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临场应变技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5 13: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主任临场应变技巧

                                写在前面

    每次在班主任之友论坛上看帖,看到那些在工作中被搞得焦头烂额的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我总感到做好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
    可是,我看了论坛上很多的帖子,网友对提出问题的老师虽然很关心,也很热情,跟帖、发言,***慰、鼓励,都很积极。但是由于大家都很忙,跟帖的虽多,系统回答问题、能够给提问者提供切实帮助的少,引起大家热烈讨论的更少——这样说的时候,也许会遭受大家的抨击——但是,没有关系,我不怕挨骂。不是有句话说:学习使我们明智,辩论使我们深刻。班刊开辟网络论坛,本来就是要激活大家的思维、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的。如果能够引起大家群起而攻我,那论坛的目的岂不达到了?(呵呵,窃笑!)
    于是,我不怕被行家里手嗤笑,在论坛上专门建立一个主题帖子——《班主任临场应变技巧》,系统回答班刊论坛里的70个问题。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将系统地阅读论坛上的每一篇文章,从网友提出的问题中选择出有代表性的、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解答,如同当年做学生时的考试一样交出自己的答案;不管离标准答案有多远,我自己做了,就是对提问网友的支持和回应。因此,我欢迎大家来问,也欢迎大家对我的回答进行批评、补充和讨论。
    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既然是重点在解答临场应变技巧,那么所选择的问题可能重在偶然性、突发性,解答的时候重在应对的策略。对于常见的一般性问题,可能会有所舍弃,请大家理解。     
    尽管我的回答不能够尽善尽美,但是我会努力。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捧场了!

                                                   郑学志
                                                2008年3月31日

   
16#
发表于 2010-12-5 15:26:12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先生创办的《教师之友网》以其资讯丰富/存帖必精/公益服务全国各地教育界同行近三年的持恒精神,感动着我。
     挂上网名阅网,是对管先生的无言支持;跟帖一赞,是对管先生公益服务精神的明确认同;参与《教师之友网》共建分享,是真正的教育理想主义者的正确选择。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3:25:00 | 只看该作者
用人格魅力去征服你的学生


    一些教师总迷恋于用小技巧去解决教育中的难问题,而忽略了教育最大的法宝——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人格是本,方法是末,当老师人格遭遇到学生的鄙视时,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技巧,都不能够解决让学生信服的问题。
  
   
  早上起来,远在浙江的光启给我发来一个信息:
  师傅,您好!今天有同事问我,他班里(初三)有一个学生不管你采取何种措施,他就是不理你,也不按照你说的办。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
  管住学生是教育的第一步,连学生都管不住,后边的教育你又是如何实施呢?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学生不服从老师的,如果不服从,那只能够说明你的教育人格有问题——你没有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征服你的学生。
  当然,这种“征服”不是强制更不是精神控制,也不是当年红卫兵对毛泽东的那种迷信般的个人崇拜,而是以善良、正直、真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由衷地佩服你。人格是让学生信服的最好力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对人格征服的最好注脚。很难设想,一个在学生眼中人格平庸的老师,会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在北大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和梵文学研究专家,做过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此外还有很多社会头衔。这样的光芒加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那么地令人瞩目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世纪老人,却默默地为一名新生守行李,而且尽职尽责地看守着。这样的人格魅力,如何不穿透莘莘学子的心灵呢?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个故事还有续集: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了,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不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吗?
      每当有老师问到如何管住学生时,我总是想起这两个故事,总是很真诚地问那些老师一句:你加强了自身人格修养吗?如果你加强了教师人格修养,那么,你的一言一行,自然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投影,你虽不责备学生,但是学生对你望而生畏;你不批评学生,学生对你言听计从。到那时,你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制度而能够约束人,不是命令而能让学生主动去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说的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啊!
  那么,我们如何用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呢?
  一、首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一种认真负责、严谨务实的工作形象。为此,我们要做到下面五个方面:
  1、敬业。这是做好班主任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干好本职工作,学生也才会亲近你,佩服你。
  2、认真。一个认真的班主任,不论他的水平有多差,也不管他的形象都不伟岸,拥有了认真,再调皮的学生也对他敬畏三分。
  3、上进。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薄,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进取之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学识水平。
  4、坚持。坚持是让学生信服的一个重要武器,如果你能够坚持和学生背一个学期的英语单词,或者语文课文,相信没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敢跟你讨价还价。
  5、正直。和学生交往,正直是赢得尊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商品的浪潮中,作为班主任更加要经得起金钱诱惑的考验,不收礼,不为钱去厚薄学生,守住一颗干净、纯洁的心灵,才能够使你的人格更加富有魅力。要知道,只有正直的种子,方可结出高尚的果实。
  二、要展示出你作为班主任的强大的亲和力。“如果说班主任的威信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效果的根本性因素,那么班主任的亲和力可以影响工作效果的大小。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升班主任的亲和力:
  1、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能抹平代沟,就能够架通交流,让孩子们主动靠近你,信服你。
  2、积极赏识学生。每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学生也是一样,作为班主任,不妨多给学生一点笑脸,多给一点赞扬。一个经常表扬学生的老师,走到哪都会受到学生欢迎。
  3、多平等交流。除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之外,要真正的放下班主任的架子,多一份耐心,真正以一个兄长和朋友的态度对待学生。比如上课多些微笑、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等等,这些细节经常可以快速拉近师生距离。
  4、多关爱学生。如果我们班主任对学生漠不关心,你希望学生能够信服你,亲近你,并且听你的话,这种愿望可能会落空。一个主动的招呼,一句亲切的寒暄,一句玩笑话,都会使人感到是对自己的尊重和亲近。
  三、始终坚持以情动人。俗话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坚持以情动人,我们班主任要做好下面四个方面:
  1、爱心。爱是让孩子听话的最好武器,每个人可能会拒绝别人给他的善意提醒,但是他却无法拒绝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热爱、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爱心感化、教育学生,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2、细心。细心的班主任总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感动,比如说在孩子生病的时候,班主任的一杯水会让孩子记忆一辈子;比如说孩子受委屈之后,细心的班主任哪怕是拍拍孩子的肩膀,那个动作都会让孩子感动。细心,是班主任赢得孩子的一个感情武器。
  3、严心。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其实做老师,太宽容了不好,太严肃了也不好,在宽容之中,要知道适时严肃。宽让人亲近,严让人敬畏,如果你能够让学习喜欢你,又对你有点点的害怕,我说,你的班主任工作就到家了。
  4、耐心。教育学生,很多时候就是一场精神对抗,谁耐心好,能够坚持,谁就取得最后的胜利。尤其是在转变差生过程中,耐心是不可缺少的法宝,缺乏耐心,往往会让我们gong败于垂成之际。
  一些教师总迷恋于用小技巧去解决教育中的难问题,而忽略了教育最大的法宝——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人格是本,方法是末,当老师人格遭遇到学生的鄙视时,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技巧,都不能够解决让学生信服的问题。不知道这样答复,光启满意吗?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3:24:02 | 只看该作者
17、孩子做事情老是拖沓散漫,怎么办?
                           鼓励孩子学会不断挑战自我

