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作协诗刊社第二届“青春回眸诗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7:3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作协诗刊社第二届“青春回眸诗会”
诗歌与社会关系
几天前,有幸参加了当今诗坛的一次盛会。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与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县文联承办的享誉海内外的重要诗歌盛会——诗刊社第二届“青春回眸”诗会暨首届“中国·楠溪江诗会”。到会的有《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原中国作协副主席、浙江省作协主席黄亚洲、《人民文学》副主编商震和冯秋子、杨志学、唐晓渡、西川、欧阳江河、林雪、赵四、唐力、大卫、柯平、荣荣等全国40多位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以及省市有关领导齐聚永嘉,出席今年第二届“青春回眸”暨首届“中国·楠溪江诗会”的还有大批本土诗人作陪——题记


为什么当下的诗歌越写越荒诞?越写越生涩难懂?越写越脱离大众?这个问题像一团迷雾盘踞久而不散。网上各抒己见,轰轰烈烈却终无定论。我参加过许多次“诗歌沙龙”,几曾何时,也大言不惭地跟友人探讨何谓“先锋诗歌”而末果,一直在为诗歌存在的意义与表达形式而纠结:
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个问题困扰着我。我也尝试去阅读一些名家作品,博尔赫斯、泰戈尔、莱蒙托夫等。懂的不懂的,似懂非懂,但那些美妙诗句,一些抽象意境开始在我头脑里潜移默化,这令我如痴如狂却又望而却步。但经过这次诗歌研讨会,认真聆听了黄亚洲、商震、李小雨、西川、欧阳江河、冯秋子、林雪……等前辈一番妙论之后,那些潜伏在我内心深处的渴望蠢蠢欲动……
“诗歌无论在任何年代,存在的意义与表达方式都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关系。”中国作家协会黄亚洲老师的讲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诗歌与社会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诗歌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经济繁荣是促进文化发展源泉。著名诗人柯平老师说,民生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假设一个民族连吃穿都成问题,谁还有力气谈文学?那么这个民族必将走向灭亡。时代进步则文化更新,从古代甲骨文就开始,不用考究,在史上都有据可查。诗歌从古代的《诗经》到《楚辞》再演变至今,这中间所经历的变革可谓翻天地覆。
诗歌第一次变革是十九世纪初吧。自从新诗体鼻祖——胡适老前辈于一九一七年开始创作白话诗之后,便有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诗文学社——中国新诗社。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也是古诗词向新诗体过渡的重要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诗人有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的作者鲁迅先生,还有冰心、朱自清等人步其后尘。之后,又涌现一大批青年爱国学者,如郭沫若、闻一多等诗人,他们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大量激情飞扬的作品,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们。
诗歌发展到七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文化浩劫。那场灾难扼杀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梦想?讲台上的老师变成了臭老九,文学家变成了反动派!谁敢说真话,写真事就是时代罪人。然后,戴着高帽,贴上标语挂着破鞋上街游行、批斗!甚至送去劳改场改造,试问,有多少冤魂客死他乡!?无知就是无罪、知识就是资本主义传教士等等……
虽说没有战国时期 “焚书坑儒” 的血腥,但前车之鉴足以压得许多文字工作者抬不起头来。小心翼翼说话,谨谨慎慎行文,生怕一不小心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万劫不复!弄得整个文坛上鸦雀无声,我想,那个时期诗歌一定是没有声音的。
如果说国民初期是抽象朦胧诗萌芽阶段,那么这段时期的抽象朦胧诗已逐步走向成熟。诗歌大都通过意象比拟手法,表达了诗人们对当时社会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憎恨。诗歌在形式上,打破新诗传统,表达方式抽象含蓄。狠狠批判了当时社会疯狂丑恶的现象,把人性劣根从骨头里挑出来,狠狠地踩在脚下!比如:
让死的再死一万次吧,活着的还得继续活
太阳不落,我是不会闭上眼睛
你不用担心狗吠,它脖子上还拴着人民锁链
等等……
我想,那段时期是诗歌创作者最痛苦的阶段吧,是诗歌从有声到无声的又一次变革,其中最具代表诗人有食指、芒克、北岛、顾城等人。有很多人把他们当成楷模,创作了大批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到了七十年代末,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开始活跃起来。有许多文人经不起经济浪潮的冲击毅然弃文从商,投身到追逐经济的浪潮中。文化意识也随金钱主导一切而逐渐变得淡泊,于是文坛就出现了一段时期不正常的萧条。
