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广场丰富多彩 活力东莞文化芬芳
| ----广东省东莞市建设广场文化之城综述 |
编者按: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和广场文化之城是近年来东莞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跨入新世纪以来,东莞“文化三城”建设突飞猛进,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遍布城乡的文化广场更是以设施完善、活动丰富而受到群众的青睐,广场文化活动也因此成为东莞乃至南粤地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在东莞,广场不只是美化城市形象的绿化带,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标志性场所,是市民文化的代表。东莞现有文化广场511个,形成了独特的广场文化链,建设成网络化、集约化的东莞特色广场文化。
东莞广场文化之路
9月11日,又是一个周末,东莞市凤岗镇杨官璘象棋广场一如往常的热闹,下象棋、打太极、跳广场舞、唱卡拉OK、看大屏幕电视、绕绿化带散步,每个功能区都聚满了活动的人群,偌大一个广场动感而和谐。
住在这个广场旁边的张伯说,广场自2003年建成以来,便成为了凤岗人的“文化中心”。这个广场最初就叫“文化广场”,镇里大小文化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后来因举办了几届杨官璘象棋大赛,立起了杨官璘雕像,就改名为“杨官璘象棋广场”。
凤岗只是一个缩影。以文化广场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更加健康向上,这正是东莞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着力打造文化新城的一项战略措施。而作为“草根”的广场,它更是让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实现文化零距离的最直接通道。
城市发展的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广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途径,逐渐出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东莞。早在1994年,黄江镇就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大家乐广场,这个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广场是东莞市第一个文化广场。紧接着,1996年,投资5亿元、占地9.3万平方米的城区文化广场开建,于1998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当时东莞市资金投入最多的广场。
2002年年初,东莞市提出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要在5年至10年内,把东莞建成文化新城。广场文化由于涉及面广被看作是城市的窗口。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东莞市开始大力推进文化广场建设。至2005年年底,东莞市已建起各类文化广场300多个,年活动量达8.4万场次,参与群众数千万人次。
在广东不断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背景下,2005年,东莞市在文化新城建设的道路上,进一步提出建设文化三城的构想,即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把广场文化建设正式列入城市发展的要素。同年10月,东莞市出台《东莞市建设广场文化之城实施方案》,方案把广场文化定位在激励群众文艺创作,提升群众文化设施功能和水平,塑造城市人文环境,培育城市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按照《方案》规划,至2010年,东莞市将实现每5000户籍人口拥有一个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特色文化广场,1万人以上的企业拥有一个文化广场,使文化广场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乐园,多种文化活动的中心,文化经济融合的平台,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城市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东莞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广场设施建设补贴办法,通过公共文化项目招商等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和管理力量参与文化广场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多元化投入、多层次管理的开放性局面。
如今在东莞,大到城市规划,小到社区布局,文化广场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近5年,全市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达60多亿元。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511个,村、社区文化广场更是不计其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文化广场设施网络。
生活方式的变化