    很多孩子想起要改变自己,当时热情很高,可是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犯冷热病。尤其是没有取得显著效果时,就更容易松懈。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鼓励孩子不断挑战自我。


    2008年5月2日网友“可有可无”在论坛上发布了这样一个帖子《向各位请教了》,他说虽然教书也有好几年了,但现在班上的一对孪生姐妹却让他伤透了脑筋,特来向大家请教。他说:
    这对孪生姐妹是今年才转入我班的,刚转来的时候就听说他们的成绩不太好,而且做事特拖沓散漫。就拿做数学题说吧,普通的整式运算,别的同学都做了大约6、7道题目了,她们俩才做一道。开始我想是不是她们不会,经过了解她们是会做的,就是速度慢。我想了很多办法可总没有效果,不知道怎么才能改变她们的这种状况呢?
    我的做法是:
    1、告诉他学会统筹安排。我要他制定一个明确详细的学习计划,例如从早晨起床到上学,这期间有多少事情要做,从上课到放学,这中间有多少事情要做,都列成一个详细的计划,精确到分,逼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做的事情。比如在刘星的计划中,每天早上要学习一个小时的外语,为了给自己留这么一点时间,那么洗漱、吃饭、准备上学就匆忙起来了。
    2、帮助他细化重大事情。孩子做事情拖延,很多时候是不知道做完这件事情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办?为了打发时间,为了让自己有事情可做,他们就只有拿着眼前的事情拖延。为了帮助刘星改变目前现状,我要他把目前重大事情细化,一步一步地操作。例如一开始就完成一个重大的学习计划是很困难的,它往往会拖延学习进程。怎么办?把重大计划分成几个可行的步骤,一天做哪一点,做完了就勾销,这样就加快速度了,同时还能体验到满足感。每当刘星按照计划学习时,每一步都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多次成功的感觉,帮助他不断坚定挑战自我的信心。
    3、告诉他一个成功的法则——马上就做。我告诉刘星,一个成功的人,他并不是只善于幻想的人,而是看准了事情,马上就做的人。如果他想成功,就需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把“现在”看成是做最想做的事情的最佳时间——不等不靠,马上就做,这是最充分地利用每一天的关键步骤,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到,就把事情留到了第二天。
    4、鼓励他不断挑战自我。这一点很重要,很多孩子想起要改变自己,当时热情很高,可是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犯冷热病。尤其是没有取得显著效果时,就更容易松懈。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鼓励孩子不断挑战自我。这个机制怎么建立呢?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想办法了。我的做法是,在班上举办挑战自我的日记宣读活动,鼓励所有孩子一起体会挑战自我的痛苦和乐趣。这个活动明白地告诉了刘星,每个人都会有挑战自我的痛苦,成功的人就是战胜这种痛苦的人。我还把全班同学挑战自我的进度用一张红纸在班上公布出来,鼓励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从大的气氛上逼刘星不断改变。
    一个月之后,刘星的家长回来看他,他发现了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做事情不拖拉了,非常高兴,拽着我的手,非得请客。我只好受之无愧了,呵呵。
    不知道我的这些经验,对“可有可无”老师有没有帮助呢?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3:22:21 | 只看该作者
15、面对顽石般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

                             相信时间能够改变一切

   我们只说孩子屡教不改,却没有退过来想一想,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生存乐趣,他不到虚拟网络世界里,不到那些虚拟小说中寻找刺激,他又怎么过日子呢?


