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薛瑞萍写给青年教师同行的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6 15:3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薛瑞萍写给青年教师同行的话
我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一  开头的话
这不是我第一次接受约稿,但这肯定是迄今为止我接受和完成得最为艰难的一次。我不是一个凡事都讲认真的人,对于生活——包括工作中的许多事情,例如红领巾监督岗、“党在我心中”主题队会、“雏鹰小队”捡垃圾,组织签名之类,我从来都是能逃则逃、不能逃则敷衍的。但是对于实实在在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对于写作或者说对于教学和教育的发言,我从来都是以全部真诚对待的。也正因此,我才不敢接受,我才迟迟不动键盘,因为我有顾虑,第一,我觉得自己太普通,没有资格谈这么重要的问题,第二,我深知自己的缺陷,怕一人之见的所谓“实话”误导了青年朋友。
现在,经过反复掂量,我终于发言了。因为我已经解除了心理障碍。对于前一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既然我认为《教师之友》是中国最好的教育杂志,既然《教师之友》认为我行,那么——也许我真的不错?这样想定了以后,第二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反正也不是我要谈的,约稿是你们,把关也是你们,谈得不好,就只能怪你们看走了眼,全然怨不得我了——这颇有些无赖,但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
二  苦闷之时说抉择
现在是03年11月,期中刚刚结束。说来可笑,在很多地方都取消了期中考试的时候,我们这里从小学到初中还煞有介事地掉换考场、流水阅卷、各班级排列前六名——“优生”之间自然有一番厮杀,六名之后的,除了破坛破摔就是失败的沮丧和畸形的“进取”——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于兴致勃勃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而言,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残忍了!越来越觉得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长全方位的积极参与,不光是因为学校的工作需要配合,也是因为学校许多残忍愚妄的做法需要具备了教育常识的父母予以抗衡或消解。这种想法,在领导和很多敬业的同行看来,自然是落后的。但这点小小的抵触,比起本学期以来遇到的其他不快,还远远算不得什么。
我所在的学校原是厂办学校,这学期归并社会,前三年,我们各拿70%、80%、90%的工资——我有许多“以工代干”的同行,当初因为子弟学校缺教师,就由其他工种改行从教,已经干了二十来年,教师资格、应有文凭都考到手了,有的还成了教学能手,就因为非师范毕业、“出身不正”,突然间又不承认他们的教师资格了。一会儿说工资要往校工那边靠,一会儿说教师资格要重新申报,一会儿又要交什么“买身份费”……几次三番,来回地折腾。看到他们的遭遇,我们这些人的感受,不是幸运,而是物伤其类的寒心。
去年,全市搞行风测评,结果教师得分倒数第二。于是教委发狠了,要求在11月10之前,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走入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每一个学生都须走到,而且还要请家长在“双走入”联系卡上签明“已家访”!于是,和我搭档的数学老师想请家长来一趟就很难了,那孩子理直气壮地说:“我家人说了,他们上班忙。要谈老师晚上到我家去!”也有不欢迎家访的,预约电话打过去,看见是老师的号码,就不接听了;也有家住农村,几个老师结了伴去,被恶狗堵在村口,家长大笑,孩子出来说:“那是我们老师。”大人才喝住狗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然,更多的教师——包括我,是迫不得已“弄虚作假”——明说了,让家长在回执上签字,以此对付教委的检查。
放学之后,小李老师将学生留下辅导,一个孩子走出校门自己摔倒了,眼角跌破一点,这下,李老师吓坏了!她赶紧带孩子到医院去看,赶紧打电话向家长说明情况,看过医生赶紧送孩子回家。孩子的父母倒也通情达理,没说什么,对此小李百般感激。但她还是越想越怕:幸好,这是只伤了一点眼皮儿,如果伤得重,影响视力了,他们还能这样好说话吗?即便他们不怪我,想到自己就因为几道习题,害瞎一个孩子的眼睛,一辈子良心都无法平静了!更何况,领导说过,为了保证安全,要尽量缩短学生在校时间,最好让他们一放学就回家!至于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的硬性考核,以及由此而来的淘汰危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看来,今后再要补缺补差,我们得上门服务了!”没有人笑,没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教书这碗饭,真是越来越难吃了。早知道,不做这一行了!”类似的话,我们常常听见。
    对于青年人,这确乎是一个值得掂量的问题。
