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雨:教师怎样才能少些“被折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3 01:3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雨:教师怎样才能少些“被折腾”

折腾”本不是我们愿听的一个词儿,“被折腾”更不是我们愿做的事。但如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经常感到处于“被工作”“被折腾”的状态中。一方面,忙得像个陀螺,下班回家身心疲惫,什么事都不想做;一方面又难以感受自己工作的价值——–“这个职业还有幸福感可言吗?”“不知道一天到晚瞎折腾些什么?”扪心自问,这样的心理,这样的口头禅,还真在好多教师身上找到。
管理者如何不再“折腾”教师?被管理者如何不再“被折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应反思,都得改善。我们不妨都来个反求诸己,好让我们走出“被折腾”的困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管理者,如何无意识中、在无可奈何中“折腾”教师的。一是管理者“山高水远难达成”,教师们容易“被折腾”。有着这样的几句话很有道理:学校管理层如果对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把握不当,那么,决心越大、干劲越足,从长远来看,其对教师的“折腾”也会越大。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动不动就上马“形象工程”,甚至在每学期都做学校的基本建设,在短期内动用大量的人力、时间、政策资源,学校某一方面工作似是有所改变,但时间一长,高潮一退,各种资源支持渐渐不足,领导教师干劲也渐渐消退,这就容易形成“半拉子工程”。一个“半拉子工程”就是对教师的“大折腾”。
需要说明的是,那些学校的“硬件工程”,与教师干系倒不是很大,而那些学校的“软件工程”就不同了。比如学校要上“名师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它们会辐射到每个教职员工,一直打点到每个部门,甚至上升到每个教师的每节课和教育心得。我说的,不是这方面学校发展不需要,而是要上级给予政策、给予财力、给予教育资源。教育短时间内难以发展平衡,造成一些农村学校是—–一开学喊口号,中间偶尔提提,后来就不了了之。笔者所在的农村千人大校,就有过类似的经历:一开始当地政府看好这个中心小学良好发展势头,要在新年伊始打造我镇“名师工程”,动员会都开了,后来资金缺位,只是招来教师们一场场空欢喜,至于这个过程教师忙上忙下,忙里忙外,那就自不待言了。
一所学校,不能较好地立足自己的发展优势,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加上领导者“主见”不足,就容易导致办学方向不明而产生的“大折腾”。还得从身边的学校例举。有了“中华经典诵读”的传统项目学校的美誉,我们又申报“同步阅读一体化课题研究实验校”,还得保持建校以来“市级家长学校名校”的美称,够忙乎的了。对于一个学校而言,这样大的系统工程一个接一个,没搞几年就来下一个工程,总是标新立异。可实际效果呢?没有我们愿景的那样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项工程都没有做实做牢。至于老师,能有不忙的吗?教师“被折腾”那是必须的。
二是“条条框框执行难”,教师们容易“被折腾”。学校是个集体组织。一个组织的规模越大、复杂性越大、效能要求越高,其管理制度化要求也就越高。还是以上面我校为例。我们中心小学是原三个小学合并一起,教职工数和学生数都创全县农村小学最多,生源来自周边三四个乡镇,有山区、有外畈、有街镇的孩子,教育程度和家庭条件参差不齐。当然,老师也不例外,老民师转正的、中师生、大学生支教的不同身份层次,不同年龄的教师给学校管理出了好多难题。好的制度,就是让人简单相处、有效做事。但是,不系统、不持续的管理者的临时要求的叠加,会让学校管理陷入低效甚至混乱,这是,教师难免“被折腾”。
比如考勤签到,前几年是指纹,后来用笔,现在又用指纹签,方式不一,没有形成最终的规范。有的教师上午没有课,也要按钟点来学校手纹签到,确实感到“被折腾”。当“根据规则做事”成为学校管理的一种文化,教师的“被折腾”就可以大大减少。为什么考勤签到会出现教师“被折腾”现象呢?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难以解决,这一方面可能是制度本身问题,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执行力的问题。制度再好,还要人去遵守。管理者自己一定得以身作则,一次性把水烧开。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一定做到,而且做好。不要让一壶水在中间冷却。因此,执行力要义是:一是制度科学合理的安排;二是制度每一次都执行到位—–而不是对别人执行到位,或一两次执行到位。
三是“评价僵化成见多”,教师就容易“被折腾”。如今评价教师的工作,传统方式不外乎有着这样的五点:一是职称体系;二是考试成绩;三是各级奖励体系;四是校内绩效体系;五是基于领导、同事、学生的主管评价。长期以来,这些评价体系,对教师的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惜的是,这些评价是“事后终端评价”,而不是“事中评价”。因此,尽管对教师的发展能起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对教师的实际工作所起的实际“指导”作用不显著。教育更多的在于过程管理,过程的实施与监控,往往比着结果更有意义,但实际教育境况中,我们对它研究很少,或疏于监管,以致于对一个教师实际劳动评价失去真实性、科学性、公平性。
大家都知道,把持好教育过程,做好每个教育细节,肯定就会有好的教育结果。或者说,我们有着好的平时的努力过程,就有好的评价结果。但实际情况,也许出人意料,那些一贯勤勤恳恳的、不善于抛头露面的教师,年终评优或职称晋级并没有他们的份儿。这一个与他们没有那些显目的“硬件”(比如:论文奖证、先进证书等)有关,一个就是我们的评价机制还是往往停留在领导的直观上、感觉里、口头中。一句话:我们没有好多策略,对一个教师劳动,特别是过程性,做出科学客观地检测和评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真正躬行教育,应是那些司空见惯的、看不上的那些“小事”要做,但不一定就能够在评价体系中得以体现。所以有着一句是非常实在朴实的话:教育是良心活。问题是,一方面可能是那些善于做表面、或面子上会做的教师得以好的评价,一方面是那些平平常常的、默默无闻的教师得不到公正地评价,这些教师不在少数,他们确实感到自己“被折腾”、“被忽悠”;久而久之,挫伤一个群体的积极性是个必然。
同时,我们的好多学校,穷于或频于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检查似乎是教育的一个传统,一个多年来的“成规”。教育视导与检查是一把把上方宝剑,学校领导怕它,教师惧它。一个检查的到来,首先是学校领导“被折腾”,后来是教师被学校领导“再折腾”,“双重折腾”够每个教师受的了。确切地说,每个学校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花了不再少数的精力和时间,也就是说,一个学校的教师,只要你在工作,你得花时间和精力对付各种检查。单就一个教师的备课笔记检查,要耗去教师多少课外时间啊。我说的是那种机械抄写教案的备课检查,没有多大实际教学效果,也没有实际教学操作意义,只是单方面应付检查,一学期密密麻麻地抄上几大本—–这可能是学校学术造假的源头,每个刚上岗的教师,就这样慢慢地学会抄写教案的,学会“现成备课”,无用备课,或低效备课的。有的老教师无奈地感叹:教育更多的是自然自在地生长。如今教育真的需要呼唤宁静,教师怎么才能够有着安宁日子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27 , Processed in 0.0856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