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文学边缘处慢慢灿烂 文/张可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3 11:3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文学边缘处慢慢灿烂
——记省作协会员朱洪斌
2009-03-27
    他,古铜色的脸,头发短而齐,多灰白;一身深黑色的衣服,旧旧的,上衣夹克小圆领,朴素、整洁,很热情,我仿佛见到了老朋友。
    他原来在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工作,主编过《发展研究》杂志。2003年退休,但思想没退,创作热情更没退。原来是业余,现在是公开向文学宣战。2004年至今,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了《笑笑传奇》,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50万字的《朱熹传奇》,中国民间戏剧出版社出版了65万字的《中国民间吉祥》,还有刚出版的《中国历代文人写作拾趣》,将要出版的历史小说《屈原》、电影剧本《峨眉纸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朱洪斌没有想着身退心退,享享清福,娱乐晚年。他说,假如年龄有公制的话,他正是三十而立。莫提大器晚成,才刚刚起步!
    这正印证了他一些朋友的评价:奇人。其实,奇人,也是从平凡出。而这背后,是朱洪斌一生的坚持与追求。
    还是在部队当兵的时候。1966年9月的一天,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由武汉水果湖驶向湖北医学院,途中,不慎把路上的巨型水管压破,水柱冲出两丈多高。一时,军人、省委机关干部、武大、医学院的学生都飞奔而来,参加抢险。朱洪斌被这惊人场面感动了,他彻夜难眠,挑灯夜战,写成新闻报道《军民江城壮歌谱新曲》。很快,稿件被《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战斗报》采用。
    这篇报道的发表激起了他早就怀有的文学梦想。他想:一个军人也是可以闯进文学殿堂的。并誓言:就是豁出命来,也要闯出一条路来。
    复员后,朱洪斌在地方先后从事过新闻报道、编修史志、发展研究等工作。但那个理想,他一直没忘。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把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创作上。
    从1983年起,他用四年时间攻读完北京中国文学函授大学的37门课程。然后,又在地委党校进修三年,拿到了大学文凭和省史志学会会员证。
   他刻苦创作。夏天,他头顶湿毛巾,脚浸水盆,打着赤膊挥汗鏖战;冬天,他怀揣装有开水的玻璃瓶,呵一口气写一个字,一字一吟,用毅力挑战。
    还有路途奔波劳累之苦。70年代创作电影剧本《中原突围》时,他从孝感到宣化店,踏着先烈的足迹,往返几百里徙步采访;寻找素材,聆听过去的声音,感受历史的氛围。初稿写成后,他又几次到武汉、北京听取教授、制片厂的意见,反复修改。
    朱洪斌的写作不属于速成型,他是苦吟派的。他说:“写作如绣花,是一种慢活,一种思想和心态的结晶,应慢慢打磨自己的文字。”他把这话请人写成条幅,装裱,挂在自己的床头。
    这种“慢活”在他的学术专著《中国节令趣闻大观》写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写了近15年,初稿30万字,出版社高度评价了该书的学术价值,想予以出版。但他并不急于出版,而是“存放”了起来。他说,这些传统轶闻风俗,是珍贵的活化石,是精神化文物,必须经过时间的锻造、推敲、磨砺,使之不断充实、丰满,臻于完善。结果,该书在1994年出版时,充实到了50万字,引起学界、文艺界的广泛关注。
     这种负责任的意识也贯穿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说,“写作,应该有点精神。”因此,对目前的一些文学现象,他并不认同。他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善于发现,要以优美的人、真情的人和事打动人,多为社会创造一些精神食粮;不能描写暴力、色情,不能光为了赚钱、成名而不负责任地创作。同时,作者要能吃苦、有毅力,能耐得住寂寞。
    他把名利看得很淡。他说,他写的很多书都属严肃文学、民间文学类,有时赚不了多少稿费,但为了传承民间美好的东西,他愿意乐此不疲。
    目前,朱洪斌又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屈原》的创作。作品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全面展现了屈原这位伟大人物曲折复杂的一生。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高级主管魏新民读了定稿作序说,“在一定意义上,作品也再现了远古时期楚国由盛到衰的历史景况”,是一部体现“楚魂”的书。