小李告诉我:“星期六的下午,阳光灿烂,一个人在街上闲逛。我左看右看,东看西看,心里就想着一件事:如果不教书,像我这样的,可以做什么呢?站柜台吗?不行,太累,老板的心都挺黑,别的不说,单是那成天吵死人的音乐我就受不了;做保险?也不行,时时处处被人推拒的感觉我可受不了!做导游吗?像上次带我们的小刘,一条线,一走一个暑假;两个月,上下泰山三十多趟。一样的话来回地说,还要应对各种性情和各种素质的顾客,我可干不来!护士?太苦!幼师?太吵!成天和小小孩泡在一起,还不如我这样,至少每天的教学内容不一样,跟着学生一起往上走,多少也有个变化和成就感!”就这么着,一个周末,一趟街头胡想之后,我们小李反而坚定了一颗爱岗的心。
上面一番话,全然是所谓“圈内人言”,它意思不是说教师就真的比其他行业好。说到底,各行各业都有它的辛酸处,当今中国,还真找不到不辛苦,不残酷,没有竞争,没有危机的行业。这样想通了,心情就会平和许多。
对那些歧路彷徨的年轻同行,我要说的是:如果有机会、有能力,不妨寻找更适合的发展空间。如果没有,不如安下心,踏踏实实把这一行做好。否则,三心二意之间,耽误了学生的同时,也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三  我为什么喜欢教书
做教师,最初很有几分不情愿,我是在教了若干年以后,不知不觉发觉自己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学生的。蓦然回首,惊见真我那一瞬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也许,这就是所谓的 “体制化”吧。在发表于02年8期的《行走诗意间》里,我写道:“人要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是那段‘再求职’的经历,到今天我还心猿意马,徘徊歧路呢——是我的性格原本就适合做教师,还是教书育人的生涯已经改变了我?哪怕个性是石,职业是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浸泽与冲击,也会在石头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何况我原本就是一个怕见勾心斗角的书呆子。
“并非人人都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对于那些激流勇进的弄潮儿,我深怀敬意。而我,则宁愿守着一方干净安稳的讲台,做一回冷眼向洋的看客。日子不是过给人看的,鞋好鞋坏脚知道;金钱有价,快乐无价,自己觉得好才是最好。”
“你为什么要做教师?”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问题,在美国也常常被人问及。因为那是一个永远处于100度经商高热的国家,那里有无穷无尽的动力促使你挣钱再挣钱。当然那里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我最喜欢的回答是:“教书当然不会使我发财,但这一行可以使我不卑不亢,堂堂正正做人!”在学校,我是爱提意见出了名的。每当我回到家里,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抗争战果,或者慷慨激昂地声讨领导这不对那不对的时候,先生总是说:“这也就是在你们学校。像你这样的,搁我们单位,早晾一边了。你能,你有个性,我不用你行不行?现在的世道,原本就是人多事少的!”
这话不无道理。我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如此嚣张,除了领导的宽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知道自己在学生及其父母心中的位置,是一种人们无法视而不见的巍峨——使我挺起了腰杆。
有这样一副对联,是专门讽刺一手遮天的长官意识的: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我想,这种可怕的情形,在教育行业可能要好不少。有学生、家长的众目睽睽和火眼金睛在,教师的好坏,就绝对不是领导一张嘴可以说了算的。世界上什么人都可能为了某种目的而颠倒黑白,但是孩子和家长对教师胡说八道的现象,我还没有遇到——即便有,也是极个别,不至于恐怖。这便使得永远也学不会圆熟的我,可以由着自己的迂阔和耿直,摈除杂念,一意孤行——只要书教得好、班管得好,只要赢得了学生和家长,就能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就可以——“不卑不亢,堂堂正正做人!”对于我而言,这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单纯、率直、理想化、书卷气,这些特质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本身。换一个行业,它们很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可是作为教师,它们却成了难能可贵的优点。所以,我无法不珍惜自己正在从事的这份工作。
喜欢教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喜欢读书。对于教师来说,这是和爱学生一样重要的。我想,在诸多职业中,教师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让我上班时间公私兼顾、尽情饱读的一行。我深以此为幸运。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5:36:24 | 只看该作者
四  和语文教师谈读书

