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案一定要“标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6 17:4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答案一定要“标准”?

策划:赖斯捷
  编者按:“孔明是不是诸葛亮?”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们的小学里竟成了一大公案——语文课出道试题:三国时代最富有智慧的人是谁?有学生答:孔明与庞统,结果被判为“错”。错在哪里呢?第一,必须回答“诸葛亮”,而不能是“孔明”;第二,只能回答“周瑜”,答了“庞统”,就是“错”。无独有偶,某网友看到儿子的小学考试卷后,对老师判错的很多题表示强烈不解,并且一怒之下上网发帖质问:为什么考试会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就连题目要求“写你最喜欢的一句话”都是固定答案!该帖出来后,引发了网上关于考试设置“标准答案”是否科学的大讨论。
  考试到底要不要“标准答案”?我们该以怎样的角度看待“标准答案”?


吴高生(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瑞英小学):
  对于“考试到底要不要标准答案”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就拿小学语文考试来说,如“看拼音写词语”“把诗句补充完整”之类客观性很强的题目,我们就应给出标准答案,然后再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所答进行评判。至于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一些主观性较大的“活”题目,我们就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试卷命题者出这类题目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主观认识情况,而学生由于个人学识、生活经历等的不同,对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的看法也肯定会不尽相同。因此,对于这类“活”题目,我们只要求学生答得言之有理、有据就行,千万不能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所谓标准答案。否则的话,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曹灿辉(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
  失去了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将会走向千篇一律。当今我国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偏向“标准化”。在美国的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创造的时候,我国学生却埋头于数理化习题集中。据《重庆晚报》报道,“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当今我国学生认为自己有好奇心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标准答案”禁锢了头脑。
  因为升学考试的压力,应试教育仍然是我们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必然选择。他们为适应考试型教育,宁愿舍弃想象力,发展计算能力、应试能力,在他们眼中,想象力与“标准答案”往往背道而驰。在我们的中小学校,以参考资料为依据,以“标准答案”为准绳的现象太常见了。教师已变成了由一批躲在书斋里的专家学者编撰出来的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而学生则静静地、不加思索地把答案抄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去。
  根据个人的经验,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知识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不仅不应该用某种僵化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且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内容。标准化考题的设计者只考虑到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这一小客观,忽略了客观世界存在的大客观。在大客观世界中,一个问题可能有数个甚至数十个答案。
  一个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民族是可怕的。这些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而它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相结合,共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真的要痛下决心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摒弃“标准答案”。

龙启群(新田县一中):
  标准答案虽有其弊病,然摒弃则大可不必。诸如文字的读音、字形、词义、语法规则、修辞格式等,当然需要标准答案。问题的关键在于,出现学生答作“孔明”被判为“错”的笑话时,我们的板子是应该打在“标准答案”身上?还是那些机械地参照标准答案,给出错误评价的阅卷者身上?
  我们现在有不少老师,离开了教学参考资料,就备不了课,也上不了课;离开了标准答案,别说是批改试卷,就连平时的课堂练习也不会批改。这种一切教学活动都依赖着“参考资料、标准答案”的老师,我以为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方西河(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所以说,“标准答案”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教师,是教师僵化的思想。这类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在教学时所有的问题指向都是唯一的,不容许有不同的观点。这样的教学,后果如何,我们不难想象。

杨红兵(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
  这样的教师,如果作为命题人出现,其给出的标准答案将会如电脑程序设计出来的产品般,没有变通之处。而他们,也正是“标准答案”被诟病的“罪魁祸首”。然而,我要问的是,他们果真是“罪魁祸首”?
  事实上,命题人也很无辜,如果不是特定命题意旨指令,如果不是考试说明约束,如果不是考题承载着升学考试选拔人才的特定功能,命题者怎么能抠心挖脑地“创造”出那么多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呢?因此,这些标准答案既是应试教育评价的工具,同时也是传播既定价值的载体,出题者不过是为了遵循考试说明,兑现某种价值观,考题就朝着既定方向设问,答案也就朝着既定的价值拟定。
  这类标准化的考试,不仅是学科教学的“硬伤”,更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致命打击”,因为他们培养的不是拥有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而是“分数的奴仆”。这或许也是钱学森之问的“谜底”之一。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说:格式化的试题、格式化的答案,一些不必要的无病呻吟,某种程度上,可能埋没人才。我们注意到,一些在各行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才,反而是一些高考成绩很普通的学生;而被机械化培养出来的一些高考状元,却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此言深刻,高分人群却成不了杰出人才的主体,创新人才却不是高考制度的“宠儿”。如何让高考人才选拔制度承载创新人才选拔的使命,这是摆在高考改革面前的严肃命题。

