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长之道:八论工作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5 09:2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长之道:八论工作室
王志纲

    引子
一个成功的实践胜过一千打纲领。2001年春夏之交,轰动业界的华南板块之战彻底打出了工作室的威风,再一次奠定了工作室在地产策划界无可争议的江湖地位,种种质疑和攻击顿时烟消云散。

就在华南板块成功引爆后不久,堪称南中国最具实力的发展商——珠江合生集团向工作室伸出了橄榄枝。

为了帮助这家企业在北京打好一场大规模的攻坚战,2001年9月,工作室的一支团队悄悄北上,北京战略策划中心正式成立。北京工作站的成立也标志着工作室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北京工作战成立前的动员大会上,王志纲鼓励大家:“现在,新的试卷又摆在你们面前了,至于答案如何就等着你们自己去填了。但在答卷之前,我提醒你们一点,那就是请你们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属于工作室这个团队,而工作室的座右铭一向都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做就做最好!”

12月,广州、深圳连同刚刚组建的北京工作站全体员工带着前线的烽火齐聚总部。在这次会议上,为了迎接更大的挑战,王志纲全面阐述了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生存之道,深刻揭示了工作室得以在乱云飞渡的市场竞争中安身立命的辨证法。

一、大势论



我经常讲一句苏格兰格言,“对于一艘没有航标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工作室就是一艘在市场汪洋中航行的帆船。我作为船长,有责任带领大家往前走。近水知鱼性,隔山识鸟音,我这个船长首先要知道潮涨潮落的规律,看清楚坐标经纬,才能让这艘船不触礁,不翻船,越走越稳健。在这个纷繁庞杂的时代洪流中,规律无所不在,人生如此,企业如此,社会如此,国家亦如此。人在社会上行走,如果对社会规律和趋势没有一定的把握,而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走到哪歇在哪,像博彩一样,虽然有可能中到一两个彩,但最后的结局肯定是悲哀的。

在商海里,真可以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今天浮在水面上的那些所谓成功人士和幸运儿背后,不知有多少无谓的殉葬品,可谓尸骨成堆,血流成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业会失败呢?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常常把偶然当作必然,缺乏对大势的把势,不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注定要在偶然中获得成功,却在必然中被无情地消灭。

我们可以通过审视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历史与工作室8年来走过的道路,体会到大势把握对于人生乃至企业是多么生死攸关的事情。

从中国有了房地产到现在大概10年左右的时间,有了真正市场化的房地产只有6年左右的时间,而有规律可循的房地产市场不过3年左右。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房地产的初始阶段,也就是盖房子阶段。当时活跃在房地产舞台上的企业,其共同特点一是多为“圈养动物”,基本上是国营企业,二是其背景大多是建筑公司,三是政府给予很大优惠。今天我们回头看时,他们在留下一栋栋、一片片建筑垃圾后已经被市场淘汰了。他们起了个大早,却没有赶上真正的浪潮,导致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规律、对大势的把握。

第二阶段从1993年到1996年,出现了房地产的市场化,加上国家放开了土地政策,降低了进入行业的门槛,几乎谁都可以搞房地产,全国上下在炒地炒楼,最后留下了一大批烂尾楼盘。这一阶段我们的代表作是碧桂园这个死火的项目,由于我们的介入,开始意识到规律的重要性,也就是对大势有清醒的把握,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南中国房地产界的一个奇迹。而当时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没有掌握规律,仍在黑暗中挣扎,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烂尾楼。

第三个阶段是房地产有规律可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代表作是华南板块,就是星河湾和南国奥林匹克花园。作为一家在中国有代表性的策划机构和商业思想库,我们有幸经历了后两个阶段,有幸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代表作,有幸在别人不断地倒下时,我们依然站在风口浪尖上,有幸在这些过程中得到了企业更加充分的认可。

工作室的历史已经有7个春秋了,为什么我们能够由一个人发展成为一个团队,并建立了具有相当影响的商业思想库呢?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管风吹浪打,我们始终能够对大势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这是我们的看家法宝,也是多年来我们备受企业家认同的根本原因。



二、阶段论



前几天有个老客户拜访我,是西南地区第一品牌龙湖花园的老板,跟我谈了很多心里话。她说,1998年你给我们做咨询讲的一些东西,现在我用得滚瓜烂熟了。我说是什么我都忘了,

她说,你讲过任何一个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君政时期,在创业初期,老板要独裁,少来民主化,少争论,在决策时要做到:天塌下来由我来顶着,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一句话,弟兄们跟着我上。如果不具备这种大气,不具备敢于承担责任的度量,就当不成船长,当不成老板。等到这个企业找到一个平台,基本上站稳脚跟了,就进入下一个时期,叫训政时期。

现在的工作室正处于这个时期,这个阶段要有民主,但更要有集中,领导人要善于集思广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要自己说了算,更不要把下面的人当小媳妇,不要所有担子自己扛,这样不利于成长,等到这个团队成长得非常好了,强将如林,猛将如虎,对工作室的理念了然于胸,他们出去后不用扬鞭自奋蹄,能够最有效地维护工作室的形象时,就可以进入第三个时期——宪政时期,这是一个民主阶段。现在的工作室正介于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之间,比如我们的广州策划中心,当初我只派了两个总监,他们就搭起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所有的同行和企业刮目相看,而我基本上不管。

今天的中国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即使是搞文化的也坑蒙拐骗,大家都不敢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我们敢做?因为我们的员工成熟了,过关了,把他派出去可以不辱使命,工作室完全鼓励他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多大的本事,就给他多大的天地,能当师长的绝不让他当团长,能当军长的绝不会让他当师长。

那么,工作室是用什么力量使一个人带出一个团队,搭起一个平台,具有这么大的战斗力呢?

就是当工作室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工作室的理念、方法和文化在每个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同和沉淀。一个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有阶段的,如果想一蹴而就,虽然方案说起来很好听,一实施就会变成一盘散沙,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要经历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三窍论



任何一个来工作室人要做好思想准备,一定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出窍”。

来工作室的人当中,博士、硕士一大帮,层次都很高,没有走投无路的落草者,他们是带着成功来投师学艺的,在学术界、管理界、策划界都身怀绝技,个性突出。但任何一个人,如果来了十天半月之后发现工作室这也有问题,那也不符合管理规范,不符合MBA,只用常规的、机械的方法来看工作室的话,这个人肯定要出问题。

走进王志纲工作室,不管你的昨天多么辉煌,不管你来自何方,都应该告别昨天,从零开始。在王志纲工作室里,出窍是每个人首先要熬的苦日子,是一个既新鲜又枯燥的痛苦过程,让人感到置身于迷宫找不到出口也找不到出路,在漠然和失落中有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感受。它有点像学武功的人进了少林寺,首先必须把原来的那些拳脚功夫撇在一旁,神游于工作室之间,在“挑水”、“打柴”当中融入工作室,像一块干净的海绵一样吸取各种信息和营养,在工作中磨炼意志,学习和领悟工作室的策划思维和方法,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灵魂出窍。

第二个阶段是开窍。当你终于有一天找到了感觉,悟出“道”来时,那就是开窍了,这时才发现,原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觉得眼前豁然开朗,真是一马平川。

第三个阶段是归窍。开窍后再回到出口,我们就叫归窍。你会发现,社会上人们都视而不见的那些东西,在你手中却变成有价值的资源可以为我所用,原来自己常常用不起来的知识和经验,这时可以信手拈来,当与昔日那些并不比你差的同事、同学和朋友在一起交流时,发现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对事物规律的把握,已经和他们完全处于两个层次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时的你已远远地把他们抛在了后边,只要你还努力,成功和幸运将伴你一生。一旦你掌握了工作室的兵法,就能海纳百川,让一切资源为我所用,从而创造出奇迹。从出窍、开窍到归窍,时间短的只要一年半载就能做到。现在工作室人才济济,这些人两三年走出来后,将是中国相当杰出的高级人才,这也就是企业家尊重王志纲工作室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9:25:47 | 只看该作者
四、知识管理论



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是两回事。现在工作室初步把握了它的规律,这在中国可能是第一家,但要真正彻底把握中国特色的知识管理规律,可能还需要三五年的时间。

工作室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它是一个商业思想库,工作室在创造乐的智慧,并享受着智慧的快乐。那么怎么享受快乐呢?我们靠的是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的要旨是建设智能化的组织,让知识和智慧实现共享。我常说策划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团队的力量,策划不是网球赛,网球赛只是一种单兵较量;而我们是一个团队,象踢足球一样,需要队员间的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的临门一脚,策划项目考量的也是团队的综合能力。

首先,在工作室内部,我们通过为员工提供学习平台、实战平台、网站交流平台和商业思想库,让大家在享受智慧的同时创造智慧。对客户,我们通过实战平台、商业思想库和传播平台,帮他们定思路、搭平台,出机制,出人才,让项目成功、企业成功、企业家成功。对社会,我们通过商业思想库和传播平台,把沉淀下来的商业思想和商业理论进行梳理,然后无私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使更多的人受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通过几个平台的整合,让工作室内外实现互动交流和共享,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财智时代》里有很详尽的阐述。

最近我们把工作室的很多心法、心得和感悟,通过出版、报纸和演讲向社会和盘托出,很多朋友看了之后,很担心地对我说:你把这些绝活免费奉献给社会,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我回答说,我们的宗旨和原则一向是“教会徒弟饿扁师傅”,因为我们是商业思想库,我们的知识沉淀下来是不保留的,会无私地提供给社会,如果真有优秀的、聪明的人能学到它的精髓,对他和他的企业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就是我们莫大的欣慰。还有人这样问,教会别人后你怎么办呢?我说,我们肚子腾空以后,会去捕捉新的猎物,会去展开新的攀登。

这种很傻的非商业性做法,却让我们获得了公信力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最终沉淀为良好的口碑,这是很多商业性机构得不到的东西。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华南板块,同时有两家同台竞技的企业请我们做总顾问,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之所以请我们,原因有3条:一、我们有公信力,他们相信我们能做到双赢;二、我们有实力;三、相信我们的操作能力和整合能力。





五、财智论



在我们最近出版的财智文库中,有一本书叫《财智时代》,这本书必将成为今明两年中国读书界、思想界、企业界一个很大的话题。什么叫财智时代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大约今年七八月份,一个同行老板说:“我拿我们的报告与王志纲工作室的报告进行了反复的对比,发现他们并不比我们专业,凭什么他们的收费是我们的几倍呢?”

