,有的生均不足两平方米,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乃至学生的健康发展。大班额带来的教学管理困难和学习环境恶化现象日益突出。“许多原本具有优势的城市学校,现在已经变得没有优势了”,市教育局有关人员表达了他们的焦虑。如果农村学校空心化和城市大班额问题再持续下去,一耽误就是一代人,因此这两个问题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如果说未来二三十年里城镇化进程加快是一个必然趋势,那么加大城镇学校经费投入和建设步伐就显得尤为紧急。近年来,河南省对教育的投入有了很大增加,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学生入学的需求。我们在调研中得知,几个地市筹措到了建校资金,却苦于在城区找不到投资建校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教育部门在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城镇上学难的问题上已经无能为力,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财政投入,舍此别无他径。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怀玉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