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是上了北大才读到《唐诗鉴赏辞典》的。放声诵读《春江花月夜》的时候,他因为极度的幸福而泪不自禁,同时,想到从前所受的语文教育,不能不对自己的语文老师充满鄙视和憎恨!因为他们拿着工资兢兢业业做的,就是白白地耽误孩子,百般地折磨孩子,使他们一生憎恨读书,憎恨语文。

常常看见—— 老师挖空心思,把一篇既不深也不美的课掰开了揉碎了,百样红紫地演绎解说,真替他难为情!我觉得那种茶壶里面起波涛的所谓“教学艺术”,还不如旧时代的私塾来得实在,因为那时的所谓死记硬背,其实也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循序渐进着来的。况且,我们今天的语文,要求孩子背的也不少,而且很多都是支离破碎的谎话、伪知和语言垃圾。

现在各地都在轰轰烈烈推行新课标,很有些削足适履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对此,我有一个固执的想法:中学也好,小学也好,语文的事情哪有那么复杂?教师自己先爱读书读好书了,再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教师自己先把文章写好了,学生熏呀熏的也能写得不错了;教师上课出口成章了,学生学呀学的,也能意畅辞达,甚至富有文采了——不就得了吗?

在我看来,所谓的“课改”,就是让语文回到语文。所以,陶行知、叶圣陶、蔡芸芝、老舍……包括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倘能复生,依然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才不管他这性那性呢!想想卢梭、高尔基、安徒生、三毛、郭沫若、张海迪,包括韩寒、郑渊洁……他们的成就和语文教师何干?不过是自读自取自上进罢了!所以,语文真的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教师能做和最该做的,乃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位。怎样做到,这才是值得研究探讨的。但是无论如何,教师自己喜欢读书,是做到做好的第一前提。

回想这么多年,讲读式、启发式、谈话式、互动式……见识了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真所谓潮起潮落,你方唱罢我登场。老师们常说,这一头还没学会呢,新名堂又来了。作为懒人,我的对策是:不变以应万变,一心一意只做我喜欢和我认为最重要的——自己潜心读书,带领学生潜心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到高处重也轻。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可以说,语文教学也好,班级管理也好,很少有事情可以难住我的。平时上课就是妙语联珠、舌灿莲花;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或悲或喜、或嗔或怒——调动学生的情绪,像乐师按动琴键一样得心应手。坐在我的课堂上,想开小差都难。

至于公开课,说白了,和写文章是一个道理:开头如爆竹之燃放,突如其来;结尾如钟謦之轻叩,余音绕梁;该问处问,该议处议;当松便松,当紧便紧;字斟句酌、环环相扣;高潮迭出,起伏有致……有什么呀!

课堂教学效果好了,课业负担自然轻;课业负担轻了,学生自然乐意读;学生读书多了,上课就更轻松;上课更轻松了,他们就更喜欢读。长此以往,底厚力足,浩然之气渐渐乎生。什么思维呀,表达呀、分析呀,写作呀——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小都难呢。

与此相应,我的负担大为减轻,我的工作甚为愉悦。课堂上要不就是兴致勃勃,说得自己和学生如醉如痴;要不就是学生写作业,我自顾抱书而读——这明明就是在干私活呀。所以我的心也挺虚,往往给那闲书的外面包个皮儿,以掩人耳目。可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于是朱戈也看《苏菲的世界》,张美君也读《简爱》,夏璇也读《科幻世界》,方思佩也读《乱世佳人》 ……他们看着谗呐。

