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丁钢《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有感 一、基本观点
(一)教育叙事的追求
1、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让教师在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从普通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经验与感受的实际出发,为中国教育研究开辟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
2、构思新的研究主题,力求在写作风格上突破常规的学术话语。借助于描述师生在不同情景中的交往故事,来表现他们鲜明的思想、性格和品质,体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学术追求。
(二)教育叙事的定位
1、必须接近教育生活,关注真实事件,表达对事件复杂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2、不仅能在讲述人物教育生活行为的过程中揭示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和行为关系,而且能“照亮”人物在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给人以精神震撼。
(三)教育叙事的要求
1、要有深入的教育实践,足够的理论视角,巧妙的叙事技艺,就事说理的分析能力。它需要教育生活的积累,需要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2、关注复杂多变的教育活动,描述不同群体或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感受与愿望。
3、着眼于对问题和经验的反思,借助于叙事来追问自己: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有过什么样的痛苦或喜悦。
二、启示和启发
1、
基于“追求”的思考
人做事,总有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想法,人应该活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中。有些教师太忙了,忙得几乎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当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少时,教师就变成了一个“生活中的过客”,变成了一个按照别人的生活方式过日子的人。等到要退休时才发现自己为别人活了一辈子。现在的教师都很忙,没有不忙的教师;然而你若能忙里偷闲,抽空坐下来,思考自己除了这样做教师,还可以怎样做并做得更好,这样的教师就是善于反思的教师。善于反思的教师往往有自己的思想,有思想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追求;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从来不轻易打发教育中发生的问题,而总是为自己保留一份“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心情;有了这份心情,教师就会尽可能地保护和尊重孩子们的自由选择和彼此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不仅行动,而且思想,这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不懈追求。
如果能将自己怎样行动、怎样思想的故事说给自己的同事听,写给自己的同伴看,这就是快乐的教师。快乐的人,总是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快乐的教师即使临近退休,他(她)也一定不会怀疑自己是为别人活了一辈子。
2、基于“定位”的思考
记叙故事,言说教育,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定位。
书本里保存的只是“别人的教育理论”,而自己教育生活的经历中却保存着“个人的教育信仰和信念”;这些信仰和信念在 激励自己的同时,若能通过分享就必定能够影响他人。
基层学校的教师不必一定要用专业研究人员的口吻来谈论教育,我们需要并应该有自己谈论教育的方式。类似教育叙事的记叙、言说和讲述需要教育生活的积累,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觉”和“专业敏感”;需要用自己的话语而非勉强地运用专业术语来回忆、记录生活中发生的教育事件,诸如教学课例、教学案例、教育生活故事、学生个案追踪、教育对话、教育日记等。这些都是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行动、教育能力和教育信念不可或缺的载体,其间蕴涵着丰富的、个人化的实践性知识,是形成个人的教育信仰和教育信念不竭的源泉。
3、基于“要求”的思考
讲述故事是对改变自己教育活动之后的一种“记录”,它必须行动在先;如果不行动,不改变自己的教育习惯和教育行为,讲述将是盲目、空洞和虚假的,甚至是“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与学生的交往应不再简单,不再草率、不再匆匆、不再敷衍;自己的教育或教学行为将更多地由“随意”走向“有意”。 因此,这样的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有着一种潜在的“约束力”和“改造力”。他要求站在教师专业的角度,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追问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彼此间的反差,运用教育理念来审视、反思其间的激情、困惑、智慧、艺术和创造。
三、设想和建议
丁钢说:“面对教育领域纷繁复杂的人与事,教育叙事不可能只有一副“合格的面孔”。这就是说教育叙事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地给人以启迪和回味。基于这样的认识,联系自己的学习和体验,我认为:
1、
教育叙事的写作内容不能虚构。
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允许作适当的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一例教育叙事可以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意外的"教学冲突"等,它应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而不应等同于“教案”或“教学实录”。其次,叙事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是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是忽视了教学行为的细节之后导致的教学遗憾。
2、
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
教育叙事应是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来撰写,是具有一定情节,相对完整的一个故事,而不是记的“流水帐”。叙述时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描述行为发生时心态变化的词语,力求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渗透或“涂抹”在具体的行为细节上。
3、
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教育叙事应产生于教育实践,蕴含于问题行为之中,而不应是戴顶理论“帽子”,然后选择事件加以例证。叙述的事实或行为应是实际发生的,而非自己的主观想象;不仅应把自己放进去,而且应通过叙述,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合理的想象或解释,以便为自己的行为及价值取向寻求理论的支撑。如:记叙自己在校园里的举止谈吐,言说自己的为人修养;记叙自己在课堂中的处事行为,言说自己的个性特征;记叙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认识自己的的知识基础;记叙自己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剖析自己的教育机智;记叙自己的语速语态,分析自己的气质类型;记叙自己的教学习惯,重塑自己的教学风格;记叙自己的交往方式,审视自己的个人习俗------。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教师的叙事研究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职业触角有多深,教师的叙事研究空间就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