张集科(汨罗市新市镇新市完小):
  所以说,“标准答案”怎么会没有问题?它的问题大着呢!首先,它扼杀了想象力。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例子——一道考小学生的试题“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答曰:“是春天”。错了吗?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水”!“雪化了是春天”,多么优美,多么人文,多么富有想象力啊,可不行,孩子的圆脑袋一定要框在方的“规矩”里。于是我们的孩子,就只能代复一代地做出“雪化了是水”那样古板、枯燥而缺乏诗般想象力的“标准答案”。换个角度说,“标准答案”这一名词本身,即包含着一个单调、呆板的思维暗示。
  其次,“标准答案”阻碍了教师对教育的深层次思考。时下正全面实施“新课改”,其核心即“放手学生,为他们创造自由思维的空间”,而标准答案显然与这一核心背道而驰。既如此,当然应该取消。

谢美华(桃源县漳江镇八字路完小):
  不能取消!只要考试存在,标准答案就必须存在。否则,还有什么评判准则呢?承张老师举的例子,因为孩子填“雪化了是水”被判错,是抹杀天性,那么填“农民伯伯的笑容”,填“庄稼的乳汁”……也可以理解为有诗意,也应该判为对。如此这般,填了就对,这不跟没填一样?实际上,无论作为自然常识也好,作为语文知识点也好,雪化掉后只能是水。
  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性,考试时设计的问题也具有了开放性,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过分强调学生中心,有些考题不能反应学生真实的学识水平。如:“学了本册课文,你最喜欢哪个人?”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就如同问学生“你最喜欢吃什么菜一样?”他今天喜欢吃萝卜,明天可能又喜欢吃白菜。这是试题设计得不科学,导致答案无法规范和标准化。再有,有的考题这样问:“学了这篇课文,请谈谈你的感受。”读过书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感受,看到一篇心仪的文章,心与文通,拍案叫绝,至于好在哪里,学到了什么,那是心中有知,口不能言。但现在考试非要你说出个一二三来,纵然你能给出答案,那也是索然无味了。所以,考试不是要不要“标准答案”,而是我们应该把考题设计得更科学一些,更合理一些,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学识水平一些。
  
李彬(吉林省柳河县罗通山镇中心校):
  的确,答案出了问题,追根溯源,是考题出了问题。可,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能给出唯一标准答案的考题?
  时下,教育的快餐化、简单化使学校沦为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和摧残学生个性创新发展的“罪魁祸首”,使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单一化、书本化和程序化。而对大众心理的盲从,更是助长了这一风气。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表面看关注的是考试标准答案,实际就是关心分数,骨子里的终极目标就是考一个理想大学。因此,会出现那么多能给出唯一标准答案的考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淡化标准答案无疑是自欺欺人,我们在此讨论是否取消它,也不过纸上谈兵。只要高考选拔人才方式不改变,标准答案就不会被取消。

