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谈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文章作者:胡晓敏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5 2011-9-7
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励、激发学生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问题?笔者听了几位老师执教的《兔子和狼》,老师们在字词教学时都抓住了“山涧”这个词作为重点理解,但有趣的是在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时,几位老师却设计了不同的四种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当然效果也完全不同。
课例展示:《兔子和狼》,理解“山涧”一词。
1.请大家拿出《词语手册》看看,“山涧”是什么意思?
(这位老师,能利用工具书指导学生学习词语,有这个学法指导的意识比较好,可是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枯燥无味的文字缺乏兴趣,再说以词解词的现象还会让本来简单的概念复杂化,让学生一头雾水。)
2.请同学翻开语文书,看看书上的插图,“山涧”在哪里?
(有效地利用课文插图理解字词是一种既省时又有效的方法,新课改以后语文书中的插图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审美特点,所以他们很愿意去看,并且什么是“山涧”,学生一看自然就明白了。所以,在教学中有的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是所有的概念都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
3.老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了两座山,两山之间用线条勾勒出了一条山涧,然后问学生:“请你们说说看山涧在哪里。”
(简笔画是学生最喜欢的,寥寥几笔,便实现了这个词的意思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变。)
4.我们来看看“山涧”这个词,哪个同学能根据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说说这个词所代表的意思?
(这时,老师聪明地抓住“山涧”这两个字的造字特点作适当的提醒,指出在两座山的中间,有一条长长的、细细的,一般都有一点水的沟谷,就叫山涧。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作启发暗示,学生马上就恍然大悟。)
由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要多角度提问,现提出以下策略:
一、顺逆相辅,激活思维
课例展示:《鱼游到了纸上》揭题
课题会不会搞错了,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从文本中寻找到答案,想进一步探究。讨论中学生明白,因为文中的主人公把鱼给画活了,所以就像鱼游到了纸上,给人一种非常逼真的感觉。)“顺”是顺问,指教师沿着作者的思路,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正面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这种问题角度设计好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课堂上,老师可以顺着文章的思路去设计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领悟课文。逆问,指教师从相反的视角切入,故唱反调,引导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联系解决问题。虽然角度不同,但却异曲同工,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直曲相成,引人入胜
课例展示:《兔子和狼》揭题:
兔子温顺可爱,而狼凶恶狡猾,那兔子与狼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这是一篇低段的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生动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很喜欢读,再加上内容很浅显,读起来容易懂,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直奔中心,有效快捷。)
这位老师用了“直问”的方式。“直”是直问,直截了当,一语中“的”,是提问中最常用的方式。但有些情感性强的课文,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一开始就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设计提问,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被激发了,老师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我们说文学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者感情。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中,我们的学生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只要我们认真准备,潜心钻研,把握好课堂提问设计的角度,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你会发现众里寻它千百度,唯有角度显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