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佛山市顺德一中实验学校初中部-汪 敏-原创教育写作文选--欢迎本站网友指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9 00:4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可爱的顺德

顺德一中实验学校
扬帆海






     我爱顺德,因为顺德可爱。

     顺德,珠江三角洲的一颗明珠。

     我爱顺德美食。人们都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美食,享誉岭南。大良的双皮奶,脆嫩可口,清香甘甜,令人回味无穷;伦教的年糕色白味醇,香软肉口,叫人百尝不厌;陈村的河粉,柔韧雪白,滑腻爽口,使人魂牵梦萦;均安的蒸猪,柔嫩味美,口感纯正,让人如痴如醉。一地有一地的特色小吃,一镇有一镇的独特美味。这就是顺德。如果你到大良游玩,不必说文秀路阿二靓汤的鲜美,也不必说凤山路粥家庄各式粥品的绵稠清香,更不必说民信老铺的各种双皮奶,单是临街小店的蹦砂就有无限美味。顺德食店,无论规模大小,一律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走近,让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也无论档次高低,全都服务温馨,消费,叫人心情舒畅;不管客尊客卑,均能享受到亲切周到的服务。进门的热情问候,让你来得放心;消费时的恭敬解说,叫你用得舒心;出门的礼貌送别,让你走得开心。这就是顺德。顺德人迎客时周到服务的精心,待客时不厌其烦的耐心,送客时笑容可掬的热心;都令人不得不对顺德人心生敬意,不得不对顺德人刮目相看。

     顺德可爱,也不仅在美食,更在顺德制造。顺德电器,驰名中外,享誉全球。要做电器,必到顺德。更有“顺德制造,中国骄傲”的说法。这里有北窖的美的电器。美的电器,创造美的生活,提升品牌价值,改善品质,服务当代,创造美的生活,享受美的生活;还有容桂的科龙空调,用科技调整龙人的空间,冬调暖,夏调凉,致力于广大民众住宅空间的舒适;更有德胜河岸的万家乐,倾心打造高科技含量的燃器具,点燃生活激情,点亮顺德,照亮中国,造福百姓,服务万家。万家乐乐万家,永远是万家乐人的追求。顺德人,敢于拼搏,勤于创业,真诚实在,宽容细致。正是这种顺德为人方式发展了顺德经济,成就了顺德品牌,创造就了顺德特色的经济模式。

     陈村的花卉,植根顺德,香满全国,享誉世界。集名花于一村,散馨香于全球。海内外花商纷至沓来,交易活跃。乐从的家具,关注家居空间,便利日常起居,点缀生活空间,美化家庭生活。伦教的机械,志在创新,参与国际化竞争,攀上全球高峰,铸造中国木工机械重镇的品牌。

……

     顺德,一个只有80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何以创造了如此多的奇迹,制造了如此多的神话呢?

地灵人杰。

人杰地沃。

     顺德人,谦虚好学,勤劳爱拼,低调实在,真诚宽容,开明能干。

     来顺德的客人常常感到奇怪,顺德人为什么不收红包?中国大部分地方办喜宴,客人送红包,主人收红包,都是天经地义的事。红色请柬也被戏称为“红色炸弹”。可是,在顺德,无论城里老板,乡里农民,还是政府官员,在办喜宴时,无一例外只有两种情形:要么就在客人送的红包上撕一个口,马上还给客人,说明收到了;要么只是象征性的收下其中几块钱,将其余的全部还给客人。问过几个顺德人,为什么这样做呢?他们都说,既然是我请客人吃饭,怎么能让人家出钱,如果客人出钱,那岂不成了人家请我吃饭了。顺德人待人的真诚实在,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了,顺德发展了,外来人多了,但是,顺德人没有上海人的排外,反而是待之以热情。在顺德人眼中,外来人多了,不是压力,反是机会。顺德人真诚宽容,在改革中赢得了先机。她以豪放的气概网罗天下英才于青云塔下,用宽广的胸襟纳四海贤能于凤岭古邑。顺德人勇敢而智慧地搭建起顺德经济的大平台,让智者尽其智,仁者用其仁。尽能用智,英才来归;用贤任能,凤城兴盛。
正是开放的胸怀,海外同胞回乡投资,慷慨捐助;正是长远的气度,举国才俊纷纷来赴。一时之间,古城凤邑,群贤毕至,俊才星驰。

