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季海谈艺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1 18:5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季海谈艺录(上)


朱季海是章太炎最小的弟子,朱先生以96龄遐寿仙逝后,他的忘年交、苏州民间学人朱树先生,为南方周末整理了他从1982年起记录的朱季海谈话录残稿两万多字,这是首次公之于众。内中涉及对中外学界先贤的臧否,本报刊登时保留原貌,以存真意。——编者
  前记
  2011年12月21日,农历冬至夜,朱季海先生病逝于苏州。
  1949年后,他辞去教职,闭门绝户,专心从事著述,有《楚辞解故》、《石涛画论》等行世。
  王元化1997年对笔者说:“朱季海是章太炎先生最小而最有才气的弟子,如今活着的大学者中只有两个人我最敬佩,一个是季羡林先生,另一个就是朱季海先生。”
  朱 季海在“文革”中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因为他是“三无人员”(无单位、无职业、无工作),但他突然失去了生活来源,过去靠稿酬生活,一夜之间文艺出版单位 停业,稿费被取消。他寄放在好友家中的数千册图书资料被红卫兵抄走,其中有一批他视之为身家性命的珍贵宋版图书和绝版外文书,例如德文第一版的席勒文集, 连德国国家图书馆也只有一套。许多年后,他和友人谈起这件往事仍痛苦不堪。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举,像朱先生这样国宝级的硕学鸿儒是大学 和研究机构争抢的对象,最后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慧眼识英雄,以优越的条件礼聘朱先生:一、月薪260元,不包括津贴、车马费。二、每周上三次课,每次 为45分钟。三、可以不参加一般非学术会议与活动。朱对第一条没有意见,对第二条大有意见,他既然是给专家、教授上课,那么这种课就重在精而不在多,在质 而不在量,用不着像学生那样一定要45分钟地灌知识,半个小时授课时间足够了。例如国际学术会议,大师巨匠、硕学鸿才级的学者半小时的论文、演讲,有多少 精彩的见解,足够与会者受用。对第三条他特别反感,明白提出,除了重要的学术会议,他不参加任何会议和活动,而且当天讲课结束他要回苏州老家。他的苛求跟 校方的条件相去甚远,使这件优越的差使告吹。他也因此和家里的矛盾发展到分灶而食、视同陌路的地步。
  从1982年起,笔者利用节假日跟朱先 生往来。笔者每每一早赶到拙政园和朱先生喝茶交谈,有时聆听先生解答前来讨教的学者所提出的问题。时近中午笔者便将朱先生请到家里共进午餐,饭后朱先生习 惯在后园打盹,之后继续在厢房里交谈。话题不受束缚与限制。一年之久业已记了厚厚的一本。
  令人痛惜的是,1989年笔者的一幢百年老宅包括宅中的明清瓷器、字画藏书被付之一炬,成为江苏民房火灾史上的重大事件。《朱季海谈艺录》文稿亦难逃祝融之灾,仅剩下断简残篇。


  我写宋诗的书比钱锺书好,却出版不了
  1982年5月9日 周日 拙政园茶室
  这次我没有条件去北京参观韩默藏画展,是最大的遗憾。要知道开这样的展览会是三十年来第一次,以后很难有机会看到这异常名贵的原作了。韩默作为一个私人收藏家,至少做了三件好事:一、把当时失散在俄国的一些欧洲名画搜集起来,使它们不至于湮没与损坏;二、让美国人能欣赏到这些原作;三、让我们中国人也能看到这些宝藏。当然真正能懂得、欣赏这些作品的人寥寥无几,但是,我就能看出它的真价值。比如,上次在上海开的法国19世纪画展,这些原作当然也是很了不起的,我看了以后就能讲出每一幅作品的真谛,使我了解了我从来没有去过的法国,那里的习俗、文化、生活等等。韩默就是个有眼光的实业家,而不是一般的亿万富翁,他做了一件有益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好事。他的藏画中最名贵的一幅作品是伦勃朗的油画(《朱诺》),可是上次我在法国画展上却没有看到他的原作,这是极为可惜的。韩默的113幅藏画价值连城,伦勃朗的那幅,即使出1000万美元也不卖。绝大多数人去参观,都不能看出它们的艺术价值,它好,好在什么地方呢?现在我只好看画展的说明书。搞艺术的人是应该去看看……
  罗曼·罗兰的三传记中的《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我看了,极好。就他的《贝多芬传》我没有看到。不谈《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样的巨著,即便是他的三本传记这样的小册子,我们也写不出。罗曼·罗兰的音乐造诣是极高的,他对音乐有独到的研究,比托尔斯泰的音乐修养高得多。当然,他对托尔斯泰是崇敬的,但这并不妨害其批评托尔斯泰的无知和妄自尊大。
  国人总是这样“一窝蜂”、赶时髦。音乐爱好者还能原谅,问题是那些专家、学者,一说柴可夫斯基,便一窝蜂地演奏、叫好他的《天鹅湖》,仿佛他只有一部《天鹅湖》,这是无知和媚俗。其实他有许多出色的音乐作品,例如《悲怆交响曲》,你应该好好听听表现艺术家晚年内心悒郁、与灵魂搏斗的华章。天才艺术家无不是这样的。俄国大音乐家就出了个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挨不上边;至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强力集团”的音乐,则像现在的进行曲味道,说得不好听就是造反派的大轰大叫。
  (我说起国外的华裔知识分子,在自然科学上出成绩多,在社会科学上,特别是文化艺术上出成绩少的原因,大约是搞文学艺术尤其离不开根——故土的缘故吧?例如屠格涅夫后来侨居法国就写不出什么作品来。)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有些影响,但不尽然。例如你说的屠格涅夫,如果他没有到过法国,他怎么能写出《烟》这部长篇小说呢?这部书写得好极了。丢开它的内容不谈,就环绕我们刚才的议题,他把当时的法国写得栩栩如生,使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他不到法国能写出吗?因此问题不在于地理环境;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多扩展视野。如果我有条件,也要到国外去看看。对艺术的珍重,怎么可以急就章呢?假如看了伦勃朗的画,我也可以写;但没有看过他的原作,怎么领会里面的精髓呢?