正巧星河湾的老板黄文仔也在场,我把这个球抛给了他,问他怎么看这句话?黄文仔说:我从王志纲工作室买到了5样东西。第一,我买到了信心。当初这个项目做不做,能不能做,我一点信心都没有,是王志纲工作室坚定了我的信心。华南板块是一片催熟的苹果林,按理说广州的房地产,第一拨是轮不到华南板块的,要么是山景盘,要么是东湖盘,根本不可能是华南板块,但是由于王志纲工作室的介入,把华南板块给催熟了,一下子使山景盘和东湖盘大跌眼镜。第二,我买到了操作平台。大盘操作和常规的小盘操作是两个概念,星河湾以前没有做过大的房地产项目,是王志纲工作室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平台。第三,买到许多特种资源。广州人很清楚,星河湾还没开盘,在没怎么做广告的情况下,已经家喻户晓,仅广告费就节省了上千万,这就是整合媒体资源后产生的巨大效益。第四,我买到了方向感。我们在决策过程中有很多争论,是工作室为我们把握了方向。第五,买到公信力。企业做大后,尤其是在它的战略转型期,需要有一个预警飞机,需要一个有实力、有公信力的外脑机构。

黄文仔的话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出了工作室在客户心中的分量和地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财富和智慧就象孪生兄弟或两口子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作为智慧代表的我们和作为财富代表的企业家,财智之间怎样互动,如何以财求智,以智生财,财智共荣,是个长久的大学问,也是工作室一直不断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六、兵剑论



所谓剑法是指操作之法、功能之法、技术之法,兵法是指战略之法,策略之法,哲学之法。到工作室来的人,首先要解决剑法的问题,广州工作站的剑法已非常成熟,深圳则一直侧重于兵法,今后有必要组织广深两地在兵法和剑法上多交流,多学习。

延伸一点说,未来是自选动作的时代,做好自选动作的前提是必须先把标准工作做好,所以不管广州、深圳还是北京,不管你从哪个角度介入策划,无论是从战略层面还是从功能层面,都必须解决好基本功的问题。即使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上,都一定要处理好兵法和剑法的关系。策划中心作为实战的人,要先把剑法做得非常到位,功夫到了再往兵法上走,深圳总部的人在学好兵法的同时,也要下团队去锻炼剑法。



七、长短论



像我们这样一个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的组织,一定要善于长计划短安排,我作为一个团长,对工作室有很长远的战略安排。正因为我有这种从容的心态,所以在战略安排上,出现了很多别人不能理解的东西。

举个例子,10天前号称西北第一企业的西安高科曾提出过这样的建议,让我们派几个职业经理人和他们共同组建一个新的公司,我们不投资一分钱拿一定比例的股份。对于他们的盛情我是这样回答的: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商业计划,但是我不能接受。他们非常惊奇我会拒绝这个建议。我说:“人有两种,一种是飞禽,一种是走兽。我们就像飞禽,企业就像走兽,飞禽的价值在于翱翔于九天之上,所以它才能不断地掌握天下大事,它的功夫在那里呢?草枯鹰眼疾,它可以在几千米的高空,一下子就把野兔抓在手中。走兽的使命呢?就是深挖洞,广积粮,埋头苦干,一心一意往前走。如果哪个机构或哪个人既想当飞禽又想当走兽,那它就成了蝙蝠。说它是禽,它又是兽,说他是兽,它又像禽,最终只能成为不伦不类的动物,它原来的优势功能就退化了。

所以说,我们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我们不是以赚钱为第一目标。在工作室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失去过很多商业机会,虽然没赚得大钱,却换来了可持续发展的能量,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大家也一样,处理事情绝对不能用投机的方法,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古名。



八、虚实论



这些年来,经常有些同行攻击我们说:“王志纲工作室玩虚的,我们是玩实的,楼是我们卖出来的,广告是我们做出来的,他们什么都不做,只动嘴。”去年我参加广东私企商会的聚会,会长对我说:“ 王老师,你们做的项目都不错。”我说:“错了,这些项目都不是我们做的,是你们做的,项目是蛋,你们是鸡,蛋都是你们的,有哪一样是我们的呢?”接着有人问我,那你们做什么呢?我说:“我们只给你们的大脑换芯片,同样的人同样的企业,换了芯片后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后你们成功了,我们也感到欣慰。”

虚和实是什么关系呢?“实”就像面粉,实打实地做,而“虚”就是理论和战略,像酵母,光有面粉馒头蒸不好,光有酵母也做不成馒头,只有面粉和酵母有效地结合,才能蒸出又大又香的开花馒头。这就是虚和实之间的关系,虚实相济,虚实相生。

以上就是王志纲工作室的辩证法,也是我们在乱云飞渡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差异化生存的奥秘所在。只要工作室的每个人都能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过程,辩证地处理好道与术、财与智、长与短、虚与实、兵法与剑法的关系,就一定能不断地超越自己,走向成功与辉煌。(选自王志纲工作室新著《找魂》)
3#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9:26:21 | 只看该作者
成长之道:论工作室十大关系
   

王志纲

引子

作为一个志在战略咨询的策划机构,2002年的工作室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随着北京策划中心率先在城市经营领域的探索,工作室的策划业务开始逐渐跳出大盘时代,向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进军。

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引领下一个潮流,王志纲召开了工作室三地高层联席会议,明确提出今后要“抓大放小,回归本位”:所谓抓大,就是要集中精力探索城市经营和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策划实践;而放小,则是指舍弃工作室原本十分擅长的地产策划和大盘项目;所谓“回归本位”,则是要工作室积极应对战略时代的到来,真正担当起一个本土战略机构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在工作室2003年初的全体大会上,王志纲再一次全面论述了工作室一以贯之的生存之道。



工作室从开创到现在,一转眼已经快10个年头了。站在今天,回望过去的八九年,我们就不难发现孰是孰非的关键所在。所谓十论工作室,就是谈十个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有点形而上,好象比较虚,但就是这个“虚”,决定了我们“实”的力度与厚度。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会迷失方向;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会在偶然中成功,但在必然中被消灭;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不能成为沙漠中的一块绿洲;没有这个“虚”,我们工作室也许就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在未来与时俱进,不断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凝聚力和会当凌绝顶的气概和能力。

快与慢

大家知道,今天中国的企业界一片高歌猛进、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人人恨不得一夜之间成为比尔·盖茨,一夜之间就成了巴菲特,一夜之间就成了所谓的麦肯锡。许多老板都信奉一句话,就是“做不大不做”。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浮躁之气笼罩着整个业界。什么叫快?什么叫慢?谁都想快,但真正的快是什么?回顾工作室近10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我们走得较慢。但是这些年来,有多少风光一时的“仁人志士”如今都已成为新鬼冤魂?又有多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师们都成了过路英雄、泡沫神仙,一个个被淘汰、消灭了,有的还成了笑柄?

我常说,在策划界,我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是以谁为荣?坦率说,以我们为荣。我们的“荣”,带旺了这个行业。而他们的“损”,却会直接涉及到我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尽管如此,我们却经历了枪林弹雨,走到了今天。蓦然回首,真有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慨。我们不仅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稳固,而且在企业界,甚至在政府那里口碑越来越实在,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首先是有赖于我们工作室的全体员工们努力工作、勤奋上进的敬业精神,大家就像珍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维护工作室的品牌。

另外,就是工作室坚定不移地把握好“快与慢”的平衡和节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溪流,无以成江海”。很多问题就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但前提是方向一定要正确,不能走错路。我们要帮别人策划,就必须先策划好自己的发展路径。

所谓的“快与慢”,就是说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不浮躁;在一个追求短线的时代,我们追求长线;在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时代,我们追求超越俗世之“虚”。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我们追求的不是多赚几个钱,成为亿万富翁,而是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社会真正的商业思想库。也就是说那些这个社会、同这个现实恰恰不相吻合的东西,就是成就我们的法宝。经过近十年的龟兔赛跑,兔子全死掉了,乌龟终于快到终点了。

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今天企业界重视我们,同行不敢小看我们,政府开始重视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一如既往、辨证地处理好“快和慢”的发展关系。

当然,这个问题也涉及到每一个人。在工作室,有人成长得快一点,有人进步得慢一点。但即使是快的人,没有三年是不可能登堂入室的。工作室的育人模式相当独特,它不是短平快地培养班长、排长、连长的机构。跨栏、投手榴弹、拼刺刀等使用蛮力的技艺,三个月就可以培养出来。工作室要培养的是团长、师长、军长、将军、元帅,没有三年可能吗?快的三年,慢的五六年,有的像铁树开花。

大凡在工作室能够经历十磨九难而最终出窍的人,一般都有几个特点。第一,对工作室始终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第二,对工作室的社会形象不遗余力地维护。第三个,出门在外有活干的时候决不偷奸耍滑,作奸犯科。说实话,就是这些东西获得了客户高度的认同。凡是违反这三点的人没有一个会得到客户的认同。

工作室谁能不能当项目总监,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客户认不认你。如果客户不认你,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用。客户认定的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是:如果你坚决维护工作室的形象,客户会非常尊重你。如果你吃里扒外,诋毁工作室,客户会鄙视你,告发你,最后像扔破抹布一样把你给扔掉。这是工作室一个最大的特点,因为人家买的是工作室这样一个强大的品牌,而不是买哪一个人。这也是工作室能够生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快”与“慢”要辨证、历史地看,一味图“快”,很容易陷入浮躁的险地,许多企业,许多老板就是急于快发财、快致富,最后沉沦到江湖之底,再难浮出水面。凡是成功的人都属于“慢”的行列,但这个慢最后却成了快,后来者居上。

虚与实

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存在“虚与实”的争论,我们就在这种争论不休的旋涡中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江湖上攻击我们最多的言论就是说我们王志纲工作室只会玩“虚”的,不会做“实”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我们的一些员工也出现了动摇。

  所谓务虚与务实,就内部而言,不少员工认为我不应该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理论盘存、梳理和规范上,不应该养一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战略研究人员,而应该在公司实体的运作上多下工夫,说白点,就是希望我们的业务从上游的战略策划向中下游的规划、代理、广告等延伸。有趣的是,连我们的不少重量级客户也这样认为。

大家之所以颇感困惑,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凭我王志纲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要跨半步一步简直易如反掌。西安高科的老板段先念,我们初次合作时就对我说:“ 王老师,能不能这样,我们出钱,出批文,出所有的关系,而你们出策划的同时,多跨半步,帮我们操作。挣了钱大家分,我相信一年下来,你们的经济效益一定比现在好。我希望我们能强强联合。”

