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的顶层设计 彭敦运 (刊载于《中国教师报》2014.06.18)
办学思想、理念、三风一训、校园精神……是许多教师想说又说不清楚,是许多校长因搞不懂它们之间的关系想回避又躲不开的纠结。然而,各地的教育督导却又偏偏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不仅要你讲出办学理念、思想、“风”啊“训”的,而且还要逐字逐句解读;不仅要每个概念的内涵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还必须富有学校自己的个性!就这样,诸如“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枯燥的概念,在各地教育督导的反复驱赶下,渐渐进入了许多教师的视野,而对于它的顶层设计,也慢慢凸显成了校长抑或教师们关注的难点和焦点。 众所周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在统一方针、统一政策、统一办学模式上展开的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全国七八十万所学校,高度的统一性是基本色,所以,在办学思想中体现共性不难,但要寻找自己学校的个性,却不那么容易了。 “不易”并非“不能”;督学们的关注也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要挖掘,怎样去挖掘,又在哪里去挖掘学校的个性?这是在专业化大背景下教师们应该关注的东西,因为只有弄明白这些,校园文化才能更深刻,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发掘学校的近身资源可是一条蹊径。离开了这个“近身”,校园文化即使再有个性,恐怕也难以坚守。 哪些是学校的近身资源?窃以为,学校的名称、办学的历史以及学校所在地的文化小生境,就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它校最好的近身资源。有了这种个性丰富的近身资源,就能发掘出不同学校之间的文化差异,培育出不同学校的个性。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具有相同办学模式的学校可以是七八十万所,但受相同区域文化润泽的学校就可能只有几百所;而其中校名相同的学校就更少了,很可能成了“孤品”。此时,在孤品的“孤”上来做文章,嵌入基础教育的共性,培植学校的个性,就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了。譬如,全国的小学有几十万,但是,到武汉市就只有几百所了,局限到江夏区就只有几十所,而校名为“齐心小学”的,也就只有一所了。那么,设计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抓住“齐心”来做文章,就能凸显出学校的个性。而现实中的齐心小学,也恰恰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把“潜心教书,齐心育人”作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虽然,这八个字也可能会被它校克隆(这种现象太普遍),但这些学校永远也克隆不出齐心小学的“齐心味”。因为这种“味”是齐心小学与“生”俱来的。 是的,我也知道并非所有的校名都像“齐心”这样富有个性,譬如,像“第一小学”、“第二中学”这样的数字排序校名,就是几个干瘪的字。面对这种“干瘪”,显然上述原则不再管用;但是,只要我们善于迂回,依然可以把学校的个性给彰显出来。 怎样迂回?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办学思想。 什么叫办学思想?所谓办学思想,就是对于办学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为什么要办学”、“怎样去办好这所学校”的回答。许多人认为,办学思想就是办学理念,窃以为它们不完全相同,两者之间有点小差异,这个差异在于思想包括理念,理念只是思想的下位概念。我不懂教育哲学,但是,几十年教育督导的经历告诉我,如果把办学思想当着办学理念来处理,学校有可能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给自己下的套。从草根层面上来理解“办学思想”,它就是包括办学理念、三风一训、校园精神……在内的系统认识,是指导办学行为的观念体系。而理念尽管也是思想,但它的区域性、灵活性、直白性、概括性明显与“思想”不同。表述“办学思想”时,可以用几百上千字的一篇短文来叙述这个体系,而办学理念的表达却非常简约,往往就是一句话,十来个字就能说清楚。譬如,上述齐心小学的办学理念只有“潜心教书,齐心育人”八个字,但是,它的办学思想,却洋洋洒洒好几百。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那些个性不明的数序校名,怎样催生和凸显它们的个性,就能找到好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放弃在办学理念上的艰难选择,而在办学思想的其它部位做文章,譬如在校园精神、三风一训等上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江夏区有所第一初中,这个“第一”是没有多少特色的数序命名,哪个县市都有自己的第一小学或者第一中学。江夏第一初中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位教师享受教育”。毫无疑问,这个理念没有多少个性,彰显的也是基础教育的共性,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是新疆还是海南,只要是学校,这两句话都能适用,不能凸显学校的个性。这是不是说,这类学校就真的无法培植并彰显自己的个性?也不是。只要在顶层设计上下足功夫,学校的文化个性一样可以在“大同”的背景上凸现出来。 江夏第一初中的“第一”,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两个极具罗森塔尔效应的字眼,若抓住这个“第一”,再迅速在第一初中所在的文化小生境里去寻找相关的近身资源,就一定能发现真正的“金矿”。而我们就是戴着这副有色眼镜,一下子就盯住了校园里那座名为“龙头”的小山。“龙头山”中的“龙头”与第一初中的“第一”是什么关系?即使是傻子也看得出来。就这样,第一初中的办学思想就有了别与他校的文化分野,他们的校园精神就确立为“崇尚龙头,追求第一”了。这个学校办学思想中最靓丽的组成,虽然不是办学理念,但与共性十足的办学理念相互映衬,却形成了富有第一初中特色的办学思想。也就是这种“龙头精神”的指引,衍生出了“自昭自励,自信自强”的教风。而且龙头精神的具体化,还促进了校园龙头文化的迅速萌生与茁长成长;还是这种龙头精神,催生出了学校的特色德育、校本课程,以及一系列特色活动。而当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了特色系,学校领导和师生就开始品味自己的教育品位了;如果能够长期坚守这种特色和品位,并不断擦亮,具有特色的教育就极有可能上升为某个区域的教育品牌。
要知道,一个没有品牌的学校,总会有遗憾的。 这个案例是不是说,没有个性的校名也能在适当的地方找到凸显自己的机会?是的。这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与众不同的峨冠博带,也可以在自己的胸前,佩上一枚别具一格的金饰呀。这个案例是不是说,校名个性鲜明的学校,就不需要在其它方面再次凸显?不是,能凸显时为什么不张扬,为什么不锦上添花?上面那所齐心小学,他们的校训就是“心齐、心正、心美”,这三个内涵挨个递升的词,无论正念反读,都在告诉师生,要做一个心灵美好,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校训,不正是再次凸显?不正是在自己的校园里生长起来的靓丽特色,不正是办学思想中的奇葩?有了这样的办学思想,齐心小学的特色活动“齐心鞋”(三人鞋),很快就找到了发展的契机,成了享誉一方的生态体育。而他们的学校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材的开发,也就是依据这一原则,很快找到自己的切入口。 有人说,办学思想不能进行顶层设计,只能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提炼。我不否认这种做法。但我知道,要到“罗马”,道路不止一条。对于一所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抑或就是一所新校,我们又在哪里去找这个“长期”呢?没有“长期”实践的学校,就不需要个性,不需要特色?显然不是。也就是这样,顶层设计才走近了我们。这就是说,富有特色的办学思想,既可以来自于学校长期实践的积淀,也可以在先行设计的基础上去理性实践,后者走的弯路可能更少,办学的效率可能更高。 记得美国人建高楼,有一种做法是先扎好了钢架,从最上面一层开始往下修建的,等到建好最底下那层时,整座楼房就完全建好,装修完毕了。这种做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从上而下的楼层在整个楼房没有完工时,就已经出租多年,赚了不少租金。这与我们中国的建楼术从第一层建到最高,然后又从最高装修到最低的办法相比,的确不一样。 从这种不一样里,我们又受到什么启示?我们还需要死死守住那种只能从办学历史中提炼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固有做法么? 顶层设计,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缩短实践过程的曼妙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