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5|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校如何合作?-案例一]:孩子头破之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9 08:2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校如何合作?-案例一]:孩子头破之后。。。。


=案例提供:天使寒依雪


        周一,一年级叫壮壮的同学,玩耍时把二年级的峰峰同学头打破了皮。二年级的班主任把孩子弄到医院做了检查,打了破伤风的针。医生说没有问题,皮外伤。
        下午,被打同学家长来到学校,说孩子回家后不舒服,要求与家长见面。一年级的班主任只好联系。家长来了,二话没说,付了全部医药费,余外,买了大几十块钱的零食送给被打学生家长,家长接受了。巧的是,第二天,被打学生家长又找到学校,说孩子夜里呕吐,怀疑伤到头部深处。要求给孩子做更高一级检查,提出到孝感大医院做检查。老师做工作,希望家长自己带孩子上医院,先把钱垫付着,如果确实是打伤的,再与对方联系。可是家长不依从。老师劝半天没有任何效果。看来,老师遇到一位特不省油的“灯”,家长在校闹进闹出,反反复复,一哈指责老师没尽责,一哈怪孩子不中用。一哈说要去打小壮壮。老师闹得没法只好再次联系壮壮妈。
      好在壮壮妈很配合,联系之后很快来了,讲明情况后,愿意随同被打学生及家长到地区医院挂专家号做检查,医生做了头部CT检查,而且是最贵的那种。用了大几百块。医生说头部没任何问题,孩子呕吐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被打学生家长不服,咬定说是头部受伤引起,怀疑伤到头部深处。医生看了看喉咙,说是感冒引起扁桃体发炎,打几天消炎针就没事。医生开了治感冒的吊针,付钱时。要壮壮妈付账。壮壮妈想了想,不同意付感冒针的账。CT 检查费壮壮妈出。对方不依从。
        壮壮妈来了气。“孩子一起玩,不小心把小石头扔到头上,没流血也没起包,想着家家户户的孩子甘贵,已经给孩子做了检查、买慰问品,做了几次检查,医生都说没问题。看着拿钱爽快,一而再再而三纠缠不放,是什么意思啊?
       双方家长在医院争吵。医生观阵半天后,说了一句公道话,你孩子得的是感冒,受打部位在额角,病症在咽喉,隔了十丈八千远。没有半点关系。
        被打学生的家长灰溜溜牵着孩子回家。
         事后,班主任在班上讲,从今往后不和外班学生玩。下课之后,不许疯闹,硬是要疯闹,受伤后不麻烦老师。老师上课已经够累了,经不起家长折腾。老师在家长与家长间作转转揖,划不来,费气力、费口舌。
        “孩子小,不懂事,天天在一起,哪有不发生碰撞的事,磕着碰着,没大碍就算了。别拿痱子当个包。”
        上一次,一家长说孩子的头在学校被空中落体打了一个包。先到学校后到班上闹几天,一方面要求班主任找学校赔偿。一方面告班主任没尽责,没给孩子打破伤风针,没在第一时间通知家长,说的一些话,简直听不得,把老师贬得一文不值。搞到最后,是孩子害怕家长,隐瞒了真相,事情发生在放学路上,与同学疯闹受的伤。家长想着学校是“肥单位”,想挠几个,没想到最后丢了自己的脸。一分钱也没挠着,反倒弄的老师不快活,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座位调到最后角落。课堂上再也不选孩子回答问题了。巧的是,所有的科任老师都不再点他的孩子答问。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4:04:53 | 只看该作者
寒假微调查:我的寒假我做主

