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一定要“标准”?
策划:赖斯捷
编者按:“孔明是不是诸葛亮?”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们的小学里竟成了一大公案——语文课出道试题:三国时代最富有智慧的人是谁?有学生答:孔明与庞统,结果被判为“错”。错在哪里呢?第一,必须回答“诸葛亮”,而不能是“孔明”;第二,只能回答“周瑜”,答了“庞统”,就是“错”。无独有偶,某网友看到儿子的小学考试卷后,对老师判错的很多题表示强烈不解,并且一怒之下上网发帖质问:为什么考试会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就连题目要求“写你最喜欢的一句话”都是固定答案!该帖出来后,引发了网上关于考试设置“标准答案”是否科学的大讨论。
考试到底要不要“标准答案”?我们该以怎样的角度看待“标准答案”?
吴高生(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瑞英小学):
对于“考试到底要不要标准答案”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就拿小学语文考试来说,如“看拼音写词语”“把诗句补充完整”之类客观性很强的题目,我们就应给出标准答案,然后再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所答进行评判。至于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一些主观性较大的“活”题目,我们就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试卷命题者出这类题目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主观认识情况,而学生由于个人学识、生活经历等的不同,对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的看法也肯定会不尽相同。因此,对于这类“活”题目,我们只要求学生答得言之有理、有据就行,千万不能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所谓标准答案。否则的话,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曹灿辉(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
失去了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将会走向千篇一律。当今我国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偏向“标准化”。在美国的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创造的时候,我国学生却埋头于数理化习题集中。据《重庆晚报》报道,“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当今我国学生认为自己有好奇心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标准答案”禁锢了头脑。
因为升学考试的压力,应试教育仍然是我们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必然选择。他们为适应考试型教育,宁愿舍弃想象力,发展计算能力、应试能力,在他们眼中,想象力与“标准答案”往往背道而驰。在我们的中小学校,以参考资料为依据,以“标准答案”为准绳的现象太常见了。教师已变成了由一批躲在书斋里的专家学者编撰出来的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而学生则静静地、不加思索地把答案抄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去。
根据个人的经验,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知识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不仅不应该用某种僵化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且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内容。标准化考题的设计者只考虑到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这一小客观,忽略了客观世界存在的大客观。在大客观世界中,一个问题可能有数个甚至数十个答案。
一个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民族是可怕的。这些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而它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相结合,共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真的要痛下决心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摒弃“标准答案”。
龙启群(新田县一中):
标准答案虽有其弊病,然摒弃则大可不必。诸如文字的读音、字形、词义、语法规则、修辞格式等,当然需要标准答案。问题的关键在于,出现学生答作“孔明”被判为“错”的笑话时,我们的板子是应该打在“标准答案”身上?还是那些机械地参照标准答案,给出错误评价的阅卷者身上?
我们现在有不少老师,离开了教学参考资料,就备不了课,也上不了课;离开了标准答案,别说是批改试卷,就连平时的课堂练习也不会批改。这种一切教学活动都依赖着“参考资料、标准答案”的老师,我以为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方西河(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所以说,“标准答案”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教师,是教师僵化的思想。这类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在教学时所有的问题指向都是唯一的,不容许有不同的观点。这样的教学,后果如何,我们不难想象。
杨红兵(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
这样的教师,如果作为命题人出现,其给出的标准答案将会如电脑程序设计出来的产品般,没有变通之处。而他们,也正是“标准答案”被诟病的“罪魁祸首”。然而,我要问的是,他们果真是“罪魁祸首”?