    朱洪斌在湖北职院给大学生作报告时说,文无定法,什么样的尝试都可以进行。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呢?从军营一卒成为文坛一将,那是硬闯出一条路来啊!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1:37:22 | 只看该作者
永不停止对“美”的追求
——记孝感市舞蹈家协会主席程云鹰
2009-03-30
    认识程云鹰的人都说,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她说,这与她一直从事的舞蹈工作有关系。舞蹈事业让她年轻,而她的努力也进一步促进了孝感舞蹈事业的发展。
    她对舞蹈有自己的理解: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在很多场合,舞蹈比语言更容易沟通交流。特别是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流传下来的,其表现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而独特。“是舞蹈让我的人生充满活力和精彩!”程云鹰感叹道。
    1991年,刚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回到孝感的程云鹰就被委以重任,担任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龙飞凤舞庆丰收》编导。“能行吗?从来没有做过呀!”程云鹰在心里问自己。当时,许多业内人士,包括中央、省内的专业人士认为孝感用文体表演来做开幕式不会成功,甚至提出用一场足球赛来代替文体表演。程云鹰和所有编导咬紧牙关,在心底里给自己施加压力,一定要尽全力做好开幕式的文体表演工作。终于,通过努力,大型文体表演《龙飞凤舞庆丰收》表演获得大家的一致赞誉,赢得组委会一等奖。
   “那是一段艰难的学习、创作过程!”在程云鹰缓缓的讲述中,她挥舞的双手在半空中停滞了,如同在一段舞蹈中。1992年的农运会结束之后,她的舞蹈之路越走越快,1993年任湖北省第十三届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大型团体操《风华正茂奔向未来》总编导。并多次参与我市各种大型文艺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及第一、二届市运会开幕式的入场式和大型文体表演活动的策划、编导和排练……
     说起舞蹈,程云鹰脸上挂着眷恋和不舍。为抢救建国前的民间艺术遗产,开发民间传统艺术,程云鹰花了十多年时间,走遍孝感,普查了57种孝感民间舞蹈,走访了100多位民间舞蹈艺人,最后选出有代表性的孝感地方特色舞蹈18种,加以编写整理,形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孝感卷》的手稿。
    寻找出版社的困难却在预料之外,程云鹰走遍省内各大出版社也没有人愿意接手出版,因为所涉及的舞蹈知识过于专业,出版社没有合适的责任编辑。后来程云鹰决定亲自担任责任编辑、版式设计,才有出版社愿意接手。她开始逐字逐句阅读编辑三十多万字的手稿,1997年6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孝感卷》终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而实现了我市文艺表演著作“零”的突破。
    之后,她大病一场。“十几年艰辛有谁能知道?没时间带孩子,也顾不上家庭。”程云鹰说,书出版后,她不愿意再看,怕勾起回忆。她曾打过退堂鼓,但想想如果不把书出出来,不把这些民间舞蹈记录下来,它们就很可能会随老艺人的去世而失传,“这太可惜了!”正如她自己所说,当初她提出编“孝感卷”时,就是含有一种使命感的。
    “舞蹈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美。”而她不仅在追求美,更在追求完美。
    她根据我市舞蹈事业的特殊性,和广大的舞蹈艺术骨干、爱好者、支持者一起,克服经费、场地等多种困难,成功举办了多次大、中、小型文艺活动。2006年11月,她在我市率先举办了形式新颖的“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广场舞蹈文艺晚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她还深入社区、基层,组织、辅导、举办舞蹈大赛,宣传、普及舞蹈文化,为推进我市舞蹈事业蓬勃发展而旋转于“舞”之路。。
    现在,程云鹰退休了。除了主持市舞协日常工作外,2006年她受邀到北京参与编写《女性优雅气质内外双修》教材,目前正在统编和修改中。同时,她还被孝感学院音乐学院聘为外聘教授,从事舞蹈教学和舞蹈方向的学士论文指导工作。
  过去,程云鹰一直追求着舞蹈的美。现在,她致力于培养新人,传递着舞蹈的美!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1:37:57 | 只看该作者
精雕细剪传神韵
——记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池福新