如果换一般的人,马上一个响头就瞌下去,谢谢老板栽培,终于找到明主了。面对这个诱人的绣球,我自然非常感谢段先念先生对我们的深情厚意,但我却没有半点的受宠若惊,而是平淡地婉言谢绝了,因为纵横江湖以来这样的事发生若干起。我诚恳地对段总说,这既不现实,也不合适。如果我们接受了加盟邀请,就违背了我们当初创建工作室的本意,我们就再也不是一家有影响力的咨询策划公司,我们再也无法真正享受到“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我们也就不可能再创造一座座丰碑,那我们就不是商业思想库,而仅仅是一家会赚钱的专业公司。

我曾多次说过,我这人并非天生与钱有仇,但是如果让我为了钱而牺牲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钱而放弃自己天马行空的自由,为了钱而抛弃自尊、自立与自强,为了钱而扔掉创立中国商业思想库的初衷,那我绝对不干。因为,如果那样中国会多一个二三流的老板,而失去一个一流的策划人、战略家。所以我才说,我这人天生不缺钱花,但也挣不了大钱,金钱于我只是顺带的结果。

此外,如果我真的禁不住诱惑而往前多跨一步,那么工作室很快就会散伙。因为虽说只多跨半步,但整个工作室的理念却发生了根本的逆转-----以前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大家加盟工作室是为了建立商业思想库添砖加瓦,而现在一切都烟消云散,每个人心里、眼中都只有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赚钱。如此一来,每个策划总监就会搭建一个专业的班子。要不了多久,他们手下的人就会跳出去,克隆一套操作流程,自己当老板,很快大家彼此之间就会大动干戈、兄弟相残。为什么,这么多年了,离开工作室的员工没有成为我们自己的对手,这与我们现在的企业文化与根本理念始终没有动摇有关。

过了这八年,再回头来看,我们才发现,这个“虚”才是社会最需要的,它是添加剂,它是催化剂。当然这个“虚”并不否定“实”。我们强调的只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能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
4#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9:26:47 | 只看该作者
专与泛



在工作室的发展过程当中,经常有人攻击我们,说我们不专业。昨天,我看到一位热血青年的求职信,说他曾师从一个策划大师五年,掌握了一百多个开发模块,自以为功夫了得,愿意来投奔革命。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初闯江湖的时候,带过一个马仔闯,后来他也办了一个公司,既做定位策划,也做广告、代理,在内地也称大师了。老实说这家伙人品还可以,只是多赚两个钱,就飘了,为此我没少骂他。有一次他让我的一个手下带句话给我,说:“麻烦你转告王老师,一定要专业化,一定要模块化,否则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我们已经做了一百多个模块了,业务流程也逐步在规范化。”助手回来告诉我,我听了后笑了一下,没怎么吭声,心想这小子又喝高了。

首先声明,我决不反对专业化,但我所说的专业化决不是常规公司自以为是的那种专业化,那种一招鲜吃遍天,那种“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的所谓专业化,是非常可恶的专业化。如果我王志纲下海,带领大家一起往前走,只是为了创造一些吃饭的家伙,那我下海干啥?我在新华社呆着不就行了,反正有的是老本可吃。离开新华社时,我曾说过一句话,“新闻对我来说是事业而非职业。如今新闻作为事业的平台和条件不存在了,我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专业人士会如此看重所谓模块化、流程化、规范化的“专业化”呢?他们得出结论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无意间尝到了差异化竞争带来的甜头。1999年,2000年时,南方,尤其是广东珠三角因得风气之先,地产业先行一步,而北方却还是糊里糊涂、懵里懵懂的,他们就将南方已经成熟的操作手段移植到北方,于是一不小心就揽到许多活。但是好景不长,不过一两年的功夫,北方人民也觉悟了,反过头来找工作室。

这就印证了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凡是可以克隆的都是不值钱的,凡是学校可以教授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王志纲工作室要成为中国智业界的强势品牌,它必须是一个商业思想库,它必须是一个超级孵化器,它必须要极富创新能力。专业化的模块只能是鸡蛋,而工作室的目的是要成为下蛋的母鸡。母鸡的培育、发展同鸡蛋的挑选、采购,绝对是两回事。鸡蛋炒了以后必须马上吃,不吃就馊了。而母鸡则不断下蛋,吃不完,可以储存起来。

现在的工作室可说海纳百川,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学广告、设计、规划的有,学营销、新闻的也有,甚至还有学文史哲的,这都很好,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吸纳,但大家千万记住,在专的基础上,一定要泛,一定要走一专多能的道路,吃透了这个泛,揉到你专里面去,否则你的路会越走越窄。未来的中国需要的是有专业背景的“通材”,绝不可能是狭隘背景的“专材”。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不懂经济,但是我听得懂经济”,朱容基懂经济,让他负责经济工作就行了。工作室是做什么的?做上游,做整合,负责战略定位,就是说是写总谱的,中下游的专业知识,只要听得懂,从善如流就可以了,但决不要陷在里面去,否则你就会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我始终坚信,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变,凡是可以克隆的,永远不值钱。值钱的永远是创新,理念、哲学及方法论上的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把握住这个器,就可以开启一切,像万能钥匙一样打开每一个时代。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学习,而是希望大家能用一种新的观念去把握和整合学习,这是专和泛的问题。

关于区域经济及城市经营,我们虽然先行一步,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我并不担心市场的前景以及业务量是否饱和,我所担心的只是你们准备好没有?你们究竟适不适合,称不称职,能不能无愧于工作室这个品牌?你们跟省长、市长打交道的时候,能不能从善如流,左右逢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希望在座的诸君更要处理好专与泛的辨证关系。



有形与无形



离开工作室的一些员工始终想不通一个问题,我们策划的许多项目都堪称经典,老板赚了个盆满钵满,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往下游多走半步一步?我们策划的楼盘市场前景肯定乐观,为什么不做完策划,再做代理,这样银子不是收得更多吗?至于管理很简单,我们再成立一个代理公司把它管起来就行。而客户对此肯定举双手赞成,因为我们直接操盘,他心中更加稳当。

有人也跟我讲过,说堪称广东第一代理商的合富辉煌老板曾经问他工作室为什么居然会把一个母鸡养得正要下蛋时突然放弃了,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为了接单费了多大的劲呀。不了解的人的确颇费思量,你说好不容易培育了一个能下金蛋的鸡,却把它放弃了,岂不可惜。

我首先郑重声明,本人并非天生与钱有仇,更不是“视钱财如粪土”的愤世嫉俗之人。其实从哲学上讲这涉及到一个有形与无形的问题。一般眼中只有“有形”的财富才叫财富,于是他们只要发现一个现实的金矿,马上占山为王,并通过法律手段使之迅速连锁化,从而实现产业化。可惜这是企业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我王志纲一贯的思维方式。我常说我们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如果我们真的产业化了,就不是王志纲工作室了,就不是中国的商业思想库了。就眼前来说,这样做我们是可以多赚点钱,但是长远来看肯定是肥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那我们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在这里,我可以毫不保留地告诉大家,我们的价值在未来,我们的价值在无形,当别人都在经营“有形”的时候,我们却是把“无形”作为我们未来安身立命的基础。今天我们的收入,我们的工作条件,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中国绝对不算差,大家也可以在职场上进行对比。但是,要想在工作室一夜暴富则是不可能的!如果将发大财、谋取暴利当成追求的目标,就不是王志纲工作室。

公信力、号召力、整合力都是“无形”的,在未来一定最有价值,而这些“力”都需要我们精心培育、小心呵护。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多的产业、企业、老板、官员、学者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携手合作,那时我们的核心价值就不再是所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添加剂、催化剂与引爆器,你不用担心,其他人会用其方法来给你搭架的。

明天做什么?出版业,传播业,还有教育产业都可以做。我所担心的是在座诸位准备好没有?假如派你出去与别的机构对接,你到底能不能代表工作室,你究竟能不能成为洪常青?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脱胎换骨的洗礼。

有形和无形也是个辩证关系,我们的无形资产和无形资源还在培育中,明天它必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彰显出重大的价值。大家应该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准备好没有?
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9:27:16 | 只看该作者
生存与发展



说实话,工作室成立以来基本上没有受过生存的困扰。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我这个人生性散淡、随意,对于奢华的生活并不怎么向往,平生最大的爱好和乐趣是挑战陈规,超越自己。记得在深圳银湖水帘洞一呆就是三年,开的是一个破车,方向盘在右边,挂的好象是湖南牌照,而且已经开了四五十万里了。有些大老板初次见我居然从那么破的车里走出来,眼珠子差点都掉在了地上。他们可能在想,这个号称中国第一策划大师的人原来还坐这样的车,是不是太寒酸了呀!熟悉以后,这些老板也会同我开开玩笑,说你一单生意就可以坐奔驰、宝马,为什么还开这样的破车?我回应道,如果你们这么说,我干脆就坐拖拉机去,难道我坐拖拉你就不跟我合作了?

水帘洞时期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某日一群老板来银湖看我,随行人员中刚巧有一位原来新华社的同事。不曾想这小子回去以后幸灾东祸地对分社的老同事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大家问,“什么好消息”,他就兴奋地说,“王志纲混砸了!”“怎么混砸了?”“他现躲在深圳的一个洞里面”。

如今想起来,水帘洞已经成了工作室的延安窑洞了,经常有新员工会怀着虔敬的心去看看。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我这人身上不是有一股强势、叛逆之气,从而能咬定青山不放松,那么水帘洞不但不是“圣地”,可能简直就是超级笑柄了。其实那时我们并非没有钱和条件换一个更好的地方,而是我认为没有必要。此外,我这人天生的逆反心重,你说我的车破,我就偏要坐;你说我穷得像山顶洞人,我偏偏要住在洞里,怎样?

