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蚕学宫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10 00:2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蚕学宫赋[1]
(张诗亚著    敬德 凤立注)
(张诗亚著    敬德 凤立注)(    入此门兮,情何以寄?登此殿兮,君谁以师[2]
    屹立天地兮,泱泱古国,连绵古今兮,悠悠素丝[3]。蚕口一吐兮,纤纤可织万里[4];茧头千抽兮,煌煌可明大义[5]。茧以心剥兮,道以弘毅[6];真以志索兮,学以求知。
    蚕本天虫兮,野旷自衍生[7];桑乃地木兮,洪荒物竞争[8]。野茫茫兮,蚕踪何觅?天旷旷兮,桑原可稽?大野之虫兮,何以引之入室?其始作者可考否?所引当有其时?洪荒之木兮,何以植之入园?其首创者可察乎?初植岂无端倪[9]
    神话之源兮,其流天长;言说之传兮,其播风扬[10]。蜀地玉女兮,化神庙享[11];西陵嫘祖兮,教民蚕桑[12]。阴阳之合兮物以产;气陶之化兮形以象[13]。解谜蚕之源兮,或奉之以神圣,或玄之华章。只赢得其情兮拳拳;其辞兮皇皇[14]。而植桑富民兮,庶众乐其养;饲蚕兴邦兮,朝野供其堂。天下熙熙者兮,唯蚕桑利之所往[15]。蚕学何所兴?蚕业何所张?经之所传兮[16],唯验之阡陌与山乡;学之所成兮[17],权附之以农书并岐黄[18]
    风朗朗兮,仲可以怀[19];雅堂堂兮,礼从此戴[20]。文野之分兮,衮服华文竞飞彩[21];琴瑟之和兮[22],弦歌韶乐怡情载[23]。流俗化醇兮[24],或蚕花点叫[25],或紫姑迎送[26],莫不少长咸集,八乡祭赛[27];典礼至尊兮,或有虞绘绣[28],或先蚕奉祀,俱得节令躬亲,举国参拜。至于怀柔五服[29],博采天方,更有飘柔万里兮,不尽丝路海陆来[30]
    嗟夫,桑以饲蚕,丝以成绢;礼以服饰,乐以琴弦。而蚕事之化兮,其必所由乎?自渺渺神明兮,何处寻其形迹?问切切生民兮,何方考其实务?营营民生之基业兮,何衍浩浩礼乐之渊薮[31]?而言之者不乏兮,或骚人诗律,或名家歌赋,或羁旅所闻[32],或行銮垂顾[33]。尽附与文士传诵兮,商女曼舞[34]
    倚此门兮,君何以思?立此殿兮,学何以继?
    悲夫,坚船利炮兮,西风凄凄[35];礼崩乐坏兮,国基岌岌。里坊之杼兮[36],渐闻渐稀;洋邦之厂兮,愈侵愈密。借兰学之强势兮[37],东瀛蚕学竞立异;图科教之救国兮,中土学子远负笈。学成归来兮,数代以求,不倦孜孜;一心以谋,相忍惕惕[38]。蚕桑之祖兮,陷绝嗣之险境;绢锦之源兮,临流断之危地。国立之本兮重振,国脉之所倚;民生之根兮再荣,民心之所期。有大愿发于胸襟兮,其奋进焉得不迅疾?养浩气荡于丹田兮[39],识见方能出灵犀。布局大气兮,占之以先机;立意高远兮,创之以奇迹。探基因以入幽兮,解太玄于谱系[40];破窠臼乎出新兮[41],立框架以图析。挽颓势于后进兮,领潮流乎超逸;复农桑之大国兮,赋蚕丛以再厉[42]。从此乎朝圣之学兮,春秋不绝[43];拜谒之宾兮,四海络绎。蚕学之宫兮,卓然天地立。夫大师辈出于斯也,大楼充其实,大学振其翼。
    出此门兮,来何以启?别此殿兮,贤何以齐[44]



[1] “学宫”,典出“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稷下学宫是战国中期齐国统治者招揽各国人才,为学者们所设置的一个学宫,因其位置在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西城门——稷门之下,故名。《太平寰宇记》引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故称为稷下之学。”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文化之圣地。稷下学宫兴盛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其中著名学者如孟轲、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和荀况等。尤其是荀况,曾三任学宫“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国别、年龄及资历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此赋以“学宫”喻新落成的西南蚕学科技大楼,意义有三:海纳百家,包容各派。倡学术探索与交流之自由;名家荟萃,大师辈出。融科研拓新与人才涵育为一体;集蚕学之圣地,蚕利之策源,学统之正宗为一宫。
[2]师:在这里有两重意义,既指老师,兼指学问。