2009-04-02
    还没走进池福新的工作室,就先看到了他的雕花剪纸作品:外间的桌上、墙壁上摆的、挂的都是的,颜色以红为主,鲜艳夺目,提振心神;花鸟虫鱼、十二生肖图、董永与七仙女、历史人物诸葛亮、公仆形象焦裕禄、孔繁森……
    这是一幅“梅兰竹菊”四君子剪纸作品,分开四幅,联而成体:梅花簇拥怒放,兰叶细而扁长,有两鸟分停其间,作互望状;竹子挺直修长,竹节鼓而分明;菊花似流芳香,引来蝴蝶吸附其上。整幅作品秀丽洒脱、疏密有致、静中有动,刀法流利而没有滞涩感,因此,物显生机,鸟生活力,各得其所,且又相得益彰。
    池福新从里间工作室走出来,看着他高大的形象,握着他肥硕的手,你很难想象这满眼精雕细剪的作品出自于他。
    他微笑着讲解说,剪纸作品也有一个黄金分割点的问题,“四君子”图即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上面留白多,疏,下面少,密,这样整个图画空间就很协调,与现实的很相像,同时重心很稳。”
    作品“四君子”突出了孝感剪纸独具特色的“破功”——南北剪纸中所没有的“刀法”,主要是花中见花,花蕊突出,立体感强。池福新说,这幅作品是为配合宣传廉政建设而作的,把“四君子”的传统内涵予以延伸,取“高风亮节”之意。
    “剪纸艺术是非常传统的手工艺,我们必须对它的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他语气很坚定。
    这种强烈的创新愿望来源于热爱和责任。他出生于剪纸世家,祖母、母亲都是民间剪纸艺人,以剪花鸟虫鱼及枕头花、鞋花、帽花见长;哥哥从事油画、烙画,也兼作雕花剪纸。在浓厚的剪纸氛围熏陶下,他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这一艺术,早年曾举办各类雕花剪纸展览。而在2001年,当孝南区文体局把他从图书馆抽调出来任孝南剪纸研究所所长时,随着角色的变化,他更是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他不断创新、丰富作品的内容。反映地方特色的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黄香、孟宗的故事,体现时代新气象的公仆形象: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等都是他热衷的题材。
    同时,他每年都参加国内、省、市各类艺术比赛活动,他觉得奖项是次要的,重在交流。2006年6月,在代表孝感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魅力城市展示时,他更是把孝感的雕花剪纸这一“绝活”现场予以表演,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交流机遇。
    曾有人尝试对“雕”、“剪”这一动作进行创新,用机械刻、激光刻,但结果并不成功。池福新对这种“创新”并不认同。“如果可以的话,那就能大批量生产了,这一艺术也不会到面临失传的境地了。”
    雕花剪纸特别美,但由于只能用手工制作,所以,生产这种美的过程不免有点枯燥。池福新认为,从事雕花剪纸工作,要心静,专心致志,不然,哪个地方不该剪的剪断了,或者线条剪得不圆润,都会影响美感。“关键是要投入,进去了才能获得无穷乐趣。”他从实践得出的经验是,“创作要有信心,制作要有耐心,传承要有恒心。”
    但谈起剪纸艺术传承问题,池福新还是顿生忧虑。在孝感,从事这一艺术的90%都是退了休的老年人,而新人上来的并不多。不能养家糊口、工作枯燥等都是人才难以为继的原因,更主要的是随着印刷品的增多,市场对雕花剪纸的需求也相对减少了。现在,这一事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与支持。
    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孝感雕花剪纸登上了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至少,这在保护这一手工艺之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池福新坚信,雕花剪纸的最终发展还是要靠作品本身,要让这一艺术搭上其它产业的快车,使雕花剪纸成为美化环境的佳品,收藏者的珍品,馈赠者的礼品,旅游者的纪念品。只要作品传播,这一艺术就能走永远!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1:38:51 | 只看该作者
“唤醒”李白2009-04-27
    “现在,凡是在李白生活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其对李白的学术研究及文化旅游开发搞得都很有名。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在湖北诗文选注》的出版,既是为了弥补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也是为了后来居上,帮助做好相关产业。曾有人感慨:李白在其它地方都是‘活着’的,而在安陆,他睡着了!那么,现在,我说,我们要‘唤醒’李白!”