  现在我们还有个不正常的情况:曾经留学或侨居海外的文化人,他们搞中国文化艺术,其实并不懂或懂得不多。比如被海外吹得神乎其神的钱锺书,他能写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除了一本《管锥编》。他的一部研究宋诗的著作,我可以写得比他好,却出版不了。国外一些吹捧他的人,往往是他的朋友和小圈子里的人。还有一本《围城》也是被这样吹,国内跟着瞎捧。《围城》这部书是他解放前出版的。如今我们把这本书和茅盾的《子夜》说成是现代中国的两部世界文学名著,我实在不敢恭维。它和同类题材的《儒林外史》无法相比。茅盾的《子夜》就算是吧,但毕竟是三十年代的作品,那么他后来四十年写了什么样的“划时代巨著”呢?我们尽管给茅盾还有郭沫若、巴金加上大师、巨匠这些威灵显赫的头衔,可是后人会买你的账吗?我们现在还没有出像罗曼·罗兰这样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这值得研究。
  (我从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联想到莫洛亚的传记文学时说,最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了一批世界名人文学传记。)这是好事。莫洛亚、茨威格都是很好的传记文学家……日本的鹤见祐辅的《雪莱传》是用诗人的气质来写雪莱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写雪莱参加政治斗争的篇幅较少,而写他的罗曼史的分量较重。你的那位朋友李桅要译《雨果传》、《乔治·桑》,这很好。他译的《三仲马》,我未读过,只看过一本《大仲马传》。现在我们出书用选择其中篇什的形式很不好,应该出其原著的全文。还有《肖邦传》同样出色,李斯特的论肖邦和柏辽兹的文章,不仅搞音乐的人应该读,搞文学艺术的人也能从中汲取营养。舒曼的《论音乐和音乐家》本身就是一阙优美的乐曲。
  大师们的作品,就是连一般人瞧不起的小品,在他也是写得十分出色的。我从前在地摊上看到一本小册子,薄薄的,里面有十多篇东西,其中就有莫洛亚的一篇,题目叫《一个难忘的人》,是莫洛亚写他大学里的哲学老师的。这位老师不过是二流人物,但他说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人应该走他最长的人生道路。”有一次,他给莫洛亚讲课时谈到,他完全拒绝任何来自官方的褒奖。他说他不是不要荣誉,而是因为一旦接受了这种褒奖,就会被左右。正在这时,政府部门由于他为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而派出要员给他授奖,当时,学生担心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但那位老师仍然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为所动。这样一个平凡的小故事,莫洛亚写得多么出色。而莫洛亚的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老师,至今对我说来仍是十分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这说明一个普通人也有十分可贵的人格,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精粹地描绘他的伟大之处。
  小册子里还有一则故事,叫《莫踌躇》。内容讲一所学校里有个学生,人非常聪明,天赋极好,德行超等,同学与老师都喜欢他,称赞他,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天才,或者出优秀成果。有一次,却因为一件微乎其微的事,伤了他的自尊心。不知怎么一来,第二天他没有来上课,当时老师感到奇怪,想反正迟一天安慰他也不要紧。不料,下一天去找他,这个人就此失踪了。老师与同学们后悔不迭,若是当天去做安慰他这样一件很小极易办到的事,这个天才就不会埋没。这本小册子的译者我早已忘却了,这个译者挖掘了人类心灵中的崇高情操。翻译这样一本小册子的价值,远远比那些“皇皇巨著”的意义大。
  我本来想本月内跑跑浙江全境,但经济条件不允许。现在只能去几个地方:绍兴、金华、桐庐。富春江当然要去的。“百闻不如一见”,比如,去年邀请我去参加全国训诂会议,会后上了庐山,看到了书上、县志上所未记载的东西。谚语:“不识庐山真面目”,我去了,就看到了庐山真面目。比如庐山上有三棵古树,一棵是银杏,两棵是杉树;换了别人,根本不知道它是珍贵的古树及其价值。书上记载的毕竟是九牛一毛,何况还有差错。因此,一个真正想对后世有所裨益的人,就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最大可能去实地考察,从而订正。一个植物学家到某山区发现了一棵名贵的冷杉,如果一般人去了则一无所见,益处不大。
  李泽厚的《美学历程》没有自己的东西
  1982年5月16日 周日 上午拙政园茶室 下午朱树家
