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成长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5 19:3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成长之路

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  龙俊甲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我叫龙俊甲,是一名来自腊尔山希望小学从教16年的美术老师,是教育部、中国美协“蒲公英”课题组成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是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市级辅导老师。我没有渊博的学识,也没有能说会道的口才,我所具有的只是对农村美术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对大山深处孩子们的深情与关爱,对艰苦工作环境的挑战与奋斗。下面,我把自己的成长之路向大家作一个简要汇报。
    在我的成长路上,既有奋斗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既有太多的无奈,又有太多的不甘心;既有不服输的精神支撑,又有废寝忘食的身心疲惫。终究,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有对献身教育事业无悔的追求,有对学生无悔的爱与责任。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995年迎来了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代课教师。我教书的地方就是我所在的山江学区得胜坡村多年简陋失修的生产队旧仓库。学校里,几块木板搁起的课桌,高矮不一;黄泥巴捶的地面,坑坑洼洼;学校里,就我一个老师,既当校长又当主任兼教师和保姆;学校里,共有两个班同挤一个教室。那时,一年级18人,二年级16人,是真正的“复式班”。我的单身卧室便是那木板铺的“二楼”,一伸手就可以碰到屋顶。点煤油灯、自己挑水喝都不算什么困难,最让我尴尬的是每月106元的代课费,因为用来资助贫困孩子总是不够用,每月我还得回家背米来吃。代课3年期间,许多其它学校的代课老师纷纷外出打工。朋友也劝我放弃这又累又贴钱的临时工作,我想都没想就回绝了。因为每当看到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神和寨子里家长们信任的目光,我更加坚定了从教之路。当然,还因为我的爷爷、父亲也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我从小受到他们的影响,非常崇敬“教师”这个职业,非常喜欢当老师。“山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啊”,时隔16年,我回忆起父亲这句话时心情还是激动的。
    就这样,我代课了三年。在那些日子里,一边从教还一边复习参加高考,最终考上了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学习美术专业。1998年,得知我要去学习的消息,那群孩子和家长们都倚在教室门口含着眼泪看着我。我收拾完东西,都不敢转身,不敢再望他们。我最后告诉他们,如果可以,我会回来的。家人也理解我想当老师的心愿,所以尽全力送我去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深造美术专业。在校期间,我深知自己是一个农村的学生,不能和很多的富家子弟相比,所以全身心地扑在学业上,于200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吉大师院美术班毕业。
    毕业后,同班同学有的分到了市、县重点小学,有的南下工作。这时,凤凰县两林乡一带缺老师的消息传来,我就赶忙收拾好东西又回到了乡下,成为了教育系统一名正式的美术老师,工资也涨到了250元,我下定决心好好做一个美术老师。可一到那里报到时,却让我凉了半截,由于老师缺乏,学校不管你是什么专业,对不对口,首先就得满足语、数双科教学。我最终被安排上语文课兼班主任还有其它一些科目,可谓一个实实在在的“万金油”了。就这样,我在那里去掉拼命干了两年,随后带着不少困惑和遗憾离开了两林学区,被调到腊尔山希望小学。
    腊尔山,是凤凰县的“西伯利亚”,一个条件十分艰苦且很难留住教师的地方。但是为了能够教美术,我很高兴地选择了这里。自2002年我任教开始,这个边远的高寒山区希望小学第一次有了专职美术教师。我与学校领导协商,在学校在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我空出一间杂物间作为美术活动室,从而使美术教学能够顺利开展起来。
    正当我以为可以在农村美术教育中好好干一番事业时,我却发现自己没法上美术课了。因许多学生家庭困难无钱购置绘画工具,除了学校发的国家统编课本和一本薄薄的练习册及同学们自己的一支铅笔之外别无它物了。按照统编美术教材的内容上课,大多数学生只得眼睁睁地看其他个别同学完成作业,干巴巴地坐等下课。我这个美术老师不得不给这部分贫困生“放羊”,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就由爱上美术课而发展到害怕上美术课了。这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我是看在眼里更是急在心里。美术教学所遭遇的这种极端的尴尬,作为美术老师的我心在痛苦。难道边远贫困山区的孩子不能上美术课吗?他们没有享受美的权利吗?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山里孩子是多么不公平啊!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无数次自掏腰包给贫困生购置美术材料。但都无法长远地解决问题,因贫困生太多,我的工资有限,这只能是杯水车薪啊!我不仅在教学中到处碰壁,在主观上还显得那么束手无策——农村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像美术这样冷门的学科更是不被重视的,渐渐地,越来越得不到家长和同行们的支持。在这个时候,我自己也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怀疑,甚至产生了向其它学科转变的想法。后来,在我左右为难陷入困惑时,蒲公英行动项目主持谢丽芳老师和湘西州教科院美术教研员刘宇新老师等来到我校指导美术教学工作,在他们的热情关心指导下,我得到了很大启发,终于找到了开发农村美术教学资源的路子。从此,我充满了信心,开始了漫漫探索之路。
    2003年,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谢丽芳老师、广州美术学院陈卫和教授和湘西州教科院刘宇新老师等专家,为配合国家的艺术教育改革,力求争取让更多的儿童获得美术教育的机会,同时使我们民族多样性的文化得以延续,联合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被选定为由美国福特基金资助的“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课题实验校。我由此参加了“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课题实验的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我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思想认识,也终于找到了贫困山区上美术课的突破口。“蒲公英行动”旨在帮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进行美术学习,通过将民间民族文化美术引进课堂的开发,以此推动美术教育在湘西乃至全国农村民族地区的发展。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通过对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让所有儿童参与美术教育活动,实现真正的公平教育理念。把优秀的民间美术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进行山区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改革,是非常富有创新和有意义的课题。就在美术家何韵兰、候令、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广州美院教授陈卫和、县教研室主任田仁俊的关心帮助下,在美术教育专家谢丽芳的敬业感染下,我深受鼓舞,为之兴奋,为之热血沸腾,凭着农家孩子那一股执着与不怕苦、不放弃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实验课题中。期间,我珍惜每一次培训,抓住每一次到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深深感悟到“学习是一种机会,学习是一种工作,学习更是一种责任”。
