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取法美文写佳作》已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古蓼耕夫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 流水行云意外诗
——宋·刘过《呈徐判部》 1. 角度巧转换 动感妙呈现
2. 另眼看名人 对比开掘深
3. 妙征古人语 缀成自我文
4. 情理相交融 笔触细入微
5. 象征寓新意 委婉书心曲
6. 转折出故事 悬念兴波澜
7. 主料缀辅料 凸显“这一个”
● 凌云健笔意纵横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 自然引话题 相机发议论
9. 细描连环画 对比添意趣
10. 深入看本质 譬喻明道理
11. 立论贵有“我” 阐释求鲜活
12. 解析身边事 类比启心结
13. 行笔若无处 举纲百目张
14. 抽象化具象 设喻巧演说
● 丹青难写是精神
——宋·王安石《读史》
15. 融情入景中 丹青绘神韵
16. 巧着人文彩 调和山水色
17. 层层做铺垫 点睛见哲思
18. 用心品名著 循序道体验
19. 真诚贵坦白 凸显动情点
20. 言此意在彼 虚实相结合
21. 描摹细微处 委婉吐心声
● 千古文章根肺腑
——清·郑燮《王荆公新居》
22. 心随真情动 魅从细节生
23. 摹物贵有神 妙文天然成
24. 写人贵在真 选材要典型
25. 采物之神韵 抒我之情怀
26. 浓妆未可知 淡抹亦宜人
27. 清风抚柳影 淡雅现真情
28. 尺水兴波澜 内中藏真意
● 功夫深处独心知
——宋·陆游《夜吟》
29. 构思彰个性 修辞显意趣
30. 柔情相交流 形象藏真爱
31. 质朴而情真 平淡而隽永
32. 荒诞含映射 幽默寓讽刺
33. 引题过渡巧 辨思平易诚
34. 文至曲径处 意显低回时
35. 情趣加理趣 相得而益彰
● 笔补造化天无功
——唐·李贺《高轩过》
36. 血肉应丰满 个性要鲜明
37. 法自然之景 味生命之真
38. 借修辞之功 亮语言之色
39. 情与辞交汇 物与志相融
40. 联想笔生花 形象蕴哲理
41. 诗文本一家 运用在于心
42. 俯仰有慧眼 平凡见至理
● 灵虚一点是吾师
——清·袁枚《遣兴》
43. 体悟放开去 佳境眼前来
44. 特征显个性 小处见深意
45. 感性融理性 巧用反衬法
46. 比喻增诗意 形象造意境
47. 巧妙借他物 欲扬却先抑 48. 名文巧入篇 整句传感情
49. 雪泥与鸿爪 信言不在美
● 看似寻常最奇崛
——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50.理正声不大 情深文自高
51.叙议合一璧 妙语添神采
52. 结局意料外 包袱情理中
53. 情节精挑选 人物好神采
54.发掘生活泉拓展新视角
55. 一花一世界 叠影记流光
56. 抒情巧借物 婉约更醉人
● 风行水上自成文
——宋·姜夔《送<朝天续集>归诚斋,时在金陵》
57. 瞄准微末处 记叙重波澜
58. 显处张纲目言行相呼应
59. 画面显灵动 神韵现悠长
60. 谋篇布局新 点面主题现
61.经与纬相交人与文俱现
62. 比喻显真趣 用心观寻常
63. 为文重有情 描摹情自浓
● 咫尺应须论万里
——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64. 借得自然事 演我社会理
65. 实感可胜理 温情能动人
66.抓灵动瞬间悟智慧生命
67.理性共感性彰显这一“问”
68. 细节传挚情 小处见宏旨
69. 托物以言志 意蕴而深远
70. 彩线串珍珠 珠珠显本色
写在前面的话
常听中学生诉说这样的苦恼:自己也下决心读了一些书,平时也一直坚持练笔,为什么还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呢?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读与写未能很好的结合可能是其中的一点,而且恐怕是很重要的一点。 产生这种现象,责任可能不在学生,而在我们教师身上。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或关注阅读,或关注写作,或从不同的层面着力于阅读与写作,未能很好地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桥梁。稍有书法基础的人,都知道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和书圣王羲之,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地临摹过他们中的一两本传世法帖,学习过运笔和间架方面的技法。有成就者由此走上书法之路,并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普通人写出的字也有或大或小的进步。其实,大凡艺术(诸如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是从模仿走向成熟,唱歌的模仿田震、说相声的模仿马三立、演小品的模仿赵本山……观众并不敢小觑演员,演员也不视自己的行为寒伧。因为,心中有成法,艺术最终才可能有个性。同理,从我们自己的读写经历看,很明显地,读与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它们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只扇动其中的一只,鸟是不能飞翔于高空中的。惟有把阅读与写作看做一个彼此关联的共同体,才能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达到1加1大于2的教学效果。