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佛山市顺德一中实验学校初中部-汪 敏-原创教育写作文选--欢迎本站网友指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9 00:4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可爱的顺德

顺德一中实验学校
扬帆海






     我爱顺德,因为顺德可爱。

     顺德,珠江三角洲的一颗明珠。

     我爱顺德美食。人们都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美食,享誉岭南。大良的双皮奶,脆嫩可口,清香甘甜,令人回味无穷;伦教的年糕色白味醇,香软肉口,叫人百尝不厌;陈村的河粉,柔韧雪白,滑腻爽口,使人魂牵梦萦;均安的蒸猪,柔嫩味美,口感纯正,让人如痴如醉。一地有一地的特色小吃,一镇有一镇的独特美味。这就是顺德。如果你到大良游玩,不必说文秀路阿二靓汤的鲜美,也不必说凤山路粥家庄各式粥品的绵稠清香,更不必说民信老铺的各种双皮奶,单是临街小店的蹦砂就有无限美味。顺德食店,无论规模大小,一律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走近,让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也无论档次高低,全都服务温馨,消费,叫人心情舒畅;不管客尊客卑,均能享受到亲切周到的服务。进门的热情问候,让你来得放心;消费时的恭敬解说,叫你用得舒心;出门的礼貌送别,让你走得开心。这就是顺德。顺德人迎客时周到服务的精心,待客时不厌其烦的耐心,送客时笑容可掬的热心;都令人不得不对顺德人心生敬意,不得不对顺德人刮目相看。

     顺德可爱,也不仅在美食,更在顺德制造。顺德电器,驰名中外,享誉全球。要做电器,必到顺德。更有“顺德制造,中国骄傲”的说法。这里有北窖的美的电器。美的电器,创造美的生活,提升品牌价值,改善品质,服务当代,创造美的生活,享受美的生活;还有容桂的科龙空调,用科技调整龙人的空间,冬调暖,夏调凉,致力于广大民众住宅空间的舒适;更有德胜河岸的万家乐,倾心打造高科技含量的燃器具,点燃生活激情,点亮顺德,照亮中国,造福百姓,服务万家。万家乐乐万家,永远是万家乐人的追求。顺德人,敢于拼搏,勤于创业,真诚实在,宽容细致。正是这种顺德为人方式发展了顺德经济,成就了顺德品牌,创造就了顺德特色的经济模式。

     陈村的花卉,植根顺德,香满全国,享誉世界。集名花于一村,散馨香于全球。海内外花商纷至沓来,交易活跃。乐从的家具,关注家居空间,便利日常起居,点缀生活空间,美化家庭生活。伦教的机械,志在创新,参与国际化竞争,攀上全球高峰,铸造中国木工机械重镇的品牌。

……

     顺德,一个只有80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何以创造了如此多的奇迹,制造了如此多的神话呢?

地灵人杰。

人杰地沃。

     顺德人,谦虚好学,勤劳爱拼,低调实在,真诚宽容,开明能干。

     来顺德的客人常常感到奇怪,顺德人为什么不收红包?中国大部分地方办喜宴,客人送红包,主人收红包,都是天经地义的事。红色请柬也被戏称为“红色炸弹”。可是,在顺德,无论城里老板,乡里农民,还是政府官员,在办喜宴时,无一例外只有两种情形:要么就在客人送的红包上撕一个口,马上还给客人,说明收到了;要么只是象征性的收下其中几块钱,将其余的全部还给客人。问过几个顺德人,为什么这样做呢?他们都说,既然是我请客人吃饭,怎么能让人家出钱,如果客人出钱,那岂不成了人家请我吃饭了。顺德人待人的真诚实在,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了,顺德发展了,外来人多了,但是,顺德人没有上海人的排外,反而是待之以热情。在顺德人眼中,外来人多了,不是压力,反是机会。顺德人真诚宽容,在改革中赢得了先机。她以豪放的气概网罗天下英才于青云塔下,用宽广的胸襟纳四海贤能于凤岭古邑。顺德人勇敢而智慧地搭建起顺德经济的大平台,让智者尽其智,仁者用其仁。尽能用智,英才来归;用贤任能,凤城兴盛。
正是开放的胸怀,海外同胞回乡投资,慷慨捐助;正是长远的气度,举国才俊纷纷来赴。一时之间,古城凤邑,群贤毕至,俊才星驰。

     如今,德胜河畔,万科高楼耸入云天;顺风山下,市府白宫耀人眼目。人才荟萃的顺德,正以开放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奔驰在通向幸福美好和谐的大道上!
     可爱的顺德,你真美!