    在参与课题实验过程中,为能使美术课堂有充足的资料,并更好地让学生对本民族民间艺术有所理解、有所吸引,就是能将民间美术能成功地引入课堂。在那段时间里,我放弃了新婚期间本应浪漫温馨的时间,利用节假日,和课题组成员们用了很多时间,起早摸黑,忍饥挨饿,爬山涉水自费到苗族集聚的地区,如吉首矮寨,花坦麻栗场,凤凰的腊尔山、禾库、山江、阿拉,入乡串寨走访收集当地的一些民间美术资料,这种课外的挖掘从此持续了多年。其中比较艰难的一件事是我冒着刺骨的寒风邀请到曾用一把剪刀漂洋过海到日本进行剪纸传授的剪纸能手——禾库镇排云村吴香英老艺人。她为了生计她已“封剪”多年,改行做其它生意了,在我的三番五次的邀请下,吴香英老艺人最终决定来学校为学生们讲授民间剪纸,在老艺人和我的耐心指导下,学生的剪纸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我还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带领学生到民间去调查、收集资料,深入了解湘西民间艺术的文化历史背景。如苗族历史的起源,传说故事,图腾崇拜……鼓励他们在节假日学习民族民间美术,促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这样,我初步把民间美术和自然资源成功引进课堂,发挥了更大的文化教育作用。
    农村的美术课由“贵族教育”变成平民化了,这种巨大的转变让我心里非常高兴,而孩子们带来的学习进步也激发我不断探索。我继而不断地为自己“充电”。由于课题组的极力推荐,2009年12月应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民间美术校本课程与农村教师成长研究》主持人肖弋的邀请到省会长沙为培训的师范生、教师上观摩课,2011年3月应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邀请到受扶贫对象学校上课。“蒲公英行动”课题主持人谢老师,把我介绍过去为他们“送教”,送课地点是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方祥乡毛坪小学,给那里的孩子们上几堂美术课,课程内容是教学生捏橡皮泥、画画、剪纸。做此事的目的是做爱心包裹项目的宣传推广,以便让更多小学生获益。同月29日又受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邀请到北京参加爱心包裹经验交流会,作为“蒲公英行动”试点校围绕农村美术教育现状,以“农村美术教育”为主题做了农村美术教育《山里伢的美术课》的专题发言。学生美术作品先后进入了在广东美术馆、中华世纪坛、首都师范大学展览。学生作品不仅得到了展览,而且每次展览都受到众多专家及观众的好评,还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卫视、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妇女报等多家知名媒体的宣传报道。从此,学生的作品经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其中学生优异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学校由此带动的美术教育改革成果,更吸引了很多省内外专家、老师、学生来校考察参观,得到专家及同行们的高度赞赏。这些外界的认可和关注进一步激发了本地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情。      
    2004年,我校美术小组应邀参加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暨阶段性成果交流会”上展演,受到来自全国23个省市600多位教育专家、代表的赞赏、好评。很多美术小组的同学自加入美术兴趣小组后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百分之九十升入高一级的学生都是美术小组的同学。这可见美术教育的成果是不局限在本专业内的,它对综合教育的促进也得到了证实和启发。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能自觉的投入情感,是因为民间美术本身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激发我们师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大家都主动放飞心灵,积极进行创作,充分展现了个性。在创作中全身心地享受到民间美术学习中的快乐,感受民间美术带给他们的愉悦与收获,因此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也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美术教学。重新认知民间美术的价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民间美术对基础美术教学的不能忽视且不能够被替代的教育作用,让我这个对美术有过失望的美术教师又重新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认真投入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后,我提高了教育教研理论的关注度,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认识:更注重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积极向外投稿,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教育教学论文多次在国家、省、州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例如我撰写的《有特色的课程资源》论文入编《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现代美术教育丛书;《挖掘民间艺术,放飞美的希望》一文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民间剪纸引进课堂教学中的探索》论文,发表在《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书中;《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论文,发表在《美在探索创新中》海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书中。还有我参与编写的《儿童与民间美术专项课题实验报告》、《民间美术》、《手工入门》等教材,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另外,2009年我代表县里参加全州美术教学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有关专家的精心培育指导下,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党和政府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近年来,我先后被评为“州十佳青年”、“州十佳教研之星”、“州美术学科带头人”、“州先进工作者”、“州级劳动模范”、“县优秀教师”及教育部、中国美协“学术贡献奖”、“成就未来希望奖”。
    回想一下,同为一线的老师,大家教育教学实践大致差不多,我所获得的成功根本上源于不懈的努力钻研和机缘。所以,研究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打个比方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片森林,只要决定走进去了,就要做个有心人,多发现、多发掘,一定会有收获的。有的人会问,为什么每个人付出的差不多,但收获可能还是不一样,关键是能否带着研究的意识去思考,研究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探讨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一起成长,一起成才。十多年来,我把所有课余时间用于教学研究,探索农村美术教育改革;我把全部精力和心血倾注在山里孩子们的身上,力图让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美的教育;我还尝试把所取得成果向乡小、片小、村小进行推广,让美的种子在大山里播撒……我想就是原来那个继续做教师的信念,使我坚持到今天,努力到今天乃至明天。
    值得一提的是,“蒲公英行动”课题在湘西实验了九年,坦言地说没有课题的帮助也就没有我在美术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更没有我自己各方面的成长。记得2004年我校召开了全国“蒲公英行动”经验交流会,在大会发言上,我成为一名发言的老师,面对台下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和老师们,我站在主席台上,半天讲不出一句话。如今,我已经成长为一个不胆怯、不羞涩的美术教师——这些都离不开州、局、校领导的关心和有关专家的热心帮助以及家人、同事们的支持,还有课题对我的帮助和提供交流成长的机会。
    国家美术课标研制组长、首都师大尹少淳教授说过“我曾几次见过腊尔山的苗族美术教师龙俊甲,每次都感受到他从腼腆到自信的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改善,得益于他有机会接触外界的美术教育人士和学术视野的拓展。”在这里我还想说说两位我非常敬佩的老师,他们一直是我的人生榜样,刘宇新老师和谢丽芳老师,与他们二位老师相识已近十年了,他们那种对年轻人对山村教师的关爱、鼓励、赞赏,常常使我多少次在逆境中前行倍增了勇气和力量。他们身上那种人品、道德对美术教育事业的执着时刻鞭策着我对美术教育事业的追求。
    总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坚定理想、奋力拼搏、不断进取、勇往直前,无论在何处何地、何种领域,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我也坚信,有孩子的地方都应该有美术教育,有美术教育就不应该忘记我们大山里的孩子,这是我的希望,一个让孩子们拥有快乐翅膀在美术天空中飞翔的希望……


