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取法美文写佳作》已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2 23:3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取法美文写佳作》已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古蓼耕夫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流水行云意外诗
——宋·刘过《呈徐判部》
1. 角度巧转换 动感妙呈现
2. 另眼看名人 对比开掘深
3. 妙征古人语 缀成自我文
4. 情理相交融 笔触细入微
5. 象征寓新意 委婉书心曲
6. 转折出故事 悬念兴波澜
7. 主料缀辅料 凸显“这一个”

凌云健笔意纵横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 自然引话题 相机发议论
9. 细描连环画 对比添意趣
10. 深入看本质 譬喻明道理
11. 立论贵有“我” 阐释求鲜活
12. 解析身边事 类比启心结
13. 行笔若无处 举纲百目张
14. 抽象化具象 设喻巧演说

丹青难写是精神
    ——宋·王安石《读史》
15. 融情入景中 丹青绘神韵
16. 巧着人文彩 调和山水色
17. 层层做铺垫 点睛见哲思
18. 用心品名著 循序道体验
19. 真诚贵坦白 凸显动情点
20. 言此意在彼 虚实相结合
21. 描摹细微处 委婉吐心声

千古文章根肺腑
    ——清·郑燮《王荆公新居》
22. 心随真情动 魅从细节生
23. 摹物贵有神 妙文天然成
24. 写人贵在真 选材要典型
25. 采物之神韵 抒我之情怀
26. 浓妆未可知 淡抹亦宜人
27. 清风抚柳影 淡雅现真情
28. 尺水兴波澜 内中藏真意

功夫深处独心知
    ——宋·陆游《夜吟》
29. 构思彰个性 修辞显意趣
30. 柔情相交流 形象藏真爱
31. 质朴而情真 平淡而隽永
32. 荒诞含映射 幽默寓讽刺
33. 引题过渡巧 辨思平易诚
34. 文至曲径处 意显低回时
35. 情趣加理趣 相得而益彰

笔补造化天无功
    ——唐·李贺《高轩过》
36. 血肉应丰满 个性要鲜明
37. 法自然之景 味生命之真
38. 借修辞之功 亮语言之色
39. 情与辞交汇 物与志相融
40. 联想笔生花 形象蕴哲理
41. 诗文本一家 运用在于心
42. 俯仰有慧眼 平凡见至理

灵虚一点是吾师
    ——清·袁枚《遣兴》
43. 体悟放开去 佳境眼前来
44. 特征显个性 小处见深意
45. 感性融理性 巧用反衬法
46. 比喻增诗意 形象造意境
47. 巧妙借他物 欲扬却先抑 48. 名文巧入篇 整句传感情
49. 雪泥与鸿爪 信言不在美

● 看似寻常最奇崛
    ——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50.理正声不大  情深文自高
51.叙议合一璧  妙语添神采
52. 结局意料外 包袱情理中
53. 情节精挑选 人物好神采
54.发掘生活泉拓展新视角
55. 一花一世界 叠影记流光
56. 抒情巧借物 婉约更醉人

风行水上自成文
    ——宋·姜夔《送<朝天续集>归诚斋,时在金陵》
57. 瞄准微末处 记叙重波澜
58. 显处张纲目言行相呼应
59. 画面显灵动 神韵现悠长
60. 谋篇布局新 点面主题现
61.经与纬相交人与文俱现
62. 比喻显真趣 用心观寻常
63. 为文重有情 描摹情自浓

咫尺应须论万里
    ——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64. 借得自然事 演我社会理
65. 实感可胜理 温情能动人
66.抓灵动瞬间悟智慧生命
67.理性共感性彰显这一“问”
68. 细节传挚情 小处见宏旨
69. 托物以言志 意蕴而深远
70. 彩线串珍珠 珠珠显本色