我的寒假我做主
  ■开栏的话
  寒假是休息放松的时间还是第三学期?校门和培训班无缝对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寒假作业中有没有学做家务、体验劳动的安排?结合今年各地关注“舌尖上的浪费”这个新现象,围绕怎样使用压岁钱这个老话题,如何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大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有哪些体验……本报今起开设“寒假微调查”栏目,讲述具体事例,倾听当事人心声,反映记者思考,展示各地师生真实的寒假生活。
  ■本报记者 郝文婷 2月2日发自呼和浩特  
  上午9点半,10岁的查干睡到自然醒,起床吃早点后,他走到写字台前,开始今天的作业。按照他的寒假作业计划书,今天他需要完成语文、数学各一个单元的练习册,还有4页口算题。
  查干是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今年的寒假他每天都会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书主动完成作业,不再需要让妈妈念叨着写作业了。“尽管今年的寒假作业与往年相比有点多,但我觉得还是很轻松的,昨天下午我就自己安排滑了两个小时的冰。”查干说。同样觉得轻松的还有查干的爸爸妈妈。“孩子现在心里很明确自己的作业自己要主动完成。”妈妈说,“孩子一主动,家长就省心了,是领着孩子在走,不再是抱着、拖着孩子走。现在我对他的念叨少多了,他反而做什么都更精心了。”
  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假期生活,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如何迈出第一步却很难。查干拥有一个自主安排的寒假,主要是在中学当老师的妈妈的主意。查干的爸爸工作很忙,查干的学习一直是妈妈在管。“我们老师都知道,孩子永远是比家长想象的要大,但比他自己想象的要小。”查干妈妈说,“所以,我会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生,却常常‘小看’自己的孩子,每天不停地念叨,很烦、很累。一个多月前,我就和他爸爸商量,让查干过一个自己制定计划、自己执行的寒假。”
  “原来寒暑假作业都是妈妈给安排,尽管每天量不多,但我觉得是在被强迫,心里会抵触,就会拖着、不好好写。”查干坦言。“今年我自己安排,我觉得这是自己的事,就会主动完成。”他说,“按照计划我要在开学前一个星期完成作业。我本来是计划20天就完成所有作业,但爸爸妈妈说不合理,所以我现在每天大约两个半小时的作业量,压力不大,又利于知识巩固。”
  一个月过去了,查干基本在按自己的计划执行。“说实话,当时订完计划,他能不能坚持,我还真有点儿怀疑。”爸爸说,“但现在看来,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小看了孩子的能力。”
  查干妈妈告诉记者,她现在也在有意识地逼自己少跟孩子念叨,转移注意力,不过分关注孩子,给孩子一个空间,也给自己一个空间,不能要求孩子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多给他锻炼的机会。她举例说:“前两天,我让查干整理自己床底下的玩具和书,但一整天他都没有整理完,看到满地狼藉,我本来很想发火,但还是忍着一直没有说他。第二天他就主动收拾好了。”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能承受压力,承受得了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压力,承受得了孩子失败的压力。家长不仅要享受孩子的成功,也要接纳孩子的失败,更要学会欣赏孩子努力的过程。”查干妈妈反思说。
  “今年这个自主寒假不错,我希望以后的寒暑假也是自己安排,等我再长大些,我的生活也要自主安排。”查干说。“我也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我们要给他更多机会,培养他自主、自立的能力。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发现孩子给你的惊喜是你想象不到的。”查干爸爸说。
  《中国教育报》2013年2月4日第2版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0:33:54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们在假期里补上“成长课”



近日甘肃省教育部门下发通知,除高三年级外,严禁中小学校寒假期间组织学生补课或参加各类辅导活动。其目的在于保障中小学生法定休息权利,还学生一个完整的假期。
  但这一规定恐怕很难得到彻底执行,因为记者身边就遇到了不少每天仍然去“补课”的中小学生。或许学校不会集体组织“补课”,但在许多老师私下开讲的“小课堂”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里,“补课”的中小学生仍然为数不少。
  中小学生假期“补课风”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利用假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提前“预习”一些课业,就可以在以后的“考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我们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目前的现实背景下,想让所有的家长和老师放弃在假期里给孩子补课的做法,估计有些不太现实。
  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寒假作业”悄然间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厦门市一些小学就将跳绳、爬楼梯等增强体质的内容列入寒假作业当中。在浙江某地,由中小学生和心理学专家共同评出的“寒假创意作业”中,就包括了“晒晒自家的年夜饭”“调查父母的心理”“自己当一次家”等多项贴近寒假生活的内容。
  我们为这些改变和创意叫好,因为对于课堂上学业负担沉重的中小学生而言,利用假期时间去关注学业之外的知识,增加对社会的体验和人生的理解,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时我们也提醒,这种“创意作业”更需要的是学生自愿参与,不能成为中小学生假期里的新负担。
  假期本身就是让孩子们休息的,但很多时候许多人都会“忽略”了这一点。也许让孩子们在假期里自由地做一些和学业“无关”的事情,才能更好地让他们享受和体验属于豆蔻年华应有的成长过程,让孩子们在假期里补上真正属于他们的“成长课”。

(来源:新华网 作者:屠国玺)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0:32:07 | 只看该作者
假期计划要融入多重元素 让孩子脱离“宅生活”



核心提示
随着寒假来临,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的假期生活不知所措:是趁假期带孩子出去旅游?宅在家里?还是让孩子上辅导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最终安排是:待在家里不出去,上网、看电视、看书,或是自己跟自己玩。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帮孩子安排好假期呢?记者采访了郑州市第七中学高中分校李庆华老师,听听他作为一个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提出的一些建议吧。