广场文化不仅为群众喜闻乐见,而且也使群众乐于参与其中。唯有群众乐于参与,广场活动才能持久。久而久之,人的精神面貌就发生了变化,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随之逐步改变。这正是东莞建设文明城市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东莞各级政府对广场文化建设投入极大热情的出发点。
“我们的初衷很明确,建设广场文化之城就是通过健全广场设施,提升广场活动,完善广场运作,使之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乐园、文化活动的中心、文化经济融合的平台、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成为东莞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城市文化品牌。”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广场文化之城就是把广场打造成“城市的客厅”和“平民夜总会”。
在《东莞市建设广场文化之城实施方案》中,相关条款不但对文化广场的建设做出规划和部署,还对其设施、设备和功能进行规范:一是完善广场配套设施。镇(街)、村(社区)每个广场要设立舞台、化妆间、厕所、绿化带、报刊阅读栏、儿童老人活动场所等设施,有配套的灯光音响等设备。二是改进广场设施布局。广场设置文娱区、健身区、休闲区、宣传展览区以及消费区等,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需求。三是整治广场及周边环境。对已建好的广场,整治周边环境,做到有绿化,无污染;对规划兴建的广场,必须选择环境幽雅、交通方便,便于群众出入的地带。
正是因为文化广场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环境,它才会成为企事业单位举办活动的首选场所,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聊天、散步、锻炼、集会、看演出、听讲座,在文化广场上,市民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找到了悠闲生活的乐趣。文化广场在市民中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休闲娱乐功能,成为了市民文化的代表。
正在形成的品牌
活动是广场的生命。在完善设施的同时,根据广场设施功能、受众喜好、民间传统文化、地域产业特点等,东莞市文化部门积极组织策划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拓宽广场文化活动的领域,使广场文化由单一的文艺表演活动向知识传播和精神陶冶等方面转变,由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向自娱自乐的演出活动转变,由文化部门组织活动向社会各界参与组织活动转变,推进广场文化活动常态化、内容多元化、举办社会化、运作市场化、打造品牌化的态势发展。
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东莞市广场文化之城建设专项基金,用于人员培训和组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公益文化招商,构筑社会举办文化活动的平台。2004年至2009年,全市共推出了700多个公益文化活动项目,签约400多个,金额近4亿元。同时,成立了东莞文化发展促进会,将公益文化活动招商投资方、策划方整合起来,将关注社会文化的力量组织起来,建立起文化活动招商的长效机制。通过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东莞市文化活动呈现出了数量多、规模大、参与广的特点和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繁荣景象。
“绚丽大舞台”千场文艺演出进社区、进工厂,“文化周末”观赏性与知识性并重,让观众边看边学……目前,东莞市已打造出“文化周末”“都市彩虹”“广场论坛”“绚丽大舞台”“图书馆流动车”“粤韵金声”等一系列常设性的广场文化活动,并形成品牌,建立起了长效的文化活动机制。各镇街、社区的文化广场活动也形成了“一镇一品牌、一广场一特色”的新格局。这些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健康向上、雅俗共赏的广场文化活动,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也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养。
走进百姓的文化
生活在东莞的人都知道,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学历高低,也不论南腔北调,群众就是文化广场上的“生力军”。
“政府推动广场文化的繁荣是顺势而为。”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说,随着东莞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离退休人员、企业白领、打工一族甚至是机关干部,或因为空闲时间多,或因为工作压力大,需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去充实、去排解、去释放。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品位的提高,对健康活泼、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也有了迫切要求。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东莞的文化广场已经形成了城市广场、专业广场、商业广场、社区广场四位一体的良好局面。城市广场以分布在各镇区内的广场为主,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专业广场以市中心广场为主,让高雅文化走出厅堂;商业广场以分布商业场所的广场为主,形成了商业和文化的结合点;社区广场以生活小区的健身休闲广场为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呈现出层次多、覆盖广的特点。东莞广场文化演出既有来自国外的高品位、高档次的经典剧目,也有来自国内的高水平、原生态的民歌舞蹈;既有专业团队精心创编的专场演出,也有老百姓的自娱自乐;既有政府部门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也有市场运作的经营性文艺展演;还有各具特色的镇街节庆活动,如石龙镇的龙舟、万江镇的彩船、长安镇的粤曲、常平镇的文艺巡游、东坑镇的“卖身节”以及横沥镇的荔枝节等等。
