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作文谱》注评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2 19:4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读书作文谱》注评选作者:侯雁北
  
    《读书作文谱》和《父师善诱法》,是唐彪的两本主要著作,后曾合刻为《家塾教学法》。唐彪字翼修,浙江金华人,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于明末崇帧到清初顺治、康熈年间。与王筠同为清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近年来人们对王筠的教学思想,从事研究者较多,但对唐彪的教学思想却较少有人问津,这可能由于唐彪只是一个塾师而己。唐彪的书是由他的儿子私刻的,这说明因人废言的现象,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不仅论述精到,且集纳了古代和与他同时代的不少学者的言论,近年在一些阅读写作教材中常被引用,但仍无人系统加以论述。
    我于1963年转入教学,为1964级学生上课。当时一个学生(乾县人,姓杨,名字已不记得)说我在课堂上说的一些话,与唐彪有相近之处,便将他家藏的一部《读书作文谱》(一函四册)借我阅读。此书在我处存放多年,“文革”时被红卫兵抄走,现己不知下落,也无法向那同学归还。“文革”后当我再次登上讲坛,便又想起了这部书。我去师大图书馆借阅,馆里却没有此书。我去省图书馆借阅,省馆说此书只是孤本,不能外借,几经磋商,只许我复印一份。
    1993年我离休后,曾想将《读书作文谱》作一注评,谁知诸事忙乱,这想法一直没有实现。2000年后,省教育报刋社编印一种读写小报,约我写稿并兼任顾问,我才开始了评注工作。《读书作文谱》的读者对象为当时的少年儿童,故用较浅近的文言文写成。我的注评对象是现代的少年儿童,估计今之读者并不能全读懂原作,所以做了一些必要的注评。我以为做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谁料该报内部很快发生了权益纷争,小报停办,我的注评工作也就停止了,估计这个工程今后将不可能做了,不胜惋惜之至!
    现将已发表过的少量注评转录数则于后,以表明我与唐彪《读书作文谱》的这段因缘,也希望今后的写作学研究者,能对此书引起更大关注。

《读书作文谱注评选》选录

    唐彪曰:凡一题到手,必不可轻易落笔。思素已遍①,然后定一稳当格局②,将所有几层意思,宜前者布之于前③,宜中者布之于中,宜后与末④者布之于后与末,然后举笔疾书,自然有结构,有剪裁,与他人逐段逐句经营⑤者不同矣。
    吴因之⑥曰:作文先以看题⑦透彻为主。题有皮肤⑧有筋骨⑨,吾舍其皮肤而操其筋骨,自有一段精彩议论。
[注]
①思索已遍:已,停止、结束的意思。思索已遍,思索一遍或几遍以后。
②稳当格局:格局,夡构、格式。稳当格局,即妥善的结构或格式。唐彪在本书的另一处曾说:“格局即布置之体段也。”
③布之于前:布,布置。布之于前,即布置在文章前边。
④后与末:文章的后边或末尾。
⑤逐段逐句经营:经营,治理、制作。逐段逐句经营,即想一段写一段,想一句写一句,缺乏通盘考虑。
⑥吴因之:即吴默,明万历年间人(1554一1640),字因之。著有《翰林诗法十卷》。
⑦看题,即审题。
⑧皮肤:事物的表面现象。
⑨筋骨:事物的本质。
[评]
    古人谈作文,很重视“临文体认”功夫。“临文体认”,就是临作文时,看见了题目,要对题目做一番体察审视,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审题。审题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一是辨体,即从题目认定文体。二是确定重点,像吴因之所说的,“题有皮肤有筋骨”,正确的作法是“舍其皮肤,操其筋骨”;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自然就抓住了重点。三是考虑结构,“定一稳当格局”。审题对作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文体看准了,重点抓住了,结构、剪裁妥贴了,当然与“逐段逐句经营”不同。

    瞿昆湖①曰:作文须从心苗②中流出。初时觉难,久之自易。盖熟极自能生巧也。今之后生③专去翻阅腐烂时文④,以为得法,抑不知吾有至宝⑤,不去寻求,而取给他人口吻⑥,以为活命之资,真可叹矣!更有一题到手,辄取⑦旧文以为式样,初时以为省力,不知耳目增垢⑧,心志转昏,自家本来灵性反被封闭,不得透出。即能成文,亦平庸肤浅,不足观矣!
[注]
①瞿昆湖:明人,可能与唐彪同时。生平不详。
②心苗: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接近于心灵。
③后生:一般指年龄不大的青年男子。
④时文:当时流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很差的文章。
⑤至宝:极为珍贵的宝贝。指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材料。
⑥口吻:文章流露出的观点、说法和思想感情。
⑦辄取:辄,经常、总是。取,吸取。
⑧垢:污秽、肮脏的东西。
[评]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这个观点在我国形成很早。“诗言志”,志的主要内容就包括着思想和感情。“作文须要从心苗中流出”,这说法仍然继承着这个传统。唐彪引用瞿昆湖这段话,说明他很赞同这个观点。但初学写文章的人往往却不这样看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阅读的作用,常常从别人的文章中找材料,找观点,把别人嚼过的馍,当作“活命之资”,忽视对自己生活积累的开掘,不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本末倒置得时间长了,自己就有变成思想懒汉的危险,自家“性灵”的大门,真地就会关闭起来!

    武叔卿①曰:词不雕刻则不工②,然过于雕刻则伤气③;词不敷衍则不腴,然过于敷衍则伤骨④。其变在毫厘,而远在千里⑤。故昔人不废修词,而亦不专重修词也。
[注]
①武叔卿:名武之望,字叔卿,明代医家,今陕西临潼人。著有《济阴纲目》、《疹科》(已佚)。
②词,与辞同,即文词、修词。雕刻,此处指必要的加工修改。工,工致巧妙,不工,粗劣笨拙。
③过于雕刻则伤气:过于雕刻即过分修润,一般称作雕琢、矫饰。伤气,气为我国的哲学概念。此处指文章的气势和作家的气质、风格。伤气,即损伤气势、气质或风格。
④敷衍:写作中陈述和申说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腴,肥胖、丰美。骨,我国古代文论术语,有时指文学作品的理路和笔力,有时指诗文格调劲健、感染力强的风格。这里泛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⑤辨:辨别。全句的意思是,辨别必要的雕刻和过于雕刻,正当的敷衍和过于敷衍的界限,是很难的,它们间的差异微乎其微,但运用不当,影响却很大很远。
[评]
    武叔卿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便会走向反面。写文章,修改加工是必要的,但过了头,雕章琢句,便失其自然,仿其真趣。同样,敷衍过了头,便说空话、大话、假话。古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清人陈廷焯说:“文采可也,浮艳不可也。朴实可也,鄙陋不可也。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矣!”清人沈祥龙也说:“词不可过于设色,亦不宜过于白描。设色则无骨,白描则无采,如粲女(漂亮的女子)试装,不借珍珠而自然浓丽,不洗铅华(擦脸的粉)而自然淡雅,得之矣!”这些说法都有相同之处,不过武叔卿则把问题提到了“伤气”、“伤骨”的高度,这是更可贵的。正确的作法自然是既“不废修词,而亦不专重修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9:38 , Processed in 0.0733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