1
让孩子脱离“宅生活”
“我爸妈不让我去同学家玩,每天做完功课我可以在小区楼下玩半小时,出门前要打报告,玩的时候要处在家人可瞭望的安全范围内。”在对学校324个学生做了随机调查后,多数受访的学生表示,假期的交际时间及范围由父母控制。
一位家长介绍,在没有父母亲友随行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独自参加社交活动,比陪着他出游还累,心里是一万个不放心,总想过一段时间就核实一下他的信息,比如“现在在哪儿?跟谁在一起,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李庆华老师介绍,假期不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家长应给孩子找一个放松的空间,充分发展特长有助孩子更广泛地探索。
孩子们离开学校,在假期里进行短暂休息,如果家长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诉求,还把目光定位在学习上,就会在假期中让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当孩子们感觉不到假期的放松和快乐时,便会对家长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即便家长安排满学习的日程,孩子的学习效率也肯定是极低的,这对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非常不利。
2
假期计划融入多重元素
李老师介绍,孩子的假期计划要融入娱乐、休闲、学习等多重元素,让寒假作业成为假期生活的“调味品”。
如何让孩子在假期里用充满快乐的心情面对每一天,这是家长要重点考虑的。比如家长与孩子做伴随式的户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顺势引导和培养孩子锻炼观察力,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观察事物,激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娱乐后,按家长的引导和提示转入完成假期作业和学习之中。回家后,安排孩子写观察日记,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这里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亲子沟通技巧。切不可把寒假作业变成课堂的延续,作业要促进孩子有效地走进生活。这就要求作业一定要与孩子的假期生活联系起来,使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3
给孩子一个“放养”空间
“家庭结构是导致家长对孩子‘圈养’的因素之一。”李老师介绍,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甚至孩子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这就造成家长甚至家庭的其他成员对孩子过度保护。”他说,其实家长这样做,跟交通安全问题以及社会大环境有关,为了孩子的人身安全,家长也无奈。孩子总要独立生活,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容易造成孩子在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时总希望依赖别人,应对问题的能力也会比开放式教育的孩子差很多。
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孩子失去了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不懂社交、交往,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别的同伴之间的关系。孩子也需要独立的空间成长,家庭的过多关注,容易使孩子莫名焦虑和烦躁,导致人格发展不完善。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出去走走,给孩子独立空间,尽可能抽时间多带孩子外出活动,着重关注孩子们的情感世界,了解孩子情绪的变化。
4
做好随机教育
过一个内容丰富的健康假期,对孩子太重要了。
李老师说,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好孩子礼节礼貌的教育,让孩子们正确待人接物;在亲人团聚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好孩子尊重长辈、孝敬老人的示范,让孩子继承优良的传统;春节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当注意饮食,切莫吃喝无节制,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打乱生物钟;同时还要关注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的现象,及时教育和引导孩子如何正确接纳、如何储蓄、如何有计划安排压岁钱开支等问题。
个别家长认为给孩子放假休闲是浪费时间,应给孩子足够的休闲时间,让他们学会休闲,父母应尽可能与孩子共同休闲,还要强调孩子间的互动。很多家长连应该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更谈不上给孩子快乐童年了。家长盲目地给孩子加压,对孩子心智上的负面影响会远远超过正面影响,孩子滋生的厌学情绪可能很多年都“扳”不回来。

(来源:大河报 作者:张可丹)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09:18:16 | 只看该作者
父母做的那些貌似正确的事JUDITH WARNER 2012年08月09日

乍一看,你很可能会把玛德琳·莱文(Madeline Levine)的新书《教好你的孩子》(Teach Your Children Well)丢到一边。你会以为它又是一本不认同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完美的教育方式的书。最近十年,传输这样理念的书还真不少。但是第一印象往往是不靠谱的。
莱文的新书实际上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衷心的恳求。在富裕的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 在莱文的心理诊疗工作中,她每天都处在冲突的第一线。冲突的一方是人类天性中美好的一面——父母对孩子深切而诚挚的爱与关怀,另一方是社会文化最恶劣的影响——鼓励竞争、追求物质,日复一日越发糟糕。莱文的诊疗对象是十几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孩子因为要努力考入那几所名校而感到疲惫、愤怒和悲伤;父母呢,既稳定不了孩子的心神,也给不出指导意见。他们迷失在对目标的追求中,生活毫无乐趣,得不到满足感,失去情感联系。“我们现在对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失败的,”她在书中写道。这该死的结论却恰恰是来自准确的临床诊断。