“这个班的孩子最爱读书,最活络、最聪明了。刚刚四年级,就能发表文章!”这样说着,家长满心都是幸运的感觉。因为是我,有什么要配合的,一句话出口,家长做得不要太好!所以,我的上班,八小时倒有两、三个小时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干什么?看书、运动、听音乐,和朋友散步聊天呗。要不就找一间空教室,放开了破锣嗓子自我陶醉(小学教师的嗓子大多是比较破的)——

“如果你们有信德像芥子那样大,即使你们给这棵桑树说:你连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它也会服从你们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多年以来,除了放假,在家我几乎从不读书。干什么?看电视、听音乐、陪儿子聊天、陪母亲散步……当然,现在又多了一件事,那就是上网——和全国各地的教育精英交流。

所以,虽然自知“小学高级”便是我事业的顶峰;虽然缺少荣誉的光环;虽然目前每月只拿600元薄薪——可是我觉得自己挺成功的。

五  渊深与激昂

1997年,市教委语文教研室的领导来学校做调研,听了一节《雕凤凰》后,许俊真主任对我说:“你的课上得不错。但是我们觉得,你给教师讲课更合适。”

于是,从1998年暑假开始,我便在合肥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任教,所授课程是语文班的主课:《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大概是因为我的课比较开放,比较有趣,学员反映还不错,在众多的赞誉中,听得比较多的就是:“薛老师,你读的书真多。像你这样有学问的人教小学真是太可惜了。”

现在,因为在网上发帖较多,文字论及较广,说同样话的朋友也很多。我的想法是:我之是否“有学问”姑且不论,就算我是“有学问”的,教小学何以便是屈才呢?当好小学教师绝非易事,其中甘苦又岂止是“先进”、“优秀”之类的称号所能涵盖。去看看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去思量一下学生无保留的信任依赖的心。任你有多么渊深的学问,多么博大的胸襟,也会常常愧疚于自己给予学生的太少太少。

当我看到陈独秀晚年呕心沥血锱铢必较编出的《小学识字教本》时,当我读到梁实秋等一批鸿儒绞尽脑汁搜干枯肠,为小学生编写的“来,来,来上学;去,去,去游戏”的国语课文时,心中满是自豪,同时又感到高山仰止的惭愧。我想,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念及自己有过朱自清、梁漱溟这样的同行,也会作如此浩叹的。自豪也好,惭愧也罢,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现实有着太多的无聊和烦恼,我需要藉着这股激情,洗濯和提升自己,宁静和隐逸自己,将平凡沉闷的生活超越了。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你钻进去,都会有无穷的收获和乐趣。中国教育需要像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那样的名师,通过担任领导,通过著述、讲学,把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推广开去;也需要立足本位、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在自留地里耕耘、思考的人。我愿意是后者,我也只能是后者——与人周旋是我的弱项,我就擅长于啃书本和跟学生打交道。如果我能够在后一方面取得一些成就,这和我在前一方面的低能是分不开的,正是基于这一点自知之明,我才能够比较早的明确了应当把自己的热情和精力投注到哪里。

每当需要作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总是认真地自报家门:“小学教师薛瑞萍”,自我感觉还不错。我当然知道,并非所有人都作如此想,业内业外对小学教师不屑一顾的大有人在。普遍存在于男性同行中的自卑情绪便是最好的证明,这是不该发生的事情——整个社会亏待小学教师了。

我盼望在不太久远的将来,在中国,小学教师能够凭着过硬的整体素质和良好的生活待遇而真正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仓廪足而后知礼仪,撇开待遇求素质,其愚昧之甚,胜于缘木求鱼。

当那一天到来时,有幸的又岂止是小学教师。

六  结束语

现在想起来,《教师之友》的请我发言,是有着特别意义的。由于我的缘故,“成功”和“出色”的标准变得不再单一。在中国,在今天,在各种艰难、困惑、压抑、苦闷中默默耕耘的教师成千上万,有幸罩上荣誉光环的毕竟是少数,最终能够成名成家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可否这样定义“优秀教师”:只要你凭着自己的才学和敬业,进取和探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教学和教育成绩,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敬重,拥有了心灵的充实和愉悦,你便是成功的?

