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毕延威: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研员对教育的追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3 15:1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研员对教育的追问

我到县教研室来工作,经常下到基层学校听课,常指责基层教师作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做得不到位,随行听课的大多数乡校领导和教研员,总是点头哈腰地说是是是。没想到有一次,我们到一个乡镇,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研员突然对某个学科本土专家的人士说“现在老教师多是职业倦怠”反驳:“你这个认识,我不认同。目前乡村教育的情况,不是老教师职业倦怠,更准确地说,是我们在逼老教师们拼命?”
面对他的责问,全场的人都冷板了。有人想改变话题,有人趁机悄悄走开,只有我这个人不知趣,问:此话何讲?因为我一贯主张教育必须说实话,做真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老先生就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既然人家有想法,就让他说出来。
这位老教研员动情地说:反正我就要退休了,可是我干一天就要对得起子孙万代,不能教学生说假话,不能为了应付检查,让检查的成绩好一点,逼着老师作假教育。为什么有些领导用绩效工资发放,在全县搞一刀切的评比,规定每一位教师该如何如何做?
我笑着说:规范管理是应该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一刀切的评价就拔高了要求,提升了教育门槛……。

这位老教研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脸红脖子粗地说:是呀,既然你们知道一刀切的评价错了,为何不抵制?我是乡语文教研员,不说其他学科的教学教研,就说我这个学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就算他只教语文这一门学科的教学,一本教材,一学期有30课的教学任务,上级规定,每课要备三课时,即要备90课时,30课的教学任务,分8个单元去教学,每个单元备课要备4课时,即32课时,学期末复习课要备20课时,再加上每学期要作8个大作文,每个大作文要备2课时,即16课时,累积起来,一学期语文教师要备158课时。就打算每个课时写的不很详细,只写两页纸,一学期下来,也要写四本半的教案。

现在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有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品德与生活、科学、体育、音乐、美术、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共10门课程,每个教师至少代五门课。语文、数学要备祥案,其它学科可以备简案。一般情况下,每个教师至少有五门六七门的备课。再加上农村小学师资紧张,一个学校(不完全小学)五个班,9位教师正好,10位教师算多的了,能给11位教师的学校,多是年龄平均在55岁之上。老教师备一节课,老眼昏花,多长时间写不上一个字,备一节课要花费年轻人3倍至4倍的工作量。

有一次,我到基层(村级小学)学校听课,看见一位教师左手挂点滴,右手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我问该教师,既然病了,就休假,为何还上班?这位老师回答说:X老师,我完成不了哇!完不成任务,别人也代替不了,你请病假回去休,可以,回到学校,这些活还是你自己的活。就是这样一位老教师,年年全乡统考总是考倒数第一,难道说这位老教师是职业倦怠?

我到另外一所学校,看见一位老教师眼睛红肿,就问这位老教师前天夜里是否在家熬夜了?这位老教师说,听说上级来检查,自己有些工作没有完成,整个夜晚抄备课,就没有休息。我就问,你平时干什么去了?他回答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迎接检查的假记录,写字比年轻人慢,做这些活要花费年轻人几倍的功夫,实在完成不了呀!

看到这样的情况,从人本主义出发,到另外一所学校,告诉一位有教学成绩的老教师,说:你教这一门学科已经二十多年了,可以不再写祥案,写个简案就可以了。这位老师回答说:X老师呀,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是,我毕竟老了,长期形成的习惯,已经很难转变了。我必须学会按照教案去教学,如果写简单了,突然某一天,你们领导来学校,说要听我的课,我讲着讲着,一时忘记了台词,还真不知道该讲什么了。

要说教师职业倦怠,有,那就是年轻的一代人。客观地说,我们说年轻教师职业倦怠还算是轻了,应该说是年轻教师职业懈怠。早上第一节课没课,不起床,就是第一节有课,起来后,预备铃声和上课铃声之间,还在办公室吃泡的方便面。我也知道年轻人知识技能都超过我们这些老教师,既然有能力,就应该多学习,为什么不求上进,自甘落后?

我告诉这位老教研员:教师职业倦怠与年龄无关,应该说与学校的管理体制有关。他说:谁说不是呢?领导都不下水作业,时常拿着鞭子吆喝着教师们这样干,那样干,当然会出问题。就像三氯奶粉出现问题后,大陆人买奶粉都跑到香港和澳门去买,把那里奶粉抢购一空。人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说,这是打大陆质监部门的脸。事情发展到这么严重地步,就是没人管没人问,任其发展。发展到现在,咱们河南省湿面条用胶制造的,可以烧得着,双汇火腿肠用瘦肉精喂养的猪肉,食用了,能让人患上癌症。