莱文的上一本书名叫《特权的代价:父母的压力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如何造就了一代孤独而不快乐的孩子》(The Price of Privilege: How Parental Pressure and Material Advantage Are Creating a Generation of Disconnected and Unhappy Kids)。书的开头提到一个15岁的女孩,她“聪明、美丽,但是压力很大”,父母很富有。表面上看,她要什么有什么。但是瞟一眼她的小臂,你会看到她用剃刀在肉里刻了一个词:空虚。《教好你的孩子》里全是这样的青少年,以及对他们过度宠爱和关心的父母们。
莱文碰到过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孩,在被她特别钟意的大学拒绝后,自责又悲伤,不能自已。她“在床上躺了好多天,”莱文写道:“她不想起床。我去她家看望她的时候,她不住地流泪,就说了一句话:‘什么都完了。我彻底失败了。’”
还有些孩子撒谎、吸毒、酗酒、辍学;更糟糕的是,有些孩子绷紧了神经,想考入常青藤盟校,以取悦父母,但内心已经无声地枯萎了。“无情地逼着孩子去追求不现实的目标,使这一代孩子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莱文写道:“他们为已经过去的事情忧心忡忡——为可能答错了一道题或者失去了一个机会而纠结不已。他们焦虑、低落,经常用毒品或酒精来自我疗伤。他们睡不好觉,累得精疲力竭还硬撑着。还有些孩子干脆就自暴自弃了。”
在过去的30年里,身为理疗师的莱文都在跟这些不快乐的孩子们打交道。她自己的三个儿子就读的学校压力也很大。现在她已经受够了。她受够了学校只看重考试成绩,想尽一切办法,妨碍孩子们幸福成长:取消课间休息;布置大量耗费脑力的作业;仅根据考试分数来排名次和评价学生,缩减创造性教育的其他方面(很多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这些方面也许很擅长并能有所作为)。她也受够了家长们自我标榜说,除了想让孩子“幸福”别无所求(“当我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父母不把钱作为衡量成功的一个标准时,孩子们大笑,认为我被愚弄了,”她透露说),却忽视家庭生活中能带来热情和满足感的那些方面,过分重视那些实际上会带来危害的价值观和活动。
这些家长们自己因为工作和“过度养育”而忙碌不堪,还提出了一种“貌似成功、实则舍本逐末的人生模式”,让孩子们照着模仿。表面上看,孩子需要的时候,这些父母都在身旁,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却缺席了:他们被头脑中设定好的“做正确的事”的剧本缠住了,却没有意识到,一味激励孩子处处要胜人一筹、时时要小心谨慎,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其实是拔苗助长,误入歧途。
这个观点——其核心内容就是,现在的父母所做的每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实际上都是错误的——是本书前大半截最值得注意的观点。其余部分花了太多篇幅强调和重述“胜者为王”的教育理念的危害——这个观点很多之前的出版物已经提到过了(可惜本书在脚注和文中都没有充分说明出处)。
莱文举了一些很好的(也有些常见的)例子,告诉家长以下行为是大有益处的:教育孩子具有同情心,鼓励孩子塑造真实的自己,腾出时间去梦想、去创造、在室外无拘无束地玩耍。但是,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怎样培养孩子,更进一步讲述了怎样培养家长:探究了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误导孩子的事,怎样才能(因为我们必须)改变自己,走上正途。如果这本书被广泛阅读的话,这些创见将为养育方法的改变起到极大作用。
在这一点上,她的见解很新颖。“如果当地超市卖的苹果喷了农药,中年妈妈们会扯出示威标语,抗议这可能给孩子健康带来的危害,”莱文反思道。“但是我却没有看到任何类似的针对教育系统的抗议,很多调查证明教育系统的危害更大。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系统,不是因为我们是坏人,或者不关心孩子的幸福,而是因为我们以为任何其他观点都会使孩子陷入更大的风险。”
莱文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出现病症,所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家长们学习表达关爱的新方法,把对失败的恐惧转化为对孩子天分的信任,优先考虑目前生活中的快乐和挑战,而不是去担心未知的未来。“父母的教育方式现在到了十字路口,”她在书中写道,“我们该决定是继续保持现状,还是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毫无疑问,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的世界,不仅不关心他们的需求,甚至还在伤害他们。”
莱文说得对,家长和社会,都到了转折点。很久以来,我们就隐隐感到我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现在我们迫切地感到需要改变。经济大环境好的时候鼓励大家过度消费,所以人们在经济泡沫时期花光了所有的钱。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依赖经济大环境的家庭财富也随之化为乌有,家庭也变得支离破碎,这时候有些人就把钱都花在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上。而今家长们精疲力竭、疲惫不堪,终于醒悟过来,开始反思这种疯狂的追求是否值得。
就像莱文指出的那样,尽管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事实就是,不是每个孩子经过塑造,就能快速成长,变成哈佛高材生。但是每个孩子都可能因为压力大、休息少、太在乎他人的看法而精神崩溃、抑郁焦虑,纵然金玉其外,也不过是冷暖自知。

