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过分的“虚化”害了我们的语文[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 13:1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过分的“虚化”害了我们的语文
现在我们总是说我们的孩子的语文水平很低,对语文的兴趣不浓,错别字成堆,语句不痛,思维不严密。听到这些,我们语文老师弄得抬不起头来,好像我们一个个都变成了误人子弟的罪魁祸首,语文是帮凶一样;有的人甚至恨不得“铲平语文而后快”。其实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是尽心尽力,只是事与愿违。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语文到底怎么啦?
深究其中,我心里总是有个疑问,那就是我总觉得“语文过分的追求虚化”,而这害了我们的语文。
我们经常讽刺某某人说他怎么“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其实我们的语文有时就是这样的。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教者和学者无所适从。也许我的看法很片面,但我还是在这里要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印证一下我的“胡说八道”。
一是语文的“本质不定化”。教语文首先我们就要问“语文到底是什么”,有人也许会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是事实上就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先前听说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说过,素质教育的解释就有60多种。现在看我们对语文的解释也是如此。王力先生解释“语文”是把“语”和“文”分开来解释的,“语”是“语言”,“文”是“文章”;一个时期以此为准,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说“语文是生活”,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语文;又有人提出什么“语文有两化,有小语文化和大语文化”等。至于“语文的本色是什么”,长期以来是“工具性、人文性、、社会性”等多种观点交织在一起,谁也说服不了谁,当然追求学术的争论是好事,但是一门学科如果长期没有一个固定的解说,明确的界定,教者只能做墙头草,学生自然是摇摆不定的,何谈语文教育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呢?而且语文这种“虚化的争论”还没有停止的迹象,现在我们国家制定的新课程应该是一个很固定的明确的界定,但是总是有许多争论之声不绝于耳,实在是令人担心。
二是语文的“文无定法之说”。语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篇章来组成的,我们的老师教我们的学生学那么多的篇章,按道理是应该能够学到很多的方法和内容,也完全能和数学做了“例题” (有人说语文的文本就是一个一个的例子)一样会解决很多题目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学了那么多的文章后还是一无所获,理由是语文 “文无定法”,也就是没有固定的方法,学的都是没有用的。你看我们学鲁迅的文章学会什么呢?没有定法。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语文对每一个例子(篇章)都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比如学《故乡》就规定学它的开头景物描写和中间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有了这么一个定法的要求,我想我们的老师就“有法可依”了,肯定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学完后有所得,可惜我们除了抱怨“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之外,别无所获,唯一获得的是远离鲁迅,不学鲁迅了。
三是学语文的“方法空洞论”。我们语文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当有人问语文怎么可以学好时,答案自然是“多读、多写、多积累”,此话实是不错;但是我们从来就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读什么,写什么,积累什么。古人能够出口成章,就是因为要“读万卷书”(明确的数量),“熟读唐诗三百首”(读什么),“儒家是经典”(写什么)。反观我们,我们的语文研究者除了给了我们一个“三千常用字表”之外,什么都是“虚”的;我们还不难发现,有很多学校只要给学生规定很具体的读、写、积累的内容,语文素养都很高,而我们语文界没有一个人能够告诉我们的学生应该读的具体内容,写的内容以及积累的内容。很难说英语考试之所以能够那样风靡,很难说不是因为英语有明确的要求,你看英语几级考试中首先要有具体的词汇量的要求然后是句的要求,可是我们语文呢?一个没有具体内涵的方法只能是纸上谈兵。
四是语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论”。有人总是夸耀我们的语文高深莫测,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人人心中可以想象,但就是写不出来。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什么样的境界用语言写不出来呢?如果没写出来你又何从得知的,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有人已经写出来了”。我们学语文不能故作高深,我们的老师也不是什么高僧,不能什么都要求我们的学生去领悟。至于很多评论家们说我们的语文的很多文章是如何如何高妙,在一定意义上有夸大成分,我们学语文就不能这样,应该追求“知其然”,还要追求“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语文才是可以学的,这样的境界才是可以教的,否则语文只能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
当然我们的语文还有很多的理论和说法,我不是指责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我们只是想说,作为一门很具体的学科,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方法、规定的内容、清晰的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指,学有所乐,过分的虚化只能让我们远离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4:44 , Processed in 0.0879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