编后语:自蒲公英课题开展以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多家媒体多次播放凤凰县拉尔山希望小学龙俊甲老师的美术教学教研成果,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受到了高度赞扬:
    2006年7月湖南教育电视台对凤凰县拉尔山希望小学“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为题进行了专题新闻报道。
    2009年11月5日新华社的视频专线《今日新闻》午间版对龙俊甲老师作了民间美术教学报道。
    2009年12月4日湖南教育电视台《教师新闻》栏目对龙俊甲老师以“苗寨教师授课、博士教授旁听”为题进行了专题新闻报道。
    2011年6月7日凤凰县电视台对龙俊甲老师作《劳模写真》专题报道。
    2011年8月15日中央13台的新闻对龙俊甲老师作了“乡村老师的暑假”-----《行走在苗乡山村的路上》报道。
    2011年8月31日湖南新闻联播对龙俊甲老师作了“乡村教师龙俊甲和留守儿童过暑假” 报道。
    2011年11月14日湖南公共频道20点零八分第五届运达乡村教师奖对龙俊甲老师作了《腊尔山的疯狂老师》专题报道。
    2011年11月23日湖南影视频道对凤凰县拉尔山希望小学“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学生作品”为题进行了新闻报道。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19:44:16 | 只看该作者
把土家少儿绘画作文引进儿童民间美术课堂的一点尝试