    最初关注“在烈火中永生”,是因为她发了这样的一个帖子:《面对着顽石般的学生,我该怎么办》,诉说着她最近的一段苦闷,苦闷缘于本班一位学生,家长一次次地哭诉,老师数次地苦口婆心(每次都信誓旦旦会改),近十次的收缴武侠书,但是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她真有点束手无策了,所以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可是没有谁提出解答意见。她很失望,写下了这样一个留言:“抱着莫大的希望想在这里寻求帮助,因为这里轰轰烈烈的讨论曾吸引了我,特别是有几位高人被大家互相推崇着,于是很天真地发了篇‘面对顽石般的学生怎么办?’本以为这些大家们会理会一下,谁知道竟是如此的没人气,也始终没得到任何的帮助,好失望哟。”
    一个好失望哟,活灵灵地表达了她的失望。我建议她把事情写得更详细些,因为很多问题,仅仅凭着一两句话,是不能够断定的。于是,我给她留了言。几天后,“在烈火中永生”把更为详细的信息发了上来。
    从“在烈火中永生”的回复中,我们看出了一个年轻教师急于改变一个学生的良好愿望和孩子毛病反复时教师内心真切的苦闷。她班上的那位男生脑子很灵活,走上社会后绝对吃得开!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沉迷于那些庸俗的小说中不能自拔。那种厚厚的小说,要么网络的、要么武打的、甚至还有一些是色情的描述。老师找他谈过多次,每次他都痛下决心,说保证不看了,但就是没任何进展。后来孩子发展到上课也看,放学也边走边看,好几家书屋都有借书卡。为帮孩子改正这个毛病,“在烈火中永生”在班级博客上写了一篇《我与学生有个约定》来帮助他,而且几乎每天都会问他一些情况。可是没想到,满以为孩子会醒悟的时候,语文老师又抓着孩子上课看小说了……孩子如此反复,让老师伤透了心。
    我理解“在烈火中永生”内心的伤心和苦闷,但是,我也知道,转化问题学生老师仅仅靠伤心和苦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坏毛病已经在孩子身上存在了,就不是三两天能够解决的。首先,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从烈老师的叙述中,我们也看出来,孩子自己并不是不想改,他自己也有改变现状的想法和决心。当老师抓着他又看小说时,他自己内心也充满了悔恨。所以,他在给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
    “老师,对不起。我并不指望您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知道机会是自已给的,我没有把握住,已经失去了。我也不想再说什么了,小说我不能肯定自己再也不看,但我会尽量控制自己,从下一星期开始,我将真正的认真学习。我没有遵守那个约定,我只想说对不起。”
    对于这样一个内心中挣扎着上进想法的孩子,我们要给他时间转变。有些老师说,他们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用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就达到了转化的目的。我相信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但是,这个情况绝对不是一次偶然的眼神和话语就能够解决的。绝对是老师在持续不断的关爱教育中,忽然有一天,有一句话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有一个关爱的眼神让孩子思想引起了飓风,这才使他灵魂幡然醒悟,从而发生显著变化——这倒是可能的,也可能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不要指望你教育一两次,孩子就会彻底改变,那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建议烈老师第二个要点——要树立打持久战的信心,允许孩子在一段时间里反复。而且在反复期间,我们要不断给孩子树立信心,我们可以坦白地告诉他:不要急,我们相信你会改变的,你所需要的,不过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很多老师在转化问题学生的时候,容不得学生反复,一反复就认为孩子没有听自己的话。其实,他们这是冤枉了孩子。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好习惯的形成,和一个坏习惯的消除,都需要21天。在这21天内,孩子随时都有可能反复,那是因为长久的坏习惯,已经使他觉得那样舒服了,一旦改变,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
    孩子反复了,我们该怎么办?表达出我们的担忧和关心。这个时候不要去责怪孩子怎么又屡教不改了,也不要去翻老账,因为那样只能够使孩子对改变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我们要表达出我们的担忧和关心,动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果你深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担忧和关心了,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到时候即使是铁人,也会转变过来的。
    第三,我们还要告诉孩子自我控制的好办法。我们老师不知道注意到没有,其实很多问题孩子并不是主观上不愿意改变自己,他们也有改变自己的良好愿望。我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一个孩子,他为了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还拿着刀子割小指头,希望借助肉体的伤疼来转移精神上的痛苦。这件事情给我影响很深,它使我坚信,孩子心头都有上进的念头,只是他们没有找到可以具体操作的好办法,因此才沉溺于坏习惯中不能自拔。
    在转化问题学生上,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往往比一打道理更有用。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好办法,他才能够彻底从坏习惯中走出来。比如对烈老师这位喜欢阅读庸俗小说的学生,我们可以告诉他如何终止正在看的一本小说——尽快地把小说最后一章看完,然后就丢掉它。这个办法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很有用。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追踪电视剧、或者沉溺于言情武侠和重生小说时,他们并不是一定要知道过程怎样,更多的是关注结果怎样。一旦这个结果知道了,他们心头的牵挂也就淡泊了。所以,我告诉孩子们,终止自己想看电视剧和小说的最好办法就是只看最后一集,然后就完全抛开它。绝对不要有新的开始,如果有新的开始,就会陷入反复中不能够自拔。
    第四,要有适当的惩罚。我向来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烈老师说自己在班级博客里跟孩子有个约定,但是,我不知道烈老师跟孩子的约定涉及到惩罚项目没有。八年级的孩子了,应该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我们不妨跟孩子订立一个有惩罚内容的约定。如果他实现了约定目标,我们就可以给他一定的奖赏。否则,就要给予处罚。而且处罚不能够太轻,太轻了不能够触及灵魂,那种处罚就没有作用。处罚要让学生有一点点地为难:比如说把他的错误表演给同学看,比如说处罚他写1000字以上的错误说明,比如说取消他十分渴望的活动内容……都可以考虑。
    最后,我还要说一句,给孩子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吧,这才是使他们彻底从不良阅读中走出来的最好办法。我们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生来就喜欢阅读那些低级下流的文学的,他们想阅读,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乐趣。
    大家注意了,这句话具有普遍性——我在询问上网的孩子为什么沉溺于网络中不可自拔时,孩子答复我是生活太没趣了;我在询问沉溺于赌博游戏中的孩子时,孩子也告诉我是因为生活太平淡了;现在,孩子之所以沉溺于那些无聊的阅读中去,也仍然还是因为生活没有乐趣。甚至当烈老师询问这个原因时,孩子竟然流泪了,他说生活太无聊了,到家他妈妈就叫他看书,星期天也是,连电视都不让看,没有一点自主的时间。
    ——多么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啊!我们只说孩子屡教不改,却没有退过来想一想,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生存乐趣,他不到虚拟网络世界里,不到那些虚拟小说中寻找刺激,他又怎么过日子呢?那些成绩不优秀,平时在其他地方没有成就感的孩子,更容易陷入不良爱好中去,关键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要想彻底转变问题学生,就要给孩子一个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空间。只有我们用正面的、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占据了他们的业余空闲时,孩子才能够从不良阅读中走出来。所以,我常常建议家长和老师,和孩子多做一做户外活动吧,打打球,爬爬山,既利于锻炼身体,又利于改变孩子的精神状态。同时,还要允许孩子适当地有自己的爱好,比如说做完作业后,允许他适当地看半个小时电视。电视那东西在家里,只允许大人看,不允许孩子看,他们心理就不会平衡。我们做班主任的,还要在班上多搞集体活动,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当我们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充满了孩子的闲散时间时,他还有什么机会去阅读那些不良读物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3:21:28 | 只看该作者
当学生有对立情绪时,怎么办?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伸手不打笑面人,你笑了,学生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样就能够使后面的气氛缓和下来。