    4月15日,在安陆李白纪念馆,原馆长张昕谈起了他的李白研究情缘。
    1982年5月,胡耀邦同志视察湖北,询问了李白在安陆十年活动情况。孝感地委指示安陆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弄清李白在安陆十年历史,同时修复李白在安陆白兆山遗址遗迹。因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研究十分模糊,论述甚少。
    当时,张昕被任命为考证李白办公室副主任。为了不辱使命,他带领一班人潜心书海,苦心研考,克服重重困难,跑遍北京及武汉各大图书馆,拜访全国知名学者,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完成了30余万字的《李白在安陆》一书,阐述了李白在安陆的行踪和交游。时任中华书局副总纂的傅璇琮先生评价张昕的考证研究时说,“都极精细,有新见”,给予了高度评价。
    就这样,虽是奉“命”而作,张昕却一下子钻进去了,著作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在《李白研究学刊》、《中国文学研究》、《唐代文学论丛》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参加了《李白文选》、《李白大辞典》等著作的编写。
    注重史料稽比,还史料真实面目,是张昕李白研究的一大特色。《山中问答》一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学术界都不认为该诗是在安陆写的。但张昕根据他的考证,独出己见。一是在安陆发现的诗碑这一实物;二是唐人写诗讲究典故。“笑而不答”其实是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隐居隆中时27岁,身虽藏,心却怀天下。李白隐居安陆也正是27岁,并立下了“匡君济世”的政治理想。因此,面对“俗人”的疑问,李白也效仿诸葛亮“笑而不答”。所以,该诗标题有的版本作《山中答俗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成都举行的李白学术研讨会上,张昕阐述了这个观点,打赢了这场学术官司。
    他热爱这项研究,他的研究对象也影响着他。李白的爱国情感、浪漫情怀、率真、洒脱、飘逸等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研究李白,使我的心理年龄年轻了,没有精神负担。”张昕说,他很热爱生活,新潮的东西很容易接受。QQ号、博客、论坛、自己的网页这些他都有,并借助这些传播李白文化。
   投入李白研究也使他忘记了身体上的疾病。“张老师的心脏不太好,每年都要打点滴,住个把月院。”说起2007年张昕在医院打点滴的情景,他的弟子王清及其同事都唏嘘不已。“那个月张老师在医院办了三件事:编安陆李白文化丛书、安陆政协的文史手稿、接受白兆山旅游景点建设人员前来咨询。”但张昕硬是做了下来,现在谈这个,他觉得都不是“壮夫所为”。
    张昕从1991年起连续5届任安陆政协常委,从事政协文史工作。在这前后,他多次提出以李白为主题开发旅游资源的建议,受到安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1998年,他撰写安陆旅游景区建设可行性报告,为发展安陆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资料依据。“安陆李白的学术研究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但文化旅游开发和李白生活过的四川江油、安徽马鞍山等相比,还滞后点,那里的李白早就出了名。”他说,李白在安陆娶妻生子、在安陆确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匡君济世”政治理想,度过他一生中最珍贵的青年时期。因此,李白文化资源唯安陆得天独厚,理应更好地把李白文化广播、传承、弘扬下去,叫响这个品牌。
    张昕介绍,目前,投资1.2亿元的白兆山李白文化开发区项目建设正在有序进行,预计今年底面向观众开放。“我们相信,李白文化必将为安陆乃至孝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添一份靓丽色彩!”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1:39:27 | 只看该作者
“书法可以丰富人生”
——记孝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方明才
2009-06-12
    见到方明才是在大悟县书协组织的书法笔会上。当时,他正和十来位同是爱好书法的笔友挥毫泼墨。一对乒乓球桌,一大叠宣纸,五六支大、中、小号毛笔,两块端砚,简简单单,但在点捺顿挫之间,寓笔墨浓淡之中,一群人却挥洒出了汉字的气势与神韵,挥洒出了自己的性情与精神……
    作为市书协副主席、大悟县书画协会名誉主席,方明才常常是这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也是身体力行者。
    “工作之余,与笔友小聚,研习一下书法,切磋一下心得,能够娱乐身心,也有利于大家书法水平的整体提高。”放下笔,方明才接受了记者短暂的采访。
    方明才爱上书法缘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他父亲曾经是一位教师,一笔楷书写得非常漂亮。小时候,过春节,村民总爱请他父亲写春联;村里有了红、白喜事,乡亲们也总是邀请他父亲去帮忙写对联、单子,他总跟在父亲身后跑来跑去,帮着伸伸纸,研研墨,渐渐地他爱上了那香气四溢的笔墨味儿。
    “我真正习练书法,是受‘二柳’的影响。”方明才笑着说。他所说的“二柳”一个是柳体字的创造者柳公权,一个是现在的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柳长忠。柳体字的方正之形、刚直不阿之气,阳刚之美,方明才很是喜爱。因此,书法习摹,多取柳帖。柳长忠22岁时,就书写了位于大悟县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文。两人同在大悟工作,交往甚笃。所以,后者成了方的书法道友。同时,方明才还受到中国硬笔书法大师庞中华的指点。
    “我把书法当成一种爱好,书法可以丰富人生,陶冶性情,愉悦心灵。”方明才认为,书法有两美:线条美,内容美。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书写的过程中就能随时感受那种美感。而习练书法,其内容不管是描摹古帖的,还是现代我们提倡的格言、谚语、警句,也都是很美的。这些都能帮助书写者养性、调心、滋养人生。
