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教师的“现场学习”意识
□ 刘波
在2012年第21期的《人民教育》上读到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一文,我深有感触。前不久,在他的新著《教育常识》中看到他提出的“现场学习力”的观点,我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并到期刊网上去查阅有关“现场学习力”的相关文章。很遗憾的是,我在期刊网上查不到此类的研究文章。可见这个观点还是个新生事物,尚没有引起学界和中小学教师的关注。这次《人民教育》除推出李政涛教授的这篇文章外,还将陆续刊发系列文章,对教师的“现场学习力”进行探讨,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培养和发展首先要呼唤教师的“现场学习”意识。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非常忙碌,因此有不少教师以工作忙碌为由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忙碌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和写作,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不过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他们在忙碌的借口下与自身的学习渐行渐远。
“现场学习力”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们对教师的学习有了新的思考。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用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教师就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自己的课堂、同伴的课堂、办公室讨论、教研活动等,都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现场。那么,在这样的现场中,教师有学习提升自己的意识吗?
李政涛教授认为,对于教师而言,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分别是教师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和讲座现场。我们教师每天都是置身于前三种现场中的,对这些现场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工作现场来促进自身的学习,这也能更好地化解当前教师培训的矛盾,并且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有了现场学习意识,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能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学习场”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我觉得教师提高现场学习意识,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切实提高自身课堂的“研究含量”。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师的不懈追求。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对公开课很重视,而对于平日的常态课缺乏了应有的关注。如果教师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课堂,把备课、上课、评价等都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自然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注意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执教力。同时,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可以把阅读、实践、反思、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可见,提高自身课堂的“研究含量”,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置身于这一学习“根据地”,让课堂教学不再有日复一日的重复感和疲倦感,而是能时刻感受新的东西,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二是充分挖掘日常现场的“学习资源”。从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教师不仅需要本体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更需要实践性知识。其实,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性知识同样具有专业性,也是教师成长所必需的。实践性知识在学校的各类现场中学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多听同事的课,积极参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都是比较好的学习实践性知识的途径。在这一点上,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类现场资源,跳出学科跨学科听课。教师除了听取本教研组同事的公开课,全校的公开课也要积极参与,主动为自己赢得学习的机会。教师要积极参与区域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参与中有所收获。现实中,很多学校对教师的听课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师视此为负担,为应付学校的检查,往往补抄听课笔记应付了事。这样,教师其实就失去了不少学习成长的机会。
三是善于吸收培训和讲座的“精华元素”。参加培训和讲座是教师培训提高的常见形式,比如教师外出听专家报告,或者学校把专家请到学校给教师做报告。教师的成长,是需要专家的有效引领的。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把听专家报告作为促进自身成长的有效方式。
如今,有些教师一方面抱怨没有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却在浪费现场学习时间,这个矛盾的背后是教师“现场学习”意识的缺乏。现在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真的不能把自身的学习提高不当回事了。
唤醒自身的“现场学习”意识,并提升自己的现场学习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项重要修炼。(教育时报·课改导刊 2012年12月5日)
□ 刘波
在2012年第21期的《人民教育》上读到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一文,我深有感触。前不久,在他的新著《教育常识》中看到他提出的“现场学习力”的观点,我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并到期刊网上去查阅有关“现场学习力”的相关文章。很遗憾的是,我在期刊网上查不到此类的研究文章。可见这个观点还是个新生事物,尚没有引起学界和中小学教师的关注。这次《人民教育》除推出李政涛教授的这篇文章外,还将陆续刊发系列文章,对教师的“现场学习力”进行探讨,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培养和发展首先要呼唤教师的“现场学习”意识。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非常忙碌,因此有不少教师以工作忙碌为由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忙碌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和写作,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不过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他们在忙碌的借口下与自身的学习渐行渐远。
“现场学习力”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们对教师的学习有了新的思考。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用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教师就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自己的课堂、同伴的课堂、办公室讨论、教研活动等,都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现场。那么,在这样的现场中,教师有学习提升自己的意识吗?
李政涛教授认为,对于教师而言,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分别是教师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和讲座现场。我们教师每天都是置身于前三种现场中的,对这些现场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工作现场来促进自身的学习,这也能更好地化解当前教师培训的矛盾,并且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有了现场学习意识,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能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学习场”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我觉得教师提高现场学习意识,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切实提高自身课堂的“研究含量”。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师的不懈追求。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对公开课很重视,而对于平日的常态课缺乏了应有的关注。如果教师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课堂,把备课、上课、评价等都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自然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注意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执教力。同时,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可以把阅读、实践、反思、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可见,提高自身课堂的“研究含量”,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置身于这一学习“根据地”,让课堂教学不再有日复一日的重复感和疲倦感,而是能时刻感受新的东西,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二是充分挖掘日常现场的“学习资源”。从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教师不仅需要本体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更需要实践性知识。其实,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性知识同样具有专业性,也是教师成长所必需的。实践性知识在学校的各类现场中学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多听同事的课,积极参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都是比较好的学习实践性知识的途径。在这一点上,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类现场资源,跳出学科跨学科听课。教师除了听取本教研组同事的公开课,全校的公开课也要积极参与,主动为自己赢得学习的机会。教师要积极参与区域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参与中有所收获。现实中,很多学校对教师的听课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师视此为负担,为应付学校的检查,往往补抄听课笔记应付了事。这样,教师其实就失去了不少学习成长的机会。
三是善于吸收培训和讲座的“精华元素”。参加培训和讲座是教师培训提高的常见形式,比如教师外出听专家报告,或者学校把专家请到学校给教师做报告。教师的成长,是需要专家的有效引领的。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把听专家报告作为促进自身成长的有效方式。
如今,有些教师一方面抱怨没有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却在浪费现场学习时间,这个矛盾的背后是教师“现场学习”意识的缺乏。现在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真的不能把自身的学习提高不当回事了。
唤醒自身的“现场学习”意识,并提升自己的现场学习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项重要修炼。(教育时报·课改导刊 201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