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瓶颈问题”,《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时评”栏 |
| “教育叙事练习:从生手到熟手”,《中国教师》(北京),2009年第15期 |
| “叙事范式与感知:教育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 |
| “隐藏的文化”,《当代教育与文化》(兰州),2009年创刊号 |
| |
| “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f Disciplinary Issue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09 |
| “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8年第1期 |
|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 |
| “无所不在技术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 |
| “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长沙),2008年第1期 |
| “教师教育的使命”,《当代教师教育》(西安),2008年第1期 |
| |
| “教师教育研究数据与政策分析”,《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
| “历史叙事的辩证”,《史林》(上海),2007年第2期 |
| |
|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rofessional Team Proje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SEA, Volume 34, Number 2 of 2006 |
| |
|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6年第8期 |
| “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学》(大连),2006年第6期 |
| “日本殖民教育与香港:一个比较分析”,《教育评论》(福州),2006年第6期 |
| “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0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1-37页 |
| |
|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释”,《教育展望》(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总第133期) |
| “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2005年第12期 |
| “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5年第11期 |
| |
| “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10期 |
|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访谈录”,《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 |
| “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础教育中男生性别弱势的调查及思考”,与岳龙合著,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页1-70 |
| “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与失落:一个比较视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4年第3期 |
| “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
| “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1期 |
| “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 |
| |
| “教育对话:生活质量与优质教育”,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
| “教育创新的突破点: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思想 理论 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
| “关切自身的课程改革”,《上海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
| “优质教育是一种优质生活”,《文汇报》(上海),2003年10月24日 |
| “生活质量是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点”(访谈录),《探索与争鸣》(上海),2003年第8期 |
| “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课程与教学》(台南),2003年6卷2期 |
| “叙事探究”(译文),《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 |
|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
| “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2003年第1卷第1期 |
| |
| “教育亟待关注的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与岳龙,《探索与争鸣》(上海)2002年第5期 |
| |
|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roduction”,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No.2, Vol.4), pp.1-4 . |
| “The 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of Shanghai and Jiangsu”,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No.2, Vol.4), pp.61-72 |
| “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发展:1978-1998”,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页163-205 |
|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页50-53 |
| |
| “走向2010年的上海基础教育行动策略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 |
| “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9期 |
| “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 |
| “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 |
| “域外中国教育研究:一个待关注的领域”,《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 |
| “国外学者谈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6年第1期 |
| “来自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中国高教的改革与行动建议”,《教育发展研究》(上海),1996年第1期 |
| “西方学者论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北京),1995年第7期 |
| “国际中国教育研究概论”(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 |
| “域外评论:早期儒家教育的历史内涵”,《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6期 |
| “域外书院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4期 |
| “儒家教育现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 |
| “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目标体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1995年第1、2期 |
| “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华中),1995年第3期 |
| “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探索与争鸣》(上海),1995年第1期 |
| “传统文化在人文课程设置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 |
| “建立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教师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2期 |
| “少数民族与书院述略”,《民族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 |
| “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推进”,《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2年第2期 |
| “略论教育传统与变革”,《中国教育学刊》(北京),1992年第2期 |
| “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教育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1期 |
| “新的选择:教育区域推进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山西),1992年第1期 |
| “书院与后期儒学的推进”,《孔孟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63期 |
|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建构”,《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1992年第5期 |
| “我的治学经历和治学体验”,《教育评论》(福州),1990年第3期 |
| “作为智力活动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1990年第1期 |
| “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
| “教育与生产力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1期 |
| “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长春),1989年第6期 |
| “寺院和书院的组织:一个比较研究”,《内明》(香港),1989年第205期 |
| “内涵与功能:中国传统乐教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
| “儒与道:两种美育研究”,《教育评论》(福州),1989年第1期 |
| “乐与乐教的历史研究”,《教育论坛》(广州),1989年第1期 |
| “台湾的道德教育”(译文),《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9年第1期 |
| “关于建立教育银行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8年第5期 |
| “关于我国教育目标和体制改革之探讨”,《社会科学》,1987年第12期 |
|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2期 |
| “儒佛教育制度比较研究”,《教育评论》(福建),1987年第3期 |
| “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特性和文化的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7年第12期 |
|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质疑——教学主体的再认识”,《教育实验与研究》(武汉),1987年第3期 |
| “近代中国的居士佛教”,《内明》(香港),1987年第184期 |
| “《易经》与绘画艺术”(译文),《文艺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 |
| “当代中国的哲学变革”,《学术月刊》(上海),1985年第4期 |
| “廖平治学观点的若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 |
| “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对话丁钢教授”,《中华读书报》2009年7月22日第8版 |
| “让叙事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育参考》(上海),2006年第8期 |
| “专家视点:网络应是学习伙伴而非教师”,《文汇报》(上海),2006年7月22日头版 |
| “今日教师五题”,《教育参考》(上海),2005年第12期 |
|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丁钢访谈录”,《社会观察》(上海),2005年第11期 |
| “怎样看待大学生公众形象”,与李宏图,解放日报2005年10月8日 |
| “像范梅南那样做叙事研究”,《上海教育》(半月刊),2005年,Z2 |
| “把握国际前沿,实现引进教材本土化”,《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11月3日 |
| “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源和对策”,与胡兴宏,《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年11A |
| “现代学校的核心是服务”,《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2004年第1期 |
|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10月21日 |
| “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教育参考》(上海),2004年第6期 |
| “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纪元—访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2月18日 |
|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 |
| “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新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年第1期 |
| “文化教育的瑰宝”,《光明日报》(北京),2003年6月3日 |
| “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教育参考》(上海),2003年第2期 |
|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教育参考》(上海),2002年第10期 |
| “提升中国教育的理论张力”,《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1月23日 |
| “中小学校长的双重专业角色与培养”,《中学教育》(上海),1997年第5期 |
| “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海教育》,1997年第1期 |
| “教育跨世纪的发展主题”,《中国图书评论》(北京),1996年第11期 |
| “国际中国教育研究概论”(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 |
| “教育:免入误区”(访谈录),《南京日报》,1995年4月11日 |
| “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目标体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2期 |
| “现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6期 |
| “人类学与都市研究”,《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3期 |
| “文化人类学”,《科学画报》(上海),1986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