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名的野史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31 23:5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人名的野史化



华夏文化的重要奠基人孔子,认为给事物取名字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他说过“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论语·子路》)等话。自然,孔子之后,我们中国人对于给孩子取名字,通常都相当郑重其事。有人绞尽脑汁琢磨,有人搬了字典翻检,有人请饱学之士代劳。据说,有不少人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生孩子易,给孩子取名难!

态度决定风格。举世无双的郑重态度,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名字也多是中规中矩、义正词严、道貌岸然的。最起码,名字得跟做诗一样,要“言志”,就是表达一种期望或者理想。因此,叫“荣华”、“富贵”者有之,叫“大安”、“永康”者有之,叫“光宗”、“耀祖”者亦有之。我们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看重名字的国度。祖先、长辈的名字是需要避讳的,后辈取名不得重复,后辈不得称呼其名——我小时候,伙伴之间直呼他人长辈或祖先名字是对对方的极大侮辱,会遭到誓死捍卫。为了侮辱他人,我们总是事先想方设法打听出伙伴们祖宗三代的名字。牢牢记在心里,以便随时给他人有力的打击。

可以说,中国人名史是一部严肃不苟的正史。

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记事文献不限于二十几部正史,还有许多野史稗传。根据我的初步观察,人名也表现出了几种野史化倾向:

野史化之一:以体貌特征为名。以体貌特征为名,最常见的当然是诨名,或者说绰号。《水浒传》好汉多有这样得名的,比如“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诨名、绰号不是正式的名字,带有戏谑的成分。其实,正式人名也有过许多源于体貌特征的。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子黑、孔子弟子狄黑、晋国的蔡黯,可能都是因为他们面貌比较黑;卫国的公子黑背、楚国的黑要、公子黑肱、晋成公黑臀,应该也都是因为他们身体的某个部位(背脊、腰部、大腿、臀部)长着黑痣或者胎记之类东西。就是主张严肃取名的孔子本人,他的名字其实就很野史。孔子名丘,字仲尼。有一种说法,那是因为他的脑袋四周隆起,形状像山丘,中间凹下像他家乡的尼山。

野史化之二:多音节句法化。中国人的名字,以一个、两个音节为主流。汉朝人都是单音节名,其他朝代一个音节、两个音节都有。大概是从明清时期一些小说家开始,流行取一些多音节句法化的号。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作者),燕北闲人(《儿女英雄传》作者),花也怜侬等等。今天,网络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取的网名,等待爱情、有容奶大、嫣然三笑之类,大致也可以归入此类。不难想象,随着网络向大众日常生活的进一步渗透,这种网名的使用也将更加普遍。

野史化之三:叠音化。翻遍古今人名大辞典,有头有脸者,他们的名字没有一个是叠音的。叠音为名,似乎是始于唐宋时期的艺妓,关盼盼、季惜惜、吕双双、胡怜怜、沈盼盼、普安安、徐双双等等。今天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这个传统得到了大大的弘扬:丁丁、东东、当当、聪聪、明明、蒙蒙、方方、圆圆、美美、丽丽、莎莎、芳芳、菲菲、蕊蕊、薇薇、香香、甜甜、毛毛、绒绒、朋朋、佳佳、贝贝、晶晶、欢欢、莹莹、妮妮、丫丫、婷婷……不胜枚举。

野史化当然可以理解为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理解为是对集权制度的嘲讽与解构。这是一种先进文化现象,值得浓墨重彩加以肯定。但是,我也有一点小小的担心:等到这些叠音化名字的孩子都长大了,都成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乃至进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了,电视新闻朗读名单的时候,可能会像是某个幼儿园在点名。即使是不成为人物,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七老八十了还被叫做丫丫、婷婷,恐怕也会让人在听觉上有异样之感。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05:59:2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9:33 , Processed in 0.1035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