     由于在大悟县一直担任党政职务,方明才搞书法创作大多都是在业余时间、双休日。“书法创作时也是休息时,与工作状态正好相补,这样反而能提高工作效率。”
耕耘就有回报。去年9月份,在中南民族大学,他被选为全省百名书法家之一应邀参加中日友好三十年纪念活动,与日本的汉字书法家一起现场写“福”字。
    而在近几年,他的书法作品也不断获得省、国家级奖项,并被一些书法集子选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始怡人。关于书法,方明才做得更多的,是坚守书法丰富人生的理念,努力繁荣大悟县的书法及相关事业。
    在他的支持下,大悟县书画协会、大悟县摄影协会、诗词楹联学会等先后成立,为爱好者搭建了交流、学习、研讨的平台。
    “吟诗作文颂大悟,书法绘画描大悟,风光摄影赞大悟,知名歌手唱大悟。用艺术来滋养大悟人,用文化来传播大悟精神。”这是方明才所要构建的和谐文化氛围。
    徐海东等10位大将的纪念邮票首发式在大悟成功举行,红色土地上的红色文化之歌唱响全中国。
    “县书协经常组织书画活动到城区、乡镇,去年在我们学校举行了‘走进滨河学校,手拉手’活动,现场写书法、给学生指导。活动结束了,还有好多学生不愿意离开。”在笔会现场,滨河学校副校长王建鸿同记者谈起了方明才。他说,在书协的带动下,学校的学生、老师书写水平都有所提高。“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能丢啊,要好好地传承。”
    “书协每年春节开展的‘送春联、拍全家福’活动很有意义,深受群众,特别是在外打工人群的欢迎。”一位书友补充道。
    “今后,大悟将举办更多的文艺活动,创新拓展,有针对性地挖掘,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宣传推介大悟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只要群众喜欢,我们就做。”方明才坚定地说。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1:40:05 | 只看该作者
精神,要永远年轻
——
记孝感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叶继宗
                                                   2009-04-13
    上世纪80年代初,他率先在全国对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进行翻案;他带领会员在《孝感日报》开辟孝感作家研究专栏,推介本土作家,在全国系列研究本地作家中属首创;在学校,他发起成立了该校第一个文学社《伊甸园》,鼓励校内外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他就是孝感学院 文学院教授、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叶继宗。他今年72岁,20057月正式离开大学讲台,但直到现在还经常做梦在上课,从教30余年,情感难舍。

                                   敢为新声
    1981
年,叶继宗的一篇学术文章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针对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的命运,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传统观点认为,在战争中被德军俘去的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个叛徒,而作品是在美化叛徒,是宣扬投降主义。但叶继宗却勇陈已见,从文学作品本身进行分析,认为主人公不是叛徒,其不幸遭遇是对法西斯发动战争的有力控诉,于是,他挥笔写下《对法西斯的血泪控诉——重读<一个人的遭遇>》一文。发表后,一些相识的学界权威、专家来信,说读完真替你捏把冷汗
    “
其实,那时好多人都知道这个观点,但没有人敢说。叶继宗回忆说。不久,他的这篇文章被武汉大学留苏博士赵德泉介绍到列宁格勒大学,那边学术界也引起强烈的反响,说中国学者为肖洛霍夫说公道话。
    “
在学术研究上不能人云亦云,没有独到见解和胆量是不会成功的。从事外国文学研究这么多年,他是一直坚持这样做的。

                                  关注本土
    1995
年,由叶继宗牵头孝感市文艺理论家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主席。其宗旨是立足孝感,放眼全国和世界,为促进孝感文艺创作的繁荣,为孝感作家、作品走出去而努力。
    协会成立之初,空无分文,工作难以开展。大家凑了一千块钱,慢慢地开始了相关工作。第二年,他们即在《孝感日报》设立孝感作家研究专栏,系列介绍本土作家作品。丽尼、安危、胡沙、管用和、赵金禾、李守义等共18位新老作家在专栏上与读者见面。
    “
创作和评论是文学腾飞的两个翅膀,叶继宗形象地说,二者相得益彰,有利于作家创作方向的把握、才有利于开阔视野,能够推动作家成长,扩大作家的影响。
                                  扶植新秀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发现文学新秀,及时给予关注,是市文艺理论家协会整个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叶继宗力挺的一项活动。
    2005
年,孝感学院文学院学生蔡静创作了长篇小说《左倾45度》。书出版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叶继宗在校门个体书店看到了该书,随手翻了一下,觉得写得不错,就买了下来。回到家,他连夜把书看完,第二天就写了一篇评论,送到《孝感学院报》编辑部。当时,校报都已编排好。但叶继宗恳求主编换下一篇文章。他对主编说:并不是我的这篇文章写得多好,而是被评论的对象值得关注。
    后来,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与孝感学院中文系联合举行了蔡静作品研讨会,进行了成功的推介。