    网友“我家我最乖”在2008年2月23日发布了这样一个疑问:“当学生有对立情绪时,我该怎么办?”点击的人数很多,一下子就达到了四五百次,可见,这个问题道出了许多班主任心中共同的体会。
   “我家我最乖”说他班上有位男生,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好,就是他教的这科差些。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视,孩子本人也曾经有很强的愿望把这科学好。于是,“我家我最乖”对他要求自然要严格些,常常给他补课。当他不认真了,就批评他,罚他抄课文。可是这让孩子产生了抵触情绪,老师说他,他还很不以为然。最后,老师对他说:“你上课都不好好听,补课还有什么意思?”老师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想刺激他,并非是想放弃了。可是学生居然回答不做就不做,并开始在课堂上公然和老师作对。老师找他谈了几次话,不但不见效,还在老师面前装出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我家我最乖”很着急,一方面觉得惋惜,一方面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他在网络上发问:我该怎么做呢?
    他该怎么做呢?从一般教师的角度,向来都认为凡是和老师闹对立,都是学生的错。你看哪一个老师,不是苦口婆心地为学生好,哪一个老师,不是为学生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因此,在很多老师看来,学生就得天经地义地听老师的话,天经地义地尊重老师,不应该和老师对着干。这种要求看起来很正确,可是仔细想一想,不对啊,我们老师的这种心态不很正常啊!你爱学生,你为学生付出很多,但是,这并不构成学生必须对你俯首低眉的条件啊!如果爱和教育必须以顺从和回报为基础,那么,爱和教育的本义就忘记了。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幸福地生活,而不是向他们索取必须臣服的尊敬。教师和学生情绪闹对立,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位置看,我们教师的心态就会平衡得多。
    换什么角度,换对待我们领导的角度吧。领导和我们闹对立时,我们该怎么办?我想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态度应该是妥协——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犯不着和领导对着干。否则,领导给你穿小鞋就够你受的了。
    在对待领导的时候,我们知道怎么做,可是,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就忘记了。我看,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知不知道,而是从骨子里,我们还把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放在施爱的位置上。“天地君亲师”,神龛子上都有我们老师的位置,那我们自然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领导可以不顺从我们,孩子们必须顺从。说穿了,这是封建奴化教育思想在作怪,而不是学生热中于不听话;这是我们放不下的尊严在作怪,而不是我们放不下架子对学生妥协。
其实,小学生和老师对立的很少,为什么呢?小学生独立意识还不强,老师讲的就是正确的,哪怕老师讲错了,他们也盲从。中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处理矛盾的时候,他们开始着重于考虑老师怎么对待他们,而不是他们怎样对待老师。加上青春期成长在作怪,他们的情绪特别容易激动,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情绪的变化,搞不好就很容易和老师闹对立。其实事后,那些闹对立的孩子心里也很后悔——他们怎么就和老师在课堂上闹了呢?这是青春期学生的特点,是由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决定的。
    既然是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出现的东西,我们应该认为很正常,不要太过于在乎它,不要把情绪上的东西,一下子上升到道德品质的问题上去。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是佛家的一个禅,传说一个有一个大师善于移山大法,能够把远处的山喊过来。其实,山怎么能够喊过来呢?大师的做法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多么富有禅机的故事啊!教育的智慧就在这里。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和学生闹对立了,我们不妨把孩子比喻成山,一座性格桀骜不训但是又有无限开发前景的山,他不肯低头,他不肯让步,我们就让步,我们就过去——先把矛盾平息下来,再去寻找机会教育他们。
    这个时候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压服学生。很多老师认为,孩子和你闹对立了,你一定要压服他,这样才能够维护老师的尊严。如果我们这样想,我就毫不客气的说,你错了。其实,你仔细体会一下看看,当你和学生在教室里闹对立时,孩子们会站在谁的角度上看问题?说出来不怕你气死,孩子们会站在闹对立的学生角度上去想问题。到时候,你和学生对立了,情绪激动了,甚至要打架了,他们不但不会出来主持正义,反而认为老师太没有水平,居然就只知道武力压服,多么不文明。相反,那和老师对着干的孩子,却成了他们的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会在课后这么说:“某某又和老师干了一场!”注意,是他和老师干了一场呢!他成了敢于反抗老师的英雄了。你看,你多么划不来。你伤心你气恼,你反而成了学生的反面教材。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碰到过好几位这样的学生。有时候好心好意的一个提醒,反而让他认为大丢面子,结果牛脾气一上来,就和我对着干了。可是,我不上当,我才不给他当这个“英雄”的机会呢!每次遇到对立的情况即将发生时,我就会幽默——记住,幽默是你最好的下台办法——我朝他一笑,老实向他妥协:“还是你强,我愿堵服输,呵呵!”这时候你的笑容一定要坦率诚恳,不要怕学生认为你虚伪。伸手不打笑面人,你笑了,学生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样就能够使后面的气氛缓和下来。然后我再对全班同学说:“我们还是先上课吧,以后再说,好不好?”这时候,绝对多数同学会支持我的意见。一旦舆论朝我这边倒了,以后的教育就好办了。
    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好多老师就是幽默不来。明明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你幽默地一笑,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我们的好些老师偏偏搞得很复杂。他们偏偏把孩子的错误一五一十地阐述给他听,一条一条地分析给他看。孩子没有情绪,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可是孩子在情绪的当头,你还这样做,就让他们误以为老师揪着他们不放了。因此,好些孩子脖子一扭,牛着脾气说:“反正都是我的错,够了吧!”你不要以为他这是承认错误了,他这是豁出去了呢!
    不要害怕学生对立了就不下来,只要你当时不激化矛盾,后边的教育机会往往就很容易得到。我的这个观点很多网友都很赞同。青雨留言说:不妨请一位他最信任的科任教师,不经意的开导一下,当他感觉到老师的好时,会有所改变的。这时候老师不要追得太紧,太紧了会让学生觉得全世界都是他的敌人。耕夫留言说:可以试试哪壶开提哪壶——而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多瞅瞅他的长处,时不时地对他的进步表扬一番,然后提出你的希望。这种就是“三明治”式的批评,先表扬再批评最后提出希望,把批评夹在表扬和希望之中,哪个孩子不乐意接受呢?
    这些建议确实有效。不久,“我家我最乖”在论坛上留言:谢谢大家,现在事情已经处理好了,和他心平气和地谈了一次,他也不再和我对立了。
    ——消除对立原来竟这么简单啊!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3:20:43 | 只看该作者
12、老师的孩子在班上捣蛋,怎么办?

                              还原他一个普通学生的待遇

    一旦他把你划进了“庸师”一类,他们会在心底看不起你。一个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你无论怎样努力教他,希望他好好接受你的教育,那可能就是假的了。