最后,我想用我在“教育在线”广而帖之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



一家人健康平安和睦,

为此我要千万次的感谢上苍。

做愿意做的,

说愿意说的,

读喜欢读的,

写喜欢写的并且可以以此谋生,

这就算得人间至福了。

如果再有三两知己,

那就是神仙梦不到的最高境界。

我以为,

自己正在此最高境界中。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5:37:15 | 只看该作者
语文当为心灵奠基
清华附小 窦桂梅
我认为,语文教材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我认为,这种方式的特点有:第一,着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联系,进行(有序组合)同质或异质建构;第二,立足于学生生活领域,进行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营造对话交流情境,进行思维碰撞,引起质疑、猜测和期待。

主题教材的编写体例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于是,我在实验的“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开始了“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关键是怎样进行主题教学。个人以为,主题教学就是要从精神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其要义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亲”。再通过对重点(最好是经典的)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我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在重视过程的生成中,实现真正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其优势是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从而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正确的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让学生一课一课地学,缺乏主题的统整和提升。也有教师对主题内涵认识不够,一味注重形式,丢掉文本间的组合以及文本内涵的开掘。另外,由于在编排中,把“语文知识的落实”安排在每个主题单元后的“语文天地”、“语文实践中”,不是以往教材的课文下面如“读读写写”等训练项目。这就造成有些教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将语文的工具性的学习“融入其中”。

 那么,是不是用了主题式教材的教师就没有问题了呢?据我所知,相当数量的教师在使用“知识体系”教材的教学时显得太“热闹”,但热闹结束后什么积淀也没有。原因是语文教师注重形式的花样设计,课件的制作,而忽视了与文本的对话,没有让孩子沉下心来,真正走进教材。可见,一些教师舍“语文”讲“人文”,板子也不该完全打在主题教材上。我们不能将人文的问题想得太简单化了,不然1997年前大家大谈语言训练的时候,又何来的“丧魂失魄症”?

   对于教材的编写体例和样式,应该允许百家争鸣。主题单元的形式也只是多种方式中的一种。我也希望可能有其他编排方式,如以题材形式,以“语言的感觉”,以“点亮语言的灯”等形式编排。参差多态,就会百花齐放。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教材模式。目前大家正探讨主题教学,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的主题教材也会被新的理念所发展,甚至代替。因此,无论是主题样式还是其他样式,所要发挥的是自己的特色,弥补的是自己的不足——而这,就要靠使用教材的教师。作为一名实践型的教师,怎样更好地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合理使用教材设计课堂流程,是最关键的。

  比如,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高明的教师会带领学生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文本,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既跟着作者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也能在经典的语言文字营造的意境中得到陶冶和升华,从而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学会语言文字。

   对于有点缺陷的课文,高明的教师也会“变废为宝”,要善于经营文本,用补充或修改等手段“美容”教材,既而丰满文字的形式美和流动美。

  有了以上的本事,教师就不会死守着教材。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创造,甚至还可以发展经典的内涵;引领学生“经营”句式和文本结构,去补白,延伸,演示……从而模糊和消解主体和客体、作者和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展现一种流动的美。

  想起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一篇很有时代感的文章,却也谈不上经典。教学之前,周老师事先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带着阅读期待走进课堂。对一些好的词句引领学生进行“咀嚼”不谈,下面重点谈谈他对课文一句话的处理——“因为人们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地球有限的矿产资源正面临枯竭。”这句只讲了矿产资源的枯竭。教学时,周老师要求孩子把收集到的材料也用上面的“……因为……”的因果句式说明其他资源的情况。于是,学生们纷纷谈到———因为滥砍森林、滥垦坡地,长江的秀色正被滔滔黄水代替;因为我国土地沙化严重,沙化的速度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因为大气污染形成了酸雨,使得植物枯死,湖水变质,建筑物严重损害,成了“石头的癌症”……这样做,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丰富了课文内涵。