(扬帆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2:31 | 只看该作者

公益服务品牌个人学术网站
--《教师之友网》创站者管季超老师

《教师之友网》全国各地的注册会员网友
指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3:44 | 只看该作者
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汪  敏
    内容摘要: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人、培养人,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地发展。但是,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并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中,逐渐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①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座位上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陈旧,对学生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走进新课程》其中的一点就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②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其为重要。


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其内涵不仅仅限于“审美”或“美感”。美育,是通过审美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它是令人愉快的,是让人心甘情愿,乐而忘返的;它是动人内心的,是从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活动,美的创造。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意识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③审美能力包括审美知识,审美趣味,艺术鉴赏,审美观点,美的创作等。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仅仅有助于当前语文教学实际,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兴趣和热情,更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显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是为了单纯地造就几个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也不是为了单纯普及美学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需要人们像春风化雨般地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见诸语言文字中,也存在于课文之中。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了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作品就像倘徉在美的艺术世界。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就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灵性,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误区

     早在东汉许慎就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诠释了“审美”的含义:羊大为美,通常作为感性的表现。审,未悉也。”④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即欣赏,了解美的对象后,更审慎,深刻地辨别。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只见秀美工整的板书,机械教条的讲解,不着边际的语言训练,学生少有发言,一堂本可以闪现智慧火光的课,是最终成了一言堂。学生缺少发现人物心灵深处闪光点的能力吗?我们教师的审美意识究竟在那里?这些问题似乎一时很难找到答案,又似乎容易得无需去回答。
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绝大部分教师驻足观望,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摸索会耗时费力,甚至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学业乃至整个人生。教师走入一个误区,犯了轻人文性重工具性的错误,其实语文素质的真正形成,不是能默写多少名言警句,更不是考试时答案整齐划一,中规中矩。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当如此效果:在务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入情境,让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应早日从当前误区中走出,找到正确有效的训练途径。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目标


(1)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的美的能力。
     文字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形象感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帕克曾说过:“感知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用自己美丽的心灵去体会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存在,感受美的风姿。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读来或令人感觉赏心悦目,或使人掩卷凝神深思,它们都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诗歌的圆润,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起伏……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音的机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去发掘那些诚挚深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发自肺腑,诉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景来感知形象,从形象中感知美。当然,这只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环节。

(2)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就是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分辩和评价能力,它的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像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为底蕴。鉴赏美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要领会作品内涵,发现并感知美的存在,美的意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文质兼美的内容。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结构美,稳健巧妙,周密严谨,暗示华夏民族的悲剧,明写华家小悲剧,实写夏家大悲剧,只有明暗两线的安排才是天衣无缝的,无懈可击的。又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以朱先生出门开始,以进门结束,结构闭合完整,给人以美感。一个明暗交织两线结构,一个闭合圆形,从形式美上讲,其结构美十分突出鲜明。能感知其美,自然会从中受益,并有所启发,有所借鉴,有助于作文。同时,学生能领悟作家如此作文之巧妙处,必然产生浓厚学习研究兴趣,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发现美,研究美,探索美,并在生活中追求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存在不仅仅在课文的结构美上,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美上。如“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本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 盈盈”、“脉脉”等叠字叠词艺术的运用,每一处加深程度,单字则效果明显不如。如单用“迢”,则不如“迢迢”有遥远感;单用“皎”,则不如“皎皎有明亮感,叠字有重复强调深化之感,故程度加深,意味加重,语意加强。叠字艺术之美感,韵味无穷,需耐心领悟,细心琢磨,方可体会深刻,美感无穷。”