   “这一辈子我绝对不做老师,我已经不幸在爸爸的学校读书,为什么还要我的子女再在自己的学校里重复我的不幸呢?我郑重发誓:这一辈子我不做老师,即使做了老师,也绝对不让儿子在我的学校里读书……”时间落款是1988年4月22日。
    这不是别的什么谁的誓言,发誓的人是我。时隔20年之后,再来看一看当初立下这样狠心誓言的人,谁也不会相信那是我——郑学志——一个只有十六年教育工作工龄、却有滋有味地做出了20多部教育著作的郑学志的誓言!
    一个现在这么热爱教育工作的人,当初为什么立下那样“绝对”的誓言呢?
    说起来,确实让我们的教师感到心酸。立这个誓言的时候,我刚刚十八岁,正在我爸爸做校长的11中读高中。从小,妈妈告诉我,我就不是一个坏孩子。其实我从小就很懂事,妈妈瘫痪在床,我从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病中的妈妈。很多时候,爸爸要上课,都是以我在家陪妈妈作为代价的。那时候,每年开学之前,爸爸都要跑到我读书的班级去看我的课表,然后再把他的课安排在我上体育、音乐、美术、政治、地理、生物、历史等课程上。到时候他有课要上了,作为老师的子女,我就回家照顾妈妈,边陪妈妈边自学。物理、化学课爸爸不占,因为那时候有一句名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科香着呢,他舍不得。
    我本来可以读中专的,至少也可以是重点中学。因为那时候,我是我们地区的前三名,按照当时政策,初中毕业可以考中专,考上了就可以跳农门有工作;没有考上,预选进考中专的孩子,可以选择任何一所重点中学就读。我想减轻家庭负担,拼命地在初三挤进了全地区的第三名,比在我后边的第四名总分整整高出46分。这样的成绩足够可以选择任何一所重点高中读书,可是,因为爸爸要上课,他找不到别的人来照顾妈妈,就只有让我在他学校里读书。
    这一个决定,给我带来了几乎是灾难性的打击,我读高中的三年都不开心。因为,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骄傲的——总是有老师阴阳怪调地提醒我:“有些啦,同学啦,不要啦,以为啦,自己的父母在学校里做老师,或者认为啦,成绩很好,就可以骄傲……”这样的话语我闭目能背。绝对不会错过一丝语气——我对它的感受太深刻了。
    一天,我身后的一名同学趁老师写字的时候捣蛋,老师转身过来抓不住谁,用眼睛看着我这一块。我也不知道是谁,因此很茫然。这时候,该老师就这样含沙射影地说这句话。我仔细地看了看全班,符合老师所说的条件的,就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子。她坐在教室那边,老师朝我这边看,应该不是说她。于是我大胆地问了一句:“老师你是在说我吗?”
    “我又没点名。你说是讲你就讲你啊!”
    “那你看着我干什么呢?”我感到奇怪。
    本来这只是一个学生为自己辨别清白的话,谁知道,这时候我的老师说起了霸王理:“你没有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呢?”
   “我是学生,我不看你又看哪里?”我回答了一句十分实在、同时也比较霸瞒的理。就是这个问题,把老师噎得当场说不出话来。于是,他大发雷霆之后宣布:“郑学志你不要以为自己的爸爸在学校里当校长,就可以回嘴霸天。我不怕。从现在开始,你不从教室里出去,我就不上课!”
    我不想大家不上课,结果就只有我出去……
    出去之后,我觉得我很委屈,我错在哪里?年少的我缺乏社会知识,找不到可以正确解释的理由,就只有埋怨自己有一个做教师的爸爸,于是在日记本里我写下了那个一定不做教师的誓言。一旦学生和老师闹僵了,他就不会喜欢那门课。从此以后,那门课我就一直处于自学状态,每次他前脚进来,我就自动从后门走出去。爸爸知道后,为了我以后的高考,权衡好久,高三时把我送去了县城重点中学读完最后一段中学时光。但是因为一长段时间没有上课,我那一门拖了后腿,本来成绩十分优秀的我,只考进了一所师范大学。
    命运何其无奈,大学毕业之后,我又拿起了粉笔,也做了一名教师。只是这一段经历,已经成为我心头永远的伤痛。
    2008年4月2日夜晚近10点的时候,我在论坛上闲逛,突然发现陶明星老师的疑问:作为老师,怎么管老师家的孩子啊?过去的记忆又浮上心头。看来,喜欢对老师的子女另眼相看的不仅仅是我的老师啊!
    今天又谈到这个问题,我只想对我们所有的老师说一句:无论以后我们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请你在教育别的老师子女的时候,不要刻意给老师的子女帖上特殊身份的标签。因为孩子犯不犯错误,只与他们的成长有关,而与他们父母的职业没有关系。
    我们不要对老师的子女苛求太高。我承认,老师应该比一般的家长更懂得教育自己的子女一些。但是,懂得是一回事情,能不能够有效教育又是另外一件事情。好多优秀教师在培育了大量优秀学生之后,却对自己的子女教育忽略了。这种“敬业”的忽略,难道责任都应该由“老师的子女”来承担?
    更何况,老师的子女也是孩子,是孩子肯定也会犯错误。要想只教不犯错误的孩子,那么你只有到寺庙庵堂里去找,那里的泥塑菩萨们一个个动也不会动、说也不会说,绝对不会违反纪律,绝对不会犯错误。可是,孩子不是菩萨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孩子就是犯错误的主”,老师的子女也不例外。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在老师子女犯错误的时候,格外感到委屈和愤懑。
    其实,老师的子女也有好教的一面,关键看你怎么用。老师的子女对学校环境熟悉一点,在学校里胆子是相对比较大一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这一点,多引导他们做积极的是事情,比如帮助同学协调师生关系,比如利用熟悉环境帮助班级做点有益的劳动——这比单纯地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他们贴上一张“老师的子女”标签会好得多。
    至于陶老师所说的“老师家的孩子竟然在课堂上与英语老师打了起来”,我看更应该思考的是英语老师。有一个笑话说,子路为“三七究竟是二十一,还是二十二”和一个愚蠢的人争吵了起来,结果孔子批评子路,而没有批评那个愚蠢的人。理由只有一个,人家都糊涂到三七二十二了,你还和人家辩论,不惩罚你惩罚谁呢?
    我不管英语老师和学生打架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对他上课不能够控制局面,不能够用道理使学生信服,而去用武力和学生火拼,我就要批评他。是啊,我们做老师的总比学生成熟得多,总比学生能够控制情绪一些,一个老师都糊涂到了只能够和学生上课打架的地步了,你说他是不是应该挨骂?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孩子的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怎样对待他们,他们便怎样对待我们。如果我们简单化地把孩子犯错只归结到“老师的子女”身份上,那么,他们也会简单地把我们归结到不会教书(育人)的那一类老师中去。因为他们从书本上、媒体电视上看到过那么多优秀教师,在自己熟悉的学校里也看到过那么多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们知道老师的好坏。一旦他把你划进了“庸师”一类,他们会在心底看不起你。一个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你无论怎样努力教他,希望他好好接受你的教育,那可能就是假的了。
    我们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子女,在别的老师看来,那就是“老师的子女”了。我们怎样对待他们的子女,他们也会怎样对待我们的子女。我们一个简单的“老师的子女”标签,把他们分类之后,其实就是在给自己教育子女设置了难题。当我们在伤害别的老师子女的时候,想一想我们的子女将面临着什么,我们将大汗淋漓。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3:20:00 | 只看该作者
11、怎样使孩子从不良社会习气中挣扎出来?