[3]言中国自古以农桑立国,蚕桑支撑着国家发展,连绵至今。
[4]言蚕所吐之丝不仅供本国之用,并由丝绸之路通达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传播了中华蚕丝生产技术,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5]中国的蚕丝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蚕丝上升到礼教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由王后亲自主持、化育民生的“先蚕礼”。《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在古代,由于蚕丝产量不多,制作不易,因而丝绸服饰成为了等级制度的标志,反映着儒家“礼治”思想,首先丝绸服饰是士人贵族的穿着物,所谓“锦衣玉食”即此;其次丝绸是统治阶级举行各种祭祀之典礼服饰,《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记载:“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是月也,命野虞毋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籧、筐。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惰”;此外,丝绸服饰的颜色及图案也是礼治的重要标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二章”,即十二种图案,《尚书·益稷》记载:“(舜)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大意是舜帝欲还原古人衣服上的图像,用日、月、星辰、山、龙、雉六种图案绘在上衣上,用虎、水草、火、百米、黑白相间定的斧形花纹、黑青相间的“已”字花纹绣在下裳上。用五种颜料明显地做成五种色彩不同的衣服以示区别。章服制度真正确立,是在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周官》、《礼记》、《尚书》等典籍,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采……”(《后汉书·舆服下》)。自此直到明清,十二章作为帝王百官服饰,延用了近两千年。故而谓之“茧头千抽兮,煌煌可明大义”。
[6]道以弘毅:典出《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认为,士人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是非常重大的,所以士人务必心胸宽广,并为此奋斗到死才会停止;其路途是遥远的,所以士人要意志刚强。弘,指心胸宽广。毅,坚毅,刚强。

[7]“天虫”乃“蚕”字的拆解,既指自然界天然所生之虫,又暗含“蚕乃上天赐予人类之神物”意也。

[8]洪荒:其意有二,一指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凡自洪荒,终乎幽厉。”宋杨万里《汉文帝有圣贤之风论》:“洪荒之世,人与禽之未别。”清赵翼《途遇大雪》诗:“世界幻入兜罗绵,恍见洪荒万万古。”二指大荒,荒漠的旷野。明许承钦《风行至南阳湖》诗:“遶岸平山趋断陇,连空野水入洪荒。”此处远古意也。

[9]端倪:窥测、捉摸。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於书,故旭(张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明方孝孺《题王右军<游目帖>》:“今观此帖,寓森严於纵逸,蓄圆劲於蹈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
[10]传:传说。风:民风,民俗。

[11]“蜀地玉女”指蚕神马头娘,据说其神马首人身,生于蜀地。其事具载于干宝《搜神记》卷十四:“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务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娶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种之,今世所养是也。”后来,百姓根据这个传说为之塑像,奉为蚕神。宋《太平广记》引《原化传拾遗》云:“蚕女旧迹,今在(蜀)广汉,不知其姓氏。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六云:“今其(指蚕女)冢在(蜀)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蜀之风俗,诸观画塑玉女之像,披以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旧时除四川有蚕神庙外,其它省区也有蚕神庙祀马头娘。

[12]“西陵嫘祖”指蚕神嫘祖,传说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并把该技术传播开来,在北周被祀为蚕神,因其为西陵氏之女,所以称西陵嫘祖。关于嫘祖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首先提到“嫘祖”二字的是《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尽管《山海经》和《史记》已经提到嫘祖,但此时嫘祖还没有与蚕神联系起来,秦汉宫庭祭祀的蚕神,称为“先蚕”。把蚕神与嫘祖联系起来,大约在北周时期,《隋书》记载:“北周制,以一太宰亲祭,进尊先蚕西陵氏。”北宋刘恕《通鉴外纪》则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而罗泌《路史·后纪五》则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皮肤冻裂)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把嫘祖奉为蚕神,每年季春(阴历三月)由皇后率领后宫嫔妃择吉日举行盛大祭祀。

[13]阴阳之合兮物以产;气陶之化兮形以象:阴阳合济,气流涌动,乃孕育天下万物,世间万象。典出《艺文类聚》卷六十五记载晋杨泉《蚕赋》:“惟阴阳之产物,气陶化而播流。物受气而含生,皆缠绵而自周。”汉王充《论衡》:“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14]拳拳:诚挚貌。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唐孟简《惜分阴》诗:“业广因苦功,拳拳志士心。”明方孝孺《题太史公手帖》:“将辞京师时,所发词意重厚,拳拳以古贤哲之事见勉。”皇皇,皇,通“惶”,惶恐貌。皇皇,内心不安。《礼记·檀弓上》:“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宋欧阳修《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州县皇皇,何以存济?”清冒襄《影梅庵忆语》:“剃发之令初下,人心益皇皇。”