     如今,德胜河畔,万科高楼耸入云天;顺风山下,市府白宫耀人眼目。人才荟萃的顺德,正以开放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奔驰在通向幸福美好和谐的大道上!
     可爱的顺德,你真美!

(扬帆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1:10:07 | 只看该作者
     


     凤邑故都,顺德新城。昔为桑基鱼塘之宝地,今是家具电器之名都。虽弹丸之地,但名企荟萃,商旅往来,人烟阜盛,自古繁华。
     大良胜状,在顺峰一山。远望,郁郁青青,一片苍翠;近看,姹紫嫣红,满眼春色。太平古塔,耸立山巅,登之,俯瞰全城十万人家;青云碧湖,波光鳞鳞,临之,泛舟往来无数船只;每逢休假,游客云集。或散步于环山小路,或骑行于临湖绿道,或放风筝于高空,或闲逛于林荫树影,或戏水于湖中……
       天仁,山高人为峰。
       顺峰山,实乃顺德人之一放归自然之佳境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1:09:09 | 只看该作者
沁园春﹒击球
汪敏
凤城球事,
南北对垒,
内外抗衡。
看铭悦台城,
车来车往;
时代球房,
不分晨昏。
赛事频起,
贤能辈出,
欲与俊晖试比能。
须明日,
问鹿死谁手,
乾坤难定。
台上风云如此兴盛,
引无数英贤竞逐名。
惜铭悦标立,
略输光彩;
时代大厅,
稍逊气氛;
名维克多,
声名雀起,
引领一时,
只是智术无远规。
俱旧矣,
数大良球业,
还看星辉!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1:08:00 | 只看该作者
中秋忆老友
汪敏
八年并肩黄高人,
三载独拼古凤城。
人生能共几多年?
岁月风雨最无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1:05:49 | 只看该作者
中秋回李倩
汪敏
短信一响倩影亮,
祝福数行精神爽。
问余何辞寄中秋?
李家才女帮吾忙。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1:00:13 | 只看该作者
辛卯年教师节怀恩师
         
——致史淳良老师
时逢师节倍思恩,
一颗心灯照吾行。
人生处处有险阻,
遥隔千里犹励人。



==注:

     与吾师淳良先生二十年君子之交的好朋友《教师之友网》管季超老师有二字夸赞我这首诗:
-----‘情挚’
    感怀师恩,我写此作时,确实发乎真情。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8:10 | 只看该作者
凤城秋意
汪敏
凤城秋来风景异,
绿树红花撒娇气。
顺峰山上碧波漾,
逢简水中红峦丽。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7:16 | 只看该作者
《游白水寨》
扬帆海
青山上天流云归,
白水悬空游人醉。
瀑鸣台上一声吼,
不见源头誓不回!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6:52 | 只看该作者
辛卯年教师节怀恩师
         ——致史淳良老师
时逢师节倍思恩,
一颗心灯照吾行。
人生处处有险阻,
遥隔千里犹励人。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5:49 | 只看该作者
文本质疑在延伸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德一中实验学校   汪敏

     教学背景: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其诗歌作品极其丰富,据粗略统计,现存诗1400多首,从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初二年级学生除在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后附加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中学过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外,几乎没有见过杜甫的诗歌,而在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五单元中一下子安排了三首诗,分别是《望岳》《春望》《石壕吏》。并且在课文阅读提示里,明确说明了三首诗的创作时期,要求学习时把握诗作的风格变化。编者意图很明显,要加强对杜甫的认识和对其诗作的理解,尤其是其创作时期和诗作风格的变化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编选者编选的这三首诗具有代表性,粗略讲,两个创作时期,两种创作风格。编选者希望借三首诗的学习整体感知和初步把握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