邱国权(平江县安定镇白毛小学):
  其实,标准答案取不取消不重要,重要的是标准答案不能唯一化。一题可以多解,一字可以多义,这是常识。把答案唯一化,这样的标准,违背常识。其实,标准完全可以多样化。我们可以按一定的要求来设定多种标准,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几种发展,就会多几个成功的孩子。学校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教师,应当突破标准答案的“瓶颈”,不拘一格地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刘昌稳(临澧县第四完小):
  固执地将原本可以多元的答案一元化,这样的标准答案,我们宁愿不要。但关于诸葛不是孔明这样的错判,只是个别教师的个人行为,我们不能因此而不计后果地要置标准答案于死地。不管怎么批判,考试免不了要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只会将教育引向无序,制造混乱。
  多元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科学、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同样,考试答案也应尊重多元。争论的焦点在于:标准答案与追求多元是否矛盾?我以为,不矛盾。标准答案并不简单等同于唯一,其意义主要是给评判者提供一个标杆,有了标杆,试卷评阅才有一个基本统一的尺度。我还是相信多数教师,他们一旦遇到诸如“三国时代最富有智慧的人是谁”等开放性问题时,其心中的标准答案自然会追求多元化。
  另一方面,追求多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比如为了追求多元解读,语文教学时常出现随意曲解文本、偏离核心价值观的“伪多元”,就是我们应当警惕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多元,更要慎重运用多元,一味放大多元,其结果只会将多元引向“猎奇”的歧途。

邓集伟(武冈市邓家铺镇黄塘中学):
  所以说,考试还是要有标准答案。中考、高考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选拔性考试,其各科题目是有一定难度和灵活度的,解题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并非我们每个阅卷老师能够完全把握得住的。每年不是风传高考语文阅读测试题,让名作家自己去做,也只能得及格分数吗?
  再加之,每个阅卷老师的阅历、个人生活经验、知识素养、学历层次、能力水平不同,对题目的理解角度、深度不同,假如没有标准答案,对考生的评卷没有统一的依据和尺度,各自为政,给出的分数自然不同,甚至悬殊很大。这对考生自然是不公平的,为了考生的公平、公正,设置标准答案合情合理,也很必要。

曹先华(郴州市永兴县樟树中心小学):
  有考试,就得给答案。问题在于,当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出入,但是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道理,怎么办?我觉得,应该鼓励和肯定,应该判对,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我们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标准的做法。
  标准答案可以有,但只能做参考,不能是唯一的,我们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应该视学生的作答给予正确的判断。

严丽荣(永州市九中):
  前面的老师,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取消标准答案,都认可:很多考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过往的经验中,我们发现,“标准答案”并非个个“标准”,很多“标准”是有待进一步商榷和斟酌的,如语文的一些阅读理解题,数学的一题多解等。现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倡体验、探究,主观性的考题增多了,这意味着不再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考题量会大大增加,学生答题范围也会更宽。既如此,我们何不将“标准答案”改为“参考答案”?
  此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虽提供答案,但并非唯一答案,它只具有参考价值,给师生一个参考性意见,帮助师生领会出题者的意图,或者答题的整体思路,启迪思维,获取答题的切入点或切入角度。人生丰富多彩,答案同样丰富多彩。我们应给“标准答案”松绑,在“参考答案”的指引下,给学生更广阔的答题空间,不苛责,不求全,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异思维,用灵活的教育去培养灵性的孩子。

谭柳青(芷江县岩桥中学):
  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内,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评价标准,这是一个大前提。教育有一定的规律,解决问题需要有一套操作流程和标准,这就是现实问题。具体结合到要不要取消考试的标准答案问题,我想说这么几点:
  首先,我们得一分为二地承认,标准答案是客观的存在和需要。因为任何考题都是在一定的条件要求下展开的,所以对应它的答案自然就具有其非常独特的个性要求,而这种个性是需要一定的外在特征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答案不可能“五花八门”,只能说某个答案它到底存在着多大的张扬空间,是“唯一”的还是在一定要求下可以多几个维度生成。但不管怎么说,总会有一个答案的总体要求,而这些就构成了答案操作和评价上的“标准性”(也可视为规范性)。
  其次,我们得承认,在目前的评价选拔体系下标准答案的作用是明显和相对公平的。我们先来设想一下,如果进行了一次点多面宽的规模化考试,而没有拟订一套标准答案做参考和指导,那么怎样去组织阅卷工作?再退一万步说,如果我们带着多种意见去做阅卷工作,会不会戏剧性地出现多个评价“标准”呢?这又会给参加考试的人带来怎么样的竞争环境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言而明,前面也有老师提到,也是我们在考虑是否取消标准答案之前,必须慎重考虑的。
  再次,对所拟定的标准答案也需要经过一定的论证程序,以发挥其在评阅试卷中的最佳指导作用。

