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时忠:课程标准的“标准”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1 23:4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程标准的“标准”是什么?
http://dushizhong.blog.sohu.com/170315712.html

    3月27日至31日,受教育部之邀,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审议会议,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道,审议义务教育十八科的课程标准。我所在的组负责审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
    几天的紧张工作,终于把三科课程标准看完了,也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得差不多了。应该说,相比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新的修订稿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课程标准基本体现了十年来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基本反应了国际国内社会变革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基本坚持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德育课程的特殊性。
    抛开对三科课程标准的具体意见不谈,我以为,评判课程标准有一个前提性、根本性问题,那就是课程标准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判断课程标准的依据、原则又是什么?
    首先,课程标准的文本表现形式有没有一定之规?一般来讲,各科课程标准的文本由这几个部分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问题是,前言究竟要讲什么?课程理念要解决什么问题?实施建议究竟是纲性约束还是原则看法?现有标准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前言各不统一,理念表达杂乱,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果说,这是形式标准的话,还有一个实质标准问题,这就是决定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逻辑与依据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在理念层次或者说在理论准备是解决了的,是清楚的。那就是要根据学生生活的逻辑。问题在于,第一,生活的逻辑到底是怎样的逻辑?第二,能不能完全依据这个逻辑或者说,这个逻辑能不能坚持到底?
    就第一点来说,课程标准的制订者们,应该对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生活逻辑掌握得十分清楚,知道每一年、每一月不同的生活需要,甚至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那么,按照这个时间序列来组织内容标准应该主最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的。
    就第二点来说,由于德育课程承载着国家意志的特殊性质,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按照生活逻辑来组织内容标准的。现有三科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还可以看得见生活逻辑的线索;但到了思想品德,其内容标准的构成却很难看到,因为那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给定的”,国家给定的,不是学生的生活逻辑生成的。这样,就使得内容标准表现得很没有逻辑!
    即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生活逻辑比较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不可能完全概括学生未来的生活需要与生活事件。这样一来,课程标准的标准,还真成了问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3:47:44 | 只看该作者
“人文教育学”系列论文(主要论文)
1、《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教育研究》1999年第9期。
2、《数学方法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研究》1988年第12期。
3、《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误》,台湾《台海两岸》1995年秋季号。
4、《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途》,《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北京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4期转摘。
5、《当代教育重视人文取向的背景、表现和启示》(杜时忠、雷鸣强),《外国教育资料》1994年第4期,收入《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
6、《论教育的人文价值》,《教育评论》1993年第3 期。
7、《人文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4 期。
8、《论人文精神》,《江汉论坛》1996年第4期。
9、《论教育学的存在依据与认识方式》,《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
10、《教育学研究什么?》,《教育评论》1997年第3期,《教育文摘周报》转摘。
11、《论人文教育的价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2、《主体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3期。
13、《可持续性发展与教育变革》,《光明日报》1999年3月24日教育理论版。
14、《人文教育的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德育原理及教育基本理论”论文(主要论文)
1、《论传统德育的时代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第1期。
2、《品德测评量化的贡献与局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3、《德育功能层论——兼评德育功能研究》,《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4、《让学校德育成为真正道德的事业》,《现代教育论丛》1997年第2 期。
5、《圣育与德育》(檀传宝、杜时忠),《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6、《逆境教育问题初探》(翟天山、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逆境教育问题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在1998年12月南京“田家炳教育基金会”举办的“二十一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上,论文《逆境教育问题初探》,被评为优异论文。
7、《学校德育何以可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2期。
8、《制度变革与学校德育》,《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9、《制度比榜样更重要》,《人民教育》,2001年第9期。
10、《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11、《教师道德从何而来》,《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12、《学习雷锋,超越雷锋》,《中国教师》2004年第2期。
1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2期,《教育参考》2004年第11期,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
14、《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启示》(杜时忠、刘长海),《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15、《课程理论的德育化》(卢旭、杜时忠),《中国教师》2005年第10期。
16、《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许锋华、杜时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
17、《关于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2期。
18、《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杜时忠、程红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3:47 , Processed in 0.1328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