那时的水帘洞,好像只有一台电脑,人多桌子少,大家轮着坐。下雨时里面有时还漏水。有一天,坐在门边的员工发现了一颗绿色植物,好奇之下,给它浇了点水,几个月后越长越壮,原来是一颗树,于是他就像渣滓洞里的小萝卜头一样,每次喝完矿泉水就给它浇一点,我们搬走时这棵小树居然长得老高。还有一天,从门口的水池里爬出来一条小蛇,游呀游进来了,别人要打,我说不准打,这是龙王三太子,打它干啥?放回去得了。

后来一个潮洲大老板来拜访我,走时他鼓起勇气对我说,“ 王老师呀,你这个地方是漏财的”。我问,“怎么漏的?”。他说,“水就是财,可惜都从门前流走了。”我说,“是呀,水都流走了,让你们发大财,我们收点小钱就行”。正是在水帘洞,我们才培育出工作室良好的文化底蕴,形成了非常强的战斗力,很多骨干都是在水帘洞那地方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怎么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后来从水帘洞搬到东方玫瑰花园,近可观高尔夫球场,远可了望香港,但我的心态与在水帘洞时没有丝毫分别。在这点上,我可以说是“不戚戚于贫穷,不汲汲于富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除了实力彰显价值,重要的还是一个心态。

这么多年,我始终坚持一点,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永远不会成为别人语言就可以左右的奴隶。该要的我会坦然受之,不该要的即使是金山银山,我也不为其所动。只要自己的内心很平和,很宁静,不在乎外界怎么说,这样你反而能做成事,包括我刚才说的坐车的事,住洞的事,我根本不在乎外面怎么评价,因为你自己心里很自信,最后可能成了一段传奇。



乙方与丙方



在此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们与客户的正确关系。目前中国甲方和乙方的关系极其不平等,甲方颐指气使,好似大爷;乙方则低三下四,好象孙子。在做项目时,老员工可能都发现了这种不平等的现象。首先甲方一来就是四五个人,住五星级酒店,乙方全程侍候,甲方的老婆孩子春节要去香港澳门,乙方得全程安排;甲方有什么事情,得有求必应,唯唯诺诺;甲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乙方要懂得加汤加料。有时我会问乙方,怎么能这样呢?他们说都是这样的,你还不知道吗?他说现在有你王老师在上面罩着还好一点,款拖上十天半月就付了。原来可不是这样的呀,还要给回扣。

为什么工作室同属于乙方,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呢?江湖中有些好事之徒也曾问我,你们工作室也是乙方,但为什么没见那个老板骂你们?相反,我倒见过你们的项目总监冲着甲方一顿猛劈,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只好说,我们不是甲方,也不是乙方,而是丙方。讲到这里,我希望我们的员工以后对待客户要谦虚,客气,增强服务意识,切不可耍大牌脾气。

星河湾的老板黄文仔曾问我:“要是中国多有几个王志纲会怎么样?”我说:“不知道“。“多几个就不值钱了,当然话说回来,也不可能多”。他接着说,“正因为社会上没有工作室这样的策划机构,所以我们只得围着你们转,不是你请我,而是我要请你吃鲍鱼,你在哪里我就到哪里,天下的人我都敢骂,就是不敢骂你”。黄老板真是个性情中人,所以我喜欢他,他说这话时虽然有点开玩笑,但讲的却是事实。

那么,工作室这个丙方的地位是靠什么确定的呢?一靠实力,二因是稀缺资源,没有可比性,非找你不可。我记得2001年,我与西安高科的老总段先念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坦然说道,“尽管在江湖上关于你们的传闻很多,但我想如果做常规的地产项目,我不会请你们,但是要开发大盘,全中国只有你们够资格。不满王先生你说,主动找你们这样的策划机构,我还是第一次,平常总是大把的人排队请我吃饭,我还要看有没有时间。”

我们这种核心能力的培育靠的是我们异于常人的企业哲学观、价值观、超脱感以及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公信力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有些原则,我们从未放弃过,比如保持中立原则,与客户若即若离,保持距离,不要绑在一起的原则,不说违心的话的原则,不吃回扣原则,诚信原则等。要了回扣,哪来的公信力?没有公信力,怎么赢得客户的高度信任?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工作室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既然客户对我们寄予这么大的期望,这么信任我们,我们就更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工作室的金字招牌。诸位,千万要谨慎。工作室的发展就像修建高塔,如果基础稳健,层层用心,轻拿轻放,那么就会越筑越高,越来越有价值。要不然的话可能会毁于一旦。这种作用现在才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将会得到极大的张扬和发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9:27:42 | 只看该作者
名与实



讲到名与实,我认为目前的中国企业普遍“名实不副”,或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曾经说,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如果哪个公司在报纸上公布他的无形资产是多少亿的时候,就说明他的有形资产要掏空了,就是典型的回光返照,离死不远了。无形资产犹如一个人的魂魄,而有形资产则像一个人的躯壳,皮肉、骨骼、血脉都被病毒侵袭了,魂魄何以家为?真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围绕工作室的“名和实”之争从未停止过。许多妖魔化我的人说我并无多少料道,也就是“名实不符”,我之所以爆得大名是因为,其一,说王志纲搞策划最成功的案例就是靠《谋事在人》包装了自已,其二,我不亏为新华社的记者出身,会炒作自己,其三王志纲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运气好,我有些同学说王志纲考试的时候还考不过我呢。听起来都很有理由。

你听了这些话怎么办?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像阿甘一样往前跑,你跑前十米他会骂你,跑前几十米他会用石头砸你,跑前几百米他会用枪从背后打你,但只要你跑出他的射程他就会无奈地停止攻击,这就是我的“逃出射程原则”。一个人只要自己不打倒自己,谁也别想打倒你。走到今天,我相信攻击我们、污蔑我们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市场,弄不好还讨人厌恶,所以只好闭上鸟嘴。

其实,多年的江湖经历告诉我,如果一个企业它的名略低于他的实,是好事一件,你会觉得很轻松,会走得从容不迫,厚积薄发,出奇不意。所以,在工作室的品牌管理上,我们一直是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名略低于实。凭我的能量,如果想让名大于实的话太简单了。

我出道之初,曾遇到一位空手道大师,气魄之大,让人叹为观止。我们第一次见面,他打开自己的车库门,里面齐刷刷地停放着十几部奔驰、宝马、沃尔沃之类的名车,与我同去的一位老弟当时就晕了。老板很有风度地对我说,“王老师,为了表达我对合作的诚意,我车库里的车,你可以任挑一台,算我送你的。”我故意问:“哪一台都可以吗?”“当然,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笑着婉言拒绝了,客气地说:“谢谢老板,只要我每次来时,你派车接我就可。我又不会开车,拿车没有用。”与我同去的小老弟,气得直踢我,回来的路上还不住地抱怨我。我就对他说,“我是一个简单的人,我只相信一个平常得三岁的小孩都知晓的道理,那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非常之举必有非常之意,否则他就不配当老板。”当然这些现象也让我思考良久。

我认为名与实的问题要处理好,首先要有实力,第二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能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工作室下一步将在个人品牌向公司品牌转化上下大力气。作为我个人,今后在品牌的表现上主要是话与权,评点播放。第三我们要加强商业思想库的建设,我们工作室要“引领市场潮流”,就必须不断超越自我,每年做一些标志性项目,并且及时盘存、梳理、归纳到位,以便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们差不多出了10来本书,再有五年,我们有20来本书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哈佛学不到,这就是中国最精彩的案例库。到那时,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只要你素质到位,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讲师。带着一身风尘,满身硝烟,走上中国最神圣的讲坛。天下第一人,不是自我吹出来的,应是华山论剑比出来的。

要正确处理名与实的关系,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当我们走得顺时,会有形形色色的企业、老板主动找上门来,这时要能抵住诱惑,不能忘乎所以、妄自尊大;而当我们处于劣势时,也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反而应励精图治。这个社会并非人家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其实,行与不行自己最清楚。



痛与乐



我认为人生就像长跑一样,痛苦与快乐并存。说他痛苦,是因为他挑战了人的承受极限,所以有的人最后放弃了。但是一旦坚持不懈,总有一天可以达到终点,突破极限,那时好象整个人突然一下子轻松起来,健步如飞。此时自己征服、战胜、超越了自己,这种感觉很舒服。大凡成功的人生都是这样炼成的。我们工作室就是这样的熔炉,我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能将自己主动投入其中,经过几年的煎熬、熔化、锻造,就一定会成为一块于人于己于社会有用的人。当然这里有一个极限,不会让你成为精神病,或者“出师未捷身先死”。

云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9年底到2001年,整整跨了三个年头,云亮遭遇了工作室历史上一场最艰苦的战争-----华南板块之战。这场战争要是打败了,就成为埋葬我们的滑铁卢,那就说明我该彻底收山了,从此退出江湖;如果打胜了,华南板块之战就成了工作室的遵义会议,我们就可以改写历史,让许许多多的江湖乌鸦们闭上他们的鸟嘴。

正因关系重大,云亮的痛苦是很罕见的,而我们的客户星河湾黄老板他们,要求之细、之挑剔、之用心也极为少见,虽然他们有个优秀的团队,但以前又没有做过地产,开始合作是沟通费时费力。再加上云亮同志本身是个唯美主义者,为人严谨、认真,不善于偷懒耍滑,就更辛苦了,那段时间他累得头皮都发麻了。有一次开车,撞到别人的车屁股上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经过两年地狱般痛苦的磨练,星河湾项目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十万人潮下华南,满城争说星河湾”,云亮本人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一个连钢筋水泥标号都不懂的门外汉一跃而为地产界响当当的大腕级人物,他率领的广州公司也成为业界声威显赫的铁甲兵团。

“宝剑锋出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就是经历了几年这个痛苦和过程最后终于让星河湾成功了。有些时候我看到工作室的一些员工晃晃荡荡的,就会为他们感到担心。

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我们能在中国站住脚,就是因为我们都经历过痛苦,如果没有这种痛苦的支撑,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不可能成为业界的第一品牌。痛苦并快乐着,应该成为我们工作室的信条,如果哪个人不痛苦,就要出问题。
7#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9:28:07 | 只看该作者
自信与谦逊



我经常给大家讲,别人是不熟不做,我们是不熟才做;别人是做不大不做,而我们是做大则不做。很多人都没理解这里面的奥妙。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说的不熟则做,听起来好像很狂妄,是种过度自信的表现,其实并非如此,这就是工作室的核心能力。我们面对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社会在高速发展,我们之所以备受社会尊重,被老板所追捧,就是因为我们是一支探险队,是一个领航员,是一架预警飞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成为社会上的稀有资源,才有市场价值。如果是熟了还要你干啥?老板们只要他熟了,他绝不会花冤枉钱请你。他之所以请你是因为他不熟。所以王志纲工作室的核心能力就是不熟则做,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开出新的思路。这不是狂妄,是自信,而这得益于工作室的方法论。当然,像“大势把握、理念创新、策略设计、要素整合及顾问监理”这样的工作方法,好多人偷师学艺偷到了也没用,因为他偷到的只是口诀,内功他偷不到。

所谓自信,按照毛主席的话说就是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种自信,得益于我们对整个中国、整个企业界、整个市场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感悟。我相信,如果连我们都找不到路径解决问题,那别人也就无能为力。倒过来说,企业家愿意花这个钱找你买未来,是因为他全中国都找不到领路人了,最后只好来找你了。许多老板都对我说,他们向工作室买信心、买方向。自信是我们生存的前提,但自信不是狂妄,而是不断地学习,特别是在战略上,哲学上,方法论上,一定要像庖丁解牛一样。自信和谦逊是一对孪生姊妹,谦逊是不懂就不要装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正确处理好自信与谦虚的关系,有三点大家要切记:第一,教学相长,不断地学习,谦逊、大家不懂别装懂,不要胡说八道,从工作室的方法和方向中出发,好好沉淀。第二,吐故纳新,做房地产策划,千万别陷进功能的陷阱,一定要把一些老知识吐出去,换一些新知识进来。第三,工作室历来主张做事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在行业即将洗牌之时,大家一定要跟上来。这绝不是赶时髦,而是对未来的一种判断。未来5年到10年,中国肯定是城市经营的时代,届时工作室的很多内存要发挥出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房地产,而是要以更高的层面来审视房地产,通过这种把握我们可以站得更高,能够整合的空间更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万丈高楼平地起。