据统计,2008年,东莞举办全市性广场舞活动1.2万场次,综艺晚会867场,专场比赛320场,各类艺术展览活动280期,参与人员达1000多万人次。广场文化活动将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引入广场,激发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让文化走进百姓,融入生活。
广场文化品牌活动
绚丽大舞台
绚丽大舞台是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多个单位联合主办,由东莞市群众艺术馆和各镇区承办的群众文化活动。2006年4月28日晚,“绚丽大舞台——东莞市文化广场千场文艺演出”在大岭山主会场正式启动。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东莞市领导黄双福、江凌、张顺彩一起为启动仪式亮灯,随着大岭山主会场电子焰火腾空而起,主会场及南城、常平、谢岗、厚街、麻涌、高埗、城市中心梦想剧场7个分会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正式开始。主会场举办了“诗歌回归大众——东莞市十佳文化广场诗歌朗诵晚会”,别开生面,雅俗共赏,令人耳目一新。这也是东莞市近年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性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活动以镇(街)为单位,组织文艺晚会或文艺专场,分别到全市32个镇(街)进行巡回演出,广场文艺晚会目标演出场次累计为1024场。
都市彩虹
“都市彩虹”广场周末文艺演出活动是由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文联、东莞日报社、东莞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东莞市时代印象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东莞市群众艺术馆协办的,一项以在校大学生为表演主体的广场表演活动,是东莞市进行公益文化活动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模式。“都市彩虹”广场周末文艺演出活动于2005年7月2日晚在市中心广场南区梦想剧场拉开序幕,每周五、周六晚分别演出一场,观众可免费观看。至2008年年底,已成功演出了200多场,来自省内各高校的4000多名师生参加了演出,已吸引了80多万市民现场观看,该活动从而成为东莞新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经营的一张闪亮名片。
粤韵金声
“粤韵金声”东莞市粤剧曲艺周末欣赏晚会是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莞城区东正社区、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市戏剧曲艺协会协办的品牌性文化活动。2006年4月16日启动以来,通过整合全市粤剧艺术资源,挑选优秀的粤剧曲艺社、私伙局进行排练,晚会固定于每周六晚在莞城区东门广场东正社区服务中心举办,免费供市民欣赏。2007年1月8日,“粤韵金声”粤剧曲艺周末欣赏晚会在厚街镇厚街村老人活动中心开设了全市第一个演出分点,进一步扩大了“粤韵金声”活动品牌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文化周末
由市委宣传部、莞城区委、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日报社、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 “文化周末”晚会,自2005年4月起,每个周末都会在莞城文化广场报告厅举办,通过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团队、专家大师举行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影视等艺术表演,并运用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方式,将高雅艺术的欣赏与学习交互式进行,让市民边学边赏。这也是东莞市推动村镇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变,全力打造东莞都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一项新举措。
“文化周末”的“九个一”系列工程包括晚会、报纸、杂志、少年合唱团、培训中心、大篷车、大讲坛、演艺中心、俱乐部,九大项目精心设置,有机联系,相辅相成。通过“文化零距离”为公共文化服务寻找突破口,以统一注册商标标识名称塑造整体形象,以文化传播为手段,坚持走公益化、品牌化、专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仅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也为东莞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了人才、积累了经验。此活动不仅成为培育现代市民的艺术大课堂,还将成为发展东莞文化创意产业的助推器,为基层街道文化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走近东莞特色文化广场