              
       “蒲公英”课题组成员   湘西龙山二小     尚代春

        2003年,国家教育部少儿艺委会在美国福特基金的赞助下,启动了“蒲公英行动”。“蒲公英行动”以“推进民间美术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并从中探索出一种可在少数民族和贫困边远地区小学美术教育推广的教育模式”,旨在以湘西丰实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寻找民族的根,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从而寻找到民族地区少儿美术教育良好途径,让民族文化一代代发扬光大”。在这次活动中,我校有幸成为湘西21所试点校之一。2005年,我受到学校派遣,参加了“蒲公英行动”贵州凯里的民俗采风活动,所见所闻,让人难忘。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儿童民间美术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所以,我荣幸地成为了课题组成员。
       回到学校,我一边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一边进行民间美术教学工作。在美术教学工作中,我尽可能地挖掘民间美术教学资源。我和孩子们编织织锦,吹咚咚喹,跳摆手舞,做竹偶人,常常乐此不疲,废寝忘食。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儿童民间美术与少儿绘画作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一方面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一方面促进了语文教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民间美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于是,我试着从儿童民间美术与少儿绘画作文中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作了一些探索,多少有些感受。现在写下来,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批正。

一、少儿绘画作文的文化描述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总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的武陵山脉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条件使得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目前,全县已有土家族摆手舞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土家族舍巴日等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挂牌保护。县内先后还诞生了叶玉翠、田隆信、刘代娥、叶菊秀等一批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当地的土家山歌、土家竹雕等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了重点保护和开发的对象。洗车河流域等3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和里耶镇等10个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也得到挂牌保护,靛房镇、苗儿滩镇、农车乡等因为浓厚的民族风情早已经名声远播。
      面对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传承土家文化,把这些可贵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寻找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血脉,让民族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开花、结果,一直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龙山县位于武陵山脉的深处,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土家民间没有文字,全部靠口授心记,代代相传。在这些口语中,不少句子应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有趣,不少句子朴实、易懂,却包含深刻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为开展土家少儿绘画作文打下了基础。