  现在,我国有名的剧种有35种,传统戏应该予以抢救。我对各剧种都喜欢,但看得不多,以后应该多看些;传统戏、保留剧目都要失传了。现在改编的东西,不少把原来好的改掉了。关肃霜来苏演出,我没有看到,真没有办法。山东京剧团来苏演出的剧目,我看了,是三个戏改成一个,毕竟还有好东西。我们写传统戏评论的,还是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像萧长华、程砚秋……(我插话:许姫传写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我看了。)写梅兰芳的东西当然有价值,许姫传是他的秘书嘛,都是第一手的资料。梅兰芳是个杰出人才,连近代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看了他的演出也倾倒了,由此可见其一斑。
  (朱先生翻阅了北京编的语言文学自修大学的课本后说)这个教材的水平仅相当于中学水平,甚至还不及解放前王伯祥编的那几册中学的国文读本。为什么每一篇课文前还来那么一大段编者们的介绍,还登了他们的照片?这不是在有限的篇幅内让自学者多学一些,而是为他们树碑立传、做宣传、打广告。这是搞学问吗?把王力吹得那么神?其实王力的水平,还及不上香港中文大学里几位教授的水平,他们中有几位确实有一定的成绩。
  大学里应该开设美学课,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可以聘请外国人来教。中国搞美学的人才极少,就那么几位老的,跟外国相比远远不及。朱光潜有什么有价值的美学著作呢?一部也没有。至于其他人相差更远。中年搞美学的要算李泽厚,他的《美学历程》可以看看,但他没有自己的东西,全是从他的老师、别人的著作中抄来的,人云亦云。他写陶瓷、美术、金石、青铜器……但他不懂,不过这个人还比较真实,不懂不装懂,照搬而不剽窃。这样搞学问还是不行的,研究东西就要有新意,能独创。《美学历程》这本书,仅瞧封面上那四个字,不是显美,而是显丑,这几个字像什么字,把《美学历程》这本书也糟蹋了。人家一看你这几个字,就不想看你那本书。
  我们的文化艺术远比日本落后,日本近代有价值的美学著作不是一种,而是几十种。王个簃是吴昌硕的学生,但真正继承吴的衣钵而出成就的倒是日本的几位大画家。
  比亚莱兹的画别具一格,线条明晰、细腻,是别的画家画不来、想不到的。可惜寿命太短了,否则将有更大的成绩。
  英国人印的其他西方美术家画册应该全部买到,估计50册左右。在国外是普及本,价钱并不贵。
  《罗丹艺术论》,法文版,英文版,都该买。一定比中文译本好。
  大师的线条是粗犷的,文章是粗糙的,然而极美
  1982年5月31日 周一夜 朱树家
  这次杭州行,收获很大。可惜时间太短了,除了在浙江美术学院看了两天书外,只有两天时间游富春江、桐庐等地。这次总算看了严子陵的钓台,东西两台都看了,由于轮船是从杭州直放七里泷的,因此看到了钓台的全景,正面、侧面的,可是还感到不过瘾。三点钟上去,下来后最后一班船已开走,幸而陪同我去的老师跟那儿的工作人员熟识,便住了一夜。东西台都修饰一新,站在台上,确实是会心已足,遗憾的是我无法作一个比较。以前我从未去过那里,总以为有的是机会,才料到时机却永远失去了。好在山水、风光还在。下了钓台,连忙赶到桐君山,那儿的工厂虽然搬走了,令人失望的是已经没有古趣了。好的文物都被糟蹋了,新建的茶室与桐君山不伦不类。
  我接着赶到富阳,赶到鸡公山去看黄石谷的画……我是一定要在25日赶回来的,为的是看两省一市的昆剧会演。浙东之行,使我得到的收获,足足能写一部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在我头脑里,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就可拿出来。回来几天,我有时一日三次在苏州博物馆看昆剧会演。现在演戏的都是中青年,“传” 字辈的演员毕竟年老了,中青年演员的扮相、干劲都是不错的,但演技、功架则差多了。
  昨天我又赶到上海去看刘靖基的藏画展。刘靖基是个医生,他的私人藏画丰富,而且不少是精品。我看画只能走马观花,这天是最后一天展览,前后参观只有两个钟头。如果能把画上的文字记下来那有多好。其中有一幅画是了不起的,作者是“八怪”之一。如果由我们现在的画家来画,简直不知道在这尺幅长的纸上如何构图设计;可是他,你就意想不到他会画这么一幅画:最前面画的是一丛竹篱,后面是丛丛菊花,再后面有块大石头,石上坐一位老者,另外还有两个老者似乎在跟他闲谈,自然恬惔极了,再后面是棵参天大树,树顶上站着一只仙鹤……这种构图的奇思妙想,非一般画家所能设想,而且他在这样一张平面画稿上,给人一种层层进深,登堂入室的立体感。
  有一件事是值得一提的。这次到上海,看到了中日合出的中国绘画百科全书第一册,它是专讲铜官窑出产的瓷器。这个窑大约在唐末五代时出产瓷器,后来不知其结果。我见到的铜官窑的瓷器,杭州博物馆有一只,那只瓷器好极了,当然跟画册上的还是无法相比。事后,我到上海辞书出版社询问,他们将出的《辞海》中有无“铜官窑”这一条目,回话“没有”。看来诸方面的资料也没有,简直叫人难以相信。后来是否加入这一条目,我就不知道了;我买不起这部辞书。而今我却看到日本竟为中国的铜官窑瓷器出了那么厚重的专集。其中有一页影印的瓷器,其色彩精美极了,尤其是上面看来似乎是随意涂抹的油彩,是那么浑然天成、那么可爱,仿佛是随海水荡漾的水草、海带,几乎是可以捉摸的东西,可以感触的呼吸。这说明日本的文化多么发达,他们对艺术多么重视,造诣有多高。而我们呢,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一本外国美术家介绍的画册像什么样子?你再看看《罗丹艺术论》里的那些画照;如果罗丹看见了中国人把他的东西印成这个水平,他会感到这是莫大的亵渎和糟蹋!