     写在前面的话

常听中学生诉说这样的苦恼:自己也下决心读了一些书,平时也一直坚持练笔,为什么还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呢?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读与写未能很好的结合可能是其中的一点,而且恐怕是很重要的一点。
产生这种现象,责任可能不在学生,而在我们教师身上。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或关注阅读,或关注写作,或从不同的层面着力于阅读与写作,未能很好地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桥梁。稍有书法基础的人,都知道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和书圣王羲之,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地临摹过他们中的一两本传世法帖,学习过运笔和间架方面的技法。有成就者由此走上书法之路,并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普通人写出的字也有或大或小的进步。其实,大凡艺术(诸如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是从模仿走向成熟,唱歌的模仿田震、说相声的模仿马三立、演小品的模仿赵本山……观众并不敢小觑演员,演员也不视自己的行为寒伧。因为,心中有成法,艺术最终才可能有个性。同理,从我们自己的读写经历看,很明显地,读与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它们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只扇动其中的一只,鸟是不能飞翔于高空中的。惟有把阅读与写作看做一个彼此关联的共同体,才能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达到1加1大于2的教学效果。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有论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写作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基于此,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读写联动教学实验,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读写联动,把阅读与写作联为一体,重视阅读对写作的引导作用,也重视写作对阅读的促进作用,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写作也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二者不是手段与结果的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实施中,教师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也要明白这一道理。惟其如此,阅读与写作的积极性才能被同时调动起来,阅读与写作的效益也才能最大化。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做会弱化阅读的功能,导致阅读功利化。笔者不以为然。诚然,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滋养生命、诗意人生,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就语文学习自身而言,自然也包括借鉴经典,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再者,“取法美文写佳作”,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关键在于读写联动,“导”“促”结合。在教学环节上,“师生读美文”是一种调动审美情趣的自然的阅读,一般没有功利性的提示或暗示,学生可以很自由地读,重在真正走进文本,领略文本意蕴,深味文本之妙;“师生赏美文”则有意指向艺术手法方面,带有导写的功利性,但也并不排斥学生从其他方面来品味,包括阅读美文获得认知发现人生启迪等,只是在最后归纳总结时侧重于写作艺术的层面;“学生仿美文”与“师生评仿作”虽然基本上是围绕写作手法与艺术进行的,但是对学生阅读美文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仿得成功必须读得投入,做到咬文嚼字,品出美文的真滋味,吟咏出美文的内在气韵,把握住美文的为文妙道。总之,从“读”到“赏”到“写”再到“评”的全过程看似落实于写作,实则强化了阅读,促进学生自觉地阅读,高质量地阅读,这样读与写的良性循环,就会使得中学生读写素养与能力同步提升。
也许有人还会担心这样做会失去学生的写作个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践证明不必有这种担心。我们发现,是有些学生“比葫芦画瓢”,甚至“画虎类犬”,尤其是初始阶段,但是随着阅读欣赏的深入,随着阅读欣赏经验的积累,随着阅读欣赏感悟能力的提升,加之教师的点拨引导,更多的学生不只是得美文的一招一式,更主要的是得美文之神韵,仿写自然也就仿其神,而不是仿其形,学生的作文就不是呆板的“套写”,而是张扬了自己的个性,体现了创新意识与能力。人们常说水无常形水有形,文无常法文亦有法。水的“常”就是水往低处流并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文章的立意、谋篇、表现手法等就是文章之“常”;看不到水的基本特征就认识不了水,不知道文体特征和行文技巧,就很难写出脍炙人口的佳作。当我们有了行文技法,随着个人的阅历和感知事物由肤浅逐渐走向深刻,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灵感乍现,思绪泉涌,文章就水到渠成了。近年来,我们根据教学实例整理出大量系列稿,先后刊登在《语文报》《作文报》《创新作文》《中学生》《中学生阅读》等报刊开设的“美文读赏仿”“取法美文写佳作”“赵克明作文讲堂”等栏目,配发的学生习作深受读者好评。这便是一个明证。
《取法美文写佳作》一书由语文特级教师赵克明老师策划,是在赵老师撰写的部分稿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已立项的省级课题“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组织部分课题组成员编写的。它是一本开发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课程资源的研究成果,其中凝聚着参编同仁的集体智慧。本书不但为学生提供阅读与写作的范本,而且引领师生建立读写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双赢。
为便于全书体例统一,毎组稿子由标题、导语、读美文、赏美点、写佳作、评佳处六部分组成。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样书有限(本人仅得一本),无力相赠,深以为歉。欲购请与语文出版社刘立峰编辑(100010 北京市朝阳门内南小街51号,电话13811633288)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6:27 , Processed in 0.1495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