载《湖南教育·上旬刊》2011年第9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17:49:31 | 只看该作者
取消的考试可否“复活”?
本期策划 赖斯捷

    编者按:今年春节,一篇题为《一个小学生上交“两会”的方案:强烈呼吁恢复小升初统考!》的报道成为各大网站关注热点。文中这名六年级小学生写道:我从三年级起就开始很少享有自由快乐的双休日和节假日了,因为爸爸妈妈想让我上好的中学,为了上个好的中学,我的休息日几乎都花在了课外辅导班和各类的校外培训机构里,要学奥数、作文、英语、信息编程等等,要应付各种各样名目繁杂的考试和比赛,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各类考试、比赛的奖项和名次,以便升上一所好中学。
取消升学考试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小学生的负担,但现实却是——没有了考试这一工具,小升初的竞争更趋激烈,小学生的负担更重,而背后更有着家长间的角力。那么,已经取消的小升初考试,有必要让它“复活”吗?

刘昌稳(临澧县第四完小):
因为一位小学生的一份沉重提案,让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暴露于大众:为了上一所好初中,小学生的负担反而因取消小升初考试而更加繁重。要探究其间缘由,我认为,与小升初考试是否“复活”关系不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才是问题之根源。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推动基础教育大发展,教育部出台了取消小升初考试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出台,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让学生因学业成绩这道坎而终止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效保障了初中入学率。时至今日,广大家长关注的目光早已不是“有学上”,而是“上好学”,将眼光长远到“哪所中学升学率高”。理所当然,那些获得优先发展权的名校便成了家长角力的宠儿。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早已在家长脑海中种下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中学的办学声誉、教学质量足以左右孩子上大学的层次,进而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
只要教育还存在发展的不均衡,就改变不了家长的思维定势,就阻止不了家长的择校热,进而,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就是纸上谈兵。想以恢复小升初来达到减负之目的,只能是“历史的倒退”。

易善平(东安县鹿马桥中心小学):
孩子负担重,根源的确是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但与刘老师的看法相反,我赞同恢复小升初统考,它不光表达了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愿,也说出了我们农村教师的心里话,更能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据我所知,农村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打工挣钱,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出现“用工荒”,即使简单的体力劳动,工资都涨了不少。因此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便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培养出一个大学生至少要花十几万元,而孩子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还得经历不少磨难和挫折,何苦呢?不如让孩子自由发展,混到初中毕业只要身体健康有两斤力气,长大后不愁找不到饭碗。因此,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有老师看着,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行,至于操行品质和学习成绩好不好并不太在意。这是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低于城市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经济条件好的家长则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好,于是,便不遗余力地找老师补习功课,千方百计帮孩子挤进当地的“名校”。而“名校”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便不断增加班级人数,一个班八九十个学生是常事。如果这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便扩建校舍增加班额,从乡镇中小学抽调骨干老师以满足师资需要。这样,名校因生源好、学生家长经济实力强、学校师资力量强而越办越红火。而乡镇中小学呢?则是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不断外流,形成了生源差——教学质量差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教育质量整体下降。如果恢复小升初统考,规定在户口所在地乡镇中学择优录取,不准择校,则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平衡、受教育机会均等,进而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贺伦辉(武冈市文坪镇安心完小):
正如易老师所说,只有加大农村学校投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才能使家长愿意就近入学。不存在择校了,小升初考试取消与否便没那么重要了。
至于小学生的负担,我认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家长造成的。在当今这个物质生活相对富庶的社会,人们对教育更为重视。家长们都“望子成龙”,他们自认为把子女送进校外各种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就可以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从而为进入好的中学买份“保险”。其实,大部分孩子是“被培训”的,许多家长只要看到有培训,不管是啥都会把子女往里塞,不顾及子女的感受,这样的培训是徒劳的。不过,那些孩子自愿参加的,或家长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参加的培训,我倒是觉得应该提倡,因为这有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周义平(望城县桥驿镇明德小学):
个性发展,说白了,也就是素质教育,而取消小升初统考的初衷也正在此。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考试改革应该是一个配套的、系统性的工程,由于中考和高考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应试教育”还甚嚣尘上。所以,单单取消小升初统考并不会对整个应试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家长和学生绝对不会因为取消小学毕业考试而掉以轻心,各级学校(尤其是重点校)还是会以各种方式抢招优质生源。加之取消考试后,操作性强的新的考评机制并未制定到位,才会给学生带来更重的负担。从这点看,我以为取消考试弊大于利,恢复未尝不可。

