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11:4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陂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文学性作品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开题论证会在天河中学举行
      2010年5月20日下午,黄陂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性作品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策略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天我校举行。区教科室陈长义主任率专家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专家组由教科室主任陈长义、副主任胡昌奉、中语会会长李建国、副会长区资助中心翁胜华主任组成。天河街教办辅导员叶盛汉、张春华,天河中学领导、课题组成员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区教科室副主任胡昌奉主持,会上先听取了课题组执行负责人彭正军老师代表课题组作了开题汇报,然后进行了讨论交流。李建国会长从语感训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了诠释,副会长翁胜华从选题对语文教育界的现实意义做了点评,教科室主任陈长义、副主任胡昌奉对课题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对课题组提出了要求,随后进行了多边交流,最后专家组形成一致论证意见:该课题具有现实意义,实施方案完整较规范,望进一步修改方案、细化内容和步骤,准许开题研究。
会议结束时,教办叶盛汉辅导员和天河中学教科室主任叶育红分别代表单位相区领导专家组表示感谢,努力按上级要求将课题做实做好。
                  (撰稿    天河中学   彭正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
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中学 胡俊玲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人: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④引导学生深人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充分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2.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安排】 一课时
1.认真预习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
2.熟读课文,揣摩精彩的字、词、句、段,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联系实际,谈谈体验或启示。
【过程实录】
一、 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件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
1: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爬树玩,可我爬上树后却不敢下来,我当时非常害怕,怕摔下来,吓得哭起来。
师:那后来呢?
1:后来我爸爸来了,他把我从树上抱下来了。
师:还是爸爸好呀!总能在我们无助的时候伸出那双温暖的大手。
2:那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到田间玩耍,其中有一个人的脚踩到水沟里去了,他马上尖叫起来,我们看他的脚,上面有咬过的痕迹,我们怀疑是蛇,都不知如何是好,赶紧回家问大人,大人看了之后说是水蛇咬的,不要紧。
师:大家谈得好极了,谈出了自己的真切体验。看来啊,亲身经历的害怕的事的确令人难以忘记,也许这种体验会让我们铭记一辈子。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一位8岁少年是如何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二、走进文本   
师:首先请同学们各自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大声朗读)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同桌之间先说说吧!
(学生间相互说)
1:我和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其他小朋友爬得很快,我爬到半山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1:48:57 | 只看该作者
《听潮》教学案例

                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中学  彭正军

        邮箱 pengzhengjun@126.com


《听潮》课堂实录

师:大海,多少位文人墨客赞颂过大海:赞颂他浩瀚无垠,包容万千;赞颂他巨浪滔天,势不可挡;赞颂她深邃神秘, 令人神往。。。。。。 不同的人可能对大海的感悟也不相同。当你走近大海时, 你能从她那喃喃细语中体会到什么?或从汹涌咆哮声中感受到什么呢?著名作家鲁彦在浏览普陀山景时,“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近大海,一起来《听潮〉〉。(板书课题)请大家将书翻到第51面,现在老师将课文朗诵一遍,听后想一想,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师深情朗诵课文)
生:本文讲了作者和妻子来到普陀旅游区海边一个寺庙听潮涨潮落的经历。
师:概括很准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非常清楚。特别是“经历”一词用得很 好,概括性很强。
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本文的思路?请大家迅速看看全文。
(生茫然)
师:本文大部分内容在写什么?
生:(齐答)写听潮。
师:那这部分内容的起止在什么地方?
生:第5自然段至第21自然段。
师:那其余的段落写什么内容呢?
生: 1至第4自然段写作者与妻子住在寺庙,最后一段写作者听潮后的感受。
师:那我们可以简单概括成:入住——听潮——感受(板书)看来我们先抓住主要内容,再归纳次要内容,也不失为一种理清文章思路的好办法。 请大家默读“听潮”部分,想一想,作者又按什么顺序写的?请说说依据,注意找出文中的标志性语言。
1:我认为先写海睡熟,再写海苏醒,最后写海愤怒,因为文中有标志性的语言 “海睡熟了”“海自己醒了”“ 海终于愤怒了”。
2:我认为是按落潮、涨潮、高潮顺序,因为开始时大海一片寂静,后来激起了波浪,接着咆哮起来。
师:都说得有理有据,作者描绘的三幅画面: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实际就是落潮、涨潮、高潮时的情景。 (板书: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 请大家将这三幅图的起始段落标出来。
师:但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说落潮、涨潮、高潮而用“海睡熟了”“海自己醒了”“ 海终于愤怒了”呢?
1:这是把海当人来写,也就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更深动, 更形象。
2:我认为还可以表现作者对海潮的喜爱之情。
师:看来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让描绘的内容富有美感,还富有感情色彩,我们也可以学一学。这富有美感的文字如果让你来朗读,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我认为声音应越来越高,因为落潮、涨潮、高潮的声音越来越大。
师:朗读时除了要注意音量外,还应注意什么? 
生:我认为还应注意语速、语调。
师:你考虑得很全面。描写这三幅画面的内容分别应怎么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1:海睡图应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因为落潮时海像诗人一样“沉吟”,又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漂在水上。很轻柔,很低沉。
师:你读读看。(生读)大家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比较好,将还未涨潮时海宁静、轻柔的特点读出来了,只是第8自然段应读得越来越慢,越来越轻,读出层次感来。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些。
生:读像落花漂在水上”要比像微风拂过琴弦”轻。因为“像落花漂在水上”的声音要比“微风拂过琴弦”还要低一些。
师:你分析得很好。说明你在用心倾听别人的朗读,这一段你读读看。
(生读)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1:49:33 | 只看该作者
授以方法,提高语言的感知力