本文作者Judith Warner曾写过《完美的疯狂:焦虑时代的为母之道》(Perfect Madness: Motherhood in the Age of Anxiety)和《我们有麻烦了:疗伤时代的孩子和父母》(We’ve Got Issues: Children and Parents in the Age of Medication)。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2年7月29日。
翻译:杨洋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2:17:5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小学生的心声:“妈妈,我也有自己的寒假计划”

文章作者:小学生|寒假计划 来源:新华网 2013-1-30

        新华网太原1月30日电(梁爽、王菲菲)中小学生们的寒假还未开始,但不少家长已经在为孩子预订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了。家住山西晋中的程程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我也有自己的寒假计划。”
  程程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她学习不差,可假期负担还是很重。妈妈不仅为她报了课业辅导班,还报了硬笔书法班。除此之外,她的电子琴课程还不能停下来。课业辅导班每天上午三个小时,书法班每天下午两个半小时,电子琴每周六、周日下午各两个小时。如此算来,程程寒假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与这些辅导班相伴了。
  “我特别想过寒假,可却不是这样的寒假。”程程说,“我想在假期和同学们出去玩,去书店看看漫画书,每天练练琴,多陪陪爷爷奶奶,不也挺有意义的吗?”
  和很多家长一样,程程的妈妈给孩子报的都是“拖时间”的班。“我和老公都要上班,放假了孩子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不说,要是成天看电视、玩电脑那还了得?”程程的妈妈说,“我也有过孩童时代,也理解孩子的心,可又怕她出去玩不安全。我给她报班,也是想让她成绩不要落下,假期也不会太单调。”
  寒假像程程这样被父母报班的孩子还有很多,家长的“爱子”之心没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快乐,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身心负担。
  山西省社科院教育专家赵雨林认为,让孩子上辅导班来保证假期安全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孩子需要在假期有一个多方面的放松与成长。应该适当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不是不管有用没用都把孩子送进辅导班。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2:06: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开展永平小学首届“教子有方”
优秀家长评选活动的通知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素质和育人、育德水平,按照学校家校合作2013年工作要点,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永平镇中心小学首届教子有方”优秀家长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对象
全校1-5年级学生家长。
二、评选条件
1、言传身教,模范遵守公共道德,尊老爱幼,爱岗敬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重视家教,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和家庭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生活、卫生习惯,善于发现子女的优点、特长和不足,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技巧,针对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育人,家庭教育效果明显;
3、家校合作,正确认识家校责任,主动承担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理解、支持学校的工作,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四大专业工作组的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阅读能力”工作组:能正确引导、督促孩子在家阅读,认真规范地填写午读反馈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并适时参与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2)、“爱清洁,讲卫生”工作组:家庭成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不乱扔垃圾,能教育敦促孩子不带零钱、零食进校园,不在小摊小贩处购买“三无”食品,能认真、如实地填写“每月一事”记录表。
(3)、“提高数学成绩“工作组:家长能做到每天坚持检查孩子的作业,并进行纠错补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规范校门口接送秩序”工作组: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到接送孩子时不将车辆停放于学校门口,中午能使孩子在家认真午读,做到不提前来校。
三、评选办法和推荐名额
根据评选条件,各班评选出优秀家长1名,并上报学校政教处。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审读推荐材料、调研座谈、个别面谈及征求意见等方式,遴选确定首届永平小学优秀家长人选并进行公示。入选的优秀家由永平镇中心小学颁发“首届永平小学优秀家长”荣誉证书。
请各班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推荐的优秀家长候选人认真填写《2013年永平小学首届优秀家长候选人推荐表》1份,于2013年1月14日前将推荐表上交永平小学政教处。
永平镇中心小学                                                                  二0一三年一月九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7:06:42 | 只看该作者
图画书相伴童年的最美记忆  2013年01月24日  作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伴童年的最美记忆
  ——儿童文学理论家彭懿谈图画书阅读
  图画书是孩童成长的缩影,里面蕴含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不但滋润孩子的心灵,也让他们学到如何有智慧地待人处世。让孩子感知图画书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图画书进课堂、进教材。
  图画书对于孩子的成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儿童文学作家、图画书研究者彭懿的回答是“很重要,而且人应在童年、成为父母之后、老年3个人生阶段阅读图画书,那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如何阅读图画书?给孩子选择哪些图画书?近日,彭懿向记者讲述了他心中的图画书阅读。
  “现在是图画书阅读的最好时代”
  据了解,国内对图画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彼时市场上鲜有销售。自2000年以来,国外优秀的图画书陆续被引入中国,最近几年达到高峰。在彭懿看来,如今国外最顶级的图画书几乎都被翻译出版,在国内基本都能买到,“可以说是进入了图画书阅读的最好时代”。
  国外经典的图画书被引进出版,并不意味着图画书阅读深入人心。说到图画书,尚有相当多的人以为文字配上图就是图画书,更不知道有哪些堪称经典的图画书。出于回答什么叫图画书、怎样读图画书、什么是好的图画书等问题,彭懿出版了《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书。