卜伟立(沅江市复兴中学):
我也赞成“复活”小升初考试。首先,考试能相对公平客观地区分学生的学业能力,老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取消统考后,小学生学习竞争压力变小,学习动力也越来越小。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任何的压力与危机感,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邓祖福(桂阳县一中):
还有一点,如果恢复考试,对于初中的分班及教学是有好处的。目前,为了方便初中的教学与管理,学校一般会在开学初分班时,将学生中好、中、差成绩兼顾、合理搭配。在没有小升初考试的成绩后,这种搭配分班便失去了依据,一旦恢复考试,有了成绩参照,初中学校的分班及老师的教学就会更加有的放矢。所以,我以为恢复统考是利大于弊的。

严丽荣(永州市第九中学):
小升初统考取消后,一些“重点中学”面对着就近划片入学的小学毕业生犯嘀咕——“他们行吗?”为了保障重点学校学生升学率和“重点中学”名誉,私下里,他们不禁将目光瞄向了那些取得各类考试比赛奖项和名次的小学毕业生,尤其是在奥数、作文、英语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不论地域,不论“身世”,额外招生。这自然是“繁荣”了课外辅导班和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小学生的负担又怎会减轻?

林日新(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严老师所说的,正是一个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问题。短期目标容易实现,容易让学生和家长产生成功的喜悦;长期目标则不易实现,还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试,无疑把小升初的短期目标拉成小升高的长期目标(延长了三年)。小学生自己可能还没有太多的反应,可家长却坐不住了: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足以令家长们心慌手乱起来。于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孩子的负担则如烧不尽的野草,春风一吹便生长起来。
或许有很多人都觉得负担只是暂时的,只要教育能均衡发展,这些问题就都能解决,“复活”考试,则没有必要。但我要反问的是:你们是小学生吗?你们有切肤之痛吗?为什么我们在出台取消“小升初”考试这一改革举措之前,不听听当事方小学生自己的心声呢?毕竟,对当事者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尊重,能让教育改革更加贴合实际。

龙启群(新田县一中):
不过,既然此项改革已经实施了如此长的时间,且在这期间,利还是大于弊,这就说明,取消“小升初”统考是教育行政部门正确的决定。问题的关键是,取消之后要有执行政策的有力配套措施,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一定不能缺位。你可以出台规定,哪所学校(不管是不是“重点”)私下里搞考试、竞赛,并把这些个考试、竞赛的名次与学校招生挂钩,就撤那个校长的职。也可以把各个学校所有的招生名额全部实行电脑派位,让广大学生和家长真切感受到招生的公平、公正。当小学升初中,真正与校外培训及学校私下里搞的考试、竞赛无关了,还有哪个家长会送子女去那种费力不讨好的辅导班补课?还有哪个小学生会呼吁恢复小升初统考?

吴才有(东安县大盛中心小学):
所以我说,这位小朋友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他以为恢复了升学考试,他就不会这么累,殊不知他累的根源是现行的高考制度。要真正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仅靠恢复小升初统考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育主管和监管部门的双管齐下才行。首先要限制某些“实验中学”和民办中学的特权,如节假日补课,有权从别的学校调用优秀教师等。笔者邻家的孩子现在长沙某民办学校读书,每周仅休息半天,天天大考小考不断,如此训练三年,考试分数不比普通中学高才怪呢!其次是提高公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公办学校的综合实力。最后还要监督那些所谓的实验中学和民办中学的招生,限定他们的考试科目、命题范围和难度,再也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仅仅为了一个好的分数而付出身心俱疲的代价。

