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保华:抱团砥砺:点燃教师自我发展的引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6 01:2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抱团砥砺:点燃教师自我发展的引擎
——江苏省苏州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纪实


新教师如何将“高学历知识”迅速转为“先进生产力”,缩短“成长适应期”?青年教师如何将“理想与激情”迅速转为“智慧与力量”,走向“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名特优师如何将 “个人影响力”迅速转为“区域文化资源”,突破“自我设限”?这些都是区域教育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提升”,从“构筑人才高地”走向“铸就名师高峰”必然面临而又必须破解的难题。近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苏州采访组一行分赴苏州各区(市),发现该市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培养方式,以新成立的“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为基地,以“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为平台,以“抱团砥砺,和而不同”为抓手,以“素养提升、文化涵育”为突破口,分层次、多渠道、高品质、全时空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盘活教师队伍,点燃教师自我发展的引擎,构建教师成长的“立交桥”。
“双导师”启蒙:新教师走上成长的快车道
陈彦芸是新进入苏州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教师,她很庆幸自己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仅与本园苏蕙园长结成师徒关系,教育局还跨校指派了特级教师孟瑾作为她的指导老师。陈彦芸在教育日志中幸福地写道:“我的导师苏园长、孟园长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她们传递给我们更多的是实践经验以及教学工作中的方式方法,这对刚毕业的我们非常宝贵。导师针对我们的问题给予详细的指导,注重提高我们专业素质,为我们选取幼教专业书籍,让我们通过阅读,交流读后感,付诸实施,提高专业水平。”
为初涉教坛的新教师在本校与骨干教师“青蓝结对”,并“高配”全市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为其导师的“双导师制”启蒙,是苏州市针对新教师“角色转换慢、师生沟通难、课程理解弱、课堂驾驭差”等问题,特别是缺乏教育信仰、爱心情怀和奉献精神而进行的“私人定制”。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就像大学里的硕导、博导带研究生一样,帮助新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上有较大的发展,让新教师尽早站稳、站好讲台,缩短成长期,尽快“出线”,成为杏坛新秀。由于有行政支持、专家引领、名师指点、师兄互助,新教师能够很快“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找到教育人的“归属感”,并从不成熟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有勇气去探索和领略教学之“术”与教育之“道”。
新教师从教两个月之后,便参加导师“见面会”,进行“专家问诊”,请导师为从教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把脉”。姚赛老师见了导师体育特级教师蒋玉红之后,一股脑儿地抛出了许多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为什么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不是他预想中的效果?为什么有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些来自草根实践的追问,其实正是一种田野式的研究。导师高屋建瓴的点拨,往往能从理性的层面、宏观的视角、思想的深度,让新教师看到问题的根源与教育的本质,而这些“跌打滚爬”出来的“生动智慧”,往往是大学课本上所没有的“活学问”。
由18位导师引领的18个新教师培养小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指导风格,有的建立“QQ群学习指导组”,进行网上指导与交流;有的采用“面授”的方式,在耳提面命中展示教育教学的魅力;有的融入其他“小圈子”,在“肉煮萝卜”中实现“高起点,快发展”……新颖灵活而又高效实在的培养方式,不仅提升了新教师的专业态度与教学能力,更是增强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与认同。而在导师们看来,带出一批好教师与教出一批好学生同样有价值、有意义,甚至从某种角度说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因此,他们潜心研究徒弟的发展状态,及时调整指导的方式,不断寻求新的生长点,努力在让新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向上攀登的同时,自己也走向更明亮的那方。
“高层次”对话:青年教师创造“属于自己的句子”
“直抵心灵的教育不在乎形式,不在乎方法,它应该以尊重为前提,需要教师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捕捉教育的契机……”在以“直抵心灵的教育”为主题的沙龙上,苏州市第十中学青年教师顾丽君侃侃而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其他青年教师也结合亲身实践讲述了各自的教育故事:一块黑板记录的教育智慧,一声祝福体现的人性关怀,一段文字传递的心灵对话,一次“量子纠缠”隐喻的教育能量……
这样的沙龙论坛在很多学校非常寻常,可参与交流讨论的对象却有点特殊。除了学校20多位青年教师和校干之外,还有苏州市教育局长顾月华以及副局长、相关处室的负责人。这是苏州市教育局“对话青年教师,走进基层学校”系列沙龙活动的第一场。目前,苏州市青年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以直属学校为例,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49.8%。这些青年教师是苏州教育未来的领跑者,是苏州教育新格局的推进者。为了让他们胸怀梦想、放眼世界,为他们提供适切的服务,努力播种更多的“叶圣陶种子教师”,苏州市教育局主动走到青年中间“接地气”,正如顾月华所言:“我们不是来指导工作的,是来感受和体验的,感受学校日常教育生活,体验青年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丰富机关人员的阅历和眼界;是来学习和改进的,学习一线青年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实践经验,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更科学,教育服务更到位;是来倾听和发现的,本着求教的态度,从对话中倾听到青年教师真情的流露、真切的表达、真实的批评。”
到目前为止,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11期。基本上每月一次,每次走进一所学校,每期三四个小时。由学校自愿申请承办,对话的主题、参加的人员,由学校同老师商定,也鼓励家长、学生、甚至其他学校的青年教师参加。主题涉及教育理念、教学策略、科研课题、专业成长、班级管理、师生交流、家校沟通等。在面对面交流中,大家敞开心扉,直面问题,大胆吐槽,真诚支招,真正流淌出思想与激情的魅力。
除此以外,苏州市在青年教师培养上新招迭出:启动“我要上公开课”首期研修活动,成立“叶圣陶教师团队”,开设“苏州教育大讲堂”,举办“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这些“浸润式”“内塑式”的学习培训活动,通过专家指导、实地考察、案例研究、沙龙讨论等形式,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将研修与展示融为一体,有效激发出更多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和学习力,加快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他们的职业境界。
“合作圈”联动:名师共同体找到“尺码相同的人”