                     告诉孩子他得学会改变

    最后,我们还要巧用关怀、赞扬和鼓励,帮助他从过去的生活圈子里决裂出来……那个生活圈子不离开,我们要想根除他打架和上网的不良习气,那无异于徒步登天。

    于思2008年4月1日 10:26:55 在论坛上留下一个疑问:我班上有一个特殊学生,他父母是聋哑人,没有正当职业,经常是公安机关常关注的对象。该生身体健康,头脑反应灵敏,成绩不好,在校、在我面前表现很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服我,我给他的感觉就像师长、就像父母。可他常在校外打架、上网,前几天,他又打架了。我很生气,但又很辛酸,因他在打架之前曾一再说:“我不打架,那样对不起我们班主任。”哎……我该拿他怎么办?
    看到这个案例,我担心的同时也很高兴。尽管这孩子还有很多不良社会习气,如打架、上网,但是孩子能够这样说,我们做老师应该感到骄傲,这说明老师以前和他的沟通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不要期望差生一夜之间就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只要他在犯错误的时候,内心有一点点的愧疚,有一点点地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爱他的人,那么他就是一个良知未泯的人。因为没有良知的人,不会从内心深处说出“对不起你”的话,即便是撒谎也不这么说。只要良知还在,就能够引导他发挥自身的力量,克服许多缺点。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只有一个建议,请老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他,不要因为外界的任何原因抛弃这个孩子,因为你可能是他人生唯一的转机!
    那么,怎样转化他呢?怎样让他从不良社会习气中挣扎出来呢?
    我觉得,要成功转化这样的孩子,我们心里首先要有一个底:那就是接受目前的他,他有缺点,有毛病,我们要承认这很正常。不要把他当作病人,如果我们把一个学生贴上坏孩子的标签,那孩子也许真的就认为自己没有救了。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他,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每个人身上有一些坏毛病,这很正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后天的教育,才需要不断地塑造崭新的自我。
     有这样一个心理基础了,我们对他偶尔地不能够控制自己,偶尔地有些反复就能够理解;对他一次又一次违背诺言打架上网,就不会悲伤失望。要知道,他爱打架绝对是有他成长的必然原因的:父母是残疾人,他从小就处于一种与同龄人不一样的眼光中,别人的点点戳戳在他心里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我以前就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他从骨子里仇恨那些比他好的人,仇恨那些父母健全的人,同时也包括他的父母。他认为是父母给了他耻辱。因此,他叛逆,他好斗,他性格偏激,总感觉到自己时刻生活在危机之中。
    更何况对于于老师班上的这名学生来说,父母又是公安部门重点治安对象,他耳濡目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让他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错觉:只要武力才是保护自己的唯一工具。他的这种错觉有多重呢?打个比方说,一个溺水的人对伸到面前的竹竿有多么依赖,他对打架就要多么依赖。那么,我们怎么能指望简单地说教使他放弃多年形成的本能反应?
    然后,在接受了他目前存在的现实之后,我们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和他进行交流,了解他打架的真正动机。记住,平等和孩子交流是我们走进孩子心灵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如果我们抱着悲天悯人的态度来教育他,站在比他高一等的位置上去看他,他会觉得我们很假。这孩子既然能够说出对不起老师的话,那么,他是从骨子里信任老师的,把我们当成了可以依靠的朋友;而朋友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是老师,而凌驾在他的感觉之上。那样,只能够把孩子从你身边推开。
    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活动、谈心,了解到孩子犯错误的真正原因。有很多孩子控制不住地和别人打架,并不是他认识不到打架的坏处,而是有可能出于义气。像于老师班上的这位学生,能够一而再地说“再打架就对不起老师”,说明他心中看重的是义气,一时义气使他又犯了错误。
    对于这一类孩子,我们肯定他义气的同时,帮助他学会分析义气的好坏。我们要肯定,义气是一种好东西,但是,稍不注意,义气也会做坏事,如江湖义气就是一种不良的社交习气。它以义气抹杀了是非好恶,歪曲了真假美丑,蒙蔽了我们善良的眼睛,从古到今,很多有才华的人就因为江湖义气而毁掉了自己。我们在肯定他重义气的美德的同时,告诉他们,义气只有在法制和道德的规范下才能够发出它最美的人性光辉,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灾难。这样的反面事例很多,只要我们愿意搜集,你总能够找到最有力的说服证据的。
     当然,孩子控制不住和别人打架,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这都需要我们和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们,多了解他们才能够找到。如果我们对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单凭经验做出判断恐怕往往要失望。
    掌握了孩子打架的真正原因之后,我们要直言不讳地告诉他:这样下去很危险,他必须学会改变。这不需要转弯抹角,直接地说能够旗帜鲜明地表明你的态度。教师态度模棱两可,会让孩子误以为他的错误不严重。
    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他,不能够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从错误的泥潭中挣扎出来。如果他不挣扎出来,那么,他以后的出路只有一个:要么被人家冤冤相报打死,要么被公安司法部门以故意伤害罪处死。这不是危言耸听,我自己有一个兄弟,比我大不了半岁,年少时凶强侠气,结果中学没有毕业,就进了劳教机关。三年劳教之后,出来又没有改,又以故意伤害罪进了班房。去年冬天,因为在牢房里伙同别人杀害了另外一个犯人被处以死刑。班主任要多搜集身边这样的案例,以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来教育孩子更有说服力。
    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告诉他:不要再这样下去了,再向前走一点,老师也无能为力。适当地表示出我们的担忧和伤心,对孩子是有好处的。人都是讲感情的动物,如果你的担忧和伤心能够被学生认同,就能够在他心里激起涟漪。那么他在准备打架的时候,就会适当地控制一下。(最好是告诉他们一些可以控制自己拳头的具体方法,这样更有操作性。但是我已经在《班主任工作招招鲜》和《班主任工作新视角》里都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再展开讲了。)
    最后,我们还要巧用关怀、赞扬和鼓励,帮助他从过去的生活圈子里决裂出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不良社会习气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么,要改变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解决的。我们要帮助孩子从过去的生活圈子里走出来,那个生活圈子不离开,我们要想根除他打架和上网的不良习气,那无异于徒步登天。
    但是,人都有惯性,从原来的生活圈子里决裂出来,不是说话那么简单的。尽管他知道那个圈子不好,可是你要他下决心从原来的生活圈子里走出来,你说他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就好像一件你已经习惯的事情,突然发生改变了,你说你多么地不舒服。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等待,给他留一段时间挣扎。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们反复。即使他一时半刻不能够从那个生活圈子里出来,我们也不要着急。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关心他,继续赞美他点滴进步,不断给他鼓励。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他的进步我们看不见,他在徘徊的时候我们不能够给他强有力的支持,他的痛苦我们不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一旦在新的生活圈子里不如意,他就会留恋原来的那个圈子。那么,辛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事情就很难说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3:19:22 | 只看该作者
10、孩子嫌弃父母没有生活情趣,怎么办?