他热情地鼓励新秀创作,给民办教师周娟娟修改文章,送学习资料,现在她已成为省作家;给予沙洋打工青年袁晓华以创作指导,其诗集《底层的月亮》刚刚出版。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工作也是有限的。作为一个学者,就要经得住冷和热,淡泊名利,在沸腾的生活中,演好自己的角色,保持精神永远年轻。摸着眼镜框,叶继宗微笑着说。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1:40:48 | 只看该作者
[size=+0][size=+0]聚气凝神翰墨香
——记孝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怀德
2009-04-10
    橙黄的宣纸、行行竖排楷书、红红的对联,挂满雪白的墙壁。一支大号毛笔悬挂。墨香四溢。
3月30日,当我们“文化人风采访组“走进徐怀德的墨影斋时,弥漫房间的笔墨氛围顿时吸引了我们,使我们不自觉地想从主人身上探寻“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字好一半文”
    “在不知道书法还是一门艺术之前,我的一笔好字是让父亲逼出来的。”刚一坐下,徐怀德就坦率地说。他8岁入学,在家中排行老大,所以,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只准他做两件事:一是练字,二是打算盘。
    那时,学校开设有写字课,每次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先临摹一张八开纸的毛笔字。“‘字好一半文’,父亲常这样对我说,我练字自然不敢松懈。”
    有一件小事仍令他记忆犹新。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玩扑克牌,结果被父亲发现。父亲狠狠地惩罚了他:他被要求把每一张牌嚼碎,嚼成糊状。当他把五十四张牌都嚼完时,“嘴上都起泡了。”
    但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他。首先,他真正开始认真练字了,其次,他至今都很少打牌,偶尔玩一下也不会太久。他为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墨影斋”,意思是自己就两个爱好,一是书法,二是摄影。父亲的那句话深深地烙在了他心里。
    为了实现父亲的“字好”目标,他临摹王羲之、赵孟頫、颜真卿、魏碑等名人名帖,进步很快,10多岁时在村里就小有名气。
    后来,他被推荐当兵。一笔好字找到了“用武之地”,办板报、墙报,抄材料。他先后被调到连部、营部、团部、师机关。在部队12年,从事的都是有关文字工作。其间,驻地《洛阳报》刊登的书法培训的事促使他走上了书法之路。
                                     由写好“字”到享受书法的乐趣
    培训是由洛阳书协主办的,断断续续的,不要钱,河南当时在普及书法。徐怀德常抽空去听课。他很惊讶:就写写字还是一门艺术!
    培训对他影响很大,及至后来转到地方,他仍念念不忘把他领进“书法”之门的洛阳书协主席李进学先生。他开始认识到“字”好不但是“一半文”,而且写好“字”本身就有很大的学问。
    “写中国字最容易,但搞书法不容易,‘一’很简单,但写好很难,书法家一辈子都在写。”他每天坚持写字练笔,无论春夏秋冬、下班就进书房;晚上也是常常写到深夜十二点;双休日,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往往是一杯茶,一包烟,一张纸,一支笔,一台砚,陪他度过一天又一天。有时,练的过程中那种创作的感觉来了,就即兴创作,开合、疏密、粗细、黑白、落款等了然于胸,一气呵成。收笔于架,身心尽悦。
    “有时这就像体育比赛,也存在一个热身的问题,创作之前先临一下贴,灵气来了,开始创作。”他认为,书法艺术讲究笔墨美、线条美、布局美。这些,在平时临帖、练笔中都要不断地思考,这样,在创作中才能突出自己的个性,不墨守前人。
    徐怀德说,书法艺术是很枯燥又需要非常刻苦的东西,要心静,要去掉浮躁习气,进入境界,才能获得快乐。
                                   一个人写字好不算好:重在书法普及
    徐怀德现在感到书法普及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与必要。计算机网络在迅速地向乡村延伸、覆盖,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网民,他们每天接触鼠标、键盘……手写渐渐减少,我们是否慢慢地会疏远书法?“普及的目的,不一定是让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要书写规范,让人能看懂。同时,普及的过程也是了解我们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的过程。”
    作为市书协主席,他主要在做两项工作:提高与普及,提高书协的地位,普及书法文化。
    为了鼓励会员积极创作,书协经常举办书法比赛,但不收参赛费、评审费,同时,奖励方式由物质奖改为现金。“有的会员进行书法创作,有时连纸张都买不起,宣纸什么的都很贵,给奖金,灵活些。”徐怀德说,会员费也取消了,但并不顶用,很多书展和交流活动,经费来源很困难,只能靠社会赞助。
    目前,市书协中国书协会员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7人;省书协会员由58人增加到215人;本级会员由214人增加到583人。队伍在逐渐壮大,书协在省里的位次也常排至三、四、五位。
    队伍大了,有利于书法文化的普及。每年书协都组织会员参加“三下乡”活动,过年时还专门“送春联”下乡,带动了一大批乡间书法爱好者。
    “从事书法艺术的这九年给我带来了极大愉悦,工作可退休,艺术不能退。今后,我们将以孝文化为载体,以孝昌争创全国书法之乡为契机,进一步大力推广书法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展望前景,他信心满怀。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1:41:24 | 只看该作者
快乐与挑战同行
——
记孝感市音协主席、市文体局社文科长蔡明强
2009-06-18
    20多年来,他是孝感市春节文艺活动的策划者,总体方案多出自他之手;10多年来,他还是孝感许多大型文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去年,孝感市三运会成功举行,他是开幕式大型团体操的总指挥、总导演。
他说:每一次大型活动没有结束之前,我的精神都是饱满的,我喜欢挑战!