  那些大师们的作品,绝对不像我们想象的囿于章法、布局、结构。就拿歌德来说吧,他的那些中短篇小说非常出色。但他对于德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民间文学的贡献,不像我们所吹捧的那样伟大。恰恰相反,他在这方面比之他在文艺等其他领域里的贡献要小得多。如果要说对德国民间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那就是格林兄弟。而歌德只是把民间的东西汲取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把“歪曲”了的民间文学矿藏,经他那魔法般的手变成出色的东西。而且他像其他大师一样一点儿也不拘泥文章的精雕细刻;线条是粗犷的,文章是粗糙的,然而极美。屠格涅夫也是这样,描写自然景色,很少有及得上他的,但你不要以为他在描写这些景色时用的是工笔画;这样细腻优美的东西,在他却是用粗犷的线条。大手笔都是这样,一笔下去,就可以有无数的细线条,他这一笔是如椽大笔,是粗线条。当然,他们是不用开列束缚其思想和手脚的写作提纲的。日本的川端康成也是很了不起的,他的《雪国》是精致的小品,写的是极平凡的小事,但小中见大,写出不平凡来。
  浙江美术学院花了14万美元买了美国出的绘画资料。如果我有经济条件泡在那儿半年的话,我能够写一部有价值的西洋绘画史,这个东西我们至今还没有搞出来。就从我现在看到的资料,我就能写出比一般美术评论家价值高得多的文章。好莱坞这个美国电影城,在我们心目中被糟蹋得不像样子,但是有水平的国外艺术家,用一句话便说明它的价值:好莱坞是“精神的状态”。
  一个人只要肯学,年龄、知识都不在话下。某画家五十多岁方始学画,齐白石又是几岁学画的呢?高适诗歌出成绩是50岁之后。重要的问题是学习,不要抱有急功近利的目的,首先要有一个为追求真善美境界的念头,为此而打下基础,从欣赏开始,然后在深刻了解自己的气质、擅长之后,才决定搞什么。一个人当他达到一定水平后,自然而然就会写了。所以,不存在什么学了是搞学术还是创作的问题。即便将来搞不出成绩,也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而美好。艺术贵在真实,真实的东西就是美的。
来源:南方周末 | 作者:朱树/记录整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8:52:5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我看了北昆的面谱,扮演古代最丑女人无盐的面谱;他毕加索就画不出,而我们北昆的化装师就画出了这种人间找不到的丑陋的面谱。他在面部,用绿色打厎,上面用金色掺杂——这是怎样一副可怕的脸。但它始终给人一种不可怕、不丑,而是很美的感觉,这是一种高级的抽象艺术。
  我在10岁前写过新诗,17岁听章太炎讲课
  1982年6月6日 周日 夜晚 朱树家
  北京要出一部美术大辞典,外国部分包括雕刻、绘画、建筑等,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写到现代。条目已编出,现在交给我;他们许多专家、学者搞了几年,却要我在10天左右审阅,并订正不足与错误之处。
  ……你提到近代西欧画家柯罗、凡·高、高更、康斯泰勃尔等等,而且喜爱他们的画作,尽管还说不出它们好在哪儿,这说明你还有欣赏能力;你就不会去赞赏等而下之的野兽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行为艺术等现代艺术作品。
  柯罗是位杰出的风景画家。这次去杭州,有个搞油画的美术教授,他本人的作品还是不错的,在谈到柯罗的画时说,他不喜欢他。其实这个教授还是水平有限,他未能从中发现柯罗心灵美的东西。柯罗的风景画洋溢抒情诗的感情,他的《森·勒·诺布尔的道路》、《林妖的舞蹈》、《摩特芳丹的回忆》都是第一流的名画。可惜我们看到的柯罗的画册,其印刷糟糕透顶,早就把原作歪曲、走样了。就拿《森·勒·诺布尔的道路》来说吧,原作中的大片树林是苍翠碧绿的,而这儿成了黑黝黝的泥浆,那明晃晃的像金子一般耀眼的水面,这儿成了一块黄色……
  凡·高也是位出色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不少画作都是在患了精神病后的作品,但他的每一幅作品,又绝不是精神病人胡思乱想的荒谬产物。你看,他在 1889年画的那幅《有星月的夜》,画面的背景在常人看来是乱糟糟一团团漩涡状的色彩,其实这是画家心灵美的外现。他画中的每颗星,就是每个发光的太阳。他最著名的一幅画是《囚犯放风》,意境高远,含义深长,其表现手法是独特的,这种风格只有他凡·高才能表现,这幅画是我们无论如何创作不出来的。当然,要和你讲大师们的杰作的精妙之处,对于一个对绘画很少接触的人说来还为时过早,即便我讲了他们的伟大之处,你也未必理解。只有通过长年的学习、欣赏,你才能理解他们杰作的杰出之处。