事实上,命题人也很无辜,如果不是特定命题意旨指令,如果不是考试说明约束,如果不是考题承载着升学考试选拔人才的特定功能,命题者怎么能抠心挖脑地“创造”出那么多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呢?因此,这些标准答案既是应试教育评价的工具,同时也是传播既定价值的载体,出题者不过是为了遵循考试说明,兑现某种价值观,考题就朝着既定方向设问,答案也就朝着既定的价值拟定。
这类标准化的考试,不仅是学科教学的“硬伤”,更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致命打击”,因为他们培养的不是拥有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而是“分数的奴仆”。这或许也是钱学森之问的“谜底”之一。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说:格式化的试题、格式化的答案,一些不必要的无病呻吟,某种程度上,可能埋没人才。我们注意到,一些在各行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才,反而是一些高考成绩很普通的学生;而被机械化培养出来的一些高考状元,却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此言深刻,高分人群却成不了杰出人才的主体,创新人才却不是高考制度的“宠儿”。如何让高考人才选拔制度承载创新人才选拔的使命,这是摆在高考改革面前的严肃命题。
张集科(汨罗市新市镇新市完小):
所以说,“标准答案”怎么会没有问题?它的问题大着呢!首先,它扼杀了想象力。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例子——一道考小学生的试题“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答曰:“是春天”。错了吗?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水”!“雪化了是春天”,多么优美,多么人文,多么富有想象力啊,可不行,孩子的圆脑袋一定要框在方的“规矩”里。于是我们的孩子,就只能代复一代地做出“雪化了是水”那样古板、枯燥而缺乏诗般想象力的“标准答案”。换个角度说,“标准答案”这一名词本身,即包含着一个单调、呆板的思维暗示。
其次,“标准答案”阻碍了教师对教育的深层次思考。时下正全面实施“新课改”,其核心即“放手学生,为他们创造自由思维的空间”,而标准答案显然与这一核心背道而驰。既如此,当然应该取消。
谢美华(桃源县漳江镇八字路完小):
不能取消!只要考试存在,标准答案就必须存在。否则,还有什么评判准则呢?承张老师举的例子,因为孩子填“雪化了是水”被判错,是抹杀天性,那么填“农民伯伯的笑容”,填“庄稼的乳汁”……也可以理解为有诗意,也应该判为对。如此这般,填了就对,这不跟没填一样?实际上,无论作为自然常识也好,作为语文知识点也好,雪化掉后只能是水。
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性,考试时设计的问题也具有了开放性,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过分强调学生中心,有些考题不能反应学生真实的学识水平。如:“学了本册课文,你最喜欢哪个人?”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就如同问学生“你最喜欢吃什么菜一样?”他今天喜欢吃萝卜,明天可能又喜欢吃白菜。这是试题设计得不科学,导致答案无法规范和标准化。再有,有的考题这样问:“学了这篇课文,请谈谈你的感受。”读过书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感受,看到一篇心仪的文章,心与文通,拍案叫绝,至于好在哪里,学到了什么,那是心中有知,口不能言。但现在考试非要你说出个一二三来,纵然你能给出答案,那也是索然无味了。所以,考试不是要不要“标准答案”,而是我们应该把考题设计得更科学一些,更合理一些,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学识水平一些。
李彬(吉林省柳河县罗通山镇中心校):
的确,答案出了问题,追根溯源,是考题出了问题。可,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能给出唯一标准答案的考题?
时下,教育的快餐化、简单化使学校沦为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和摧残学生个性创新发展的“罪魁祸首”,使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单一化、书本化和程序化。而对大众心理的盲从,更是助长了这一风气。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表面看关注的是考试标准答案,实际就是关心分数,骨子里的终极目标就是考一个理想大学。因此,会出现那么多能给出唯一标准答案的考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淡化标准答案无疑是自欺欺人,我们在此讨论是否取消它,也不过纸上谈兵。只要高考选拔人才方式不改变,标准答案就不会被取消。
邱国权(平江县安定镇白毛小学):
其实,标准答案取不取消不重要,重要的是标准答案不能唯一化。一题可以多解,一字可以多义,这是常识。把答案唯一化,这样的标准,违背常识。其实,标准完全可以多样化。我们可以按一定的要求来设定多种标准,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几种发展,就会多几个成功的孩子。学校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教师,应当突破标准答案的“瓶颈”,不拘一格地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刘昌稳(临澧县第四完小):
固执地将原本可以多元的答案一元化,这样的标准答案,我们宁愿不要。但关于诸葛不是孔明这样的错判,只是个别教师的个人行为,我们不能因此而不计后果地要置标准答案于死地。不管怎么批判,考试免不了要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只会将教育引向无序,制造混乱。
多元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科学、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同样,考试答案也应尊重多元。争论的焦点在于:标准答案与追求多元是否矛盾?我以为,不矛盾。标准答案并不简单等同于唯一,其意义主要是给评判者提供一个标杆,有了标杆,试卷评阅才有一个基本统一的尺度。我还是相信多数教师,他们一旦遇到诸如“三国时代最富有智慧的人是谁”等开放性问题时,其心中的标准答案自然会追求多元化。
另一方面,追求多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比如为了追求多元解读,语文教学时常出现随意曲解文本、偏离核心价值观的“伪多元”,就是我们应当警惕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多元,更要慎重运用多元,一味放大多元,其结果只会将多元引向“猎奇”的歧途。
邓集伟(武冈市邓家铺镇黄塘中学):
所以说,考试还是要有标准答案。中考、高考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选拔性考试,其各科题目是有一定难度和灵活度的,解题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并非我们每个阅卷老师能够完全把握得住的。每年不是风传高考语文阅读测试题,让名作家自己去做,也只能得及格分数吗?
