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样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6 07:5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样备课

孙明霞





首届全国生命化教育研讨会在即,作为筹划这次会议的二甲中学,凌校长可谓费尽心血。为了向会议代表对活动内容有所了解,让我写写备课的思路,可因期末考试等工作至今还没有完全备好课,不知该提供怎样的一个备课思路。

外出讲课,这不是第一次,但过去都是山东省内,更多是在不同学校内。在这样隆重的场合,面对着众多的朋友、老师,尤其是那些对我充满了期待的朋友们,心里很没底,不知道我能不能让大家不太失望。

我曾写过《请允许我上一堂原生态的公开课》,意为反对公开课中的作秀、作假,所以,我到那里讲课都是呈现我最原始的状态,包括大家所看到的出版的和即将出版的我的课堂随笔,都是日常的课堂,没有一节是刻意打磨过的。原生态,不等于不重视、不认真,我希望通过重视平常的每一节课,给学生尽可能良好的课堂教学;也希望通过呈现出我日常的教学情况,告诉大家,原生态的课堂尽管不完美,但应该能表达出教者的思考和对教育的理解。

这是生命化教育团队第一次举行如此大型的研讨会,让我出一节课供大家研究,很荣幸,压力也很大,我自然希望自己表现优秀、完美,不辜负朋友们的厚望。但是,我以往上过的课,尤其是被邀请到别处上过的课不愿再上,总希望挑战下自己,避免一节课重复上来上去;需要学生动手实验的课没法上,因为到外地讲课,有些实验需要新鲜的材料(有时还是血淋淋的材料),或者提前一天两天甚至几个小时的实验,自然无法准备,准备了也没法带到去,让当地的老师准备,还恐给他们添很多麻烦,于是只能选择没有动手实验的内容;学生已经上过的课绝不再上,避免让学生假期还要冒着酷暑来听一节已经学过的课;生物课不同于语文课,没法随意抽取一部分内容就上,还牵扯到知识的前后联系,只能按照教学进度进行……

我翻阅了苏科版的生物教材,其编排结构和人教版的完全不同,我必须按照苏科版的教材来备课。虽然凌校长说什么内容不是最重要的,但我还是希望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路,于是,先整体研究了全部四册书的结构体系,然后再确定授课内容。因为是在假期授课,初一新生还没有入学,那就只能给原来的初一学生上。八年级上册,上来是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涉及到的内容有血管、心脏、血液、肾脏等,原想就从第一节开始准备,但仔细阅读发现,血管一节,要观察动脉、静脉等,需要新鲜材料;随后的心脏,需要观察心脏,也是新鲜的;再血液,也要准备血液的标本……几乎每一节都有类似的观察实验,这是无法安排的。这就是生物课的局限性,没有实物、没有直观教具,这课是没法上的,也上不出生物味来。再看后一章第15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是人体的神经调节。相对来说,这个内容涉及的实验不多,只有一个用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我可以改成直接观察图片,其他无需准备任何“血淋淋”的标本,并且,不需要前一章做基础,是相对独立的内容,那就上这一节吧。但这节课的名词实在太多,太抽象,说出来吓你一跳: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中枢、灰质、白质、神经纤维、神经、神经冲动、树突、轴突、髓鞘、大脑皮质、脑干、小脑、高级中枢、低级中枢、脊髓、脊柱……光这些名词就能把学生搞晕。跟同事谈起要上这个内容,他们都坚决反对——“你随便上个生物与环境、激素调节、动物的行为、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等等也比这个好上啊,这么多内容怎么处理?还这么抽象难懂……”但反过来想:任何课我们平时都要上,不曾因为它复杂、难上而忽略过,那么,公开课也可以上,并且,无论什么内容的课,技术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够体现出教者对教育的思考。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上这一节课。

教材分析,网上有很多,无需重复;教学过程,我的课肯定不同于别人上,但一两句话很难说出整个过程来,更重要的是——课还没上,现在只是老师自己的设计(还没设计好),还留下一半的空间给学生,那学生的表现只能等到现场了。鉴于内容较多、名词术语较多的事实,我将采取学生自学、教师提供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巩固知识的方式进行。

语文课可以上的诗情画意、感情充沛,可以让学生泪流满面或激情满怀,让听课的老师也感情共鸣,但生物课没有这种魔力。我知道,这次活动中只有极少数老师可能是和我一样教生物,绝大多数老师不是教生物的,那么,我的目的是:让所有老师都能听懂我的课,并且听着不感觉到累,甚至还弥补些你中学时没学好的生物知识;让所有听课者(包括学生和老师)感觉到,我教的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来自生活中的知识,或者说,这些知识都是可以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健康的,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千万别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技术层面中。

我还想说的是:我在思考教学的过程中,着重考虑的是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听课的老师,这样想,我的心里也就忘记紧张了,毕竟,我是为学生上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12 , Processed in 0.0869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