  英国的康斯泰勃尔,除了我们知道的他画过的油画、水彩画外,他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素描、用色彩的素描。
  我在10岁前写过新诗,17岁写了墨子研究的东西,后来在上海太炎研究院写过律诗、绝句,写旧体诗对我来说并不困难。抗战爆发后,我到大西南抗日去了。我是17岁时听章太炎讲课的,那时先生已从上海搬来苏州,我一周去六天听课,后来去的天数渐渐少了,因为听课的人极多,且很嘈杂,而我又不需要向先生专门讨教。我去北京不久,先生来信催我回去,因为我颇得先生喜欢与信赖。在所有他的学生中,我最长于速记先生讲课的内容,先生用白话讲授,我用文言记述,待他讲毕,我也记好,且无差错。有时我做先生的书记员,因此先生常召我探讨学问,还让我反驳他的意见。我师从太炎先生,起初并无此意,心想反正先生讲的我都懂,而经史子集我早就读过,也能理解。后来,一位姓杨的先生提议,我便拜先生为师,写了帖子,但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先生就收我做了门生。
  我不同意那种观点,认为艺术家应该在贫困潦倒中终其一生,说这是对艺术有益的事。恰恰相反,我以为艺术家应该在无后顾之忧的条件下从事创作,这对于艺术是有益无害的事。试举歌德的例子就行了,歌德出生于富豪的贵族家庭,从生到死一直在上流社会中生活,但是他照样写出了第一流的文艺作品。托尔斯泰伯爵也是如此,屠格涅夫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出成就的艺术家贫困居多,但绝不能说这是贫困的“功劳”。那种认为艺术家活该受苦的理论是荒谬刻薄的理论,那种人是为富不仁的人,存在偏见与无知的人。如果一个艺术家因为条件好转了,而创作不出有生命力的作品,这不能归咎于经济条件、环境舒适;而只能说明他是个没有艺术气质的人,没有艺术家心灵的人,江郎才尽的人,与真善美无缘的人。
  毕加索谈不上是现代艺术鼻祖;真正好的艺术在中国
  1982年6月13日周日 晚上 朱树家
  你之所以认为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没有多大艺术性,大约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正像你所说的作家所掌握的高更的第一手资料不足;另一个则是译笔糟糕,使原著逊色。毛姆虽然不是第一流作家,但他的作品尤其是散文和短篇小说还是出色的,亲切如话,淳朴无华。
  毛姆为写这部小说,对高更更是做了力所能及的调查工作。比如,他实地考察高更最后的居留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岛,并结识了高更在岛上结合的土著女人。他一见她后大失所望,这个理想中的高更的爱人,如此丑陋、麻木。那么,高更怎么可能把她作为美的印象同她结合?给他灵感的,是这个女人的原始味的、未经开化的人性,而不是她懂得艺术,启迪画家的才智。毛姆的这部小说还不能说是传记文学,毛姆也不是传记文学家。
  莫洛亚是杰出的传记文学家,罗曼·罗兰也当之无愧。欧洲最早的大传记文学家是写希腊罗马名人传的普鲁塔克。中间是一段空白。接下来最杰出的传记文学家,就是写《劳伦斯传》的赫利·摩尔。这个人原来默默无闻,写了此书后就此名扬天下;这部书至今在西方还是传记文学的经典。之所以能这样,因为劳伦斯是西方有影响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德高望重使英王也敬重他。劳伦斯即便在成名后还是很用功读书,有一次,英王去看望他,他正在读书,没有觉察到英王光临。英王等到他读书至某一章节结束时,才称“英王在此”。如果换了我们的话,哪怕一位芝麻绿豆官,也不得了了。摩尔掌握了劳伦斯的第一手资料,摩尔只是后者的一般朋友,但对他极其崇拜,几乎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劳伦斯,他常常在其身边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把他讲的每句话记下来。加上他的文笔,这样对他的传记写作来说,自然就是最宝贵的素材了。
  劳伦斯是出色的英国小说家,与毛姆一样,但西方神化他。他们远远不及德国的歌德、法国的莫泊桑。歌德,你看他的中短篇小说,如果由我们的评论家来评论的话,他的文法就要被批得一无是处。是的,他的文法,确实有些不合规范,但这无损于大作家的作品。在德国,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哪怕是小品,像歌德那样气势雄伟,博大精深,全亏他有雄厚的实力、坚实的基础,才掩盖其不足之处。而我们读到他的短篇小说中,他显示的才华,仅仅是像一座冰山在水面上露出八分之一而已。因此重要的是根基,是广闻博见。莫泊桑也是这样,他的《羊脂球》、《项链》当然是精品,难道他的其他短篇不是值得反复阅读的艺术品吗?
