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私人编篡的《昌平州志》由官方出版 文/客到此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4 16:4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昌平州志》——北京历史文物志

崔学履是明嘉靖初期、隆庆中期年间人,其生卒年在各种资料中均不详。为京北昌平州(现昌平区)东翠华山下的崔村人。由他独立完成的《昌平州志》,是最早的一部昌平区的地方志。
崔学履因聪明好学,饱读诗书,能文善诗,所以他也被列为诗人中。如他写有凤凰岭龙泉寺的《龙泉喷玉》诗,当时龙泉寺地区归昌平州管辖。诗云:“龙泉喷寒玉,汩汩无停时。道人对澄车澈,游子扬清冷”。所以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考中举人,嘉靖二十九年考中进士。以后几经升迁,官拜尚宝司少卿。尚宝司设在紫禁城内,是专管朝廷玺、印的重要机构。由于尚宝司的官员最接近皇帝,所以其官员以儒臣官员或其子弟担任。崔学履就任司宝少卿,也就是说是尚宝司的二把手。

在明代,因皇陵在昌平的天寿山,特别是在嘉靖年间,崇信道教达到走火入魔的嘉靖皇帝,不但大修自己的陵墓,也整修其他的祖陵,并广植松柏。因工程浩大,他经常率文武百官到明陵来视察。
这样,昌平的知州就要来侍从。而多有朝官讯问昌平的文献资料,但是没有,有时很是尴尬难堪。所以在嘉靖四十三年九月,新上任的昌平知州曹光祖就想编写昌平州志。
但曹光祖是陕西临潼人,对昌平的史地尚不清楚。他知道崔学履知识渊博,并多有诗作,又是昌平州人,就请崔学履编写昌平州志。因崔学履对自己的家乡十分热爱,这也正符合他的心愿,就毅然接受了这个请求。
曹光祖还给崔学履带来一些有关昌平州的资料。但也只是编志内容的十之一二。正在二人讨论编写的过程中,正直的曹光祖得罪了朝内的奸臣。在明朝,昌平的知州不好做,因皇帝和大臣们经常来皇陵,来一次也可以说对昌平知州是一次危难。而曹光祖是一个正直的清官,又是新上任,没有大量的钱财供奉贿赂来陵大臣,这样被革职罢官。崔学履就只好自己一人编写。
从嘉靖四十四年春起,崔学履“考索群籍,访求故实”,凡和昌平州有关的资料,不怕繁多,备载无遗。并按照地方志的要求,分门别类的记述。为了编写《昌平州志》,崔学履几乎跑遍了昌平州的名胜古迹、山水村落。写作的艰难可想而知。

崔学履也是一个正直的清官,他深知百姓疾苦。所到之处对于破格招待则于拒绝,所求之事是希地方提供史地资料。同年秋天完成初稿后,崔学履特请翰林院国史编修官著名文人孙铤帮助修改。在孙铤的帮助下,崔学履又经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编纂出昌平区的第一部地方志书《昌平州志》。孙铤为之作序。现任的昌平知州张廷弼出资付印。在隆庆二年(1568年)《昌平州志》发行天下。
出书后,崔学履冒着官场倾压的危险,亲自带书到陕西临潼,曹光祖见书后,回想起是由自己发起编写的《昌平州志》,现终于出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为书籍作贡献,真是悲喜交加,感慨万千。