“我一直担忧,再好的经验在重复了千遍之后也会苍白无趣的。在学校里,同一专业的名师一般只有一个,因此名师往往是学校里孤独的舞者,名师说的话不是一言堂,就是曲高和寡。一个人的智慧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没有领跑的名师,他的智慧早晚会枯竭。” 这种对生命发展自觉的清醒者是江苏省苏州中学副校长蔡明,她34岁即成为苏州市地理名师,36岁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中学特级教师,40岁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
在苏州,拥有这些头衔的教师还很多,他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也都会遭遇这种“高原现象”。虽然他们在学科教学、区域教育之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也正是这样“他者肯定”,容易滋生出难以察觉的自满与懈怠,从而逐渐失去纵向生长、横向辐射的动力。如何让他们找到更遥远的“地平线”,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从而书写自己生命的传奇?找到可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在共赢发展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实现的满足?找到生命的“出口”,于高原上建高地,在区域内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苏州市着力打造名师专业成长高端平台,启动“名师发展共同体”三年行动计划,让一群优秀的名师或校长聚在一起研究交流,相互砥砺,共同提高,从孤立发展转向联合发展,从高级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从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名校长成长为教育名家。全市建立20个学科共同体,每个共同体20人左右,涵盖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各个发展共同体形成了一个跨区域性的教学教研合作圈,以“抱团发展,和而不同”为发展路径,将个人自主发展、平台交流展示与团队共同提高有机结合,实现“出人、出书、出成果”的美好愿景。而名师共同体内几乎所有的成员都组建了个人工作室,其招募的成员也分布在各所学校,于是,以共同体为圆心,构筑了一个又一个共赢发展的同心圆。
3年来,20个共同体培养了27名特级教师、11个教授级高级教师,有10人被列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多名教师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三年中,共同体成员开出了500多节示范课、展示课,开办了近700场讲座,举办了20多场研讨会,发表论文1700多篇,出版专著近百本,有9项成果获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界发出了苏州教育的声音。
此外,苏州市还成立了“专家指导团”“名师流动站”“名优班主任工作室”“职教名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举办省市合作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这些做法打破了学校间的壁垒,实现了优质师资资源的全盘流动与共享。
“契约式”使用:校外特聘专家助力未来教育
2013年9月3日,苏州市教育人才(校外专家)对外展示课开课。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姑苏文化班的29名学员们放下课本,拿起针线,开始在丝绸底布上“龙飞凤舞”起来。在他们身后悉心指导的,是学校特地请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江苏省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蒋雪英女士。“刺绣就是以针代笔,以线代墨进行图画创作,在锻炼基本功的同时,也能提高艺术修养。”蒋雪英一边讲解刺绣的诀窍,一边告诉同学们要定下心来,在刺绣时保持细心和耐心。初三年级的张慧兴奋地说:“之前她只会一点简单针线活,而现在对绣布的质地、颜色的选择、图案的纹理都有了一定了解,对苏州传统文化也很感兴趣。现在,我已经迫不及待期待着每周一次的姑苏文化课了。”据校长黄裴莉介绍,去年起学校便将姑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聘请一批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吴文化专家学者、苏州工艺大师作为学校客座教师。新学期开始,主要课程有苏州话、苏州园林建筑与数学、姑苏经典诗文诵读、古筝、江南船拳、陶艺、姑苏传统工艺等相关课程。
引进校外专家进校园,以社会人才的才智能力来发展教育事业,是为了适应未来苏州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趋势的一大举措,也是促进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的强力推手。苏州市市教育局建立了教育人才(校外专家)库,遴选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均优的人才组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胜任教学、热爱教育的校外专家队伍,以助力苏州未来的教育。2013年9月,落实专项经费1100多万元,聘请了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等398位专家为苏州市首批特聘校外专家,开出了昆曲、评弹、苏绣、桃花坞木刻画、茶艺、书法拓印等传统文化课程。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兴趣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开出校内老师们一时无法胜任的专业课程,丰富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无形中也带动学校老师走向“大教育”。2013年,苏州市政府下发首个关于苏州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文件《市政府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拓宽用人渠道,鼓励社会各类人才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任教,到2015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外专家总数不低于学校岗位的总数的5%,重点满足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教学需要;职业学校的校外专家总数不低于学校岗位总数的20%”,重点满足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特色专业的教学需要。
苏州教育在探索柔性化使用社会人才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创新性的尝试。除了引进校外专家进校园,为学生成长助力之外,还聘请外教课堂走班,请外国专家给老师培训,培养教师国际化理念,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人数达1358人。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苏州教育之所以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在于不断地自我扬弃,不断地给自己确立新标杆。他们有句响亮的口号:“培训,是给教师最大的福利。”每年教师培训经费按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的2%纳入财政预算,各中小学校按不少于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的比例提取教师培训经费,并逐年递增,各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当然,教师是一种美丽的文化的存在,除了一些刚性制度、经济杠杆之外,更需要我们漫步教师的心灵,以人性的温暖去关怀他们的成长状态,在建平台、创空间中,点燃教师自我发展的引擎,像苏州“地之子”叶圣陶那样去做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1:10 , Processed in 0.2553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