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唤醒教师的“现场学习”意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14:4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唤醒教师的“现场学习”意识
                                 □ 刘波
     在2012年第21期的《人民教育》上读到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一文,我深有感触。前不久,在他的新著《教育常识》中看到他提出的“现场学习力”的观点,我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并到期刊网上去查阅有关“现场学习力”的相关文章。很遗憾的是,我在期刊网上查不到此类的研究文章。可见这个观点还是个新生事物,尚没有引起学界和中小学教师的关注。这次《人民教育》除推出李政涛教授的这篇文章外,还将陆续刊发系列文章,对教师的“现场学习力”进行探讨,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培养和发展首先要呼唤教师的“现场学习”意识。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非常忙碌,因此有不少教师以工作忙碌为由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忙碌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和写作,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不过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他们在忙碌的借口下与自身的学习渐行渐远。
   “现场学习力”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们对教师的学习有了新的思考。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用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教师就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自己的课堂、同伴的课堂、办公室讨论、教研活动等,都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现场。那么,在这样的现场中,教师有学习提升自己的意识吗?
   李政涛教授认为,对于教师而言,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分别是教师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和讲座现场。我们教师每天都是置身于前三种现场中的,对这些现场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工作现场来促进自身的学习,这也能更好地化解当前教师培训的矛盾,并且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有了现场学习意识,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能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学习场”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我觉得教师提高现场学习意识,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切实提高自身课堂的“研究含量”。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师的不懈追求。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对公开课很重视,而对于平日的常态课缺乏了应有的关注。如果教师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课堂,把备课、上课、评价等都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自然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注意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执教力。同时,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可以把阅读、实践、反思、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可见,提高自身课堂的“研究含量”,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置身于这一学习“根据地”,让课堂教学不再有日复一日的重复感和疲倦感,而是能时刻感受新的东西,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二是充分挖掘日常现场的“学习资源”。从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教师不仅需要本体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更需要实践性知识。其实,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性知识同样具有专业性,也是教师成长所必需的。实践性知识在学校的各类现场中学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多听同事的课,积极参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都是比较好的学习实践性知识的途径。在这一点上,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类现场资源,跳出学科跨学科听课。教师除了听取本教研组同事的公开课,全校的公开课也要积极参与,主动为自己赢得学习的机会。教师要积极参与区域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参与中有所收获。现实中,很多学校对教师的听课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师视此为负担,为应付学校的检查,往往补抄听课笔记应付了事。这样,教师其实就失去了不少学习成长的机会。
  三是善于吸收培训和讲座的“精华元素”。参加培训和讲座是教师培训提高的常见形式,比如教师外出听专家报告,或者学校把专家请到学校给教师做报告。教师的成长,是需要专家的有效引领的。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把听专家报告作为促进自身成长的有效方式。
   如今,有些教师一方面抱怨没有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却在浪费现场学习时间,这个矛盾的背后是教师“现场学习”意识的缺乏。现在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真的不能把自身的学习提高不当回事了。
   唤醒自身的“现场学习”意识,并提升自己的现场学习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项重要修炼。(教育时报·课改导刊   2012年12月5日)
                                  刘波
     在2012年第21期的《人民教育》上读到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一文,我深有感触。前不久,在他的新著《教育常识》中看到他提出的“现场学习力”的观点,我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并到期刊网上去查阅有关“现场学习力”的相关文章。很遗憾的是,我在期刊网上查不到此类的研究文章。可见这个观点还是个新生事物,尚没有引起学界和中小学教师的关注。这次《人民教育》除推出李政涛教授的这篇文章外,还将陆续刊发系列文章,对教师的“现场学习力”进行探讨,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培养和发展首先要呼唤教师的“现场学习”意识。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非常忙碌,因此有不少教师以工作忙碌为由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忙碌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和写作,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不过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他们在忙碌的借口下与自身的学习渐行渐远。
   “现场学习力”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们对教师的学习有了新的思考。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用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教师就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自己的课堂、同伴的课堂、办公室讨论、教研活动等,都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现场。那么,在这样的现场中,教师有学习提升自己的意识吗?