  联合国对毕加索的吹捧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不可否认毕加索是位有才能的艺术家,他的立方主义(立体主义)艺术也有其独到的一面,而且他还是多产艺术家。可是他怎么能与罗丹相比呢?罗丹才是真正的现代艺术大师,而毕加索根本谈不上是现代艺术的鼻祖。你不认为他在创作中用了商人的诡计,以标榜他的才具吗?西方吹他,是表现出他们的空虚;现代西方艺术并没有什么好东西,而我们却趋之若鹜,跟在洋人后面把他们的痈疽当成宝贝。真正好的艺术在中国——中国的古老艺术。能把它们好好整理出来,是会震动世界的。那些带有原始味的艺术,其实要比现在西方的所谓“现代艺术”高级得多。比如印第安人的工艺品、玛雅人的遗迹、非洲人的铜雕;但它们都比不上中国的。
  我现在要做的便是这两件工作。一是把中国古老的文艺遗产研究整理出来,介绍给世界。外国人实在不了解、不知道;这件工作只有我有能力做好,然而得不到支持,人力财力的支持。二是把外国的优秀文艺介绍到中国来。比如我早先写的《楚辞解故》,最近发表在语言文字专刊上的两篇研究《诗经》的文章,就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至于外国的,我在搞一部还未有人做过的美术大辞典,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派绘画。这部巨著只有全部完工后,才能公之于世。
  说中国艺术之精当,我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可说明。最近我看了北昆的面谱,扮演古代最丑女人无盐的面谱;他毕加索就画不出,而我们北昆的化装师就画出了这种人间找不到的丑陋的面谱。他在面部,用绿色打厎,上面用金色掺杂——这是怎样一副可怕的脸。但它始终给人一种不可怕、不丑,而是很美的感觉,这是一种高级的抽象艺术。一旦把这种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外去,是会轰动世界的。外国人毕竟懂得而且识货的。
  现在,不少专业工作者,我对他们谈艺术,中国或者外国的,他们不懂、不知道。这怎么能把宝贵的文艺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呢?他们吃的还是多年前的老本,有的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如今的科学日新月异,就拿我在杭州看的藏画来说吧,国外绘画印制的精妙到了乱真,如同亲眼窥视实物、名作的地歩。国外一些已被污染得面目不清的壁画,一经现代科技的处理,竟然新鲜得如同刚画上去的一样,壁画上天空的晴朗和碧蓝,仿佛使你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苍穹下自由地呼吸的感觉。再如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经过处理后,才发现耶稣的门徒中,有两个长胡子的人,原来是只有胡须的,长胡子是后人加上去的。
  周谷城是二级教授,搞历史的,但是他对中外文化都不懂;不懂还在发表高论,这是祸害!最近,中央由陈云同志主持,召开及时抢救、整理中国文化学术遗产会议,这是件很有益的事。中央决定拨款15亿,已拨了5亿。这次会有50人参加。周谷城在会上提了什么建议呢?他要把二十四史一一拆开,分门别类地整理:文学艺术、经济、交通等等。别说这个工作只有像司马迁、班固这样的大学问家、史学家担当才能胜任,而你把这许多人扑在这上面,还谈得上搞其他工作吗?我们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不胜其数。我们太不注重人才了。这次与会的,有第一流的专家,也有像周谷城这样乱出点子的人,更有比周谷城差劲的人。上海图书馆的顾廷龙去参加了,他是个出色的人才;但和他在同一办公室的潘某某为什么不让去?他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图书目录专家。
  (我问道:朱先生,您这样贬低自己的教授、文学艺术家,似乎没有一个人有真价值、是您所瞧得起的?)