                    让父母年少的憧憬回响在孩子心田
   
    我告诉她其实天下父母都一样地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地有趣味,只是父母们的表达方式不同,给我们大家的感觉就不一样。也许还有很多东西,我们还来不及发现呢!

    去年红娟到我班上报名的时候,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在给学生们登记住宿还是通学,红娟妈妈小心地问她:“在家里住,好吗?”“不住不住不住——你烦不烦啊,这个问题我说过都N遍了。你硬是要我读通学,你自己每天跑吧!”妈妈一句,红娟就顶了五六句,很不耐烦的样子。
    我很吃惊,新生第一次报名,就在老师面前对父母大呼小叫的,还真是少见。可能是父母娇惯的缘故吧,我想。询问了一下她家庭的住址,属于那种可通可寄宿之间、但是更适合不寄宿的,但她妈妈没有再坚持什么,我也就按照红娟的意思,给她报了寄宿。
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接触,红娟的表现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实际红娟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好,在同学中也很有人缘,这就让我觉得奇怪,为什么孩子在她老妈面前偏偏就那么蛮横呢?
    这个疑团罩在我心头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挥之不去。随着了解的深入,我还发现一个新问题:学校每四个星期放一次月假,也就是说,寄宿生们每个月只回家一次,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稀有的这么一天真是一个节日。下午三节课之后才能够放学,他们上午就坐不住了,书包啊、袋子啊,上午就塞到了教室里。红娟却出奇地冷漠,每每到了这一天,她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这个女孩子是有点特别。我找其他女生询问情况,才知道问题的根源:原来红娟和父母的关系很紧张,初中时因为学习和生活上的分歧,她还和父母吵了几次。每个周末,她都尽量不回家,住在学校里,就是不想和父母在家里见面。
    这些女孩子还告诉我:“红娟其实内心也很苦,我们好几次看到她一个呆在宿舍的楼顶上发呆,甚至有时候整夜没有睡觉。”真的吗?我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记得大学时一个同学对我说,有一段时间他心情不好,夜晚一个人站在教学楼顶的时候,曾经想过从上面一跃而下的情形,一定很好。只是每次运气都没有那么好,往往是一溜上去,马上就被人发现了,来不及进入到他预想的“境界”。这些女生们的话让我的心脏感觉到一阵酥麻:这孩子,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万一哪一天她因为心情不好想不通,从楼顶上跳下去,我的责任就大了。
    我决定尽快找时间和她谈一谈话。
   “郑老师您找我?有什么事情吗?”红娟来了,神色有点疑惑,不知道我要和她聊什么。
    “随便聊聊吧,比如说,我想和你谈谈我们彼此的父母。”我笑着招呼她,给她倒了杯白开水。她的神色一下就暗淡下去了,整个一下午,都是我说的多,她回的少。为了尽可能地打开她的话匣子,我还聊起了青春期自己和父母斗气的往事。陪她一起来的另外两名女生都兴趣盎然,就是她沉默不语。末了,她叹口气:“别人的父母什么都好,怎么就我父母那么无趣呢?”
    我告诉她其实天下父母都一样地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地有趣味,只是父母们的表达方式不同,给我们大家的感觉就不一样。也许还有很多东西,我们还来不及发现呢!临走的时候,我给她们朗诵起《潇湘晨报》上一段评价我日记《呵护心灵》的文字来。那篇文章标题我不是很喜欢,称我写给孩子的日记是“当作遗书来写的致孩子的信”,但是有一段文字却直击我的心灵。作者夏非这样写道:
   “我最后花了近8个小时,把这280页认真地从头读到了尾,边读边想起自己给父亲数胡子、按摩病体的亲昵、叛逆青春期一把将他推倒的暴躁,相互咆哮着的争吵、后来的漠然无语以及今天乏力的努力和弥补。弑父情结和恋父情结交错,彼此的灵魂,游离在渴望、接近与疏离之间……”我告诉她,这就是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对立,几乎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这样的一段时间,这本身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对与错,有的只是青春期存在的合理。
“真的吗?”红娟将信将疑,我趁机告诉她,其实每一对父母都会有有趣的地方,只是青春的叛逆让我们没有看见而已。我和她约定,有一天,我会让她发现自己的父母原来也那么有趣。她沉默着点头,我要求她以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再也不要一个人站在宿舍楼顶了,“因为我很担心你,你这么冰雪聪明的女孩,是不会让我担心的,是吗?”她点了点头,算是对我的答应。
    谈话结束之后,我和她父母通了电话,告诉我最近几天将要去她家里家访,并请他们准备好自己当年读初中和高中时的有关资料,比如说相片啊、爱好的啊等等,最好是能够找到自己当年的日记。红娟的爸爸很为难,“那些东西早卖给收破烂的了。”倒是她妈妈的话让我一阵惊喜,说她还保存有读小学到高中时期的作文本。我要他们把它们都装订成一本精致的书,我将利用它把他们母子的关系协调好。他们也很激动,一个劲地说尽量尽力。
于是在去年11月份的一个周末,我在红娟的陪同下到了他们家里。我将她妈妈事先准备的那本精致的书搬来,对红娟说:“我将告诉你一个追梦女孩的全部故事。”在她将信将疑的目光中,我打开了那本书。
    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里面贴满了一个少女小时候的照片,贴满了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女对生活的全部憧憬。在那本书中,我和红娟读到了好些优美的作文,文章的作者还在一篇日记中说,她将来要当舞蹈家,或者是作家,因为她大家都说她的身材很好,手也灵活,天生就是跳舞的料子。还说她的文章还县里得过奖,因此,做作家也很不错。
   “真的是有趣。”红娟笑了起来:“没想到这个女孩子和我一样地喜欢做梦。”接着她问我,他们家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呢?以前怎么没有见过?这个女孩子又是谁呢?
   “有趣吗?”我要她看下去,等她看到主人公中学时的相片开始和自己有几分相象的时候,开始沉默不语了。
    这时候,我把她父母请来,我告诉红娟:“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你经常看见的妈妈。她也有过做梦的少女时代,她也有过很多绚丽的梦想,她以前的生活并不是像现在这么乏味。也绝对没有现在这样喋喋不休。”
   “是什么让她变成这样了呢?”我想起了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你付帐单、给你洗衣服。”我牵过她妈妈的手,把它们贴在相片上,我要让红娟看看如今这双粗糙的手,和照片上那双秀气的手有什么区别。为了孩子们,她早忘记了自己当年年少的梦了……
    “妈妈……”红娟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咬着牙齿不让自己哭出来。“想说什么你就说吧,娟子。”她妈妈也眼睛红红地,一把抱过她。
    我知道,我在这里已经不是有很大作用了,于是把她老爸拖到一边,我告诉他,真正改善父子关系还是靠他们自己,仅仅是爱孩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爱他们,我们也有梦想,也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之所以放弃了自己很多的梦想,是因为我们更爱孩子。红娟爸爸是个朴素的人,对我的话一个劲地点头。
    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红娟早早地就对我说:“郑老师,这个学期我想读通学,好吗?”
    “当然。”我笑,她也笑,神情开朗而活泼。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3:18:49 | 只看该作者
9、离高考还有70天,许多同学想回家自学,怎么办?

