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阅读存在的地方就是一所迷人的学校 生态语文团队领衔人,一直致力于“阅读生态文化”的建构、推广和实践。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爸妈让我在大跃进年代出生,命运又使我的中小学在“史无前例”中匆匆走过。1980年,我从中师生变成了偏僻乡村的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窘迫工作的尴尬,便开始了漫长的向书“乞讨”的生活。
1985年春天,我任高三班主任,白天忙于学生,备课时,为了一个典故到处翻查资料不着,求人无门,急得常常想哭。晚上,前半夜完成练习或试题的批改,后半夜完成本科中文函授的自学和复习,午夜前没有过休息的记录。虽然年轻,但还是因为过度疲劳而患了甲肝。不得不住院的日子里,总是偷偷摸摸瞒过医生啃读着《逻辑学》、《文艺学》以及整理出来的读书笔记。
从那以后,我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7年,一直用自己的阅读行动引领着学生一起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拓宽视野、点燃智慧、绽放美丽。即使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我也努力坚持和孩子们一起巧读语文教材,一起走进经典,一起读报阅刊,一起徜徉在诗歌的殿堂。对于学生,无论是需要褒奖还是必须惩罚,我的方法只有一个——送给一本好书,与书为友,以书为镜。这里有一个基本判断:读与不读,绝不一样;少读与多读,也不一样;读什么与怎么读相比,读什么又更为重要。有的书不能不读,有的书就是不能随便读,阅读必须讲究生态。
2007年,因为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市教研室工作。我对教研员的定位是教研员不是官,首先应该是优秀的、出色的教员,其次是善于研究、引领、示范、指导和服务的组织者,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现代教研员。我通过语文学科考试内容的改革,增加名著阅读和古典诗文默写的题量和分值等办法,不惜强行推动着阅读教育的落实。目前,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的45位老师中,已经有一批青年人崭露头角,成为大家心中的年轻诗人、学者和课堂教学高手,全市绝大多数语文老师正在按照每月至少一本专著阅读的标准在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
2010年,我和苏州市中学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的30位名师一起,研究着生态语文,探讨着构建阅读生态文化,并把“生态语文教育”列为共同体的总课题,把“教育从阅读开始,教育就是阅读”确定为核心价值追求和行动口号。我和我的团队坚信:对于学生,阅读就是成长;对于教师,阅读就是发展;对于学校和校长,只有把培养真正的读者作为教育的追求,才是高品质的教育。
在港城内外有了一定影响的一所乡村学校——新塍初中,他们正是因为“广义阅读”而带来了学校的变化和市内外的美誉。2012年秋天,全市语文教研活动,教研组长陈芳向全市语文同行介绍了他们的“广义阅读”,从单篇文本的阅读走向一本书的阅读,走向一个作者的阅读走向一个人文专题的阅读;从文本阅读走向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走向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阅读。尤为可喜的是,全市范围内30所初中(含有关学校初中部)阅读教育都在实实在在地开展和推进。南丰中学、梁丰初中的开放式沙龙阅读、市二中的“责任”阅读等,都成了港城阅读一片片风景。作为一个热爱阅读又以推动生态阅读为使命的教研员,我感到幸福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