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办学思想的顶层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15 21:4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办学思想的顶层设计

彭敦运

(刊载于《中国教师报》2014.06.18)


办学思想、理念、三风一训、校园精神……是许多教师想说又说不清楚,是许多校长因搞不懂它们之间的关系想回避又躲不开的纠结。然而,各地的教育督导却又偏偏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不仅要你讲出办学理念、思想、“风”啊“训”的,而且还要逐字逐句解读;不仅要每个概念的内涵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还必须富有学校自己的个性!就这样,诸如“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枯燥的概念,在各地教育督导的反复驱赶下,渐渐进入了许多教师的视野,而对于它的顶层设计,也慢慢凸显成了校长抑或教师们关注的难点和焦点。

众所周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在统一方针、统一政策、统一办学模式上展开的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全国七八十万所学校,高度的统一性是基本色,所以,在办学思想中体现共性不难,但要寻找自己学校的个性,却不那么容易了。

“不易”并非“不能”;督学们的关注也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要挖掘,怎样去挖掘,又在哪里去挖掘学校的个性?这是在专业化大背景下教师们应该关注的东西,因为只有弄明白这些,校园文化才能更深刻,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发掘学校的近身资源可是一条蹊径。离开了这个“近身”,校园文化即使再有个性,恐怕也难以坚守。

哪些是学校的近身资源?窃以为,学校的名称、办学的历史以及学校所在地的文化小生境,就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它校最好的近身资源。有了这种个性丰富的近身资源,就能发掘出不同学校之间的文化差异,培育出不同学校的个性。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具有相同办学模式的学校可以是七八十万所,但受相同区域文化润泽的学校就可能只有几百所;而其中校名相同的学校就更少了,很可能成了“孤品”。此时,在孤品的“孤”上来做文章,嵌入基础教育的共性,培植学校的个性,就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了。譬如,全国的小学有几十万,但是,到武汉市就只有几百所了,局限到江夏区就只有几十所,而校名为“齐心小学”的,也就只有一所了。那么,设计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抓住“齐心”来做文章,就能凸显出学校的个性。而现实中的齐心小学,也恰恰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把“潜心教书,齐心育人”作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虽然,这八个字也可能会被它校克隆(这种现象太普遍),但这些学校永远也克隆不出齐心小学的“齐心味”。因为这种“味”是齐心小学与“生”俱来的。

是的,我也知道并非所有的校名都像“齐心”这样富有个性,譬如,像“第一小学”、“第二中学”这样的数字排序校名,就是几个干瘪的字。面对这种“干瘪”,显然上述原则不再管用;但是,只要我们善于迂回,依然可以把学校的个性给彰显出来。

怎样迂回?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办学思想。

什么叫办学思想?所谓办学思想,就是对于办学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为什么要办学”、“怎样去办好这所学校”的回答。许多人认为,办学思想就是办学理念,窃以为它们不完全相同,两者之间有点小差异,这个差异在于思想包括理念,理念只是思想的下位概念。我不懂教育哲学,但是,几十年教育督导的经历告诉我,如果把办学思想当着办学理念来处理,学校有可能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给自己下的套。从草根层面上来理解“办学思想”,它就是包括办学理念、三风一训、校园精神……在内的系统认识,是指导办学行为的观念体系。而理念尽管也是思想,但它的区域性、灵活性、直白性、概括性明显与“思想”不同。表述“办学思想”时,可以用几百上千字的一篇短文来叙述这个体系,而办学理念的表达却非常简约,往往就是一句话,十来个字就能说清楚。譬如,上述齐心小学的办学理念只有“潜心教书,齐心育人”八个字,但是,它的办学思想,却洋洋洒洒好几百。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那些个性不明的数序校名,怎样催生和凸显它们的个性,就能找到好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放弃在办学理念上的艰难选择,而在办学思想的其它部位做文章,譬如在校园精神、三风一训等上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江夏区有所第一初中,这个“第一”是没有多少特色的数序命名,哪个县市都有自己的第一小学或者第一中学。江夏第一初中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位教师享受教育”。毫无疑问,这个理念没有多少个性,彰显的也是基础教育的共性,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是新疆还是海南,只要是学校,这两句话都能适用,不能凸显学校的个性。这是不是说,这类学校就真的无法培植并彰显自己的个性?也不是。只要在顶层设计上下足功夫,学校的文化个性一样可以在“大同”的背景上凸现出来。

江夏第一初中的“第一”,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两个极具罗森塔尔效应的字眼,若抓住这个“第一”,再迅速在第一初中所在的文化小生境里去寻找相关的近身资源,就一定能发现真正的“金矿”。而我们就是戴着这副有色眼镜,一下子就盯住了校园里那座名为“龙头”的小山。“龙头山”中的“龙头”与第一初中的“第一”是什么关系?即使是傻子也看得出来。就这样,第一初中的办学思想就有了别与他校的文化分野,他们的校园精神就确立为“崇尚龙头,追求第一”了。这个学校办学思想中最靓丽的组成,虽然不是办学理念,但与共性十足的办学理念相互映衬,却形成了富有第一初中特色的办学思想。也就是这种“龙头精神”的指引,衍生出了“自昭自励,自信自强”的教风。而且龙头精神的具体化,还促进了校园龙头文化的迅速萌生与茁长成长;还是这种龙头精神,催生出了学校的特色德育、校本课程,以及一系列特色活动。而当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了特色系,学校领导和师生就开始品味自己的教育品位了;如果能够长期坚守这种特色和品位,并不断擦亮,具有特色的教育就极有可能上升为某个区域的教育品牌。


要知道,一个没有品牌的学校,总会有遗憾的。

这个案例是不是说,没有个性的校名也能在适当的地方找到凸显自己的机会?是的。这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与众不同的峨冠博带,也可以在自己的胸前,佩上一枚别具一格的金饰呀。这个案例是不是说,校名个性鲜明的学校,就不需要在其它方面再次凸显?不是,能凸显时为什么不张扬,为什么不锦上添花?上面那所齐心小学,他们的校训就是“心齐、心正、心美”,这三个内涵挨个递升的词,无论正念反读,都在告诉师生,要做一个心灵美好,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校训,不正是再次凸显?不正是在自己的校园里生长起来的靓丽特色,不正是办学思想中的奇葩?有了这样的办学思想,齐心小学的特色活动“齐心鞋”(三人鞋),很快就找到了发展的契机,成了享誉一方的生态体育。而他们的学校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材的开发,也就是依据这一原则,很快找到自己的切入口。

有人说,办学思想不能进行顶层设计,只能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提炼。我不否认这种做法。但我知道,要到“罗马”,道路不止一条。对于一所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抑或就是一所新校,我们又在哪里去找这个“长期”呢?没有“长期”实践的学校,就不需要个性,不需要特色?显然不是。也就是这样,顶层设计才走近了我们。这就是说,富有特色的办学思想,既可以来自于学校长期实践的积淀,也可以在先行设计的基础上去理性实践,后者走的弯路可能更少,办学的效率可能更高。

记得美国人建高楼,有一种做法是先扎好了钢架,从最上面一层开始往下修建的,等到建好最底下那层时,整座楼房就完全建好,装修完毕了。这种做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从上而下的楼层在整个楼房没有完工时,就已经出租多年,赚了不少租金。这与我们中国的建楼术从第一层建到最高,然后又从最高装修到最低的办法相比,的确不一样。

从这种不一样里,我们又受到什么启示?我们还需要死死守住那种只能从办学历史中提炼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固有做法么?

顶层设计,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缩短实践过程的曼妙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6:22 , Processed in 0.0784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