再加之,每个阅卷老师的阅历、个人生活经验、知识素养、学历层次、能力水平不同,对题目的理解角度、深度不同,假如没有标准答案,对考生的评卷没有统一的依据和尺度,各自为政,给出的分数自然不同,甚至悬殊很大。这对考生自然是不公平的,为了考生的公平、公正,设置标准答案合情合理,也很必要。
曹先华(郴州市永兴县樟树中心小学):
有考试,就得给答案。问题在于,当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出入,但是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道理,怎么办?我觉得,应该鼓励和肯定,应该判对,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我们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标准的做法。
标准答案可以有,但只能做参考,不能是唯一的,我们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应该视学生的作答给予正确的判断。
严丽荣(永州市九中):
前面的老师,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取消标准答案,都认可:很多考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过往的经验中,我们发现,“标准答案”并非个个“标准”,很多“标准”是有待进一步商榷和斟酌的,如语文的一些阅读理解题,数学的一题多解等。现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倡体验、探究,主观性的考题增多了,这意味着不再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考题量会大大增加,学生答题范围也会更宽。既如此,我们何不将“标准答案”改为“参考答案”?
此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虽提供答案,但并非唯一答案,它只具有参考价值,给师生一个参考性意见,帮助师生领会出题者的意图,或者答题的整体思路,启迪思维,获取答题的切入点或切入角度。人生丰富多彩,答案同样丰富多彩。我们应给“标准答案”松绑,在“参考答案”的指引下,给学生更广阔的答题空间,不苛责,不求全,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异思维,用灵活的教育去培养灵性的孩子。
谭柳青(芷江县岩桥中学):
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内,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评价标准,这是一个大前提。教育有一定的规律,解决问题需要有一套操作流程和标准,这就是现实问题。具体结合到要不要取消考试的标准答案问题,我想说这么几点:
首先,我们得一分为二地承认,标准答案是客观的存在和需要。因为任何考题都是在一定的条件要求下展开的,所以对应它的答案自然就具有其非常独特的个性要求,而这种个性是需要一定的外在特征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答案不可能“五花八门”,只能说某个答案它到底存在着多大的张扬空间,是“唯一”的还是在一定要求下可以多几个维度生成。但不管怎么说,总会有一个答案的总体要求,而这些就构成了答案操作和评价上的“标准性”(也可视为规范性)。
其次,我们得承认,在目前的评价选拔体系下标准答案的作用是明显和相对公平的。我们先来设想一下,如果进行了一次点多面宽的规模化考试,而没有拟订一套标准答案做参考和指导,那么怎样去组织阅卷工作?再退一万步说,如果我们带着多种意见去做阅卷工作,会不会戏剧性地出现多个评价“标准”呢?这又会给参加考试的人带来怎么样的竞争环境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言而明,前面也有老师提到,也是我们在考虑是否取消标准答案之前,必须慎重考虑的。
再次,对所拟定的标准答案也需要经过一定的论证程序,以发挥其在评阅试卷中的最佳指导作用。
载《湖南教育·上旬刊》2011年第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