  不!王国维、陈寅恪都是有大成就的人物……不过,我平生最佩服的是黄季刚(黄侃)先生。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写得草率,但毕竟介绍了高更
  1982年7月4日 周日 晚上 朱树家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看了。开头部分正如你所说的写得不成功,议论多,而且全书写得草率,章法也有些零乱。其时,毛姆已是成名作家,他完全可以写得更好一些,但他就是没有认真去写。全书从第二章开始,应该说有生气了。他不仅写了思特里克·兰德——其实是主人翁高更,还写了他身边的两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很糟糕的荷兰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另一个是高更在塔希提岛上的医生库特拉斯。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物崇高的真善美精神,像高更这样一位伟大的天才就有可能被埋没,当然,他的作品最终会在艺术史上占一席之地。但对于作者、画家来说,我们就会一无所知。想想看,这是两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施特略夫才具拙劣,但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洞察潦倒不堪的高更是个天才,从而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他把重病的高更接到家中由夫妇俩护理,结果被骗走了自己为之献身的老婆,但仍然神往于高更的画作,而且还想邀请这个弄得他家破人亡的骗子一起去荷兰。这是什么样的心灵呀?库特拉斯医生同样是个了不起的人,有哪一个医生愿意徒步十多公里山路,去给一个自甘下贱与土著女人姘居的懒汉看病呢,而这个人正患有可怕的麻风病症?后来在高更被确诊后濒临死亡时,他还是走到这个散发恶臭、与世隔绝的地方……正是他发现了高更最后的杰作,高更生前最后的生活残片。如果他们两人不把高更的情况介绍出来,我们对高更的了解将少得可怜。所以,毛姆的这部书,无论如何是做了两件极有价值的事:一是他把高更介绍给我们,二是写了两个心灵美的人物。他掌握的有关高更的第一手资料还很不够,但作为文学作品,我们不能苛求。
  你许多年来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是走了不少弯路,不能先创作,然后再学习。只有先学习、读书,才能写出好作品。当然失败和成功也是相对的,对此也不能作狭隘的理解,所谓不成功,就是你的作品不被采用、发表;其实这不能算失败,真正的好作品,不一定当时被赏识、出版。
  罗曼·罗兰不是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吗:“凡是大艺术家深入海底的旅行中带回来的奇珍异果,必须经过相当的时间,人们才会领会、才能赏识、才能享用。”何况一个虽有才气的无名小卒的作品呢?要写出真善美的东西还需时日,歌德的《浮士德》前后写了60年。
  同样在读书中,你读到一个好的片断,你有了一个新的启发和颖悟,这就是美。不要以为只有文艺作品和艺术家才有真善美,科学家也有。你说爱因斯坦,只有他在科学上的伟大理论才是真善美吗?不!他对于人类的拯救和良知的呼吁,其价值并不亚于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贡献。希特勒法西斯对他的迫害,使他远离祖国;但他是第一个向罗斯福总统提出造原子弹的人,因为当时希特勒也想制造,德国若是先制造成功,将使人类遭受浩劫;而美国制造了,就能制止法西斯战争。后来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了原子弹。他看到了原子弹的残酷的威力和可怕的后果,又首先和其他六位伟大的科学家联名上书美国总统,反对使用原子弹。这难道不足以说明他心灵的真善美吗?
  要读书,要学习,只有永远勤奋的人才能出成绩,才能给人们以真善美,伟大的艺术家无不是这样。
  遗憾的是我没见过黄季刚
  1982年7月25日 周日 晚上 朱树家
  高更留下来的作品,百幅还是有的。他的作品生前是有人赏识的,虽然它的真正的价值要在画家死后才被人发现。
  我建议你三条:第一,三年不动笔,就是读三年书;第二,在语言文学上打好基本功;第三,要有心灵美,就是不要老指望出成果,想先打开缺口,成名,然后再坐下来学习,而是甚至你在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带有功利主义的私心杂念,就是为写作去学习,而是应该为了寻找美、发现美才去学习。只有当美陶冶了你的心灵,使你崇高起来,精神升华,当你的才能从量变飞跃到质变时,你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是高级的,才是美的,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所以你必须认真读书,扩大知识面,更要打好基本功。要一辈子认真读书,把学到的化作你自己的养料。黄季刚就是认真读书的典范。
  黄季刚是章太炎最得意的门生,是鲁迅同辈的人,早年留学日本,是中国现代研究古文和训诂学方面最卓著的人物。他有最出色的天赋、最笨拙的治学方法;说他笨拙,就是他看书认真到了一个字点一个圈的地步。如果他不这样做,他还将为中国文化学术做出更出色的成绩,一部“十三经”他作圈点,要花多大的时间和精力。他十多岁时已把中国古文读通了,出第一流成果也只二十多岁;但他发表著作十分严谨,他的著作大都是在死后还没整理的手稿。而他的著作之丰富、之不凡,假定他的著作为10个课目的话,我们现在的教授一个课目都搞不出。鲁迅对古文也是通的、过关的。可惜黄季刚五十来岁时就死了,据说是吃蟹胃出血的缘故。
  平生最遗憾的是,我没有和黄季刚见过一面。(听说您和黄季刚先生都心高气傲,不肯降尊纡贵)哪里的话?我俩都互相心仪,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见面。民国 24年乙亥(1935年)10月初,我已经和师兄约好会晤。谁知我人还没有到南京,那边却传来黄季刚猝死的噩耗。我痛苦、悔恨的心情非笔墨所能形容!