[15]天下熙熙者兮,唯蚕桑利之所往:典出《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言蚕桑给百姓带来了重要的生活之利。

[16]经:经验,指民间代代相传的种桑养蚕经验。
[17]学:指知识分子对栽桑养蚕经验的文献记载及理论探讨。

[18]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著有《黄帝内经》。后世以“岐黄”为中医或中医医生的代称。梁章钜《称谓录·医》引《帝王世纪》:“黄帝名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为经,后世习其业者,故谓之岐黄。” 清袁枚《徐灵胎先生传》:“其用药也,神施鬼设……诸岐黄家目憆心骇。”清昭连啸亭续录·蒙古医士》:“故时有秘方能立奏效,非岐黄家所能及者。”

[19]风朗朗兮,仲可以怀:风,指《诗经》中的《国风》,这里代指《诗经》。仲可以怀,《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风朗朗兮,仲可以怀,这里指诗经中有了关于蚕桑的记载。

[20]堂堂:形容盛大。《晏子春秋·外篇上二》:“(齐景公)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尔乃丰层覆之耽耽,建高基之堂堂。”张铣注:“堂堂,高敞貌。”元耶律楚材《和孟驾之韵》:“天兵一鼓下睢阳,旌旗整整阵堂堂。”
[21]衮服:简称“衮”,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用的礼服。晋陆机《答贾谧》诗:“ 鲁公戾止,衮服委蛇。”宋孔平仲《孔氏谈苑·汗衫所起》:“古者朝宴,衮服中有白纱中单,百官郊享服中有明衣。”《宋史·舆服志三》:“宋初因五代之旧,天子之服有衮冕……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蜼七章。”中国传统的衮衣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

[22]琴瑟:古代的乐器,即琴和瑟。同时也指琴瑟之声,古人以之为雅乐正声。《荀子·非相》:“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琴瑟不改,而清浊殊途;丹漆不施,而丰俭异致。”在古代,琴瑟的弦是用野蚕丝做成的,因为野蚕丝弹性足,抗拉力强,汉代文学家枚乘在《七发》中就写到以龙门之桐、野蚕之丝制作琴,用以演奏音乐,具发蒙振感之力:“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牙为之歌,歌曰:‘麦秀蔪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枯槐,依绝区兮临回溪。’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重耳而不能行。”

[23]弦歌韶乐:弦歌,依琴瑟而歌。《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敎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郑玄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宋苏轼《和王胜云》之二:“齐醸如渑涨绿波,公诗句句可弦歌。”此外,弦歌亦有礼乐教化之意。《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韶乐,舜虞时乐名,亦称《韶音》,也叫《九招》、《九韶》、《箫韶》。《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传:“《韶》,舜乐名。”《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宋杨万里《至后入城道中杂兴》诗之一:“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弦歌韶乐,这里意指与琴瑟相和,唱着典雅的音乐。

[24]流俗化醇: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化醇,变化而精醇。《易·系辞下》:“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孔颖达疏:“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夫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非地之能自生也;男女搆精,万物化生,非女之能自生也。”

[25]蚕花:其意有四,一指蚁蚕。清沈公练《广蚕桑说辑补》卷下:“子之初出者名蚕花,亦名蚁,又名乌。”二是方言,指蚕茧。《中国歌谣资料·官员专欺湖州人》:“百姓养蚕日夜做,蚕花收成七八分。” 三指蚕忙季节上市的一种小虾。明谢肇淛《西吴枝乘》:“吴兴以四月为蚕月……又有小虾,亦以蚕时出市,民谓之蚕花,蚕熟则绝无矣。”四指江浙一带蚕乡,用纸或绢剪扎而成的小花。养蚕期间蚕农为求蚕茧丰收,往往要佩戴蚕花,或者把蚕花代替蚕神用来祭祀。相传当年西施去越适吴时,途径杭嘉湖蚕乡,把一种蚕花分送给蚕妇,预祝蚕业丰收。那一年,戴了蚕花的蚕妇家中果然蚕花二十四分,从此蚕乡的妇女有了戴蚕花的习俗(袁宣萍、徐铮:《浙江丝绸文化史》,第186页)。在杭嘉湖蚕乡,蚕花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花,更是蚕桑生产的代名词。在蚕桑生产中,人们用“蚕花二十四分”表示“蚕丝大丰收”,用“蚕花菩萨”代称各种蚕神。此外还有一系列信仰习俗的习惯称呼都与“蚕花”这个名词有关,如请蚕花、接蚕花、谢蚕花、蚕花生日、蚕花歌、蚕花戏、蚕花火、蚕花灯、扫蚕花地……等等。本处的蚕花,取第四种意思。