  学生畅谈之后,老师和学生伴随着音乐,诵读了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田野里的哭声》——我听到溪水像失去儿子的母亲似的在号哭……我又听到鸟儿仿佛号丧似的在唱一首悲歌……一只小鸟走近我,站在枝头上说:“人将带着一种该死的器具,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诵读毕,全场一片沉默……

  收集的相关文字材料是不是语文?补充纪伯伦的《田野里的哭声》是不是语文?模仿书上句式表达感情能分清哪是工具性,哪是人文性?如果说周老师用“人文”的方法来“教”语文,正是通过体会“人文”而享受“语文”之美!由此,引起我进一步思考的是——今天的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今天呼唤怎样的语文?周老师没有就课文本身进行枯燥的分析,恰恰抓住了文字后面的东西,为我们打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我们在文字中感觉到了地球母亲的心跳,地球母亲的呼吸。因此,在学生的心里,地球已经不再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慷慨的母亲——语文在这里生成火种,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想象、豁然开朗的顿悟、情思勃发的智慧。

  也许,音乐的伴奏不属于语文的范畴,但在高素质的教师眼里,不会因为它不姓语文而把它拒绝在语文的课堂之外。要更新对“语文”的认识。语文课不仅仅是语文。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是舍本逐末,只有语文的语文课会味同嚼蜡。

  目前,有些教师大声疾呼:语文课已经没有了“咬文嚼字”,语文成了其他学科的伴娘。语文课还不如回到“解放前”。也有专家特别强调——“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这些呼吁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往往就产生了危险。这种忽略言语精神的认识如果走向极端,将助长工具主义的回头。任何的形式离开了内容仅是无生命的空壳而已。说得极端点,倘如此理,我们的语文教材何须劳师动众殚精竭虑遴选佳作,按照“常用几百句”之类编排有体系的语言练习足可矣。我相信王尚文老师所指的绝对不是如此的简单。但如果语文的最后落脚点应停留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上,必然又回到几十年前语文教育的死胡同里。我不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背离了今天儿童的天性,放弃语文的灵性,让儿童在语文的牢笼中,受尽文字的折磨。

  就语文自身特点来谈,梳理20世纪语文的概念,我们发现,语文自从被分科以后,从历史到今天,根本不是简单的学科,它不同于数学和物理之类。我们必须用超学科的观点看待当今的语文。因此,我们在思考语文定位的时候,是站在语文本位来谈,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本位来谈,甚或在整个民族大文化背景下谈?我们最终的语文价值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

  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孩子很难“静下来”,带领他们把玩语言时,孩子们显得很不耐烦……坐不住板凳的他们基本患上了“多动症”。中小学生本来需要花大量时间感悟语文,但由于多学科的学习压力,再加上语文课时的减少,更有学语文时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使语文学习处于危险的边缘。凝神静气读书已经很难做到。恐怕,像贾岛、韩愈那样静心苦吟“推敲”的佳话将成为绝唱。因此,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量,以及写字、写作等要求恐怕真正落实实在不是那么简单。

  面对孩子们经受的各种冲击和诱惑,我们真该好好想想,现实状态下的语文教学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孩子们学习的是母语,有别于一般的语言技能学习,因此,我认为决不能仅仅关注言语形式,而应从内容或“人文”着手带动对形式的领悟。当今孩子的心理特点是社会大背景造成的浮躁,我们只好从学生的角度,抓住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出发点”等主题,抓住学生的“魂儿”,使其情感精神有了“定力”,这可能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前提。借助于主题让学生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又是情感的深化、思想的磨砺。这就好像每一个戏剧的引子,每一个风景点的引道一样,先把我们的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语言的殿堂,他们对于母语魅力的感悟一定会深刻、细腻得多,然后我们仍旧借助于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他们的收获也会大得多。