     教学中文章之美还表现在主旨的挖掘上,尤其是主旨多样性造成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让我们对文章主旨有了个性化解读,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各抒已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作品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中学语文课文莫泊桑的《项链》的主旨解读,仁者智者不同说法,是完全允许的。有人说其主旨是揭示了西方小资产阶级沉迷幻想,爱慕虚荣的观念,表现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有人说,为追求美好生活敢于去做去尝试,并为此负责到底,坚守承诺,闪现人性的光芒。一个从阶级论出发,一个从人性论出发,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答案。如果引导学生以研究的心态去发现美探究美,我们还会有意外收获: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结论;或者,在不同时期观照同一作品,也有不同结论。多义性主旨正是文章含蓄美的体现。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设疑探究,发现潜藏在文中的多义含蓄之美。


     以上所述关于课文美的内容,当然远不止这些,美的内容还须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才是完美,真美。否则,容易导致对内容美的破坏。美的内容以拙劣的形式表现,让学生感受不到美,只觉索然无味,意趣全无,导致台上唾沫横飞,台下昏昏欲睡。反之,高明的老师不只是善于发现感受教学资源之美,更能以美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中自然地发现并感知美的东西。愚私下以为,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成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有脱俗——不在意分数唯一标准评判的高贵气质。


四、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努力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细节,这种纽带应该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感情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景。类比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有体验的情感经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人物情感,处境,打破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人物心灵,与人物对话,与形象所处的社会环境交流,真正实现心灵的碰撞,而绝非眼光与文字的简单触摸,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文学鉴赏,感受文学艺术之美,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进入角色,用心阅读,不仅仅是眼的描扫。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善于创设情景,精彩语言简洁的描绘,迅速抓住学生思维,给定学生思维的启动方向,让学生上路,进入状态。这本身也是一种美,同时,教师给学生的美感形成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产生兴趣,产生力量去了解这位老师,研究语文这门学科,自然让学生产生了追求美,寻找美的意识和力量。长此以往,审美能力逐渐形成。创设情境,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提供的情境中,激发情感和兴趣。


(2)反复中吟咏朗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文字记录情感,哲理,是以线条符号的形式存在,要感知其内涵,必须反复朗读。不断吟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吟咏中,文意,情感,哲理自然而然地让人心领神会,进而抓住重要内容。古代塾师主要以诵读教学为中心,传承几千年的文化,虽有其不足之处,但其益处,我们不能否认,更不可抛弃,但诵读有法,提倡美读。以普通话传神地读出其神、真韵,最后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突出其意境特征。读的最后结果,让听众为之动容,悲处洒泪,喜处盈笑,思处凝神,闲处舒眉。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共鸣,完成语言美对灵魂的塑造功能。


(3)鉴赏中领略艺术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不是显现在表层的,要有一番鉴赏功夫才能领略到它的实质。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写李甲“纳粟入监”以及与同乡柳遇春同游妓院,愚以为,作者构思深远,下笔早有暗示。杜十娘在妓院嫖客中找幸福,寄托终身,她的目光最终落在一个“纳粟入监”的无才之人身上,逛妓院,拉一同伴,足见无耻,无才亦无德,怎能不暗示十娘悲剧结局。读书人如能发现作者构思上的巧妙,艺术之美能不熏陶学生心灵?再举一例。《项链》开篇大量笔墨描绘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沉迷幻想的心理世界。读起来很累亦很烦,甚至不愿读,其实,此处可谓一处繁笔,极尽铺写之能事,言尽其虚荣之心理。为下文借项链,失项链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顺理成章,不致突兀而不能理解。如果学生能领悟到作者独具匠心的笔下功夫,其艺术之美又怎能不折服学生呢?而感受这一点并为此折服的过程,正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之美。启发,引导学生,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全社会人才观的理性化,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更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页)
②《走进新课程》(第112页)
③《美学原理》  (第272页)
④《说文解字》   (第154页)
(本文曾经荣获2008年中国教育学会年会论文大赛一等奖)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4:44 | 只看该作者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金钥匙
——析《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王熙风的肖像描写
顺德一中实验学校    汪 敏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红楼梦》的第三回,取名为《林黛玉进贾府》,借此让学生对这一文化瑰宝有个初步的了解。然而,学生在阅读这部举世公认的伟大名著时,不是觉得单调乏味,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书落于地,酣然入梦了。其实我们很多人在阅读《红楼梦》时都有类似的阅读经历,只是在人前不好直说而已,因为《红楼梦》是众人公认的世界级名著,怎么可以信口雌黄,言其单调乏味,不值一读呢?
《林黛玉进贾府》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更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波澜起伏,只以林黛玉进贾府之小事为中心,在迎客声中让众多人物登场亮相,借林黛玉之眼描述宝黛爱情故事发生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既然写人物登场,自然少不了人物肖像描写。本文详细地描写了王熙风、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人物的外貌。而学生在阅读王、林、贾三人的肖像描写时往往不加思考,不寻内涵,一眼掠过,以为不值一看,嫌其过于罗嗦过于累赘,属于可有可无,无甚紧要之笔。其实,这一点恐怕正是我们读来觉得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