------------《明湖居听书》教学案例

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中学  彭正军

前言
   音乐传神描写是本文的精彩之笔。笔者删除一切旁枝,本课时不讲通感夸张,不讲烘托渲染,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拟用一课时完成三项任务:分析文章结构抓住重点,赏析演唱描写,归纳写生方法学习描写音乐。以音乐导入课文,以分析音乐描写方法为课堂主体,以欣赏品评音乐结束本课教学。本课试图在文学与音乐之间寻找交接点,并力求藉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明湖居听节选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喝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象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削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到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之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为的是。正在缭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
一、             欣赏音乐美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大家想听歌吗?
生(齐答):想!
师: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李娜唱的名歌《青藏高原》。
(师用多媒体播放此歌)
师:李琼的歌声有何特点?
1:声音高亢。
2:感觉充满激情,声音悠扬。
3:有时高,有时低,富于变化。
师:大家说得比较好!李娜用他那响亮的嗓音,让歌声高亢而悠长,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现在,请随我坐上去济南的飞机到大明湖去听听艺人王小玉的梨花大鼓。
     (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让我们空书“鹗”的写法。(师生空书此字)
二、       赏析艺术美。
1、赏美声
师:请同学们游览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
(学生迅速浏览,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已经进行预习,所以很快便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师的弹琴,一位名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的表演。重点是写白妞。
师:请大家找出王小玉说书的段落。
生:7----8段。
师:王小玉演唱的声音有变化吗?划出有关词句。
(师真情范读7---8段。)
生:初不甚大-----节节高起------陡然一落------忽又扬起
生(补充):初不甚大-----越喝越高----节节高起------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寂
(师用多媒体出示板书版画)
师:概括得很好,请坐。作者写出了声音的变化,高低起伏,富于变化。
(另指定一学生。)在这些环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请划下来再按文章列举。
1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②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2忽又扬起,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师:读给同座听,说说此句(此词)写出王小玉声音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看出这个特点的?
1:我觉得“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一句特别生动。 它体现了声音不甚大时,让人伏贴、畅快的感觉。我想他的声音一定悦耳?
师:能不能结合词句解释一下怎么“悦耳”。
1:“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说明声音平滑、舒展。“毛孔像吃了人参果”说明声音甜美。
2:“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说明声音穿透力。你看都已进入“毛孔”了。
师:说得真好!你用了“穿透力”,从哪儿学的?
2:我从电视中评委们评歌手时听说的。
师:(赞赏地)你真是个有心人,看电视也注意学语言。这里音乐让人“三万六千个毛孔,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你在生活中有过这种感受吗?
2:有过!夏天我很热时,突然走进空调房有这种类似的感受。那感觉真爽!(众笑)
师:看样子生活体验也能帮我们解读文本。如果读好此句,要注意什么?
3:要读出伏贴、畅快的感觉。“无一处”、“无一个”读重音。
(女生齐读)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1:51:23 | 只看该作者

《我爱这土地》教学案例

                                    
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中学    彭正军      

教材分析:本诗形式简结,寓意深厚,情深意长,十分具有教育意义。诗人运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理解这组意象才能解开作者情感的闸门。诗人饱含浓情书写抗战现实,情感丰富深切,且不端强化自己的情感,此抒情方式是解读的落脚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学习现代诗的朗读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朗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比较揣摩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得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朗读的重音处理,理解诗中意象,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内涵。
教学实录
一、聆听歌曲,引入课题
师:大家上了一上午的课很累了吧!那我们听一段歌曲放松一下。
生齐答:好。
(师播放《七子之歌》)
师:这是一首什么歌曲?
生:这是纪念澳门回归的《七子之歌》。
师:今天是澳门回归十周年的纪念日,澳门曾被敌人掠去,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因澳门、香港、台湾、广州……被列强掠夺而创作《七子之歌》,七个地方象征七个孩子离开了祖国母亲。孩子是离不开母亲的,国土沦丧成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痛。无独有偶,著名爱国诗人艾青也创作了一首诗来表达心中感情------------《我爱( )土地》。(板书课题,漏掉“这”字。)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生:老师,您写漏了“这”。
师:谢谢你的提醒,你真是个有心人。想想看,用“这”与不用“这”有什么区别?
生:“我爱土地”表示作者只爱土地,不爱其他事物,而“我爱这土地”则表示作者爱这特定的土地。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么你能说说这“特定的土地”指的是什么地方的土地?
生:中国的土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41 , Processed in 0.4792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