我们的教育文化也患了癌症,校领导腐败,虚假的文风成堆,老师教学生说假话应付检查,无休止抄袭教学参考书,作假的记录……这些情况,也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我只是尽一个老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说一些我认为该说的话。何况古语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的年轻教师看到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说,或者说,就如今天,咱俩在这里说,他们都走开了,是因为他们的心早已死了,任你们当领导的怎么去玩,总有一天会玩的没有天下。他们能接受的就是批评,有教师痛苦地说,你打了我的左脸,我再把右脸伸过去。现在到好了,有绩效工资了,领导一查出有问题,就扣罚老师的绩效工资。
领导坐机关,舒舒服服,一到基层学校就检查老师有没有按照他们设计的意图去教学,老师被教书,当然有问题,再加上我们这些老教师,眼看就要快退休了,不会学着年轻人,见到领导说一些恭维话。领导于是就评价老年教师职业倦怠。倦怠的原因在哪里?我认为,教师常年超精力,超负荷工作,又怎么能不倦怠?最近我看到一个统计,中国人平均寿命72,而老师平均寿命只有59·350多岁的老教师在城内,多半可以退居二线,或者是代一点课,可是在农村小学,一个萝卜一个坑,都当顶梁柱用,这样不是在逼他们拼命吗!
有领导说老教师不如年轻教师,这样的领导多是功利主义,因为,在他当任的时间里,看到年轻人能上一节两节接待课,就认为年轻人有文化素质。可是,他没想到,知识老化速度非常快,年轻人的素质,不也是老一茬人培养出来的吗?不能说半夜里冒出个“雷打菇”吧?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不学习,若干年之后,又不再上接待课了,那时,我们再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就晚之又晚了。想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年轻时当教师,都是利用寒暑假,背着行李头,到县师校接受培训学习,当然,我们这一茬人,也大多是现学现卖教书的。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愿意讲接待课,还不是为了评职称!等职称评上了,你再让他干什么,他也不干了。

我乡有所学校,是个下伸点,一至三年级,包括学前班,89名学生,六位教师,都是老教师,平均年龄55岁以上,由于你们上级领导不考察民情,规定教师这样、那样,如今这所学校老师什么事都不做了,包括学生作业也不批改了。我们中心校当然检查出来了,三令五申要求他们整改,也批评过他们,可是,你说你的,他做他的,不把工作当一回事。教育真要发展到了这所学校的那一天,孩子到学校来,还能接受什么教育?所以,教育还是应该从人本观点出发,不要再来什么硬性规定,规定教师每学期该怎么备课,该有学习心得两万字,该有家访记录,该有什么政治学习记录……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老师不要政治,老师的政治就是干好本职工作,本职工作就是批改好学生作业,等待学生一旁,静候学生自然成长,本质工作没做好,做再多记录,应付了检查,又有何用?客观地说,时下能应付检查的学校,都是记录做得好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可能都没有考虑教师们的需求,更不可能关注学生发展。
现在的乡村学校不缺钱,缺的就是教师自身素质。钱用到哪里去了?各级各类学校把学校教学设备的先进性看成是学校现代化的标志。教育现代化基本上变成了教学设备与场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的确可以收获一些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年轻人用多媒体讲优质课,图文并茂,声色彰显,当然好,但是,这些不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真正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人的现代化。抛开了人的现代化,无论是技术器具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做不到现代化。钱应该用在教师岗位培训学习上,多为教师订阅一些专业报刊杂志,应该建立一个制度,让年轻教师自觉去学习进修。
另外一点,就是在学术上应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教学研究人员不要总是扮演学术权威,杜绝基层教师的声音,时下的校本教研活动,因为有总舵手把持着学术天国的门,校本教研没有了生气。校本教研记录都是假记录,因为一切都是上面说了算,用钦定的标准定优质课,用钦定的标准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达不到钦定的标准,乡镇教研员面上无光,导致时下乡镇教研员只能按上级意见办。长此以往,学校不仅没有了校本教研,可能连校本也没有了。
我临近乡某某语文教研员,你该知道吧,本身工作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被免职了?对他的免职,你们上级教研部门为何不给个说法?我听他们乡的老师出来说,他鼓励教师们学习,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说“教研员”是前苏联的产物,如果不能坚持学习,就要落伍;后他又鼓励各村小校长,说要他们实现自我校本,要求中心校校长还权给他们,实现自治。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中心校长就请示局领导,局领导害怕这样不安定因素的存在,灭了他。教育如果这样办,有谁敢说真话和愿意做学问?又有谁敢于坚持真理?
“唉,不说了,有些话闷在我心里很长时间了,没有人愿意听。”我看着这位就要退休的老教研员憔悴的脸,站起来,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他见我如此,爽朗地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5:36:49 | 只看该作者
毕延威:我们教研员时下该做点什么