东莞是全国文化广场最多的城市之一。作为面积仅2400多平方公里的地级市,截至目前为止,东莞全市共有511个文化广场,平均每个镇区有10个以上的文化广场,在虎门、厚街等发达镇区,甚至每个村都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这些广场设施完善,环境良好,活动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内先进水平。
东莞最气派的广场:市中心广场
东莞中心广场位于新城市中心区。它有三美:
壮阔之美:广场南北长1.66公里,东西宽640米,有“亚洲第一广场”之称。宽阔的广场上,人工湖与绿化带,连接相替;十里通衢与林间小道,交错蜿蜒。天高地远,浩荡之气,令人心旷神怡。
生态之美:古木参天,浓荫蔽日,隔闹市尘嚣之音;绿草茵茵,繁花似锦,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人文之美:四周建筑,错落有致,或恢宏厚重,或典雅俊逸,琉璃十色,相互映衬;水榭楼台,喷泉摇曳,管弦之音,飘渺可闻;更有七彩灯光,变幻生辉,妙不可言。开放以来,声名远播,观者接踵而至。
东莞中心广场是集行政办公、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整个广场南北最长1660多米,东西最宽640多米,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中间以主干道鸿福路分为行政广场与文化广场。其中,北面行政广场12万平方米,南面文化广场17.5万平方米,同时还包括周围的公园绿地。中心广场于2004年1月正式向广大市民开放。
中心广场主要有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标志性。中心广场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区的中央,以北端行政办事中心为核心,与会议大厦、玉兰大剧院、东莞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东莞图书馆新馆、东莞群众艺术馆、东莞科技博物馆共八大建筑物构成城市新区的核心。中心广场不仅是东莞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而且以其宏伟的规模、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东莞新城的标志。
二是艺术性。中心广场以蓝带(水景)、绿带(花草树木)、光带(夜景)为主题,每部分设计都精心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是生态性。中心广场的环境艺术追求自然生态和人工景观的完美统一,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四是开放性。“以人为本”是中心广场的建设宗旨。广场全部采用开放式布局,不仅设置了大量供市民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的城市景观,而且配套建设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运动服务设施,是一个真正服务于民的市民广场。
“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大岭山镇文化广场
该广场曾获得东莞市首届“十佳文化广场”、第二届“十佳文化广场”称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文化广场”称号。2004年11月被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报社评为首批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是当时全国获此殊荣的4个镇级广场之一。
广场占地5.3万平方米,拥有园林式绿化带、音乐喷泉、艺术雕塑、电子大屏幕。群众广场舞、演出、数字电影、现场咨询、展览、图书阅览、体育健身等活动丰富多彩。
广场每月举办小冠军象棋擂台赛,每周有“周末图书进广场”活动,每天有“天天广场电视剧场”。
2008年11月,东莞以全票获得了“2008年国际花园城市”决赛承办权,在大岭山文化广场举办了“绿色大岭山·激情大广场”2008国际花园城市专题晚会,代表东莞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展示了独特的广场文化。
东莞第一个省十佳文化广场:
樟木头镇东城文化广场
该广场是东莞市第一个规模化的文化广场,位于莞惠公路一侧,石马河畔,占地7.2万平方米,拥有可容纳观众数万人的活动区及高标准、多功能舞台,可用于大型演出、集会、展览等。广场南端建有大型音乐喷泉,西北侧为儿童游乐场,其余为园林绿地所覆盖,“常年有活动,日日有演出,每周有电影,每季有赛事”是其最显著的特色。据统计,东城文化广场平均每年演出达70场,观众人次每年近100万,参加演出的单位近30个,年均3000名群众参与演出。1998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
本土特色广场:
寮步香市文化广场
莞香是东莞特产,古代曾是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据记载,香港就是因莞香得名。寮步香市是古代广东“四大名市”之一。该广场于2006年建成使用,包括一条复古香市商业街。2007年获评第三届东莞市“十佳文化广场”。寮步镇每年财政拨出专项资金170多万元,保障香市文化广场的再建设与再发展。
广场每半年开展一次趣味性运动会,每个节日都举办“与民同欢乐”的节庆文化活动,每晚组织开展广场舞会、滑旱冰、溜溜球等活动。
在品牌活动方面,广场打造了“牵手文化”“青年论坛”等品牌,其中“牵手文化”获2007年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创新奖,“青年论坛”除在香市文化广场开展活动外,还组织到村一级的广场公园设分会场。今年,该镇在巩固这两大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又积极推进“一条街、一座馆、一部戏、一本书”的“香市文化四个一工程”建设。
象棋主题广场:
凤岗杨官璘象棋广场