  现在,我正以主题教学的理念向前摸索着。虽初见成效,但,也许还不是一条更科学或更合适的路,摆在我和学生面前的可能还是一个黑匣子。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保持一种思索:在各种冲击和消解下,在各种侵蚀与诱惑下,我们的后代身上会有多少民族语言的灵魂及精神的血液?我们语文老师该为此做些什么?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5:52:00 | 只看该作者
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教师该怎样读书
窦桂梅
众所周知,知识在几十倍地爆炸。社会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一劳永逸已经不是我们追求的精神标本,以不变应万变已经不是我们向往的神话。当今知识的更新率实在是太快了。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我们最大的心病是一不小心就成了文盲。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就得学会怎样读书。因此,作为教师,我想,读书的关键也许是:

    第一,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人文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软件”,软件往往比硬件难搞,这是计算机领域里的常识。可以肯定,人文素养不佳将成为你的营养不良症。人文素养不仅会决定你的教学水平高低,还会渗透到你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你的教育世界观与教育方式,甚至造就你一系列的教育习惯。懂了这些,我们也许就会理解朱老师给我们列出的书目以及说明,而且我们会用行动不会让朱老师由希望变成失望。当然这世界书籍(就算是好的吧),就是你什么都不干,光读书也是读不完的,况且我们的工作性质又决定了没有更多的时间。所以也不一定什么都读,关键是要有悟性,这就要求我们:

    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

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

    不然,就会出现精神,情感,认识等方面即人文素养的僵化,退化,惰化,伪化,通化,同化……导致最后成了五脚书橱。

    第二,要通过读书,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把脑袋变成了装书的袋子,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你工作中的生产力。

    林肯一生博览群书,在当总统之前是大律师,但他和三教九流的人交流没有丝毫障碍。他的学识、口才和他的人格一样征服了从伐木工人到参议员等几乎所有的人。林肯一生常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把丛书中读来的东西讲给别人听,同时总是加上自己的看法。一个手不释卷的人能吸引大群的劳动者听自己讲书中的故事,这需要高超的表达能力,需要有一双善于挑选知识的眼睛,更需要把人家的语言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的能力。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选举八次都落败,两次经商失败,但他从没有放弃读书。

    马克思与林肯是同时代的人,他对林肯的评价是:“……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这位出类拔萃的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至只有已经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的读书文化是书斋文化,而外国的读书文化是实践文化,是指向行动的文化,完成书斋文化向实践文化的转型,是21世纪中国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

    要完成书斋文化向实践文化的转型,就要先把读书的过程作为备课的过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可以说是爱书爱到骨头里。他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或四处搜寻经典教案,或完全照搬人家教法,那你就要读书。在这里,我又想起了商友敬说的话:“知识由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扉;沉在下面的是‘文化’,它积淀而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我们今天读书的弊端是取其‘花’而不取其‘实’,大家都成了追逐信息的‘狂蜂浪蝶’,难以培养出有文化,有修养,有思想观念,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由此,我们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执着,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备课。

    这样,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当你读过了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再教学课文《月光曲》时;读过《走下圣坛的周恩来》,再教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夜的工作》时,在你看来一定是小菜一碟——轻松自如。

    教师还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学科知识就变得更加丰富。我想,一些经典藏书布满你家里整个墙头不说,《人民教育》、《随笔》、《教育参考》、《中国教育报》、《读者》、《读书》等杂志报刊也会成了你生活的伴侣。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教师因读书铸就的备课灵魂,便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5:57:30 | 只看该作者
特级教师窦桂梅对教师的十条警示语           

    1.激情不老。窦桂梅认为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教师的激情能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当一名好老师,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些只能靠不断读书学习获得。老师和学生一样,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一个好教师不是靠培训造就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竞赛造就的。老师的确很苦很累,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培训、活动,使得自己的空间所剩无几。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会导致“肤浅后遗症”。与其忙忙碌碌,疲于应付,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到一份属于自己宁静的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
4.以写促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己对话,你会获益良多。
5.慎独养身。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省,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为师的座右铭。窦桂梅说:“我经常告诉自己: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对待学生,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尤其对所谓的困难生,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痛苦中及时送去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
9.合作同进。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10.海星角色。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57 , Processed in 0.13996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