    说这话时,他病后初愈,但一件白色T恤、一件深色运动裤,依旧显示出他饱满的精神劲儿。
他就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武汉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委员、市音协主席蔡明强。
                                                一
    2001
年是孝感文艺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年份。这一年元月18日,孝感市音乐家协会成立。她的成立,结束了孝感无音协的历史。
    当时,蔡明强是筹备负责人之一,靠各方面的支持,协会慢慢地开始了它的工作运转。通过音乐考级来带动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及创作,从而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蔡明强告诉记者,虽然才成立短短的几年,但音协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都很迅速,发展很快。现在,音协已发展会员200多人,其中,国家会员5人、省会员60多人;管乐、电子琴、打击乐、民族音乐、声乐、钢琴等专业委员会也先后成立。2005年起,连续4年市音协都被省音协评为考级先进单位,而蔡明强本人也连续4年被省音协评为先进个人。
                                                二
    蔡明强还是我市大型文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策划者。
    1994
年,他参与了孝感第一次电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策划;1997年,他参与孝感春晚的第一次直播策划。春晚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活动,既要突出祥和、热闹,又要考虑安全、节俭;它是多部门、多层次联合制造的一个娱乐套餐。多次参加春晚方案策划的他,对春晚有更深刻的理解。
    2002
年,央视同一首歌节目组来孝感录制一期节目,这时擅长策划的蔡明强又被委以重任——全程协助央视编导。其实也没多少工作需要咱们做,他们来的阵容很大,都是大腕级明星,所以,舞台、灯光什么的都是他们自己搞。这边要做的主要就是按他们的要求找舞伴、搞节目排练、后台服务,等等。蔡明强回忆说,大腕一般都很挑剔的。有一次排练,他们要京剧舞伴,编导们提出了要求,但具体标准还不够明确。为了晚会的质量,没办法,蔡明强只有跑到省京剧团要人。他们就让我做一点事,我一定要做好,让他们满意。但自这以后,蔡明强发现,编导们对他也开始敬佩了,而合作也越来越顺利、愉快。
    “
和央视合作,既要体现本地特色,又要让全国观众喜欢,同时,档次也要提高,这中间有一个契合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这个点。蔡明强感触颇深。
                                              三
    2008
6月到10月的这段日子,蔡明强绝对是个大忙人。孝感市第三届运动会将于 1010开幕,而他是开幕式大型团体操的总导演。
    大型团体操表演这一形式是我市三运会开幕式的一个创新,由老年人、中年人、大学生、中小学生共同参与表演,以此表现我市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昂扬向上的风貌。
    对蔡明强来说,最大的困难也就在这个方面:众难调。参与表演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10来岁,天气炎热,他们的身体能不能吃消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老年人带着高血压药来排练,有的孩子排练场上热得虚脱。但即使如此,排练时,为了一个动作的协调、完美,他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改进着,坚持着。对此,蔡明强非常感动。
    那段日子,蔡明强也丝毫不敢懈怠,每天都是挤公交车,老早地上班,在体育场等着他们,这是一个有着2000多人的大阵容。
    但经过努力排练,开幕式表演时他们每一个团体,动作都非常到位、整齐划一,精神都很饱满、神采奕奕。表演到后半部分,下起了细雨,但观众无一离席,有的撑起伞静静地看。蔡明强当时给团体操表演打了95分,他说他很感谢表演者。
    蔡明强获得过很多荣誉:省、市先进个人、优秀组织工作者、先进工作者……“荣誉是对工作的一种肯定,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和大家一起完成任务,分享参与、创造的快乐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1:42:03 | 只看该作者