     人物肖像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之间在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过程中实质上始终是一致的。下面仅就关于王熙风的肖像描写谈一谈肖像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内在一致性。先看王熙风的肖像描写: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慧眼识珠的读者一定能发现人物肖像描写已经暗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涵盖了人物的形象的方方面面。


第一点:“丹唇未启笑先闻”,直接点出其大大咧咧、张张扬扬、泼辣大胆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与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是正相吻合。这也正是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典型形象的表现。


第二点:“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只要知道“三角”、“吊梢”在相法上的解释:“三角”、“吊梢”是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读者不难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渗透人物性格于肖像描写之中,巧妙传达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后文王熙凤迎合贾母,哭笑自如,善于逢场作戏,不也正好吻合。


第三点:“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金丝、银边,美玉、珍珠,一身的珠光宝气,妖艳凌人,显示其俗气和贪婪。


第四点:“粉面含春威不露”是王熙风“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性格的典型写照,与后文王熙凤在黛玉面前的一番表演的性格特点完全一致,甚至与整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性格定位一致。只要读者细心揣摩,用心思考,一定能够找到人物肖像描写与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因为肖像描写与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其他表现手法一样都是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服务的。



    不仅在《红楼梦》里是这样,在其他作品里的肖像描写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譬如,关于吝啬鬼葛朗台的肖像描写: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乌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曲线,牙齿雪白;冷静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脑门上布满皱纹,一块一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青年人不知道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生的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这个肖像描写给人的印象是此人身高,肩宽,脸圆,牙白,作者由此描绘其冷静的眼睛好像要吃人,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发。这一系列的描绘不正是刻画了一位吝啬、自私的形象吗?再如周而复笔下的白求恩:身材魁梧而硕壮,面孔却有点清瘦,颧骨微高,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包含着无边的慈爱;宽大的嘴角上,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的头发和嘴上翘起的短髭,都已经灰白了。他已是快五十的人,但精神矍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这个肖像描写更加明显地表明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健壮、活泼、慈爱”等词汇已经充分地展示了一位和善、友爱的人物形象。


    总之,人物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一样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灵魂服务的。肖像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刻画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必须巧妙地传达人物的性格特点,不是为外形而写外形,一定是为性格而写外形的。正如俄国作家果戈里所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金钥匙。”在阅读肖像描写时一定不能丢了这把金钥匙。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明确地说:“曹雪芹是借肖像描写这种艺术手段,服从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说明:本文曾经刊登在《学习导报》《顺德一中实验学校心泉文艺》(第五期)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5:49 | 只看该作者
文本质疑在延伸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德一中实验学校   汪敏

     教学背景: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其诗歌作品极其丰富,据粗略统计,现存诗1400多首,从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初二年级学生除在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后附加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中学过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外,几乎没有见过杜甫的诗歌,而在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五单元中一下子安排了三首诗,分别是《望岳》《春望》《石壕吏》。并且在课文阅读提示里,明确说明了三首诗的创作时期,要求学习时把握诗作的风格变化。编者意图很明显,要加强对杜甫的认识和对其诗作的理解,尤其是其创作时期和诗作风格的变化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编选者编选的这三首诗具有代表性,粗略讲,两个创作时期,两种创作风格。编选者希望借三首诗的学习整体感知和初步把握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