  据彭懿介绍,这本书是他对5年前已出版本的全面修订,同时增删了一些东西。例如,去掉了纯英文版的插图,换之以国内已出的版本。在筛选原则上,排除个人喜好,根据国外权威儿童阅读指导机构,如国际安徒生奖、美国凯迪克奖、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美国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等,交叉比对,确定书目。之所以没有选择本土原创图画书,是“作品总量和精品均不多”。
  在该书中,彭懿对图画书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读,不仅梳理了图画书的历史,还从图画书封面的设计、环衬的作用、开本的学问,到图画与文字的关系,画面的连贯与叙述、大小与色调的变化、视角与框线的构思等,都予以了细致的分析,并辅之以具体的图画书加以说明。
  “现在对图画书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一些成人质疑一本图画书都是画,文字很少,既不能帮助识字,又无助提高考试成绩,没有意义。”在彭懿看来,对图画书的这种质疑可以理解,因为“我们都不是读图画书长大的”。图画书是艺术品,是世界孩子共同的财富。在西方,图画书陪伴孩子的童年。而置身图画书中,人生就像打开了一扇窗,一般人都会被那些优美的故事所冲击、感动,“可悲的是,现在市场上浅薄、搞笑的书占了大部分”。
  “图画书非常适合在课堂上阅读”
  “阅读图画书与场合、心境以及自身经验有关,不能抱着实用、功利的心态。”彭懿举例说,曾有一位母亲跟他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孩子的姥姥去世了。在办完丧事返程的机场,孩子偶然读了英国作家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故事让孩子很感动,也让其心情渐渐平复。“其实,好的图画书不必在乎孩子能不能立刻读懂,只要反复去读,那种感动自然会读出来。而且,一旦读过,那些或生动或感人的故事就会沉淀在孩子的心里,成为永久的记忆和财富”。
  “图画书在艺术表现和思想主题上是很深刻的,不是只给孩子读的,更是帮助成人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最好工具。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应多读图画书,而此时,教师的作用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在美国,图画书有学生版的,装订相对简单,价格比较低廉。而国内的图画书一般比较贵,在图书卖场往往是塑封的,不能随便翻阅,这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担起责任来,呼吁社会力量的参与,让经典图画书走近孩子。一旦孩子拥有了海量图画书,就会有丰衣足食的感觉”。
  彭懿认为,真正促使那些生动的画面、美丽的故事、积极的价值观深入童心,最有效的途径是将图画书阅读引入课堂。从现实角度讲,我国的中小学尤其是北方的中小学,目前在推广图画书阅读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许多学校图书馆里甚至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图画书。南方一些发达城市如深圳、广州、南京等地的中小学,由于经济和观念等原因,图画书阅读状况相对较好,图画书在课堂上讲授得也比较多。
  在彭懿看来,图画书进课堂完全可行。而今,许多小学教师甚至直接用图画书教学,而且产生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园,老师可以给孩子读故事。到了小学,孩子可以自主阅读,读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发表看法,自由讨论,把书中的话题延伸开来,进行更广范围的拓展阅读。在这方面,《敌人》、《铁丝网上的小花》、《让路给小鸭子》、《高空走索人》等都是不错的素材”。
  “图画书应进小学语文教材”
  据了解,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有很多经典图画书完整地进入了小学教材。而且,图画书不仅画面充满着艺术张力,文字也很优美,是非常不错的阅读素材。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教育主题在图画书中都可以找到。日本图画书作家松居直就说过:“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式都在说话,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如以团结友爱为主题的李欧·李奥尼的《小黑鱼》、充满奇趣幻想的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等。
  彭懿强烈呼吁在课堂上阅读图画书,并使图画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图画书的美丽。但他也指出,图画书是一部独立的艺术品,在引入小学教材时不能删减。彭懿说,可喜的是,现在一些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在借鉴图画书中的作品。同时,他也建议,在用图画书教学中教师不必被书中的导读所束缚,导读只是参考,让孩子沉浸在情境中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图画书与电影不同,讲究的是阅读享受,哪怕只是默默地看着书中的一幅幅画面。”
  图画书是人生的缩影,里面蕴含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不但滋润孩子的心灵,也让他们学到如何有智慧地待人处世。例如,《我等待》、《爱心树》、《我永远爱你》等作品都能让孩子对人生、对命运产生长久的思考和深刻的感受。“我始终觉得,图画书一旦错过就不再,童年有图画书相伴,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彭懿说,国外许多大作家、大艺术家都积极投身于图画书创作,有的虽然一生仅创作几本图画书,但却历经岁月的洗礼,为一代代孩子的精神打底。
  的确,图画书没有重样的,都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孩子一旦看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就会与别人不同,而这种不同会慢慢融入孩子的生命,并在其成长过程中慢慢显现。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0:56:33 | 只看该作者
杨振宁:中国学生不要太乖
杨振宁:中国学生不要太乖 “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在清华大学给予渴望成功的年轻学子这样的建议。 杨先生认为,与中国小孩相比,美国小孩从小就喜欢这样搞一下,那样搞一下,结果是耐心不够。美国小孩可以知道很多东西,但每样东西都不深入。中国的小孩则很听话,让做三角习题就乖乖去做,如果天天做,做了一个星期以后,美国小孩的水平就没法与之相比了。“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西方的学生从小就不把‘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学生则相反。”杨先生说。 杨先生认为,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从小就让孩子做种种决定,这当然有它的坏处,可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让小孩“乖乖的”,所得出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小孩比较胆怯,不肯向新的方向走。比较相信所有重要的东西书上都写了,这不是有形的,几乎是下意识的,觉得已经有这么多人研究这么多东西了,我怎么能跟这些人比呢?这一点是所有跟中国学生有过接触的西方人都认同的现象。
摘自:中国青年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3:46:18 | 只看该作者
让坏情绪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日期:2013-01-24 作者:倪海英 来源:文汇报