       在今天,不少老人还给孩子们“摆古”。那些遥远的故事,令孩子们心驰神往。与此同时,孩子们表达尤为天真,他们一方面信手涂鸦,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还在图画下写下几句话,表达心中的感悟。不少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画上两个大人,两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子。他们很随意地配上这样的文字:穿着黑衣服的是爸爸,穿着红衣服的是妈妈,中间那个戴黄蝴蝶结的就是我。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我的家。孩子在绘画和作文中,表露出了真挚的情感,很令人感动。2004年秋,阳光格外灿烂。我校10多位土家孩子拿起五彩画笔,在校园一块长50米 、高2米的墙壁上绘上土家人过年打粑粑、梨田、狩猎、编织西兰卡普、土家吊脚楼等画面。那犁田的老阿公、狩猎的土家汉呼之欲出,那编织西兰卡普的阿婆、月夜观察白果花的西兰姑娘惟妙惟肖。这些图画的素材全是学生平时采风收集的。孩子们天天受到土家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的东西耳熟能详,所以,孩子们在完成这项工作时候感到是那么亲切和自豪。在孩子们的画笔下,在学生的作文中,美丽的土家吊脚楼有半截伸到了云朵里,过年打粑粑的欢乐声传到了山外面。这堵民族风情壁画墙,成为我校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我抓住这良好的契机,大力弘扬土家文化,作了一些探索。首先,我作了“你是否喜欢绘画作文”的问卷调查,大约有85%的孩子说自己喜欢绘画作文。显然,在山区偏僻山寨的房前屋角和地上以及只要可以涂画的地方,孩子们用随手拾来的粉笔、木炭或是土块精心涂画的图画、随意的几句语言就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开始实施土家少儿绘画作文教学,让土家民族文化在校园里发扬光大。我把那些随处可见的不起眼的绣花图案拿给孩子看,我给孩子们介绍土家的传说和历史,我把民间老艺人和土家山寨中的奶奶、婶婶请进课堂。孩子们激动了,他们认真地看着,画着,讨论着,然后,他们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笔,把心中的感受写了出来。这种贴近生活的土家文的欢迎。化学习过程让学生倍感亲切,绘画作文因此得到了学生

二、少儿绘画作文教学活动设计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是知识目标,一是三维目标。知识标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一些习俗及过程,要学生自由地绘画和表达,不受一点拘束,心中有画,彩笔绘画,见画作文,一气呵成。二是三维目标,通过绘画作文,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学习土家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下面以《打年粑粑》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绘画作文,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春节土家人过年打年粑粑的基本过程,能够用绘画的形式叙述出来;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再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用朴实的语言把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真实、生动、朴实的文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品质。

二、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绘画打年粑粑,培养学生对土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在绘画和作文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切入课题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打年粑粑的过程,体会节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学生回忆,老师鼓励
老师的引导引起了学生的美好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起过年打年粑粑的美好时光。老师不失时机的补充,鼓励学生放胆说,不要有拘束。
三、学生绘画,画后作文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正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学生已经是跃跃欲试。老师没有喊学生动笔,学生早就开始作画了。学生用五颜六色的彩笔和水彩画出打年粑粑的的快乐场面。绘画完毕,学生情不自禁的开始用语言描绘,在孩子们的笔下,打年粑粑是那么快乐,是那么幸福,因为那是他们最美好的记忆。
四、互相观摩,老师总结
    每次绘画作文完毕,老师都鼓励学生互相观摩,取长补短 老师还要认真总结,认真讲评。老师把画画得好的让学生欣赏,把作文写得生动的念给学生听,经常上绘画作文欣赏课,学生常常陶醉其中,受益颇多。

三、少儿绘画作文的教学效果
       绘画作文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第一、面向了全体学生,实现了公平教育,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机会。第二、提高了学生绘画兴趣,学生对土家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更加了解。第三、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第四、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第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不仅能画,还能够拿起笔来写,能够很好地表达心中美好的感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老师的心里满是喜悦。
下面,用具体的事例予以佐证。
      长期以来,我组织学生搜集土家民间故事、民间童谣,要学生画出来。其中,《白果花》的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画出了《白果花》图,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西兰姑娘心灵手巧,会编织土家织锦,她把所有花鸟虫鱼的图案都编织完了,只有美丽的白果花没有编织。白果花晚上才开放,所以西兰天天晚上观察白果花,可是遭到嫂子的谄害,最后西兰被哥哥毒打致死,所以土家织锦又叫西卡普。我的耳边经常回响起这样凄婉的歌声:美丽的白果花,月下才开放;珍贵的白果花,月下更芬芳;西兰姑娘织锦来,双手穿梭忙……”我以土家文化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写生活作文,作文教学得到了突破。