[26]紫姑:民间传说主管坑厕的神灵,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戚姑等。因其能预知来年蚕桑丰歉以及众事,故而民间正月十五前后迎祀于家。紫姑信仰起源已无确切记载,当在南朝前即有,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记载:“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一作妒),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归 (曹即其大妇也),小姑可出戏。’投者觉重,便是神来。奠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又善射钩,好则大舞,恶便仰眠。”这条记载出现了“紫姑”这一名号及迎祭的地点——“厕间或猪栏边”,却并未说明紫姑即是厕神。但其“占众事”,“卜未来蚕桑”的神性,已经完全具备了后世备受尊崇的厕神紫姑的特征。进一步明确说出紫姑姓名,并点明紫姑即为厕神及其受封厕神缘由的是唐代的《显异录》:“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嫉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间。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显异录》的记载从细节上更为明确,是后世所普遍认可的关于厕神紫姑最确切的记载。至此以后,人们关于紫姑为厕神的认识遂固定并传承了下来。

[27]祭赛:祭,社祭。赛,赛会。祭赛,也即赛社、社赛,这里泛指民间的祭祀庙会活动。赛,报也,谓报神福也。社,指土地神,或具体为“后土神”。所以“赛社”的本意,即报谢土地神的赐福。《周礼·地官》记曰:“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除“天子之祭”外,民间也有“社日”,《礼记·月令》中记载有“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古代以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社日,人们聚会,设酒浆,杀禽畜,祭祀社神,并演文艺节目娱神,然后会餐,共享祭品。也有四季致祭者。帝王、诸侯祭社之所,称社宫;一般人祭社之所,在社树(表征社神之树)下临时搭盖的房屋。祭社之肉,称社肉(或福肉);祭社之酒,称社酒,俗传饮之可治耳聋;祭社之饭食,称社饭;祭社之文艺表演,称社火、社会。为社服务之事,称社事;供祭社费用的田土称社田。(姜彬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第59页)

[28]有虞:有虞,有虞氏,即舜帝。舜受尧禅,为天子。以其先国于虞(今山西省平陆县),故称有虞氏。

[29]怀柔五服:怀柔,指笼络安抚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等为“怀柔”。《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以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汉贾谊《新书·无蓄》:“怀柔附远,何招而不至?”《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宣导休风,怀柔百越。”五服,一指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尚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尚书·康诰》。二指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三指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四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这里取第一种意思,以五服代指天下。

[30]丝路海陆来:丝路,即丝绸之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谓称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几条主要商路均以“丝绸之路”冠之,这样就有了西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界经济贸易、文化往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31]渊薮:渊,深水,潭,渊水,渊谷,渊林,鱼所聚处。薮,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薮泽,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渊薮这里指事物发生的根源。宋王安石《赠陈君景初》诗:“堂堂颍川士,察脉极渊薮。”明李贽《童心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32]羁旅:一指长久寄居他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敢辱高位?’”杜预注:“羁,寄;旅,客也。”《史记·陈杞世家》:“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唐韩愈《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徵军士,行者有羁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宋陆游《六言》诗之四:“壮岁京华羁旅,暮年湖海清狂。”二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郑玄注:“羁旅,过行寄止者。”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机以羁旅事颖,一旦顿居诸将之右,王粹等心皆不服。”清龚自珍《台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词:“吴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羁旅。”

[33]行銮垂顾:行,行在,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右将军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遂囚建诣行在所。”裴骃集解引蔡邕曰:“天子自谓所居曰‘行在所’,言今虽在京师,行所至耳。”行銮即代指帝王。行銮垂顾意指帝王关切蚕桑。

