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江南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0 12:5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江南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
  ■山西大学文学院 孔莉
  去无锡出差的前一天,碰巧获赠刘士林先生的新著《江南文化读本》。随手一翻,发现这是一本纵横古今的江南文化导读书,于是欣然带上。从登上火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踏上了超越时空的江南文化之旅。
  白天行走在江南的城市和乡村,晚上在无人搅扰的宾馆读书。虽然有过数年江南生活经历,但这一次,我才真正地亲近她一回,理解她一层。
  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土是自然的存在,本无生命和灵性可言,但是当它成为人们繁衍生息的依托和背景时,就会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融入他们的脾气秉性,最终积淀成一种文化。
  初到江南的人,首先发觉不一样的,想必是她的山水。北宋词人王观对江南山水有过妙笔:“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这哪里是写山水,分明是在描摹一位秀色可餐的女子!
  笔者生于北方并不缺水的山区,对于山山水水,自小就不陌生且自以为“风景都看尽”。及至负笈金陵,踏上江南土地,才知道还有另一种山水。家乡的山,巍峨险峻,一如威猛的莽汉,厚重中淤积着一股浊气;而江南的山,俊秀清爽,一如不乏胆识的女子,婉约中透着一股英气。
  看江南的山,到南京一地即可,幕府、栖霞、牛首、紫金等皆是名山,虽然最高者还不足500米,但千百年来谁不仰慕它们虎踞龙盘的气势?多少纵横捭阖的风流人物,如朱元璋、孙中山、谭延闿等,都以埋骨于斯为荣。漫步于他们的千秋福地,可俯仰古今,亦可收视远近,步履间即能领悟“山不在高”的意蕴。
  北方的水,多半借着山势,即使小似沟渠,也有奔流之势;而江南之水,多平滑如缎,偎依在大地的怀抱里,穿村过镇,不紧不慢,连夹岸的葱翠也随之无声流淌着。这种风姿和步态,今人看得舒服,古人也看得陶醉。姜夔诗云“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纪晓岚说“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王渔洋吟道“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
  如果说,能在历史和文学中留下曼妙身姿的江南山水是有幸的,那么更有幸的,还是中国的文人们。没有江南山水,他们的雅兴何以寄托?他们的笔墨何能生花?不过说到底,幸运的还是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山水以及执著为之题词献赋的文人们,或许中国历史就减了大半的诗意与温情。
  造物主似乎因为偏爱,才给了这一方肥沃的厚土和丰沛的水量——这是农业社会里足可傲世的生存资本,于是“苏杭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成了人皆向往的人间天堂。
  生存容易了,心态也就从容了。在江南人的生活中,闲情雅致似乎成了他们在打点衣食住行时的本能追求。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家财万贯的大户人家才有这样的意识,即使寻常人家、寒微之士,也乐此不疲地追求他们的生活品位,就像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省俭而雅洁”、“竹头木屑皆有用”。
  清人李渔以吃蟹为“饮食中之痴情”,然而苦于家资不丰,为了在金秋时节一饱口福,常常年首就攒着积蓄,分文不准动,家人谓之“买命钱”。他在《闲情偶寄》中不厌其烦且自得其乐地写到众多食物的特点、做法和吃法,让人叹为观止。
  读者兴许会骂李渔不务正业,但谁能否认他是一位极富生活品位且又享受着生活的智者?在有所困惑之时,我们不妨顺着刘士林先生的妙问思量一下: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过吗?人的一生难道不应该这样过吗?
  在李渔的世界里,衣食住行是不可偏废的人生大事,无论你走的路是仕途经济还是“人间大隐”,无论你高居庙堂还是落魄江湖,生活都是一种不容马虎的慢活细工。诚然,李渔的讲究有点过头了,但他对生活的认真态度让我们见识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与价值——只有在俯仰自如的闲情中,才能最大程度地体验生命的尊严。
  在战乱和饥荒周期发作的农业社会,这种闲逸从容的江南生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理想。存亡兴废间,世事幻灭着,人生也幻灭着。即使是像李渔、沈复和张岱这样的有产者,在享受一段闲情后,也无不以悲情落幕。个人如此,家国也如此,以至江南背了享乐之地的恶名。
  “多少六朝兴废事,都入渔樵闲话”。在历史悲情的间隙间,江南的诗性文化和审美主义生活方式依然执拗地延续着,它的韧劲与生命力无疑是其价值的明证。刘士林先生认为,江南文化“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精神自由”。从这层意义上说,江南文化的审美取向体现的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人生哲学和生命美学,它对人生之趣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关照堪称“以人为本”这一现代人文理念的历史先声。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现代人往往尴尬地发现自己无所皈依,时时因为“上不顶天,下不着地,中不在我”而感到痛苦。也许,温情柔美的江南文化才是对症之药,它不仅是一副熨帖心灵的抚慰剂,更是一处让我们免于漂泊和幻灭的精神家园。
  (《江南文化读本》,刘士林、洪亮、姜晓云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35 , Processed in 0.0719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