凤岗杨官璘象棋广场位于繁华的镇中心区,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式广场,建有高标准大型舞台、欧式钟楼、篮球馆、乒乓球馆、象棋馆以及室外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健身路径等设施,拥有造价近200万元的电子大屏幕。
该广场以新中国第一个全国象棋冠军——杨官璘名字命名。广场上装有石台凳和50多个石棋盘,可同时满足100多位象棋爱好者对弈娱乐。
凤岗以广场为载体,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将客家文化、华侨文化和象棋文化三大特色品牌融入广场文化建设中,开展了客家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等一系列大型文体活动,同时坚持举办象棋等常态性活动。
东莞市的粤剧舞场:
东门广场
东门广场位于东莞市人民公园东门北侧,占地总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呈园林式布局,是一个集文化、休闲、商贸、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绿化广场。
东门广场真正魅力在于对东莞本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每当华灯初上,悠扬的粤曲便从此传出。开始,聚集于此的大部分是东莞市的粤剧发烧友。他们弹、唱、舞,大多是自娱自乐。随后,该群体人数慢慢增多,并逐渐专业化,成为东莞市粤剧氛围最浓厚的场所。2004年以来,先后策划推出了“和阳夜韵”群众文艺演出、“粤韵金声”粤剧曲艺周末欣赏晚会等品牌活动,特别是“粤韵金声”晚会,由于运作规范、演出常态、贴近群众,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东莞市第一个村级“十佳文化广场”:
虎门大宁康体广场
大宁康体广场位于东莞市虎门镇大坂地工业区,1998年由大宁村委员会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内设大宁广场、影剧院、图书馆、康乐室、室内体育馆、室内外篮球场、网球场和足球场等。近年来,该广场不仅形成了“未来之星”“广场圆舞夜”等品牌活动,还培育出广场舞蹈队、春风曲粤社等队伍,并成为东莞第一个村级“十佳文化广场”。
东莞镇级面积最大的广场:
长安文化广场
该广场是一座集西方建筑风格和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具有群众文艺创作与展演、休闲与娱乐、传播知识与经济活动等有机结合的大型广场。
长安文化广场在设计理念上引入“天地人和”的基本思路,将长安镇政府、长安公园、图书馆、体育中心、长青大街融为一体,广场内建有春华园、夏景园、秋月园、冬静园4个园区。先后被评为东莞市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十佳文化广场”和广东省第二届“十佳文化广场”。
自2002年以来,该广场每三年分别举办一届艺术节、运动会,一年一次歌唱大赛,两年一次醒狮大赛。广场也是长安镇开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每年周末文艺演出达50多场,形成了一个常态化的活动品牌。
此外,长安文化广场还是长安镇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三年一届的“同在莲花山下”的活动已成为长安广场的一个重要品牌。
广场还建有完善的管理机构,在职人员62人,当地政府每年投入广场各项经费达500多万元。
除以上广场外,东莞市还有许多的特色广场,如以举办“越唱越红”广场之星歌唱大赛为品牌的塘厦文化广场,以举办“周末艺苑”周末业余文艺社团演出为特色的东城文化广场,以每年一届举办“欢乐常平”文化旅游节的常平镇文化广场,以举办“水文化”为主题的水乡龙舟文化体育艺术节的沙田文化广场,以举办“卖身节”为特色的东坑文化广场,以举办“荷花文化艺术节”为主题的桥头文化广场,以举办“七月七民俗风情节”的望牛墩文化广场等等。
东莞广场文化建设大事记
●2006年4月28日,“绚丽大舞台——东莞市文化广场千场文艺演出”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在大岭山文化广场举行。东莞市以镇为单位组织一台文艺晚会或文艺专场,分别到全市32个镇(街)进行巡回演出,累计目标场次1024场。
●2006年1月13日,第二届“东莞市十佳文化广场”挂牌,大岭山广场、长安文化广场、常平文化广场、桥头文化广场、市文化广场等分别当选。
●2005年3月起,“文化周末”“都市彩虹”“共享文化阳光”等品牌推出,东莞广场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取得新突破。
●2004年3月23日,东莞市长安镇文化广场被评为广东省第二届“十佳文化广场”,而东莞市文化广场、大岭山文化广场也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文化广场”。
●2004年1月,东莞市中心广场落成。
●2003年11月4日,“东莞市首届十佳文化广场”出炉,大岭山广场、长安文化广场、大宁文化广场、横沥文化广场等被评为“东莞市首届十佳文化广场”。
●2003年11月,一块“东莞市十佳文化广场”的光荣匾挂上了大宁村文化广场的舞台,该广场成为当时全市唯一戴上这一桂冠的村级文化广场。
●2002年年初,东莞市提出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文化新城,要在5年到10年内,把东莞建成文化新城。而作为打造文化新城中“三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东莞市文化广场之城建设拉开帷幕。
●1998年,樟木头镇东城文化广场被评为广东省首届“十佳文化广场”之一。
●1998年12月,东莞市城区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广场投资5亿元,是当时东莞市投资最多的广场,其占地9.3万平方米。
●1994年,东莞市第一个广场——黄江镇大家乐广场建成,该广场占地8000多平方米,投资300万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