教学目的:1.  领悟作品的创作风格;
          2.分析产生风格的原因;
          3.通过教学初步掌握杜甫作品的两种不同风格,进而可以借此感知杜甫的其他作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将来能够独立学习杜甫的作品;
教学过程:1 总结《杜甫诗三首》的创作风格;
          2 探讨三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际遇;
          3 总结两个时期,两种风格的特征,感知一首新诗;
教学方法:1 文本质疑    2 读思结合
教学过程:(先请学生背诵三首诗)
          师:学习了杜甫的三首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有个疑问,请大家帮帮我,如果要给这三首诗分个类,该怎么分?
          生:两类,一类是《望岳》,一类《春望》《石壕吏》
          师: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望岳》写于诗人二十四五岁,《春望》《石壕吏》写于诗人中年时期;
师:我明白了,你是按照作品创作的时间划分的。有道理!从那里知道的呢?
生:教科书的阅读提示里。
师:请同学们一起默读阅读提示,看看是不是这样。
明确:(投影)       诗     作              创作时期
                   《 望 岳 》             二十四五岁
《 春 望 》             中年
《 石壕吏》             中年
师:阅读提示,说的很清楚,的确是不同时期创作,但是这样分类,有没有其他更深刻的原因呢?
生:没有;
生:有,诗作风格不同;老师讲过,《 望 岳 》气象雄伟,意境深远,大气豪放,气魄非凡,《春望》《石壕吏》则忧国忧民,伤时感世。
师:那些诗句能证明《 望 岳 》气象雄伟,意境深远,大气豪放,气魄非凡呢?
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那些能说明《春望》《石壕吏》则忧国忧民,伤时感世呢?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投影)
作品           风格特点              相关诗句
《 望 岳 》     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大气豪放,气魄非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忧国忧民,伤时感世
《石壕吏》         忧国忧民,伤时感世
师:会读书会质疑的同学其实不难总结出以上内容,因为我们在读阅读提示过程中,会质疑读书的同学一边读,一边生疑,如:
        读: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        疑:诗作风格各怎样?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师:这些问题正是我们上面研究的内容,会文本质疑的同学就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进步!那么,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为什么会由雄浑大气而为忧郁伤感呢?
生:是不是年龄不同,诗作风格不同?
生:如果真的因为年龄不同诗作风格也不同,那么是不是每个诗人都会有几个不同的创作时期,有几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呢?
生:有没有诗人一辈子一种创作风格呢?
(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是个难点,只要能够通过质疑促进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就等于给学生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
师:要理解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三首诗产生的背景,或许能从杜甫的生活中找到更加深刻的现实原因。
        读:
①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曾在齐,赵漫游,因有此作。
②        杜甫的《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此诗作于次年三月。
③        杜甫的《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叶郡,胜利在望。但是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朝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调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现实,写了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疑:①写作时期有什么不同?
                  ②作者的处境心境有何差异?
师:同学们自我研究讨论一分钟,各人写出自己的理解。
生: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望岳》写于公元736年,作者当年24岁,正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热血沸腾,想象力丰富;
生:他父亲在衮州做官,诗人离开长安去鲁地看望父亲,到山东河北漫游,广交天下朋友。,见泰山雄伟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畅想未来,豪情满怀,征服高山,不畏困难,敢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流露出来了。于是笔下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
生:24岁的作者生活在唐开元年间,正逢唐朝兴盛之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作者对国家充满希望,激情四溢,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师:同学们说的好啊,一定看过好多关于杜甫和杜甫时代的书,理解的比较深刻。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杜甫一直就这样现实境遇顺利,才情得以施展,梦想得以实现,社会承平,国富民殷,他的诗作风格也许总是总是充满豪情,境界阔大,意境深远。可是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诗圣作品风格产生了变化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
生:他老了,没有了斗志和梦想;
生:梦想没有实现,对现实失望了;
生:国家出事了,发生了动乱,诗人生活发生了变化,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安史之乱改变了诗人的生活道路,粉碎了作者的人生梦想。
师:还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大家说的好。看来,大诗人也是我手写我心啊!作者的人生境遇在作品里有反映啊!那么,写作《春望》时作者的处境和心境到底怎样呢?
生:《春望》作于公元757年,作者已经45岁了,风雨的洗礼和人生的磨砺消磨了当年的雄心壮志;
生: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作者感到国家不幸,百姓遭殃,个人被俘,妻离子散,看到京城一片荒芜,野草满地,触景生情,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伤时,忧郁感叹;
师;同学们总结的好。诗风的变化是不是反映了诗人现实境遇的变化呢?
生:老师,我明白了,诗歌能反映诗人的生存状况,反映诗人的情感:喜,怒,哀,乐;是吗?
师:真不错,理解很深刻!
生:老师,我说说。杜甫的诗歌由豪放大气到沉郁伤感的转变,是由他所处的现实环境和他的人生际遇决定的。这是不是老师曾经说过的知人论世呢?
师:说的好!正是知人论世,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和风格总体上把握其作品,借此再观照同一风格的其他作品,我们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生: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作品的沉郁伤感,忧国忧民的创作风格,那么是不是可以按照这个指导去鉴赏他的诗歌呢?能举个例子吗?
师:问得太好了!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文字:

756年5月,安禄山叛军来势汹汹,潼关危在旦夕。杜甫至奉先(今陕西蒲城)携家北上避难,寄居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7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只身前往,中途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师:阅读这首诗,有那些疑问呢?
生:这是那里的夜晚?
生:作者是杜甫,阅读提示说是他被俘,押至长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的诗作是不是忧郁的呢?是忧虑什么呢?
生:作者身处长安,这里是鄜州,那是谁在看月呢?
生:老师,一定是个女人,“闺中”嘛!
师:有个女人在鄜州的闺房中独自一人看月亮,那么,这个人是谁?
生:那个女人在忆长安,作者正在长安,是在忆作者;
生:孩子们不懂妈妈为什么看月;
生:我觉得作者在长安也在看月,望月想象远在鄜州羌村的妻子正在和自己一样思念自己呢
生:这首诗是写夫妻思念之情!
师:好啊!说的很准确!夫妻思念之情深吗?
生:当然深啊!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湿”和“寒”说明望月时间久,思念时间之长阿!
生:老师,思念就驾车去见个面啊!
生:不能见面!杜甫被关押在长安,时局混乱,那里见得到呢!
师:说的好!这与一般的夫妻思念可不一样啊!夫妻离散因国家变乱造成,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夫妻团圆呢?只有国家安宁才可以.但是诗中有证明吗?
生:没有直接证明!只说盼望回家和老婆团聚!
生:这就是委婉地说明盼望国家太平,对吧?
师:理解得好啊!那么是哪句诗呢?
生: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学生读背此诗,教师巡视,个别解答问题,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立意旨在以质疑的方法阅读文本,产生问题,调动知识储备,来获
取对杜甫诗歌的理解。意在授之以渔,而非鱼,重在方法,而非一两首杜甫诗歌本身。举一反三,以一通百,那么,就是成功。但是,在教学中要透过诗歌表象看到诗人内在情感。“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明言归家心切,思念情深,实说家圆国安,人民安宁的美好梦想!正是诗歌多样性的解读给了我勇气,大胆解释,不知妥当与否?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远离诗歌内容,需要设计更加平缓的问题,或者,要求学生自己学习有关杜甫生平和杜甫的有关诗歌,为课堂探讨做好准备。以质疑文本的方式切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怀疑探索的创造精神,不至于落入前人的窠臼和俗套,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6:52 | 只看该作者
辛卯年教师节怀恩师
         ——致史淳良老师
时逢师节倍思恩,
一颗心灯照吾行。
人生处处有险阻,
遥隔千里犹励人。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7:16 | 只看该作者
《游白水寨》
扬帆海
青山上天流云归,
白水悬空游人醉。
瀑鸣台上一声吼,
不见源头誓不回!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0:48:10 | 只看该作者
凤城秋意
汪敏
凤城秋来风景异,
绿树红花撒娇气。
顺峰山上碧波漾,
逢简水中红峦丽。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1:00:13 | 只看该作者
辛卯年教师节怀恩师
         
——致史淳良老师
时逢师节倍思恩,
一颗心灯照吾行。
人生处处有险阻,
遥隔千里犹励人。



==注:

     与吾师淳良先生二十年君子之交的好朋友《教师之友网》管季超老师有二字夸赞我这首诗:
-----‘情挚’
    感怀师恩,我写此作时,确实发乎真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1:05:49 | 只看该作者
中秋回李倩
汪敏
短信一响倩影亮,
祝福数行精神爽。
问余何辞寄中秋?
李家才女帮吾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10 , Processed in 0.0786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