   李政涛教授认为,对于教师而言,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分别是教师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和讲座现场。我们教师每天都是置身于前三种现场中的,对这些现场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工作现场来促进自身的学习,这也能更好地化解当前教师培训的矛盾,并且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有了现场学习意识,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能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学习场”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我觉得教师提高现场学习意识,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切实提高自身课堂的“研究含量”。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师的不懈追求。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对公开课很重视,而对于平日的常态课缺乏了应有的关注。如果教师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课堂,把备课、上课、评价等都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自然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注意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执教力。同时,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可以把阅读、实践、反思、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可见,提高自身课堂的“研究含量”,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置身于这一学习“根据地”,让课堂教学不再有日复一日的重复感和疲倦感,而是能时刻感受新的东西,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二是充分挖掘日常现场的“学习资源”。从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教师不仅需要本体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更需要实践性知识。其实,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性知识同样具有专业性,也是教师成长所必需的。实践性知识在学校的各类现场中学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多听同事的课,积极参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都是比较好的学习实践性知识的途径。在这一点上,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类现场资源,跳出学科跨学科听课。教师除了听取本教研组同事的公开课,全校的公开课也要积极参与,主动为自己赢得学习的机会。教师要积极参与区域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参与中有所收获。现实中,很多学校对教师的听课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师视此为负担,为应付学校的检查,往往补抄听课笔记应付了事。这样,教师其实就失去了不少学习成长的机会。
  三是善于吸收培训和讲座的“精华元素”。参加培训和讲座是教师培训提高的常见形式,比如教师外出听专家报告,或者学校把专家请到学校给教师做报告。教师的成长,是需要专家的有效引领的。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把听专家报告作为促进自身成长的有效方式。
   如今,有些教师一方面抱怨没有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却在浪费现场学习时间,这个矛盾的背后是教师“现场学习”意识的缺乏。现在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真的不能把自身的学习提高不当回事了。
   唤醒自身的“现场学习”意识,并提升自己的现场学习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项重要修炼。(教育时报·课改导刊   2012年12月5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4:42:46 | 只看该作者
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       李政涛
    在教师的经验财富中,“教学记忆”必不可少。对记忆的唤醒和诉说,是教师自身重建的重要途径。“教育叙事”就是唤醒教学记忆的一种方式。
    有一年,我到上海某区教师进修学校给教师上课,这是继续教育性质的培训,教师轮流参加,获得学分,凭此学分晋升职称。
    第一天上课,我走进教室时感觉很不好,有一些不正常举动弥漫在课堂上:一些女教师是带着毛线来的,一边织毛衣一边听课。长年所受的宽容教育,使我渐生“宅心仁厚”之情,对人总往好处想:她们可能是想把我讲的每一句话,都织进毛衣里去。
    但这种不好的感觉不会很快烟消云散,任何一位教师上课,如果台下学生集体织毛衣,都不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情。我那天终于没有忍住,说了一番发自肺腑的话:
    “教师是做什么的?是在课堂上教别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
    这是我们天天要做到的工作,但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爱学习、会学习吗?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有何脸面和资格去教学生爱学习和会学习?
    如果此时此刻,学生就坐在教室里,亲眼目睹他们的老师一边听课一边织毛衣……”
    我的话音一落,她们先后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吃惊,茫然,不屑,漠然……
    当时,我的感觉是心痛,为他们的学生心痛,为学生的未来忧心。也许多年以后,走出校门的同样是一些麻木、漠然的面孔,里面藏匿的是冷酷的灵魂。
    乌申斯基曾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根底是人格影响力。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格的具体体现。是否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也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那种对学生大谈学习,自己却不爱学习的教师,是没有教育人格的教师。
    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如果说年轻时比的是聪明,而后比的就是积累,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
    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能否实现积累,不仅取决于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取决于习惯,尤其是有无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这是许多成功教师的秘诀:在极为艰苦忙碌的教学之余,他们养成了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有了“学习自觉”。而有些不成功的教师,只会抱怨自己多么忙和累,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学习。
    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年轻时学过文学、社会学、法学等,但这些学问都逐渐从他的生命中流逝了,最终他的治学落脚到了哲学。晚年,回顾这段学术历程时,他感叹道:“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不是真学问。”那些使他激动过的学问为什么一个个地从生命中流走,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进入其生命的内核,没有成为生命所在的地方。
    在教师的学习历程中,什么是教师生命所在的地方?怎么才能让所学之物进入教师生命的内核?需要什么样的载体来安放教师的求知热情?
    这就是“教育现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
    中小学教师不可能再像大学生、研究生或高校教师那样,可以坐拥书城,在书斋和图书馆中学习,他们大量的时间是在教育教学的现场。
    对教师来说,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
    ——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我们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现场作为学习反思的对象,让这样的教学日日滋养自我?
    ——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其他教师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现场,我们又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这是教师参加的最日常性的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读书沙龙、专题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到底对我们的教学有多大的提升?
    ——各种培训、讲座现场。如何避免“听的时候很激动,听完很平静,回去很麻木,一动也不动”?
    同样置身于上述现场之中,不同教师的收获会大不相同,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现场学习能力的差异。
    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有这些能力的人会带着两种东西进入现场。
    一是钉子。我曾经陪同叶澜老师去听课。听课过程中,我的手机短信、电话不断。她马上提醒我,既然在听课现场,就要全神贯注。她听课时,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听课笔记从头记到尾,她的注意力牢牢钉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就是“专注力”。
    二是钩子。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有的钩出的是珍宝,有的钩出的则是不值一提的草芥,此谓“捕捉力”。把有价值的东西“钩”到笔
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依然不够,还要“钩”到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这叫“转化力”。即把听到的上出来,把上出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这种“转化力”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中最关键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教师学习的宗旨:为转化而学习。
    这种具有现场意识和现场自觉的学习,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为现场的学习,在现场中学习,回到现场的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15 , Processed in 0.07166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