宽与严



大家都知道工作室的倡导的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叫“无为而治治圣人”,前提是圣人,如果你不是圣人,是不会有无为而治的。因此,工作室的管理表面看非常宽松,但是骨子里却异常严,严就是如何成为圣人,如果能把这两者协调好,我相信我们就会快乐地享受冲浪的乐趣,引领市场潮流,创造快乐的智慧,享受智慧的快乐。

为此,主观上我们会竭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但客观上,我希望每一个员工能很好地把握宽与严的问题,如果这个辩证关系把握得好的话,我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圣人。

这是一个千年未遇的伟大时代,也是一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物欲横流的时代,我希望在座的诸位能同流而不合污、和光而不同尘,珍惜时间、善待自己,勤奋努力,不断进取,无愧于自己的一生,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座的诸位,不管你在工作室干上两年三年,还是五年八年,有一天走出去,如果能够素面朝天、信心百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我会很欣慰的,因为工作室对你的培养没有白费,不管怎样你起码还是工作室的入门弟子,就像一个产品进来的时候是黄铜,出去的时候就变成了黄金。如果你们能伴随工作室事业的发展,不断地跟着往下走,能够在新的平台和层面上去发挥自己,那是更好的选择,你就可以见证工作室在中国这个过渡时期所能创造的辉煌。

我们可以想象,20年、30年以后,中国绝对会产生自己的兰德、麦肯锡、罗兰贝格,是不是我们,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绝对是候选人之一。如果真的那样,大家一定庆幸自己这一生没有白过。
8#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9:31:17 | 只看该作者
王志纲工作室战略思想库总序
   
王志纲/文

    2006年的岁末,当我结束了大三峡旅游战略的考察之旅,风尘仆仆甫抵京城,这套《王志纲财智文库》的初稿已放到我的案头,十本书,二十年。
   
    这套文库,不仅从特殊的视角记载了我们国家天翻地覆的二十年风云史,也是我个人脱胎换骨,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知行合一、与时俱进的精神结晶,同时也是解读时代,研究转型中国最鲜活的读本。

    回首这二十多年的社会变迁,知识分子下海,可以说是这段风起云涌、潮涨潮落的岁月中情节最为精彩、最富有戏剧性、也最耐人寻味的时代乐章。市场经济在彻底改变了中国文人几千年宿命的同时,却又提出了巨大的时代悖论。当无数昨天还坚守着自己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们受时代的感召,纷纷逃离体制的牢笼,义无反顾地扎进市场经济大潮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存问题,要生存首先要学会与“狼”共舞。既在市场中兑现知识、智慧的价值,而又不被“狼”群所同化,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么,知识分子到底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既财智双赢,而又不扭曲自身人格的道路呢?

    这套丛书真实的记录了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在时代洗礼和市场历练中的苦苦追寻和长久探索。从下海第一天起,我就试图探寻和破解知识分子的市场化生存之道,在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市场的力量博弈、与商人过招、与政府官员对话之时,我始终在思考和求证着这个命题。

    尽管当时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堂吉诃德式的自不量力,但我们坚持了,而且走出来了。总结这二十年来极富传奇色彩的历程,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不仅有,而且有着广阔的空间。

    这套文库正是从不同侧面完整地反映了我和我的团队作为一个中国本土战略策划机构的成长经历,生动展示出全球化竞争浪潮中东方智慧的运用之道。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对于智力行业在认识上所经历的一次次洗礼,显现出中国顾问咨询业的发展脉络。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一直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自1996年以来的十年间,我们已有十几本著作出版,把每一阶段的收获和心得无偿地奉献给社会。也许正是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也许正是对于团队“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的独特定位,才使我们一不小心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咨询新路,找到了更符合中国国情、更经得起实践考验的东方策划和东方哲学的奥妙与神韵。可喜地是,这种奥妙和神韵不但已被许多企业家所接受,使他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我们也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高度认可。无论是从冰天雪地的黑河到四季如夏的三亚,还是从巫山云雨的三峡到十里洋场的上海,都有热心的企业老板和政府官员拿出工作室的著作让我签名。最令我惊喜的还是,许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地方经济的发展思路因此而得到提升。同时,无数的读者也强烈渴望我们能尽早出版一套完整的文库,把我和工作室这二十年来的探索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当国内众多的出版社纷纷找上门来时,我选择了与国内最权威的人民出版社合作。在北京的一次宴会上,专程从《江选》发行现场匆匆赶来的,人民出版社的黄社长曾当面向我表达了对这套文库的重视。我也不无调侃地回应道,一个既非政要,也非显贵的草根之人,竟也能获此殊荣,这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思想的力量在起作用。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库的出版作为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要无愧于时代和读者的厚望。因此我们秉承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过去的十几本著作中精心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七本,经过重新编辑再次奉献给读者,另加入最近撰写的三部新作,共合成十本,取功德圆满之意。我们的宗旨就是要使这套文库既尊重历史的原貌,又富有时代的气息。不但使读者能完整地看到王志纲从一个媒体人到一个策划人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与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而且还能全面了解一个中国本土战略策划机构的理论探索、哲学思考和在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东方智慧。

    《谋事在人》作为第一本浓缩我个人人生经历和策划实录的书,1996年刚一问世就不胫而走,成为当年最火爆的畅销书之一,以至于我在美国看到只要有华文书店的地方就有《谋事在人》。甚至直到今天,我在各地做项目的时候,还能遇到好多人把珍藏已久的这本书拿出来请我签名。这次的再版除了是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外,我还要谨以此书献给作者谭启泰先生,以告慰他英年早逝的在天之灵。

    谭启泰先生是复旦新闻系的高材生,是当年上海滩与余秋雨先生齐名的大才子。作为名噪一时的《南风窗》杂志的主要创办人,谭先生同我因约稿而相识,因切磋而相知,因相知而萌生了写作《谋事在人》一书的冲动和激情。后来的事实证明,《谋事在人》作为启泰先生生命的绝响,不愧大师手笔。

    《谋事在人》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同时期写明星的任何一本畅销书。它的风行不仅将我推到了"中国策划家"的地位,更给中国的策划市场大大添了一把火。面对市场的巨大需求,各地、各界大众的渴望和盛情邀请,终于有了我在1997年岁末的中国巡回演讲之行,随之也就有了《策划旋风》的诞生。

    《策划旋风》全景式地记录了我在1997年岁末短短半月中在广州、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几大城市进行的旋风般巡回演讲的实况。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对当时我所开创的对话式的演讲风格进行了实录性地展示。演讲中最具特色,大胆且具轰动效应的部分是现场的有问必答。坚持真实性第一,《策划旋风》还是保持了原貌。这次再版又加入了最近一年来我在全国各地的一些重大场合的演讲内容,使之更富有时代气息,也更具有启发意义。

    树有根水有源,人的所作所为是有渊源的。《行成于思》是我在新华社当记者的十年间所撰写的重大文章的一次结集。那十年,正碰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巨变,面临诸多新问题,迫使我去思考,而且是超强度的思考,从而强化了我的思维能力,为我日后从事头脑产业奠定了基础。各种文体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时代主要的热点问题,透过这些文章,不仅可以重温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还可以清晰地看出我的思想轨迹和观察思维方式,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知易行难。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就是在形而上时是巨人,在形而下时却是侏儒。工作室在广东华南板块之战中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战例和反思结集于《大盘时代--中国泛地产革命》一书,今天一并纳入文库推出。

    这场后来被载入中国房地产教科书的经典大会战,不仅吹响了中国地产走向大盘时代的号角,其对中国房地产发展走势,乃至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出了广州、广东而波及全国。同时,也使沉闷多年的广州地产再一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预示着中国地产开发从此走进了战略时代。

    财智时代,是我对知识经济在中国的独特解读。通过阅读《财智时代》这本书,读者能在对昨天的回顾和对明天的展望中,透视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对财智时代的理解会更为深刻。

    《城市中国》是我们对中国城市化的感悟和总结。一个成功的实践胜过一千打纲领。今天,当城市经营还是一个理论问题,甚至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时尚话题的时候,长期潜行于市场经济深海的工作室,已经在这个几乎是包罗万象的领域奋力耕耘了5年的时间。《城市中国》就是工作室这5年来实践的一次毫无保留的总结和告白。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尽管已走出体制外,但我却始终保持着相对超然和独立的立场。这种既不属于甲方也不同于乙方的立场和观点,使我具备了与狼共舞,同流而不合污的观察便利,由此便产生了《丙方的观点--王志纲社会经济观察录》一书。

    读者将会在《丙方的观点》中看到我对企业家、商帮、文人等诸多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的解剖与针砭、观察和思考。

    《找魂》作为工作室的第一本战略性的著作,贯穿了我们这个团队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历。但也决不只是一部中国本土战略策划机构的创业史,更重要的还是想告诉国人,当我们在海纳百川的时候,千万不能丢了自己的本,不能把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智慧和文化丢在脑后,只有根植在中国的大地上,只有对整个东方文化的神韵、哲学有相当的理解和体验,并辅之以西方的经验和理论,我们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疑难杂症。

    三年前,工作室曾有幸参与了大成都城市战略的制订,后来的岁月中又介入了成都所属的十几个区县发展模式的探索,得以亲身参与并目睹了大成都是如何破蛹化蝶的每一个细节。《城变--一个传统城市的细胞再造》这一崭新的著作,就是对这个过程详尽而全景式的展现。它所和盘托出的,是中国一个传统城市在经历了惊世之变后,所揭示出的社会经济学意义。

    图象可以到达语言无法到达的地方,思想可以到达时空无法到达的地方。这套文库还有一个十分值得推荐的靓点,就是《财智论谭》这本新作。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浓缩了我二十年来的思想精华。无论是格言妙语、轶闻趣事,还是地域解读、人生感悟,都短小精悍,喜闻乐见。它正如一碗由无数黄豆磨成的豆浆,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工,细细品来一定别有一般滋味。

    二十年的积淀,终于迎来了这套文库的付梓。当我把这些思想成果结集成这十本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时,心里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欣慰。