让坏情绪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学期即将结束,这一周,正是学校公布考试成绩的时间。当孩子拿着难看的分数回来时,你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失望、气愤和焦虑,对孩子“狂轰滥炸”一番,还是装作若无其事地宽慰他下次再努力?相信大多数家长愿意选择后者。因为现在的育儿潮流是重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快乐与否成为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但是科学研究要告诉你的观点正相反:一味地宽慰孩子,想方设法让孩子高兴起来也许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糟糕情绪的体验对孩子来说也是成长的经历。家长要做的是,注意孩子情绪中的语言,不要让坏的情绪变成了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倪海英  


  糟糕情绪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不久前的一项调研显示,中国学生的厌学出现低龄化。同样对于孩子的调查则显示,经常有“孤独、泄气、紧张、心烦,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对成功没有信心”等六种不良心理感受的儿童占受调查总数的13.6%,表示时常有这其中的某些感受的孩子为43.1%;同时将近80%的孩子经常感到紧张,70%的孩子经常感到心烦。同样是对这些孩子的家长调查却显示,家长对于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关注的是怎么让孩子高兴起来。   


很多时候,成年人可能认同糟糕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坏事,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够激起自己的斗志。但是很多人看到孩子闷闷不乐时,焦虑的却是怎么让孩子高兴起来。其实,负面情绪也有两种,一种是让人在失败中放弃,还有一种是让人在失败中成长。让人能够成长在于让人对负面情绪的“抵抗力(Resiliense)”增加了。好消息是让人在负面情绪中成长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坏消息则是让人在负面情绪中放弃的能力也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科学家发现,选择放弃的人往往是习得性的无助。比如,如果对小白鼠持续地电击,它会逃跑,但是一再持续地电击,却不逃跑了。因为无助感被习得了,动物有习得性无助,人也同样。心理学家的实验里面发现,当一个人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是失败的时候,如果此时没有得到适当的干预,就会获得习得性无助。而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家长需要做的是让孩子获得跟无助相反的感受——那就是征服感。

  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了,家长会认为,完美爸爸或者完美妈妈应该是对孩子说“宝贝,没关系,你一定可以的”,或者是说“宝宝,别难过了,考得不好下次再加油吧”。但是,如果家长仅仅是这样做的话,孩子在几次失败以后,很可能会说“老是失败,我不玩了”。因为他在连续的失败中获得了对自己的认知——那就是“我肯定不行的”。而此时,家长继续鼓励,效果则非常差。当孩子失败时,或者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家长也许应该让他体会到失败的情绪,同时也不要太纠结于孩子的心情是不是好,而是应该帮他了解到,考试失败或者任何事情失败并不能代表对他的评价。  


 其实,儿童需要失败,家长只是帮助他们感到满意,并不能让他们产生征服的快乐。而且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失败,感受悲哀、不安和悲愤,这些所有的负面情绪如果处理得好,可能变成孩子成长的原动力,如果处理不好,则会成为孩子放弃的动力。  

  注意孩子解释成功或者失败时的三个特点  

 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孩子们在失败的时候想什么,那我们也许就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调整。家长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成就归因,即一件事情发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要把它的原因找到。比如,孩子考试考得不错,家长说:“今天考得不错嘛。”有些孩子会回答“题目出得比较简单”。有些孩子会回答“运气比较好而已”。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解释风格,从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中可以看出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后者比前者悲观一点。  