      在传承土家民族民间文化、实施绘画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或者引导学生观摩西兰卡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或者引导学生感受土家建筑吊脚楼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或者引导学生下乡采风,感受土家歌舞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或者要学生过好土家传统节日,积累创作素材。天长日久,学生观察能力、绘画水平、作文能力、写作品质等都有了飞跃,民族情感得到了升华。一位学生在老家观察了土家哭嫁的场面,画出了图画《哭嫁》,看着这幅画,学生这样写到:亲人们坐在堂屋里,个个都很伤心,只有我们这些孩子在大人们之间穿来穿去。阿涅(母亲)的手搭在阿大(姐姐)的肩上,蒙着帕子,不停地哭泣。阿涅(母亲)哭:屋檐后面栽枣子,儿啊,你有娘来无老子。姐姐泣不成声,也哭着:对门田里种草籽,娘啊,你当了娘来当老子。我站在旁边听着,想到了亲人就这样要离别,也伤心地哭了。学生写了生活作文,亲情作文,真情作文,从民族文化里吸取了营养,得到了滋养。不少学生在作文中表示,土家人民勤劳能敢,智慧聪颖,作为一名土家族儿女,心中十分自豪。
      由于长期坚持绘画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普遍得到了提高。我辅导的学生习作《土家山歌进课堂》等多次在湖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小学生导刊》上发表,学生作文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老师问学生:同学们来自乡下,你们的父母辛苦吗?学生答:辛苦。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他们要上山背包谷,要到田里收谷子,冬天还要到冬水田里犁田。老师说:是啊,我们的父母,还有许多在乡下的人,他们多辛苦啊,不管多冷、多热,他们都得出门劳动,并且不叫一声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有取之不尽的绘画和写作素材。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场景画出来,还要用文字表达出来。土家人地处山区,条件艰苦,人们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不息,一滴汗水甩成八瓣,但他们不退缩,很乐观。能够让学生意思到这点,不仅让学生找到了绘画和作文源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受到良好的熏陶。老师要学生随父母兄长多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观察大人的劳动情况,体会劳动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学生一边绘画,一边写出了大量的好作文,如《妈妈背包谷》、《我和外婆舂粑粑》、《摘粽粑叶》、《金灿灿的稻谷》等。一学生画了一幅图画《背苞谷》,这样写道:……山路很陡,妈妈背着一个大柴背笼,包谷插得像小山一样尖。妈妈背着包谷,吃力地登上石阶。她弯着腰,头几乎要挨着石板了,汗水巴嗒地滴在路上。我看到一座金色的“小山包”往上移动……来到一块平地,妈妈放下背篓,狠狠地喝了一口山泉水,她的肩膀已被背篓深深的勒了进去,有明显的血印子。我心一酸,眼泪几乎要掉下来,妈妈多苦啊!学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作文,作文中包含着对母亲的热爱。这样的作文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敢于表达、以情动人的作文品质就会慢慢培养起来。他们就会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民族,爱生育他、养育他的山山水水,土家文化的种子就会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弥漫着永远的芬芳。
  四年级晏怡淑同学画了一幅《摆手节》图,她这样写到:……围着金光闪耀的大火,(大家)欢快地摆起手来,左摆摆,右摆摆。老年人边看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摆起手来,赞不绝口;顽皮的小孩儿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小作者用图画和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了“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场面,非常难得。谭淑文同学画了一幅《推豆腐》图,这样写到:……奶奶把磨好的豆浆放进锅里煮,等豆浆煮熟了,用包袱把豆浆包起,再用石头把它压干,然后,就变成了豆腐,最后,再把它切成四方形,就像一块砖头一样。豆腐看起来又白又嫩,吃起来又香又甜。小作者的文章写出了磨豆腐的过程,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同样很不错。

四、少儿绘画作文的教师心得
      把土家少儿绘画作文引进民间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尝试,还很不成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过绘画作文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土家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在我们山区学校,把土家民族民间美术很好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前景非常广阔。用好了这些可贵的教学资源,就能够很好地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丰富我们的教育手段,美丽我们的教育过程。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机会,每一颗小草都能够报告春天的信息。把少儿绘画作文引进民间美术课堂,让我们山区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拿起笔来无拘无束地绘画,自由自在地写话,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让民族民间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是我一个“蒲公英行动”课题组成员、一名山区教师最美好的心愿。      
     我将继续努力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7:30 , Processed in 0.14496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