随着经济的繁荣,物质丰富了,但人的灵魂却变得空虚了。饱思淫欲,身陷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就象卷进了一个万花筒,迸发的荷尔蒙在披上金钱外衣后,释放得淋漓尽致。爱情开始从执子之手演变成床上春秋,小三小四、婚变、酒吧贴,群狼共舞,嘴里却宣誓着真爱无敌。这些都市闹剧,演绎着人间悲欢离合……
终究,烟花散尽,唯留凄凉。有人说,诗歌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是的,夜深人静,试问有多少不眠人敲打着键盘。尽情渲泄着内心的空虚寂寞,把网络当成一个渲泄口。各大文学网站,充斥着只有相同经历同类人才能读得懂的语言,尽管句子凌乱无章,但那份迷惘却一样能引起了共鸣,有人称之为“颓废文学”。
任何存在即合理。这种新生作品很快在网络上传播并流行,一时间“颓废文学”成了一种时尚。当你读烦了有板有眼的正规文学,听惯了正统学说报告,你会昏昏欲睡。而这种充满时代气息,毫不矫揉造作的作品给文坛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这种新生文学,无疑是经济繁荣昌盛下另类精神产物,就如《诗刊》社的李小雨老师说,这是一种精神到物质上的写作。有人开始热衷地花大把大把钱去建文学论坛,毫无回报地创办诗刊,短短数十年,文学网站达几百之多,而中国民刊也多达一百多家。
诗歌开始繁荣起来,各种体裁、门派应运而生,什么北回归线、下半身写作、乳房诗人、身体写作、荒诞主义、九零后非主流派……总之一时之间,诗歌又面临新的困惑:浅显易懂就是浅薄无知,口水诗,通篇白话。深奥又是故步自封,装另类,玩深沉……
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如何用文字来连接生活与心灵,如何让内心的浮躁不安能真实地呈现出来,使心声语言刺破事物表象,直达生活低层。著名诗人西川老师说,诗歌作为一个时代产物存在着,与这个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诗歌只是时代影像,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诗歌不应该拘泥于形式。无论是循古蹈矩,遵从诗歌规则,还是无拘无束,甚至放荡不羁,都是印证时代轨迹的产物,变幻莫测的是我们生存环境而不是诗歌。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诗歌的声音。
诗歌与社会关系——公允的声音。《人民文学》的商震老师说,文学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与社会公允有着密切关联。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元素,一种文本体裁,诗歌也代表一种群体存在着,代表一种另类声音存在着。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浮躁的年代,也是个写作最敏感的时代。如中国作家协会的黄亚洲老师所说,诗歌正好赶上了暖流时代,物质形式写作必将成为一种趋势。而我们恰恰处在半社会主义状态,直观上难免拘于半允许状态。能站在阳光下阅读的诗歌,发出的必是风物人情等一些无关紧要的声音,是被社会允许的声音,这就是诗人们常说的伪抒情吧。
那么,还有一些不被允许的声音呢?
任何社会都允许矛盾,这是毛说的。毛还说,诗歌就是一把手术刀,它能切开疮口,让脓流出来。在诗歌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出版社审编著名评论家唐晓渡老师说,诗人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诗歌的责任。中国作家协会的黄亚洲老师也说,作为一名当代诗人,要敢为天下先,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这种抵触在社会发展中将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老师说,中国之所以经济能稳步发展,文化事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不容忽视,更不容歪曲的事实。
我们都知道,任何写作表现方式都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而写作过程是根据个人生存环境与社会关系磨擦而产生的元素。你不能很大声很直接地向民众说出你想说的东西,这就是社会的公允度给诗歌创作造成的语言障碍与弊端吧。《天津文学》的林雪女士说,在任何时代,诗歌都将作为一种障碍存在着。然后再找到冲破这个障碍的过程中寻求一种共性。作家出版社审编兼评论家唐晓渡老师补充说,这个过程就是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一种推动力,也是文化产物发展的发动机。
“我们将把一些重要的思想写成一种斜行。”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老师在讲话时调侃,其实他说出了中国目前的一种写作状态。是的,在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的时候,我们只能改变写作状态。
最后我想说,无论诗歌转型成无声文本,还是电子文本,敲打文本也罢,但始终没办法脱离社会,时代造就了文学,文学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元素。诗歌如何演变,不论抽象、立体也好,朦胧、探索先锋也罢,但我坚信,能发出声音的诗歌,必是一个幸福的年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a993601017jg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0:18 , Processed in 0.0711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