隆庆《昌平州志》共四册,八卷,十二个分志,一百六十个题目,约十万余字,内容十分丰富。
由于崔学履任尚宝司少卿特殊身份,结识了很多史志专家,阅览到很多史地书籍,使《昌平州志》的编写达到当时地方志书籍的最高水平。
而崔学履又是诗人,故州志的文字很优美。
《昌平州志》的问世,使欲知一州(昌平)自然、社会古今状况者,“开卷尽在目中,比入境则历历在目,不烦访问而具得其实”。崔学履的《昌平州志》结束了昌平无志的历史。也使以后在编写有关昌平史志方面的书籍有了参考资料。如以后明末清初顾炎武编写的《昌平山水记》、清光绪年间麻兆庆编写的《昌平外志》,以及由官方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等昌平史地的内容,大多都是参考了崔学履的《昌平州志》。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6:47:19 | 只看该作者
《全粤诗》将出版发行 相当于4部《全唐诗》号称建国以来广东最大规模的单个社科项目的《全粤诗》经过十余年、几代学人的努力,目前先秦至明代各卷已经编纂完成。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粤诗》研讨会上获悉,目前该部巨著的前8卷已经出版,其余18册将在明年出齐。另有附录《粤诗人汇传》4册,亦已进入出版环节。

  《全粤诗》先秦至明代共804卷,收录诗家2500多人,诗作6万多首,估计出齐后共25000页,版面字数逾1500万,已经超过了《全唐诗》的数量。主编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正透露,目前清代部分的编纂也已经开始,并已完成了多部重要别集的标点工作。由于广东在清代至民国期间在国内文坛和思想界的领先地位,这段时期广东诗歌蔚为大观,数量初步估算超过10万首,是之前所有时期诗歌总数的两倍之多,预计将超过3000万字。此外,由香港中文大学负责编纂的民国部分,也在加紧推进当中。

  “七全一海”中唯一的地方性总集

  陈永正告诉记者,1981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37号档《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1983年9月,教育部设立“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委会”)。1984年9月,中山大学古文献所由著名学者王季思先生牵头成立,先后出版了《岭南文学史》、《岭南书法史》等重要著作,标点了多种粤人著述。在长期的整理工作中,陈永正萌生了编纂《全粤诗》的念头。他透露,目前尚存的粤诗别集有3000种以上,但不少仅存稿本、钞本,即使刊刻传世的也有不少仅存孤本。而绝大部分,既没有被地区性诗歌总集所收录,也没有为《全唐诗》、《全宋诗》一类的全国性断代诗歌总集所收录。随着时间流逝,不少有价值的粤人诗作正面临损毁流失的危险。

  陈永正表示,《全粤诗》的立项成功,主要是因为岭南诗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艺术风格上来说,岭南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雄直”,雄迈自然,明清之后广东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诗歌重镇,大家频出;从内容上来说,广东不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点,而且在从明末到民国的几个世纪当中,成为中国开启国门的最先知先觉者,是中国近代时代的开启之地,广东的诗人们成为历史变革最直接的观察和记录者;从文化角度而言,广东历史上素来是“移民”省份,各省文化交融,海陆文化交汇,为其他地区所不具备。

  粤诗可上溯3000年历代诗家迭出

  《全粤诗》副主编、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杨权指出,由于开发较晚的缘故,岭南给人留下了“文教不昌”的印象。其实粤诗创作源远流长。史载周武王时越人曾入贡,陈诗观乐而归,其实的“越”,也包括“南越”(即“南粤”),可知在三千余年前,岭南地区已有诗歌作品出现。除了广受关注的文人诗作,岭南地区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还曾产生过许多特色鲜明的民间歌谣。这些粤诗作品,蕴含着数千年以来的历史积淀,是岭南地区的文化宝藏,对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风俗情况有独特的价值。对岭南地区的社会变革与民众生活情状,亦有真切的反映。

  杨权指出,历史上对广东地区的诗歌一直缺乏全面整理,历代已经编纂的诗集,规模多不大,最小的只有数卷,不少只有十数卷,最大的《粤东诗海》只有106卷,所收诗人不外1055家(选集),总字数只有一百多万。显而易见,它们远未谈得上已展示历代粤诗的全貌。