教学目的:1.  领悟作品的创作风格;
          2.分析产生风格的原因;
          3.通过教学初步掌握杜甫作品的两种不同风格,进而可以借此感知杜甫的其他作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将来能够独立学习杜甫的作品;
教学过程:1 总结《杜甫诗三首》的创作风格;
          2 探讨三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际遇;
          3 总结两个时期,两种风格的特征,感知一首新诗;
教学方法:1 文本质疑    2 读思结合
教学过程:(先请学生背诵三首诗)
          师:学习了杜甫的三首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有个疑问,请大家帮帮我,如果要给这三首诗分个类,该怎么分?
          生:两类,一类是《望岳》,一类《春望》《石壕吏》
          师: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望岳》写于诗人二十四五岁,《春望》《石壕吏》写于诗人中年时期;
师:我明白了,你是按照作品创作的时间划分的。有道理!从那里知道的呢?
生:教科书的阅读提示里。
师:请同学们一起默读阅读提示,看看是不是这样。
明确:(投影)       诗     作              创作时期
                   《 望 岳 》             二十四五岁
《 春 望 》             中年
《 石壕吏》             中年
师:阅读提示,说的很清楚,的确是不同时期创作,但是这样分类,有没有其他更深刻的原因呢?
生:没有;
生:有,诗作风格不同;老师讲过,《 望 岳 》气象雄伟,意境深远,大气豪放,气魄非凡,《春望》《石壕吏》则忧国忧民,伤时感世。
师:那些诗句能证明《 望 岳 》气象雄伟,意境深远,大气豪放,气魄非凡呢?
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那些能说明《春望》《石壕吏》则忧国忧民,伤时感世呢?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投影)
作品           风格特点              相关诗句
《 望 岳 》     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大气豪放,气魄非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忧国忧民,伤时感世
《石壕吏》         忧国忧民,伤时感世
师:会读书会质疑的同学其实不难总结出以上内容,因为我们在读阅读提示过程中,会质疑读书的同学一边读,一边生疑,如:
        读: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        疑:诗作风格各怎样?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师:这些问题正是我们上面研究的内容,会文本质疑的同学就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进步!那么,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为什么会由雄浑大气而为忧郁伤感呢?
生:是不是年龄不同,诗作风格不同?
生:如果真的因为年龄不同诗作风格也不同,那么是不是每个诗人都会有几个不同的创作时期,有几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呢?
生:有没有诗人一辈子一种创作风格呢?
(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是个难点,只要能够通过质疑促进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就等于给学生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
师:要理解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三首诗产生的背景,或许能从杜甫的生活中找到更加深刻的现实原因。
        读:
①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曾在齐,赵漫游,因有此作。
②        杜甫的《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此诗作于次年三月。
③        杜甫的《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叶郡,胜利在望。但是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朝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调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现实,写了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疑:①写作时期有什么不同?
                  ②作者的处境心境有何差异?
师:同学们自我研究讨论一分钟,各人写出自己的理解。
生: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望岳》写于公元736年,作者当年24岁,正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热血沸腾,想象力丰富;
生:他父亲在衮州做官,诗人离开长安去鲁地看望父亲,到山东河北漫游,广交天下朋友。,见泰山雄伟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畅想未来,豪情满怀,征服高山,不畏困难,敢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流露出来了。于是笔下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
生:24岁的作者生活在唐开元年间,正逢唐朝兴盛之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作者对国家充满希望,激情四溢,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师:同学们说的好啊,一定看过好多关于杜甫和杜甫时代的书,理解的比较深刻。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杜甫一直就这样现实境遇顺利,才情得以施展,梦想得以实现,社会承平,国富民殷,他的诗作风格也许总是总是充满豪情,境界阔大,意境深远。可是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诗圣作品风格产生了变化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
生:他老了,没有了斗志和梦想;
生:梦想没有实现,对现实失望了;
生:国家出事了,发生了动乱,诗人生活发生了变化,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安史之乱改变了诗人的生活道路,粉碎了作者的人生梦想。
师:还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大家说的好。看来,大诗人也是我手写我心啊!作者的人生境遇在作品里有反映啊!那么,写作《春望》时作者的处境和心境到底怎样呢?
生:《春望》作于公元757年,作者已经45岁了,风雨的洗礼和人生的磨砺消磨了当年的雄心壮志;
生: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作者感到国家不幸,百姓遭殃,个人被俘,妻离子散,看到京城一片荒芜,野草满地,触景生情,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伤时,忧郁感叹;
师;同学们总结的好。诗风的变化是不是反映了诗人现实境遇的变化呢?
生:老师,我明白了,诗歌能反映诗人的生存状况,反映诗人的情感:喜,怒,哀,乐;是吗?
师:真不错,理解很深刻!
生:老师,我说说。杜甫的诗歌由豪放大气到沉郁伤感的转变,是由他所处的现实环境和他的人生际遇决定的。这是不是老师曾经说过的知人论世呢?
师:说的好!正是知人论世,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和风格总体上把握其作品,借此再观照同一风格的其他作品,我们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生: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作品的沉郁伤感,忧国忧民的创作风格,那么是不是可以按照这个指导去鉴赏他的诗歌呢?能举个例子吗?
师:问得太好了!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文字:

756年5月,安禄山叛军来势汹汹,潼关危在旦夕。杜甫至奉先(今陕西蒲城)携家北上避难,寄居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7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只身前往,中途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师:阅读这首诗,有那些疑问呢?
生:这是那里的夜晚?
生:作者是杜甫,阅读提示说是他被俘,押至长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的诗作是不是忧郁的呢?是忧虑什么呢?
生:作者身处长安,这里是鄜州,那是谁在看月呢?
生:老师,一定是个女人,“闺中”嘛!
师:有个女人在鄜州的闺房中独自一人看月亮,那么,这个人是谁?
生:那个女人在忆长安,作者正在长安,是在忆作者;
生:孩子们不懂妈妈为什么看月;
生:我觉得作者在长安也在看月,望月想象远在鄜州羌村的妻子正在和自己一样思念自己呢
生:这首诗是写夫妻思念之情!
师:好啊!说的很准确!夫妻思念之情深吗?
生:当然深啊!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湿”和“寒”说明望月时间久,思念时间之长阿!
生:老师,思念就驾车去见个面啊!
生:不能见面!杜甫被关押在长安,时局混乱,那里见得到呢!
师:说的好!这与一般的夫妻思念可不一样啊!夫妻离散因国家变乱造成,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夫妻团圆呢?只有国家安宁才可以.但是诗中有证明吗?
生:没有直接证明!只说盼望回家和老婆团聚!
生:这就是委婉地说明盼望国家太平,对吧?
师:理解得好啊!那么是哪句诗呢?
生: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学生读背此诗,教师巡视,个别解答问题,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立意旨在以质疑的方法阅读文本,产生问题,调动知识储备,来获
取对杜甫诗歌的理解。意在授之以渔,而非鱼,重在方法,而非一两首杜甫诗歌本身。举一反三,以一通百,那么,就是成功。但是,在教学中要透过诗歌表象看到诗人内在情感。“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明言归家心切,思念情深,实说家圆国安,人民安宁的美好梦想!正是诗歌多样性的解读给了我勇气,大胆解释,不知妥当与否?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远离诗歌内容,需要设计更加平缓的问题,或者,要求学生自己学习有关杜甫生平和杜甫的有关诗歌,为课堂探讨做好准备。以质疑文本的方式切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怀疑探索的创造精神,不至于落入前人的窠臼和俗套,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14:08 , Processed in 0.08516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