                          给学生留一点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我们都是经历高考来的,高考是怎么回事情,我们都有记忆。因此,当学生提出要回家自学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想问题。公式化的一刀切,对学生没有任何好处。

    网友爱琴海2008年3月28日在论坛上发问:离高考只有70天了,许多同学想回家自学,怎么办?
    提这样问题的老师,可能出于这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学校纪律,可能学校原则上要求所有高三毕业生都必须在学校自习,否则各种量化评估会把该班的考评分数打下来。二是班级学风,爱琴海老师提这样的疑问,可能对自己班上学习的风气不很自信,一旦开了学生回家自学的口子,怕后边的学生会接二连三地跟着来。到时候一个空荡荡的教室里看不到几个人,班级学风明显涣散。三是担心学生自觉性不够,回家自学,离开了老师的监督,他还会保持那么旺盛的斗志吗?……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顾虑,我想,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原则。在我当班主任的这十多年中,遇到的类似现象很多,我的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给予不同的答复。
    1997年春,住在校外不远的肖文同学高考前夕想回家自学。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教室里太吵闹。我觉得奇怪,除了守堂的任课教师偶尔地公开解答一下个别同学提出的疑问,教室里没有什么人闹啊!要知道,我们学校一直实行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守堂制度,每天晚自习,都安排一位老师在教室里,教室里不可能很闹啊!
    仔细询问之下,我找到了肖文想回去自学的原因。原来,他想回家自己系统地把教课书再读一遍。我理解他的这个想法,他在班上属于基础比较牢固、但是思路不是很活跃的那类学生,目前取得好成绩,一个是他高三努力的结果,一个原因是目前考试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他暂时走在班上前四五名。一旦其他同学系统复习上来,他还能不能保持优势很难说。而且他还告诉我:他很讨厌任课教师在学生自习的时候去解答什么难题。对于那些高难度的题目,每次他都觉得如看天书。别人三两笔就能够巧妙解答的问题,他只能够按照那些保守的办法一步一步来。所以老师每讲一次,他都觉得信心倍受挫折——别人那么聪明,他怎么那么笨呢?
    此外,他还很讨厌科任教师不分基础好坏,一有难题目就在班上公开解答,这个时候他不听也不好,听也不好。不听,老师和同学会说他骄傲;听,又把自己复习的计划完全打烂了。心理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
    我理解他的这种感觉,很多有主见的学生,都喜欢按照自己的复习计划来。他们要求老师给他们留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好让自己高考之前查漏补缺。但是,一些任课教师忽略了学生这个需求,他们出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责任心,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需求,一有问题就公开解答,结果扰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答应他呢?结果,肖文在家里自学之后,成绩一直比较稳定,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他冲到了班上第二名。
    还有一些同学,心理素质不是很好,高考前夕看到教室里的同学们那么紧张,高考还没有来,他自己就紧张起来了。这样的孩子很多,几乎每届都有,尤其是插班复读的学生,在这方面显得更厉害。今年开学初,我班上就有好几个孩子这样对我提出要求,他们能不能够回家里自习。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告诉我,这个学期在教室里感觉到压力太大,每次一抬头,看到的都是埋头苦读的同学,他们觉得自己休息都有一种罪恶感。可是,他们不是一台学习的机器,即使是机器连续工作也有过热的时候,他们需要休息。在教室里学习他们休息不下,已经感觉到神经有些衰弱了。我很同情他们,他们把自己搞得太紧张了,眼不见,心不烦,回家学习也许是对他们最好的解脱。
    我们都是经历高考来的,高考是怎么回事情,我们都有记忆。因此,当学生提出要回家自学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想问题。公式化的一刀切,对学生没有任何好处。
    不过,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好、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我原则上还是要求他们在教室里学习。为什么呢?一是学校学习,毕竟气氛好一些。虽然高中快毕业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严格约束自己。二是教室里多坐一些人,全班学习气氛浓厚一些,有利于形成竞争态势。
    还有一些同学高考无望,他们有些什么要求,我原则上不过分盯死。我只是尽量帮助他们过好毕业前最后的一段日子,告诉他们,现在的坚忍,就是为以后少留一些后悔。试着挑战自己忍耐的极限,走过六月,他们的人生将更加精彩——我觉得高考之前,我们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放弃。一个极有鼓动力的教师,如果能够把差生都留在教室里读书,往往能够把他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到极限。
    我现在很怀念教职业中学的那一段时光。那些学生号称是世界上最难教的学生,是普通高中不要的弃儿,是重点中学教师嗤之以鼻的废物。但是,在我的鼓动下,他们仍然为自己对口专业招考做最大的努力。那一群不知道音标为何物的孩子,为了高考,用自己的汉字注音拼读着他们能够理解的“枪格里洗”——英语,那嘴角泡沫翻天的场面,永远留在我的记忆当中。是他们让我知道: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上进的力量,并不是因为出身低,他们就忘记了这一点。只要老师激励得当,他们一样可以激发出让老师都震撼的热情。我最后教职业中学的那一届,学校临解散的那一届,班上只有留下了12名学生,在全省的对口专业高考中,却出乎意料地考上了7人!什么叫奇迹,这就叫奇迹。这种奇迹一直深埋在我的记忆中,成为一段抹不去的回忆。
    所以,高考前学生的各种要求,我尽量地给他们考虑。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他总有办法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的。爱琴海老师,学生要回去自学,你找那么大的急干什么呢?孩子要回去自学,只要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完全可以同意啊!
    只是对于回去自习的同学,我要求他们做好一点:调整好高考生物钟,不要因为回家备考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作息,那样我们的损失就很划不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5:50 , Processed in 0.0749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