  说到我自己,我的许多时间都被一生的颠沛动乱耽误掉了,不然的话,我搞出的成绩不会比黄季刚少。俞平伯、范文澜都是他的学生。十年浩劫给我的损害比任何时期都大……你别问我的代表作是什么;代表作就是我自己。全世界学术界都知道我朱季海这个人。过去出版的书只能说明过去,我真正的作品有的已经写好了,但还要整理;有的还在我脑海里。可是我现在体力差,精力不济,一时还无法写下。我总是努力为人类工作,这就要有心灵美;可惜今天中国人有心灵美的人太少了。我送给你妹妹的那本微不足道的小册子《三个女数学家》,这本东西只有三角钱,放在书店里无人问津,我买了几本送人。这三个女数学家在何等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千辛万苦才攀登数学高山的顶峰,然而却始终保持极高尚的心灵美,就像雅典娜女神。
  (当我问起达·芬奇的名作《岩间圣母》中的那位少女是谁,朱先生不悦地说)你为什么把我当成讲解员地询问呢?如果知道了她又怎样呢?你明天再拿其他一幅画来问我,叫我怎么回答呢?搞学术的人不可能把精力放在记忆画中的100个人物身上。对提问者来说,要学习,主要靠自己去学习、了解、掌握;依赖别人是永远得不到知识的,学问是循序渐进才能得到的。你不能从小学一下子越过初中而进入大学。你关注一幅名画当然很好,主要还是要入门:看画对初学者来说,如果不知道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画的背景、注解、作者等等是一无用处的。当然,开头你不懂得、不了解其中的人物,这不要紧;第一步你只要感觉它美就行了。
  达·芬奇当然是人间最伟大的天才。只有用天赋才能解释这样的天才。他不仅在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是巨匠、大师,即便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他的创见、他的设想,要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才能被证实是正确的、独到的,他的头脑超越了几百年。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谁能在狂风暴雨的海上,在使人头脑眩晕的漩涡的岸边,一眼不眨地凝视几块被漩涡即将吞没的木块呢?这要把眼睛看瞎的!他达·芬奇不仅看了,而且把它画下。这是一双怎样厉害的眼睛。这种神奇画法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直到现在才由仪器来证明是正确无误的。去年,我看到一本杂志上介绍,国外研究人员用高速摄影机把这幅画拍下来,从摄有慢动作的胶卷上,证实达·芬奇那时已懂得流体力学的原理。他的那双眼睛是现代的高速摄影机。
  你提到了米开朗琪罗,他和达·芬奇一样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瞧不起甚至蔑视达·芬奇,是由于后者是事业上的强敌、对手;但内心深处还是钦佩他的。米氏当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他一生坎坷,这是和罗马教皇、教廷对他的“迫害”分不开的。(比如教皇命他干四年苦役般的壁画生涯)他和拉斐尔一样是位巨匠,但比起达·芬奇稍逊一筹,他只是在雕塑(绘画)和诗歌上有杰出成就,而达·芬奇是全才,他俩的关系就像贝多芬和歌德一样。贝多芬在音乐上的造诣盖过歌德,但在文化艺术的其他领域是无法跟歌德匹敌的。
  李渔的戏曲与李玉无法相比
  1982年8月1日 周日晚上 朱树家
  莎士比亚的全集,你有没有?没有,应该买全。这是人类戏剧的宝库。对于一个爱好戏剧文学的人说来不可不拥有。(我买了全套。)读过没有?(通读了一遍。)这远远不够!莎士比亚是人类艺术的顶峰、瑰宝。一个希望日后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者,一个追求真善美境界的人,要精读、默读,反复读,不断地从莎士比亚的源泉中汲取营养、知识、力量……
  汤显祖在中国可以称得上魁首,他的艺术成就超过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的传奇《临川四梦》即《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也是传世名作,尤其是他的《还魂记》即《牡丹亭》,由昆剧演出后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在创作数量上、质量上、题材的丰富多样、含义的深刻隽永,都是无法比肩莎士比亚的。前者存世的只有“五记”,还有一部剧本是《紫箫记》,说是“五记”,其实只有“三记”。《紫箫记》和《紫钗记》内容雷同,只不过后者是前者的改作而已;《邯郸记》和《南柯记》题材雷同,并无新意。除了《还魂记》,其余的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再看莎士比亚的戏剧,真是高山大河,雄伟壮观,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上乘,不仅题材宽广,而且意义深远。佳作不是一部二部,而是十部二十部。历史剧、浪漫剧、传奇剧、神话剧、爱情剧、悲剧、喜剧、正剧,真是蔚为大观,天才喷涌!一个戏剧家只要有一部杰作,能在世界戏剧经典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了不起了,而莎士比亚却有四五部精品流芳百世,无人出其右。
  若是说中国剧作家中能追随巨人脚踵的,那只有一个人,就是明末清初的李玉,即“一笠庵主人”。(我插话,说读过他的《一捧雪》、《占花魁》、《清忠谱》、《牛头山》等)他传世的剧作有40种之多,他既有历史题材的杰作,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构;既有描绘重大政治斗争的悲剧,也有讴歌寻常百姓爱情生活的喜剧。他的艺术造诣实在不亚于汤显祖,而思想境界、精神视野更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之上。可是,我们太不重视他了。反倒是抬高格调不高、庸俗浅薄的李渔。李渔的戏曲理论还有价值,但他的作品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与李玉是无法相比的,天壤之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8:53 , Processed in 0.0743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