    很久以来,我就把工作室定位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所以我们更注重在理论、思想和文化上的积累,常常去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或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事业。因此,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做一个自选动作的创造者,当这个自选动作创造出来以后,就会把它毫无保留地传递给社会,去唤起工农千百万。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很矛盾的选择,这不是犯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大忌了吗?我的解释是,这叫“教会徒弟,饿瘪师傅”。只有肚子随时处于饥饿状态,才会去觅食,才会去努力,才会去奋斗。天道酬勤,因此我们常常有幸能沉淀下一些东西,能够不断地有精神产品和精神成果奉献给社会。

    我一直强调“我们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我们之所以敢于去实现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这样一个梦想,也是基于对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感悟和认识。当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对平静下来的时候,真正有价值的还是体现在文化上,将会有大量的东西供后人消化和整理。尽管我们正处于一个喧嚣的时代,但喧嚣过后的三五十年内,我预感到,中国很可能真正出现一批巨匠和大师。那么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巨匠和大师呢?正是因为有我们这样一批探索者,留下了很多素材、气氛和环境,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所以从这点讲,可能我们只是一个探路者,一批过渡性的人,但我们充分燃烧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借这套文库即将付梓之际,写下这些话,愿与广大读者共勉。
9#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9:35:55 | 只看该作者
南航《往来》杂志记者王志纲专访



叮嘱助手去添杯热茶,王志纲施施然在对面坐下,衣着朴素。

刚刚从非洲小国毛里求斯出差回来,紧接着又去央视《对话》做了一期“十七大”特别节目的评论嘉宾,连日奔波之下的王志纲显得有些疲惫。方只知天命的年纪,头发却已有些过早地灰白了,眉间的“川”字深如烙印。然,目光中不时闪过的狡黠神色,和颇有节奏感的连声“三笑”,却又让人有些恍惚:眼前人是老者、孩童,抑或便是江湖上神化乃至近妖了的“策划大师”?



自1994年创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王志纲工作室”,至今已十年又三载。“工作室”(workshop)一词近年来随着SOHO风潮逐渐广为人知,是个时髦称谓。可是在十多年前,即便是在改革前沿的广东,个人化色彩浓重的“工作室”也非但是个生僻辞令,还颇带有些贬义的“个体户”色彩。但,从新华社高调下海的王志纲却偏偏以此为名,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很抗拒‘公司’这个说法,我不愿意别人说我下海是挣钱去了,我的目的也确实不是为了挣钱。最初并不叫‘工作室’,而是叫‘熊猫传播事务所’”,顿了顿,王志纲用他贵州风格的日文发音念了念“panda”这个词。为什么是“熊猫”?王志纲笑眯眯地亮出一脸“我不告诉你”的表情,却信手拈来当年友人揶揄的段子:“也许熊猫是国宝吧,也许王志纲长得像熊猫吧,也许熊猫憨态可掬吧。”



说起最近在做的某家中国企业在毛里求斯的园区的策划,王志纲还真有点“憨态可掬”地抱怨起来:“见到了毛国的总统和总理,搞得我这个从来不穿西装的人天天要穿西装。之前匆匆忙忙买的西装实在是不合身,以后一定要重新订做一套。”

“我再告诉你一个好玩的段子:昨天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给我打电话,问应该怎么称呼我,怎么给我打字幕。我明白,他们希望我能有一个‘体面’身份。以前我给他们做过好几次节目都没有问过我这个问题,但这次是十七大特别节目,台上的都是市长、市委书记。我作为评论员与他们对话,来者何人?‘王志纲工作室首席策划’是什么玩意儿?但是我对他们说,我就是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他们也没有办法,就只好接受啦。”方才还避重就轻的王志纲忽而又这么轻描淡写着主动“爆料”,猛然想起,眼前人还曾是新闻界的老前辈,深谙江湖规则。



助手将茶水端来,口中称:“王老师”。“策划”这个词已经被污染了,有很多人建议我不要再用了,容易引起歧义。但我还是在用,我相信清者自清,是非曲直自有论断。


在王志纲眼里,他与工作室的员工不是老板与雇员的关系,而是老师与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民谚有云:“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王志纲不理,改其一字,称:“教会徒弟,饿瘪师傅”,因为“只有腾出肚子才会找食吃”。于是,“王老师”这一名头不胫而走,不但员工相称,有时就连客户也以此相敬,甚至旗帜鲜明要“打倒王志纲”者,口号亦是“老师下课”。



比起许多策划人被扣上“点子大王”黑帽子,策划行业饱受非议,工作室在内忧外患交加之下欲解散重组的1999年,如今的王志纲显然更加自信和超然了。前不久,王志纲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之邀,赴北大开堂授课,题目叫做“找魂——一个中国民间智库的前沿探索”。“最终的主题,我想落在生涯规划上,用我的经历告诉年轻人,生涯是可以规划的。”兑现了自己十多年前“开着奔驰去大学教书”的诺言的王志纲,自己的生涯规划也便一目了然:打造一个中国的民间智库。



对“策划”这个词,王志纲可谓“又爱又恨”。爱的是,王志纲认为东方的“策划”比西方的“咨询”更中国,更贴合中国国情,因而欲罢不能;恨的是,总有人认为策划就是“点子”,是虚张声势,甚至是坑蒙拐骗。“‘策划’这个词已经被污染了,有很多人建议我不要再用了,容易引起歧义。但我还是在用,我相信清者自清,是非曲直自有论断。”



现在的王志纲过着怎样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纵横中国,工作、生活、学习、旅游叠加在一起;吃喝住行,游山玩水,休闲娱乐皆为体验和感受。市场是用脚走出来的,用嘴巴尝出来的——策划就是生活。”工作、生活、学习、旅游完全重合在一起,你可能觉得恐怖,他却要反问你:“为什么要分开?”就这样,永远在工作,又一直在休闲的王志纲,一年坐一百多次飞机,乐在其中。



王志纲的策划生活也并不是一开始便一帆风顺,“当年我到工商局去注册的时候就曾遭遇尴尬——没有这个行业。没有办法,我注册的是传播事务所,开始的时候我名片上打的是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策划人,后来由于社会对策划的巨大需求,我成立了工作室,职业身份是‘首席策划’,从未更改,一直用到现在。


我在《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这本书里专门用了一章来阐述‘策划’这个概念,写完以后给我的老岳父看,他觉得不够严谨,更亲自改写了一遍,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论述到美国的兰德公司。一年以后,中国十大策划人‘封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王志纲口中的“老岳父”,是位新华社的老前辈,与王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书中写道:古之“策划”,指筹谋、计划,也指一种谋略之术……


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从来不崇拜商人,只崇敬文化人,这个传统一直在内心起作用。


如果说王志纲与“策划”这个概念已经密不可分,那么同样密不可分的还有“王志纲”与“房地产”这两个关键词。从当年拯救今日成为首富的广东碧桂园涉足地产界,从常规地产到复合概念地产再到“泛地产”大盘,就连被封为“地产思想家”的万通国际董事长冯仑也承认“今日中国地产界一半以上的概念是王志纲创造的”。2001年,震动全国的“华南板块”的一场恶战更是把王志纲推到了地产大潮的风头浪尖。经此一役,王志纲以攻为守地捍卫了自己在地产策划界的地位,却在呼声最高之时突然对外宣布“金盆洗手”,不再涉足常规地产,转而探索城市经营和区域战略策划。2004、2005年,王志纲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分支机构,2006年更将总部搬到了北京。



为什么离开已经做熟、钱能生钱的房地产业?为什么离开已经功成名就的广东,转战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对诸如“江郎才尽”、“在广东找不到生意”等等揣测和非议,王志纲不屑地笑了笑,觉得“太没水平”:“当年我离开上层建筑下海,并不是为了挣钱,挣钱只是顺带的结果。如果为了挣钱,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行业?挣大钱最好的选择是当商人,最容易暴富的是两个行业:房地产和资本。作为我个人,可以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我打造出了很多中国富豪,首富榜上前二三十强里很多我都打过交道。并不是我不喜欢钱,但钱要有尊严地获得。十多年来,多少人想拉我挣更大的钱,为什么我一直不去?去了就必须成为彻底的商人,而这非我所愿,因为我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往来》:这种“使命感”指的是什么?



王志纲: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我的家族传统。我的家族过去是地方上的大地主,典型的耕读人家,诗书传家。从孔子到朱子到曾国藩,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理念一代一代地浸淫和灌输。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从来不崇拜商人,只崇敬文化人,这个传统一直在内心起作用。在这数千年未遇的商潮里面,“万般皆下品,惟有金钱高”,很多知识分子都被大浪淘沙冲刷掉了。我的根也受到很大的挑战,我的灵与肉也在里面挣扎,所幸最后还是守住了。


你问我为什么要把工作室的重心转向北京?那么我反问你一句:为什么国民革命军要北伐?


《往来》:当初您刚离开新华社下海时曾经给自己“三个独立”的定位:独立策划人、独立撰稿人、独立制片人,但又说“只是有点朦胧的感觉”。这种“朦胧感”指的又是什么呢?



王志纲:我下海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说你在新华社混得这么好,大笔杆子,主力记者,又没犯错误,为什么要离开?我的回答是“找裤子”去了:体制内的裤子太小,总是绷破,阿姨非但不夸我茁壮成长,还说我费布,于是我只好下海去找人长多大就能撑多大的“灯笼裤”。这只是比较幽默的说法,当初之所以感觉“朦胧”,因为我要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不但别人,我自己也疑惑:你要离开体制去当“野生动物”了,你怎么活?你何去何从?你能保持住自己的尊严吗?你能维持体面的生活吗?你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吗?你能行吗?整个中国在处于一个巨大转型时都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我们也不例外。



《往来》:当时中国的策划业是怎样的情况?


王志纲:当时中国没有策划业(笑),连“个体户”都是一个侮辱性的词语。我离开新华社后遭遇到许多“围追堵截”,有些人就说:“王志纲之前出名是因为有新华社这个牌子,离开这个牌子肯定混不出来。”甚至还有人说我肯定是在用这个牌子坑蒙拐骗。离开不到半年便被催交房,因为认定我下海后成了“个体户”,而没有进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单位”。压力、诬蔑、攻击,使得当时我的脾气非常不好。我夫人的感受很深,觉得“那个当年和蔼、乐天的王志纲到哪里去了?”怎么会变成了这样一个暴躁的人?



《往来》:那么,现在还有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吗?


王志纲:没有朦胧感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件创造性的事情都是带有探索性的、冒险性质的,不冒险是不可能的。但比起十多年前,我们更加有自信,只是小朦胧,因为我已经找到了探索的方法,剩下的只是怎么做的问题。



《往来》:为什么近年来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城市战略策划?