周芳元(浏阳市小河中学):
小升初统考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定历史现象,缘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未能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凭国家的经济实力尚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此情况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选拔性考试。
而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早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能真正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上,若是再进行小升初统考,实无必要。首先,评价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严重有违就近入学原则。其次,会加剧学生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造成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的伤害和不公平,因为生源的问题也会导致学校发展的两极分化,影响教育均衡发展,会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再次,这种统考有违学生的学习规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智能强项并不能真正得到长久发展,若是进行小升初统考,势必让所有学生都围绕着统考转,势必磨平一些学生智能强项兴趣棱角,很难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势必伤害一些学生的自信,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当今社会,普遍流行以分数论学生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如果不能改变,无论取消多少升学考试,学生的负担都不会轻。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全社会的评价标准,让大众明白分数高低并非是判断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

方西河(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我也认为,不宜恢复小升初统考。虽然目前有的地方出现新“考试热”,但这并不是小升初被取消惹的祸。
第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取消小升初考试。
第二,假设真的恢复了小升初统考,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即现在名不正言不顺的各种辅导班,会在“应试”的口号下变得“有法可依”?因为,要想避免在小升初这第一场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中不失败,家长一定会加大各类辅导的力度,怎么着,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嘛!

邱国权(平江县安定镇白毛小学):
小学生被培训班所累,家长们“赢在起跑线”的观念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难道我们的教育队伍内部就没有责任?
就拿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来说,他们大多是在职教师。我想,他们既然有培养学生特长的本事,为什么就不能在学校里,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好好表现呢?如果学生能在学校里学到这些特长,又何必去参加培训班?难道是我们的教师特意在学校里不教好学生,留到培训班上去教他们,好赚家长的钱吗?如果真有这么一回事,那就太可怕了。但据我所知,并不是这样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学校办学还没有完全走出教育质量唯分数论的怪圈,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没有让这些有个性有特长的教师有一方真正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追根到底,是我们教育管理上出了问题。

悠然(山西太原市解放邮局0901信箱):
课程门类过多,教材内容偏深偏难,在我看来,也是小学生负担重的重要原因。我们仅以语文为例,内地小学语文教材篇幅比港台多三分之一,而插图则少五分之三,学生终日有背不完的课文、做不完的作业,很少有机会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法、修辞、标点过于考究,短语、单句、复句、句群分类繁杂,学生往往被弄得晕头转向,根本谈不上读写能力的提高。这样高深而又脱离实际的教材,对多数学生来说是负担,培养学生能力、发挥学生创造性只能是纸上谈兵。
  
曹先华(郴州市永兴县樟树中心小学):
在我十多年的小学教学中,我一直认为,通过“小升初统考”这一公平竞争的方式,让学生上一所好的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最公平的入学规则。但现在我认为,“小升初统考”没有必要让它再“复活”了。《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明确表述: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入学和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入学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选拔考试、测试和面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以及规划方案,使得这一考试“复活”的现实可能性几乎为零。
另外,该纲要的第九条“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明确表述: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域内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县域间义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这说明我们的政府部门已经在努力让每所学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的配置更为均衡、合理。政府已然有了积极努力的姿态和现实可行的措施,我们再去“复活”那升学考试,有何意义?

李柏成(资兴市奥运体彩坪石希望小学):
的确,考不考试,考多少分,不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建立健全一个能够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满足社会各种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体制。

谢艳军(岳阳市岳阳楼区青年路小学):
而这一体制的确立,要求我们必须走素质教育的路子。前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推行十多年来,尽管有些不足之处,但其实质却是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符的。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前进而不是回头,而任何改革在其过程中,总会摸到这样那样的“石头”,但我们的目的是过河,不能因为摸到个“石头”就放弃。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这位写信的小学生,他还是一位孩子,却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关注“两会”,并通过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提出自己的方案,这难道不是素质教育的成果?

载《湖南教育·上旬刊》2011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06 , Processed in 0.32510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