 了解孩子如何归因,那就要非常敏感地来捕捉孩子的解释风格,有三点很重要:

  第一、永久性。  

 孩子在说失败和成功的时候,说的是永远吗?比如:“妈妈总是这样骂我”,“我总是考不好”,“为什么你总是骗我”。这个叫做永久归因。这就是他的解释风格,也是孩子的想法,而永久归因的孩子总是比较悲观。如果家长能调整孩子的解释风格,调整他的想法和认知,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就会变得乐观一点。  


 第二、普遍性。  


 “妈妈,为什么你总是这样对我?为什么我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对的呀?”当你只是让他把浴室里面的毛巾放好,而不要摊得满地都是,却听到孩子这样的抱怨。或者是“妈妈,你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要让我做呢?为什么你对我所有的东西都不满意呢?”这就是孩子归因的普遍性。孩子认为一般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他的话就是他的认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捕捉他的话,调整他的说话风格。   

第三、人格化。


  某件事情上妈妈态度比较严厉。孩子说“你真是个坏妈妈”,这就是把妈妈定格了。


  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孩子对自己进行人格归因:“我就是个笨蛋,我很差”,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归因,他就告诉自己反正是永久的,反正我这个人很差的,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不行,那我就不要做努力,放弃算了。因为孩子发现无论他怎么学,都达不到要求。   


当坏事发生时,如果孩子对于这件事情做的是永久归因,就被称为悲观的风格,比如这样一句话:“肯定再也考不好了。”所以家长们真正要纠结的是,孩子在成功了或者遇到困难或者遭受失败时,他的反应是什么。尤其是在遭到失败或者困难的时候,对于孩子的话一定要小心,因为孩子的话代表了他们的认知,如果他对这件事情有这样的认知,其他事情也会产生同样的情况,比如“反正我再也考不好了,我就不想学了”。   而且,这样的认知是可被调整过来的,孩子越小,解释风格越容易调整。而且家长的语言风格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尤其对孩子,他们在听成年人的话时,也会把家长的解释风格一并学走。所以,悲观无助是可以学会的,这就叫做习得,乐观也可以习得,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孩子的乐观和积极,那孩子的“抵抗力”就能够增长起来,他的自尊评价、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螺旋式上升。   

【相关链接】 最好的资源不一定教出好孩子  


 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多科学家都做过研究。有三个著名的实验也许会给父母们一点启示。  

 第一个研究开始于1939年,持续了35年,这个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非常有名,即“Cambridge -Somerville YouthStudy”。这个实验调用了全球顶级的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学家,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儿童成人以后的行为犯罪。  


 这个实验选了506个年龄介于5到13岁的男生,把这506个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另外一组由研究组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各类科学家每个月有两天时间到这些家庭给孩子各种帮助。一直坚持了5年,随后心理学家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了30年。结果非常让人意外,两组孩子中进入监狱的比例基本一样,但是享受更多教育资源的那一组进入监狱的人中,“二进宫”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普通组。而且这一组孩子成人后,因为酗酒或者行为不良而造成进医院的比例要高于普通组。  

 而第二个实验是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Karen Reivich所作的实验。30年前,美国在教育领域开始实行高自尊运动。因为当时的美国孩子也有很高的课业压力,很低的自我评价。为了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有更强的抵抗力,学校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当孩子失败时,告诉孩子“我很好”,甚至在教室里也张贴上了各种对孩子的鼓励。但是调查发现,儿童成年后抑郁的状况并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比例还增加了。  



 所以Karen Reivich和他的同事们带着干预项目到全球21个国家进行实验,在北京也有他们的干预学校,这个项目10天。他们到学校里为孩子做的事叫Cognitive Therapy,认知调整。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他们的效果,做完这个10天的项目的孩子,在接下来的2年内,他们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抵抗力同比没有做这个项目的孩子高8倍,而这一方法被称为认知调整法。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皮格玛利翁实验”,有一批教育学家进入到一个学校,选了一个班级给他们做了一个测试,测完以后他们出来,找到这个班的所有的任课老师,跟这些任课老师说,经过测试,你们班名单上的这四位同学,我们已经测出他们将来会非常有成就,然后这群心理学家就撤走了。其实,给孩子的测试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智力测试;而且排名前面的学生是随机选的,一个学期过后,心理学家重新回到这个学校去研究这些孩子的变化和他们的情况,发现名单上的孩子和名单外的孩子无论在学业、体育甚至是身体上面都有非常显著的不同,名单上面的孩子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这三个实验都是与孩子的自我认知有关,无论外界的情况如何变化,变好还是变坏,孩子的自我认知显然决定了孩子的发展。而孩子的自我认知和他身边的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也是父母能够做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5:35 , Processed in 0.09860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