王志纲:我认为我们对中国最重要的贡献应该是在宏观和战略层面上。市场经济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滩涂时代,大家都是些“鱼虾”,在赶小海。通过我们和一些企业的合作,一方面使当年的“鱼虾”们变成了“龙王”,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自己获得了很大认同。在此基础上,我的本意是想在更大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中国的主战场进入到城市化、区域竞争领域,大背景进入到国家战略、全球一体化时代,我们自然也要由“浅海”进入“深海”。当然,这也要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



《往来》:为什么您要将工作室的重心向北京转移?


王志纲:因为要做战略,广东只是我们初试身手之地。你问我为什么要把工作室的重心转向北京?那么我反问你一句:为什么国民革命军要北伐?


对智力服务旺盛的需求和不成熟的需求者,呼唤和创造了旺盛的供给和不成熟的策划人。这些人有缺点,江湖,但是传奇。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渐规范,未来的策划师们可能更加科学、严谨,但失去了传奇,失去了颠覆,失去了革命性。


《往来》:您认为目前中国策划业最大的问题和困境是什么?您如何看待外界对策划业的非议?


王志纲:如果你在五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很认真地回答你,因为我还脱不了干系,还在这个圈子里。但今天你这么问,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与这个行业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也不想介入其中的是是非非。这是中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对智力服务旺盛的需求和不成熟的需求者,呼唤和创造了旺盛的供给和不成熟的策划人。这些人有缺点,江湖,但是传奇。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渐规范,未来的策划师们可能更加科学、严谨,但失去了传奇,失去了颠覆,失去了革命性。回头看看曾经的策划人们,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豪杰,你可以不喜欢他们,但不得不佩服他们各怀绝技。我有幸看到了这些侠客是如何过招的,看到了他们各自的神功和缺陷,也比较早地脱离了这一阵营,去寻求一种新的探索了。



《往来》:您认为当代的策划人对中国有着怎样的影响?


王志纲: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当年的澳大利亚,遍地是牛粪,使得土地板结,于是农夫引进了一种虫,叫做屎壳郎。这种虫能把牛粪里的有机质分解,从而使土地肥沃。早期的策划人就是屎壳郎,老板是粪,市场是板结的土地,需要屎壳郎去松动。到了后来,市场经济发展了,很多屎壳郎也开始升级,变成了飞蛾,“化蝶”了。这些更“高级”的策划人参与到各个领域,使得广告更加具有智慧,营销更加科学,房地产更加热闹,当然还有设计界、艺术圈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能“化蝶”的屎壳郎就被淘汰,因为在市场已经不需要屎壳郎的时候他们还在充当屎壳郎,就成了害虫,农夫就要把他们消灭掉。我自己也曾经是屎壳郎,大家都曾经是屎壳郎,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时代。



《往来》:您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谈到“广东的文化基因”,认为不利于广东城市的竞争力,怎么讲?


王志纲:这是聊天中随意谈起的,挂在网上反响挺大。广东文化基因缺失,这个观点是我一直坚持的,广东好和不好的时候我都这么说。我向来坚守一个观点,反对非红即黑,非此即彼,应该一分为三,在好和坏之间去寻找第三种答案和选择。还在新华社的时候我就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在广东的时候说广东的不足,因为全国看下来确实发现了广东的很多缺点,所以要修理广东人的自满;但同时,在北京的时候我却一次次地为广东辩护,因为我觉得他们低估和误解了广东这个“龙种”。今天谈广东,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方面希望它能够更加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感到它的文化基因曾经在改革初期成全过它,但今天却成了它的限制和束缚。更糟糕的是广东人还没有意识到,还浑然不觉。如果广东人能够意识到,那么还大有希望。如果意识不到,那就还会继续犯申办亚运会等类似的错误。



《往来》:您认为广州申办亚运会是个错误?


王志纲:对。北京、上海已经把世界级的盛会都申请到了,凭广东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有其它做法。但现在呢?还是别人吃肉我们捡骨头,自以为捡到一块好骨头,没想到时过境迁,这块骨头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这就是广东人“刻舟求剑”式的思维方式的尴尬。我甚至可以预言一句:等北京奥运会结束,广州的亚运会不管怎么努力,怎样成功,在城市营销的效果上也起码要打六成折扣。这就像99年的昆明世博会轰动全国,成了最成功的城市营销,但后面举办世博会的城市比如沈阳,钱也没少花,但效果能有个两三成就算不错了。



《往来》:如果让您给广州做一个城市战略策划,您会怎么做?


王志纲:这个问题现在我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按照我们的做法,任何一个战略的提出必须三到五个月。由于没有委托,我不可能花这么长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轻率地做出回答,有悖于我的原则和传统。



随着采访的深入,王志纲的神情也渐凝重,回答问题时而斟字酌句,时而又叮嘱记者不必有所顾忌。电话接二连三地响起,王志纲的忙碌果然名不虚传。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收起的和蔼和俏皮此刻又在王志纲的脸上舒展开:“你不知道,现在已经清静多了,三五年前可不是这样。”王志纲呷了一口茶,接着绘声绘色:“突然一天,过来一个瘸子,摇着轮椅,进门便说:‘王老师,你是我们的头领,在下某某某,你知道我是谁吗?……’过了一天,又来一个,背着行囊,纳头便拜:‘师傅,你不接受徒弟,徒弟就再也不起来了。’为了表明心智,把行囊打开,王志纲的画像在里面金光闪闪……”



笔者试问今天真的成了“王老师”的王志纲什么叫做“策划”,他想了想,说:“‘策划’更多地是体现为一种哲学,一种东方智慧,不只是“点子”、小聪明,更要上升到战略层面,上升到系统工程和哲学。把握得好,可能会为中国的复兴、中国和西方的对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大有作为。这就要靠这个行业的人的坚守、抱负和责任。”



往来客问卷:



Q:虽然您说“挣钱只是顺带的结果”,但我们还是想知道您如何给您的策划定价?您如何考量一个策划的成本和收益?


A:策划的价值在买方和卖方的心里,买家的认同决定了策划的价值。所以说,我们的价值和价格,除了双方当事人,别人都没有发言权。对王志纲工作室肯定也罢,否定也罢,只有客户才有发言权。要考量一个策划的成本和收益,就像考量一个姑娘用什么来保养自己的美色一样。花多少钱买化妆品,做美容,健身?如果她就是天生丽质又如何呢?



Q:迄今为止,您对自己做过的策划中比较满意的有哪些?是否有原本好的创意却发生意外的情况?当初的策划都如期实现了吗?



A:好的永远是下一个,我觉得我们的潜力还没有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我们的功力还在继续向炉火纯青方向走,整个国家提供的机会也比原来成熟和完备。昨天的成绩,媒体和社会中已经流传甚广,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但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策划都是项目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像一个孩子的美丑不能单单归结于父母任何一方一样。任何项目的成功,如果没有接受方的有力推动是无法实现的;反之,任何项目的失败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到某一方身上。



Q:迄今为止,您对其它策划人做过的策划中比较欣赏的有哪些?


A:我不太清楚你所说的“其它策划人”是指哪些?如果是指的广告、营销领域,与我的分工不一样,我不太关注。如果你指的是战略咨询业,有些机构还是不错的,不管是资本运营方面,还是企业管理方面,但现在都还在路上。如果你指的是“点子大王”,那我要说,“点子”这个东西“譬如朝露”,有用但作用有限。晶莹剔透的虽然好看,太阳出来便要消失不见了。



Q:从去年开始,南航开展了“空姐新人秀”活动。近日,第二届新人秀正在进行中。请您对此活动给予评价,或给出一些建议。


A:首先,我不知道有这个活动。再者,今日选美甚多,乱花渐欲迷人眼,我已经审美疲劳。建议就是:为什么总是抱住美色不放,而不能另辟蹊径呢?



Q:如果给你一个亿,你最想用来做什么?


A:这就是我前几天帮央视《对话》给各位市长、书记出的考题,只不过我给他们出的是十个亿,哈哈。钱不在于多少,关键是用来做什么,怎么用。可能,我会想用来办学吧。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9:39:09 | 只看该作者
本文转自圈友策划之魔的BLOG



    编者:难得野鹤先生在王门之外对王志纲工作室的方法论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转载他的此篇研究文章,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参与探讨交流,并能从中受益。共同为中国本土咨询业的成长积蓄力量。

    王门理论是一套极其艰深的体系!因为它的博大精深,千头万绪,让人遁入其中如入烟海!五年时间的理论追索与实践感悟,慢慢有了一些心得体会,这里自露不足,供有识之士指正!
    这些年,我一直试着追寻大师的足迹,来求索“道”之真谛:



A、“学”的积累
    王老师上大学时把资本论精读了七遍,从中悟出了哲学方法论!此外,还广泛地涉猎了哲学、经济学、各国人文地理… …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将这些庞杂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了一套有机系统,形成了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他人望而生畏之难题游刃有余!理论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好的理论是前人实践的高度总结,兰州大学的清静让大师潜心地吸取了前人的实践,为以后的策划生涯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当今的学术界好似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各种理论众说纷纭,好学者求之如入幻境,难以分清真伪与优劣;加上很多著书立说者,其历练与火候欠缺,所著之说多流于浮躁、泛于表层,于是很多人读之用之后得出了“读书无用论”的偏极结论!
    受王老师一直坚持理论学习与探索的启发,我明白了几个道理:
    1、  论学习并非无用,它是策划人成长的基石!
    2、理论学习不能盲目地随大流,当今世界虽然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但也是一个理论浮躁的时代!对于策划的学习者而言,重要的不是赶时髦,而是首先要有鉴别能力,从一大堆“鱼目”中把“珠”挑选出来,沉下心来加以精读,比如:当今经济理论虽然层出不穷,但很多经济理论体系相比于一百多年前的辉煌巨著《资本论》而言,还属小巫见大巫!
    3、策划是一门横断学科,所以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整合各类相关学科,形成一套体系,而不是机械地拼凑。



B、“术”的积累
    十年的记者生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时逢风云变幻的改革开放,又处于前沿阵地;这些,提供给了大师一个吸收他人经验的超级平台,王老师采访了无数的、各行各业的老板,形成了一个海量的“术库”!
    这个“术库”的容量是惊人的!
    其底蕴是博大精深的!因为它沉淀了无数老板商业实践的起起伏伏,无数老板血泪打拼而来的商业经验!
    老板是本土文化的人格化——所以这个结晶体不仅仅浓缩了商业中的“术”,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王老师浸淫其中,身体力行、耳濡目染,体察入微,对中国各区域文化的洞察力得到了高度的深化——这些,为以后做战略策划时的见微知著积聚了浑厚的底蕴,很多其它咨询机构不知来由的现象,在大师眼里却心如明镜!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观音菩萨分不清,玉皇大帝分不清,只有如来佛祖才能识得其真身!为什么?因为六耳猕猴是自开天劈地时诞生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异物!
    要想做到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是需要追本溯源的!
    王门的策划深度早已从经济层面追溯到了文化层面!我们可以在王志纲工作室所做的策划案中找到大量的例证,如:从浙江红蜻蜓鞋业的发展战略中,可以看到追溯到了浙江商帮连锁发展的人脉因素!从深圳香蜜湖熙园主题定位报告中,可以看到其营销深入到了潮汕的功夫茶、潮汕灯谜会、潮剧中!奥龙计划中的中华养生园、星河湾的水文化无不饱含着文化的底蕴!
    我们知道,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每深入一层,其物质、能量、信息都是一次大爆炸;从经济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的量级不亚于从原子深入到夸克!
所以,这个“术库”与“文化库”积累之艰辛与漫长是常人难以去想象的!
洋咨询在中国的败绩与此不无关系!他们缺少这个重要的实践基石!