迄今为止,我到教研室工作已经四年有余了。来教研室工作后,就企图在教研室工作期间,带领乡镇教研员队伍共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变教研模式,更新教研形式,在研讨中提高乡镇教研员和教师们的研修能力和业务素质,同时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教研,不做千篇一律的文章。然而,仅有思想,有定位还不行,因为教研这个活计需要通过实践行动来证明。新课改的理念很多,我们不能扯着大旗当鼓皮,教研工作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我们的活动通常被客观存在的外在不和谐因素和一些事物而耽搁。
回过头来看我四年的工作,很多时候,我们的活动停留在想做什么的层面上,满心以为我们的想法就是老师们的需求,有时满心希望给领导出个好主意,结果成了馊主意,硬性规定教师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教学常规工作大检查的过程中,就用此规定评价教师做得到位不到位,结果,我发现,老师打头顾头,打脚顾脚,出现了本能上的应付。现在反思这些做法,客观地说,我们当时提出这些规定,本意是好的,是站在教师利益角度为出发点的,然而,在官本位文化的炒作下,一味地要办听话的教育,伤害了教师们自身成长的利益,几乎是把教师五花大绑,让乡镇教研员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
从乡镇教研员现有教研指导方式与教师希望的指导方式差距中,我明显看出,常规教研活动“任务布置得多,深入研讨的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以应付检查为中心”、“以临时热点工作为中心”、“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思前想后,我们很多时候改变不了环境,只能学会适应,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无法回归到“教学研究活动”的本真上来,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让教师们共同成长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而是简单地让乡镇教研员与教师“被工作”。
为了改变此现状,我曾呼吁要还教学自主权给乡镇教研员和乡村教师,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创教育新局面。可是,乡镇教研员和教师们已经习惯了一种固定的惯性思维定式,凡事等待着上级命令了再做,甚至不做,这样就出现了恶性循环,以至于让我很被动,常遭攻击,慢慢的我也学乖了,什么话也不说了。我主抓县级小课题管理工作,只能在课题申报发布会上要求教师们,如果要想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必须要有新的学习。新的学习,可以上网(我给他们推荐网站),也可以网购(书)学习,必须改变时下“教师一走下讲台,就是酒和扑克牌”的局面,坚定地走一条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发展的道路。
如果要想做到乡镇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就需要我们真正去了解时下的乡村老师现在有什么?还缺少什么?真正需要什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设身处地为乡村教师们着想,并站在他们的利益立场处理问题。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这就需要自己有时间,能够独立支配自己,深入到广大的基层教师们中间去,而不是蜻蜓点水走过场,听几节课,检查一下教学常规,说两句官话,用权威者的话忽悠教师,就走人。我想,只有深入调研,仔细分析调研的情况,最后再拿出科学的解决做法,也许他们会欢迎(当然,我不反对有不同的意见)。
实际上,我们现有的许多做法是拍脑袋,是站在领导利益集团的出发点上,是下眼睛皮子长肿了,要求乡镇教研员和教师“被工作”。这样的工作,上面领导很满意,因为我们在为他们负责,可教师不能自身发展,也学着眼睛皮子朝上看,又如何能关注学生?不能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何有好的教学质量?
我始终认为,教研员的职责和应开展的教研活动就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应该让教师明白集体研修的整体设想,在研修逐步落实的过程中,使老师们能不断深入理解研修的本意,达到集体研修的目的。只有这样,教师们会逐渐形成对自我研修的更高标准,推动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越走越好。
对校本研修、集体备课能力的提高,我们当然要以重点课例研究的形式来呈现,但我绝对反对刻板复制他人好的教法和学法,要让教师队伍建设在自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现有实际的教学情况,有自己最近发展区,我们只能时常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和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飞跃。
我们往往是在组织集体研修的过程中,对活动的结果关注过多,对过程和“研”的部分关注较少,老师们大多学会了用很客套的话来评价我们举办的活动,赞同声一片,缺少实在意义的研究氛围。我时常说,研修是学术文化,学术文化要有批判质疑的声音,不能总是权威者说了算,要求教师模仿做,这样的研修会效率很低,不能从本质上达到“研”与“修”的目的。
我想,我们做教学研究人员的人,首先要敢于在每一次的研修活动中,针对研修主题,得出一个本能的结论,哪怕这个结论是错的,这样也就可以帮助老师用科学的视角去审视教学,研究教学,提升自我,以利于老师在今后自我工作过程中,能够学会自行改进和不断地思考与学习。
其次也应该注重对教师个体的跟进,通过对每一个教师不断的循环跟进,来观察研修活动给教师带来的效果,同时结合问题,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另外,我们举办的教研活动,虽然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细致准备的,但是,并不等同于一定会取得多么圆满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失败,关键是我们要不断得出教训,为了下一步的工作更明确,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使教师在不断的行为改进过程中提升自我和发展。这就需要教研员敢于接受批评意见,往往是这样批评的意见比赞誉声更可贵。
最后,教研员要加强教研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勇敢站在时代的潮流,才可以为学科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教研工作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教研工作的使命会不断提高(到一定时间,会成为教师自觉的行动),要想明晰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我想提醒教研员队伍,我们首先要清楚自己已经做了什么,哪些是我们做的不好的,需进一步改进,哪些是我们做的不错的,需要坚守,要学会在一定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在研究中不断发展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3:24 , Processed in 0.1551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