[34]商女曼舞:商女,即歌女。唐杜牧《泊秦淮》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将歌女称为商女,与古代的五行说有关。在唐代,歌女、歌妓、女伶通称“秋娘”,亦称为“秋女”。唐白居易《琵琶行》曰:“曲罢曾教善才伏,妆罢每被秋娘妒。”按照五行说的原理,五行、五音、季节三者可以相配,其体系为: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音    角、徵、宫、商、羽
季节    春、夏、季夏、秋、冬
因为商音凄厉,与秋天萧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称为商秋。何晏《景福殿赋》:“结实商秋,敷华青春。”这样“商”与“秋”变结下了不解之缘,衍生了不少以商代秋的雅称:秋季可以叫商序、商素、商日;秋风可以叫商信、商风、商吹;秋意、秋气可以叫商意、商气;秋云可以叫做商云;秋花可以叫做商葩;秋叶可以叫做商叶。因此,秋女自然也就可以称作商女了。商女曼舞,这里意指音乐舞蹈艺术。
[35]西风:借指近代西方文明。
[36]杼:织布机上的筘,古代亦指梭。《说文》:“杼,机之持纬者。”常用来带代指织机,《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木兰诗》:“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37]兰学:指日本江户中期至幕末开国以前关于西方学问、技术或西欧形势的知识及其研究,当时主要以荷兰语为媒介进行学习,故称为“兰学”。大槻玄泽的兰学入门书《兰学阶梯》(1783)的例言中说:“兰学是指荷兰的学问”,具体地说,兰学是后于葡、西两国,17世纪初来到日本,整个锁国时代垄断日本对欧贸易的荷兰所带来的西方学问。但其内容有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的学说,故不只是荷兰的学问,意味着整个近代欧洲的科学技术知识,从而兰学广义上与洋学相同。

[38]相忍惕惕:惕惕,忧劳,惊恐不安的样子。《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惕惕。”毛传:“惕惕,尤忉忉也。”陈奂传疏:“惕惕,亦忧劳之意,故云忉忉也……《尔雅》:‘惕惕,爱也。’郭注:‘《诗》云:心焉惕惕,《韩诗》以为说人,故言爱也。’案:爱者谓爱君,君受馋贼所诳,故君子忧劳之心惕惕然。《尔雅》释经义,毛传释字义也。”宋王禹偁《籍田赋》:“修农事以惕惕,袭春服之重重。”

[39]养浩气荡于丹田兮: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形容刚直正大的精神长存。丹田,人体部位名。道教称人体有三丹田:在两眉间者为上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脐下者为下丹田。见晋葛洪《抱朴子·地真》。一般指下丹田。《黄庭外景经·上部经》:“呼吸庐间入丹田,务成子注:“呼吸元气会丹田中。丹田中者,脐下三寸阴阳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养浩气荡于丹田兮,意指将正气养于丹田之中,蓄势待发。

[40]太玄:太,大。玄,玄妙,深奥。太玄指深奥不易理解的道理。

[41]窠臼:本意指门臼,即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众人一齐动手,乒乒乓乓将遮堂乱打,那遮堂已是离了窠臼的,不消几下,一扇扇都倒下去。”比喻旧有的现成格式,老套子。宋朱熹《答许顺之书》:“此正是顺之从来一箇窠臼,何故至今出脱不得,岂自以为是之过耶?”
[42]蚕丛:指蜀王的祖先,教人养蚕。唐韩愈《艺文类聚》卷六引汉杨雄《蜀本记》:“蜀始王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鱼凫。”唐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2.借指蜀地。宋司马光《仲庶同年兄自成都移长安以诗寄贺》:“蚕丛龟印解,鹑野隼旟新。”因蚕丛教民养蚕,故而被四川百姓奉为蚕神,这里代指蚕桑业。五代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称:“ 蚕丛氏自立王蜀,教民蚕桑,作金蚕数千头。每岁之首,出金头蚕,以给民一蚕,民所养之蚕必繁孳。罢,即归蚕于王。巡境内,所止之处,民则成市。蜀人因其遗事,年年春置蚕市也。”明《一统志》载:“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教人养蚕,后人感之,尊祀为神,并在成都府治西南建蚕丛祠,俗呼为青衣神。”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载:“蚕丛都蜀,衣青衣,教民蚕桑,则蜀可蚕。”这里用蚕丛代指中国蚕业。

[43]春秋:一指春秋两季。亦泛指历史。三指时代名,即春秋时期,一般指公元前770年~476年间。四指儒家经典名,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五指古代史书通称,有时也可引申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此处既有春秋两季之意,也暗含不绝历史之意。

[44]贤何以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如何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颖达疏:“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唐骆宾王《灵泉颂》:“见贤思齐,仰圭璋而有地;挥毫兴颂,镂琬琰之无惭。”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二折:“你可便见贤思齐,默而识之。”清顾炎武《<井中心史歌>序》:“悲年运之日往,值禁罔之逾密,而见贤思齐,独立不惧,故而做此歌以发挥其事云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17 , Processed in 0.0823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