C、“学”与“术”相渗,生“道”
    根据采集来的海量的“术库”,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升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站在哲学高度上从大量现象中提取其特征、洞穿其性质、推理出规律,规律的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庞杂的“规律库”,这个“规律库”是供最后加工成“道”的毛坯材料,它还要和另一个大仓库——“学”,进行对接!以这个本土特色的商业规律库为基准,在传统经济理论体系中,寻找其理论定位,用规律汇总后的张力对原有的经济理论体系进行验证、批判、扬弃——“点与线”在此扩展成了“体与面”!“学”与 “术”这两个库不断地相渗、理论与实践不断地相融,“道”开始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
    这是一个缓慢的孵化过程!
    普通人也有“道”,但是其库容量、底蕴、纯度、火候、结构的优良、体系的科学性比之于大师有天壤之别!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术库” 渐变成“规律库”的过程是一次极其重要的升华,是大师对中国经济走势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个飞跃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因为,规律的提取必须建立在全面深刻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如果“术库”的样本量少了,对中国经济的判断难免会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的错误,其特征就不容易被发现、其性质就不容易被洞穿,其规律的纯度亦有限、其运用时的可靠性就差、总揽全局的火候就会欠缺,策划项目时也会拿捏不定!
    如果“术库”的样本量少了,商业直觉就无法得到升华!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到了杭州宋城集团中的氡泉,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价值,而王老师却惊喜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为什么其它的策划机构看到了“全国约有1/2以上的进口汽车是从天津港上岸的”这个数据之后忽略而过,    而王志纲工作室却立马注意到了它的不寻常?这种敏锐的直觉是需要“术”的积累来锻造的!这个锻造过程就好像培养英语语感一样!
    就视野与实践领域而言,小老板占点(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中老板占线(产业链)、大老师占面(产业群),而策划师占体(社会经济与文化)!老板们囿于日常事物的管理,无法象策划人一样用做学问的心态广泛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与文化现象!所以他们难以培养起这种直觉!(这也是由社会分工与事业性质所决定的!)
    学院派缺少这个本土的“术库”,所以其方法只能是顺藤摸瓜,而王门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顺瓜摸藤!
    王门的策划方法之不同于学院派,其根本方向从“术库”上就开始了分野!
    有识之士从入手点便可立辨其高下:
    我们知道,事物的进展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往往是超越逻辑的,学院派的入手点是以某个项目为基点,用理论模型来作逻辑推理、按图索骥,其认识过程带有很强的唯心主义色彩!故往往事与愿违!
    而王门的入手点则是首先建立在对中国经济走势的理性认识的前提下,这种理性认识以“规律库”为底,“规律库” 以“术库”为底,“术库”以消化无数本土老板血泪打拼而来的商业经验与地域文化为底——这是一个丝丝入里,环环相扣、地基牢固的金字塔!其出发点是唯物的:依靠群众基础进行调查研究!
    这是二种不同的哲学认识水平:前者是唯心辩证法水平,后者是唯物辩证法水平!
    虽然学院派也会做一些类似的调研、收集工作,但其“术库”的容量,纯度,可信度比之相去甚远!
    他们的成长严重缺钙!



D、执“道”找“瓜”
    如果说“术库”是王门与其它策划流派的内容分野所在,那么“顺瓜摸藤”则是形式分野所在!
    对于战略策划而言,“瓜”在整个策划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权重,甚至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好“瓜”能够提纲挈领、立起脊梁,甚至提升整个项目的级别!由此可见找瓜是一种多么重要的能力!
    找“瓜”的能力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极其另类、深奥的能力,它始终披着层层迷雾,让人捉摸不透!那么这种能力从何而来?
    曾经,这个谜题一直困扰着我,现在慢慢有了些心得,答案是:执“道”找“瓜”!
王门之“道”是中国经济、文化运行规律之混成体!是中国经济、文化运行规律纯客观的表达!是中国各种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之“瓜”的特征、性质、规律之高度提纯!
    它是大师经过十年 “航拍”做成的 “数字地图”,它是中国经济与文化运行规律的总图谱!
    这个总图谱,就好像GPS全球定位系统一样,坐在大屏幕面前,山脉、河流、森林、湖泊、海洋等等尽收眼底!不仅如此,各条河的流向、流量、流速、季节性涨落的周期;各地域的风向、风量、风速、季风循环周期等等都可以从数据库中调取!
    它不仅是平面的,而且还是立体的、时空的!其视野广、其精度高、其定位准!
之所以王门策划的入手点能够做到“顺瓜摸藤”,之所以王老师能说“似我者死”,其根源就是因为这个炉火纯青的“总图谱”!
    战略定位的主线是寻找企业内部优势资源与外部机遇最大程度上的切合点!其功夫侧重于外部!其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地寻找到最适合项目的某个边界条件!以此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全面引爆项目,跳出同构竞争的战略目的!
    就这个意义而言,学院派的方法是按图索骥,以项目为圆心进行发散与扫描;而王门的工作形式则是直接把项目放入这个“总图谱”中进行定位!
    前者是挑水喝,后者是在业已铺设完毕的自来水管道上取水喝!(这也是王志纲工作室愿意去做其它机构不愿做的事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在很多城市定位策划中看到证据,如:在成都双流的定位中,为了确定双流西部航都的战略定位,引证了世界范围内的各航都以及其临空产业的发展情况!)
    前者是用肉眼、望远镜进行点、线式的扫描,后者是用卫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拉网式的鸟瞰!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王门的战略策划气势给人的感觉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一种神仙俯看苍生的视野在盘点人间大势!
    其对中国经济规律的哲学把握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承学之上启术之下的“道”,不仅仅是策划人于立足天地间的看家本领,亦是其逢源于经济社会的人生之“道”!



E、以点带面
    大势把握后,开始进行理论创新、策略设计、要素整合、操作监理,囿于篇幅不能一一谈学习感悟,只能择其心得较深的要点简论。
    如果说“瓜”是核反应堆的话,那么策划的后期工作就是设计一个核反应控制系统,将巨大的核能分阶段地释放、高效率地加以利用!
    这个过程主要依靠结构性思维来完成!
    王门的结构性思维是一种立体的、复合的思维,它以点为基、线为轴、面为体,以螺旋形态上升,层层分解矛盾,破解事物的复杂性。
    结构性思维在东方的中医思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医将人体这个动态复杂系统分解为十二条经络、720个穴位,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以便于诊断、治疗!王门和麦肯锡的方法论与中医思维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在全面深刻地认识了某类事物之后,将这类事物所包含的动态复杂系统分解为节点与结构,进而上升为基模,这个过程就好像中医分解穴位与经络,最后以人体经络穴位图沉淀下来是一样的道理,这种分解过程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石,以调查研究的丰富材料为实践基石,同类项目的操作经验最后以基模的形式沉淀,以后碰到类似的项目,就可以直接以基模来进行结构性分解!省事又省心!
    进而言之,结构决定功能,石墨与金刚石的原子数一样,但是其排列结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物理特征截然不同;改变事物元素的结构从而达到引爆潜在能量的策划在王门的实践中已屡见不鲜!弈棋与军事中的智慧与此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王门理论的策略设计、要素整合中无不体现了这种思想!
    其次是角度性思维。矛盾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角度性思维充分运用的结果,策划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出一条阳光大道来,在常人忽略的领域中开出一条全新的因果链条来,以寻找问题的最佳杠杆解!而这一切都与角度性思维息息相关,所以它对于策划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问题的解,从不同的角度打入,其功率有天壤之别,这点我们可以从王门对天津张贵庄的战略定位中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城市该有多少资源,如何去寻找一个城市中具备三性的“瓜”呢?经过对天津与全国各城市资源的全方位、拉网式的横向对比中,提炼出了“全国约有1/2以上的进口汽车是从天津港上岸的”这个角度,以此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达到了全面引爆项目的战略目的!
    再次是程序性思维。商业之不同于学术有个主要特色是项目运营的阶段性,对事物运行时空条件的把握可以看出策划师的功底与火候,这一点王老师在杭州宋城集团的天城项目整合运营中诠释得淋漓尽致!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多元化项目,前后疏理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地产的程序,用五步走的战略来阶段性地释放项目的巨大能量!碧桂园整合运营中的学校、地产、会所的程序设计,道理亦然。



F、“道”的张力
    这是最后值得一提的话题!
    王老师有句话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智慧可以到达科学不能到达的地方!”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道”的张力!
    这种张力是在“学”与“术”协同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是“学”与“术”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是超人的洞察力、直觉力和创造力。
如果说“道”是一个瓶子的话,瓶子里装着的是一个人已有的实践领域,而瓶子外则是未知领域,人们对瓶子里的问题驾轻就熟,而对瓶子外的领域则是无可奈何,莫衷一是。王门对于“瓶子外的领域”的认识态度与操作水平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如果把人们对世界认识过程中所积累的全部规律摆放出来,它的模型形态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各种不同的规律的摆放有上位与下位之分,下位的规律伺服于上位的规律,同时又反作用于上位的规律,这种反作用力之和表现为整个“瓶子”对陌生领域的一种发散式的张力,这种“发散式的张力”就是上面所说的“道”的张力,“道”的张力能够引导人们从已知认识未知,在欠缺已有实践认识的时候,能够引导人们更准确地把握未知、操作未来!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就是“道”的张力作用的结果!
    这也是策划这行令人神往的魅力所在!
    王志纲工作室出师非洲毛里求斯,所带的核武器便是“道”的张力!
    王门理论博大精深,本文挂一漏万地谈了点个人学习感悟!望有识之士批驳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5:28 , Processed in 0.2245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