  不仅“最全”而且坚持编纂最精

  名为《全粤诗》,自然以“全”和“粤”为特色。所谓“全”,就是不分时代、作者、题材、体裁、水平、篇幅,只要符合《凡例》要求的作品,便一律收编入集;所谓“粤”,就是其作者全为旧称“东粤”的人士。杨权指出,《全粤诗》的编纂很注意各种版本的采集利用,因此不仅所收诗最为齐全,而且往往最为精准。例如新会陈献章(白沙先生)诗,以清康熙四十九年何九畴刻《白沙子全集》为底本,参校了明弘治九年吴廷举刻《白沙先生诗近稿》、明万历元年何子明刻《白沙先生全集》,明万历九年何上新刻《白沙子全集》九卷本、清顺治十二年黄之正刻本。且从《陈献章诗文补遗》、《石斋八月稿》等总别集,《颂斋书画小记》、《广东书画征献录》、《广东历代书法图录》、《书法图史》、《鹤山诗词四百首》诸书,及《嘉靖广东通志》等13种方志中,辑出了不少集外诗,所收诗作比内容素称齐全的孙通海点校本《陈献章集》多56首。

  此外,收入卷四八三的区大伦诗,是以中山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所藏清初所刻的善本《区罗阳集》为底本整理出来的。收入卷五六九的东莞王猷诗向无刻本,是以在其族内流传的钞本《壮其遗集》为底本整理的。此书在被影收入《东莞丛书》之前,亦为海内孤本。收入《全粤诗》卷二五四的兴宁张天赋的诗作,是以兴宁图书馆藏明嘉靖本《叶冈诗集》为底本整理的。

  编辑过程中艰难程度难以想象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指出,《全粤诗》的编纂出版,足以击破所谓“广东无文”的看法,证明“沙漠下面是有石油的”。不过陈永正坦言,为了让“石油”喷涌而出,编纂过程中的艰辛,为外人难以想象。

  陈永正说,数千万字的鸿篇巨制,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古代典籍,仅标点一项,便是宏大的工程,“除了比较规律,数字一读的绝句、律诗等,古风、乐府的短句并无特别规律可循。此外很多诗有序,序属文。”他表示编纂中不少年轻的点校者由于不熟悉古代音韵、古代诗歌的语言习惯以及繁体、简体和正体、异体字的区别,因此交来的整理稿错误率很高

  此外搜集资料也是一大难题。虽然《全粤诗》所使用到的诗文别集,绝大多数可以在广东找到,但也有相当部分收藏在外地的图书馆,甚至流散海外各地。例如明何其伟的《鷇音集》,明区越的《区西屏集》(嘉靖四十四年刻本)收藏在香港大学图书馆;明祁顺的《巽川祁先生文集》(嘉靖三十六年刻本)、明邝元乐的《五岭山人文集》(清秘阁朱丝栏抄本)、明韩日缵的《韩文恪公诗集》(崇祯刻本)等收藏在台湾“中央图书馆”;明张萱的《归兴诗》(明刻本)、明伍瑞隆的《临云集》(天启四年刻本)等等,收藏于日本内阁文库;有的收藏在私人藏书家中,尤其是未付刻的手稿本和族谱、家乘所附的先人遗诗,多收藏于诗人的子孙后代或藏书家手中。而大陆的公共图书馆利用线装古籍,基本上都要收费,标准根据珍贵程度,由数元到数十元“一拍”不等。为了省钱,不少篇幅较少的诗集编纂人员宁可手抄。但这又出现了“准确性”的问题。

  花费如此精力来编纂如此宏大文化典籍,意义何在?陈永正表示,从某些角度而言,诗歌堪称一个时代最直观的记录,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层面,是研究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不可或缺的资料,“研究广东历史就不能不研究广东诗歌,研究中国历史,也不应该少了粤诗”。

  不过陈永正也表示,《全粤诗》的要做到真“全”几乎不可能。即使在编纂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也不断发现未收录的诗歌。之后将视合适时机再出版补遗。

时间: 2009-12-0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卜松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57 , Processed in 0.0792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