徐忠德:演绎汉川善书传奇
                                                      2009-05-07
   徐忠德2008年被国家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川善书的传承人。获此殊荣,他很高兴,但他更意识到肩上所负责任。毕竟,现在年轻人学善书的少了,更可怕的是,受经济因素等影响,很多年轻人也不想去了解它。这很让徐忠德老人忧虑,说起来,兴奋的眼神也不免黯然。
    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品种,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原初主要是宣讲圣谕,用以化民,后来渐为民间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救难救急等内容所取代,旨在劝人行善。因艺人常用未开言来,泪流满面开场,故民间又戏称为未开言,曾盛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汉川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
    徐忠德非常热爱善书艺术,1969年正式拜著名汉川善书艺人卢维琴为师。学成后,常年在武汉、云梦、应城及汉川各乡镇宣讲,一讲就近40年。
   “
我见不得恶人、奸人,正好善书所宣讲的适合我的性格。 徐老先生声音洪亮,字字珠圆,好像恶人、奸人正在行恶,被他看见,于是当头棒喝。他面容清瘦,头发皆白,着一身靛蓝色中山装,话从他口中出,更令听者敬仰十分。
    他一直在讲述着有关劝人行善的故事。他回忆,以前讲善书,什么都没有,全凭一副嗓子干讲,没有喇叭、麦克风这些扩音设备,也没弦乐演奏,常常是喉咙喊得肿痛,出血。因为宣讲时,多是在街头、集市场等人多的地方,人声嘈杂,你的声音必须高过其他的声音;再者,听众越多时,越讲就会越兴奋,刹不住。
    从事演艺生涯以来,他一直从事主讲,同时,也精通宣词。主讲,主要是讲故事;宣词是说兼唱,它要随故事情节的不同,分扮各种角色上场或退场。善书原为一人宣讲,后来发展为三人或多人同台宣讲。徐忠德说,他往往是一个人演一个大舞台,悲伤时要使听者声泪俱下;笑料处,要让看者无不捧腹。

    善于表演外,徐忠德还积极从事善书案传创作。近40年,他创作了《珍珠塔》、《秦香莲前传》、《秦香莲后传》、《杨乃武与小白菜》、《三子不认娘》等100余部作品。取材于官府判定了的案情故事,谓之;取材于民间故事的,谓之。但徐忠德不限于此,他还结合现实与时代进行创作。
    上世纪80年代,结合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徐忠德创作了善书案传《三子不认娘》。作品讲述农村的一对老夫妻,勤扒苦做,将三子一女抚养成人,结果到头来三个儿子都不养老,偏偏就是女儿负起了传统观念中本该儿子承担的养老重任。曲折的情节,精彩的表演,起到了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启发了听众对重男轻女观念的思考。
   在徐忠德的家,记者看到了他创作的部分作品:牛皮纸封面,手抄本、线装、竖排,漂亮的行楷小字,这些都透露出作者的认真与古雅之气。
    采访的当天下午,听说汉川善书马口传承基地有一场《法堂换子》演出。在我们记者的要求下,徐忠德也欣然前去了一把。
   恰巧,表演者是他的大弟子熊乃国,告一小段后,老师上场。很快,他进入了角色,表情时而严肃,时而悲伤,时而愤怒,唱腔圆润,声音直击墙壁,听众为之神情一震。
    但令记者惊讶的是,台下多为老年人,少有中年者。老年人空闲时间多嘛,现在,许多年轻人不喜欢听这个了,娱乐方式多了,善书市场渐少了。熊乃国在场外告诉记者,相比电影、电视剧等,善书的故事情节进展得慢,虽然善书艺人一直努力在情节、方言等方面进行改进,但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其弱势还是明显的。
    从徐忠德的家到马口有30多里路,但他现在仍像以前那样常常来此,骑自行车,偶带老伴,风雨不阻,寒暑不避。用熊乃国的话说是为了提提善书场人气,当然更主要的是徐忠德自己热爱这一事业。
   “
善书如何传扬?善书如何书写?徐忠德说,虽年事已高,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愿为汉川善书的传承及热情的观众一直演下去,尽一个老艺人的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7:13 , Processed in 0.1083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