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有论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写作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基于此,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读写联动教学实验,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读写联动,把阅读与写作联为一体,重视阅读对写作的引导作用,也重视写作对阅读的促进作用,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写作也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二者不是手段与结果的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实施中,教师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也要明白这一道理。惟其如此,阅读与写作的积极性才能被同时调动起来,阅读与写作的效益也才能最大化。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做会弱化阅读的功能,导致阅读功利化。笔者不以为然。诚然,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滋养生命、诗意人生,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就语文学习自身而言,自然也包括借鉴经典,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再者,“取法美文写佳作”,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关键在于读写联动,“导”“促”结合。在教学环节上,“师生读美文”是一种调动审美情趣的自然的阅读,一般没有功利性的提示或暗示,学生可以很自由地读,重在真正走进文本,领略文本意蕴,深味文本之妙;“师生赏美文”则有意指向艺术手法方面,带有导写的功利性,但也并不排斥学生从其他方面来品味,包括阅读美文获得认知发现人生启迪等,只是在最后归纳总结时侧重于写作艺术的层面;“学生仿美文”与“师生评仿作”虽然基本上是围绕写作手法与艺术进行的,但是对学生阅读美文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仿得成功必须读得投入,做到咬文嚼字,品出美文的真滋味,吟咏出美文的内在气韵,把握住美文的为文妙道。总之,从“读”到“赏”到“写”再到“评”的全过程看似落实于写作,实则强化了阅读,促进学生自觉地阅读,高质量地阅读,这样读与写的良性循环,就会使得中学生读写素养与能力同步提升。 也许有人还会担心这样做会失去学生的写作个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践证明不必有这种担心。我们发现,是有些学生“比葫芦画瓢”,甚至“画虎类犬”,尤其是初始阶段,但是随着阅读欣赏的深入,随着阅读欣赏经验的积累,随着阅读欣赏感悟能力的提升,加之教师的点拨引导,更多的学生不只是得美文的一招一式,更主要的是得美文之神韵,仿写自然也就仿其神,而不是仿其形,学生的作文就不是呆板的“套写”,而是张扬了自己的个性,体现了创新意识与能力。人们常说水无常形水有形,文无常法文亦有法。水的“常”就是水往低处流并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文章的立意、谋篇、表现手法等就是文章之“常”;看不到水的基本特征就认识不了水,不知道文体特征和行文技巧,就很难写出脍炙人口的佳作。当我们有了行文技法,随着个人的阅历和感知事物由肤浅逐渐走向深刻,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灵感乍现,思绪泉涌,文章就水到渠成了。近年来,我们根据教学实例整理出大量系列稿,先后刊登在《语文报》《作文报》《创新作文》《中学生》《中学生阅读》等报刊开设的“美文读赏仿”“取法美文写佳作”“赵克明作文讲堂”等栏目,配发的学生习作深受读者好评。这便是一个明证。 《取法美文写佳作》一书由语文特级教师赵克明老师策划,是在赵老师撰写的部分稿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已立项的省级课题“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组织部分课题组成员编写的。它是一本开发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课程资源的研究成果,其中凝聚着参编同仁的集体智慧。本书不但为学生提供阅读与写作的范本,而且引领师生建立读写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双赢。 为便于全书体例统一,毎组稿子由标题、导语、读美文、赏美点、写佳作、评佳处六部分组成。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样书有限(本人仅得一本),无力相赠,深以为歉。欲购请与语文出版社刘立峰编辑(100010 北京市朝阳门内南小街51号,电话13811633288)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