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创新’的瓶颈在于上司是否真有眼光有容人之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30 16:3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赤壁市教研室“教研创新”专题发言
构建有效课堂 促进教研创新
作者:但东华    来源:赤壁市教学研究室   


为了推进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师生教学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2008年秋季起,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了有效课堂构建工作。为了稳步推进这项工作,我们规划了有效课堂构建工作的总体目标,确定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评价及教学反思等教学环节有效性研究”的研究重点,建立了“各学年各有侧重,循序渐进、整体达成”的推进方法,确保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回顾三年多的有效课堂构建工作,我们取得了明显效果。
总体规划,定长远目标

2008年秋,我们制订《赤壁市中小学构建有效课堂推进方案》,确定了有效课堂构建工作的五年规划、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完善了有效课堂构建工作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开展了以有效课堂构建为重点的教研活动和总结交流活动,以及以有效课堂为主旨的检查督导活动,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落实。
为了夯实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我市组织了广大中青年教师完成了100学时以上的有效课堂理论集中培训,同时积极探究“有效课堂新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使90%以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得灵活、学得轻松、当堂训练、当堂落实”,确保课堂教学“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摒弃四个无效——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讲解、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
完善制度,保工作落实

为了确保有效课堂构建活动的扎实开展,我们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使全市有效课堂构建活动上下联动,稳步推进。
开展理论学习与考试。我室利用专题讲座与下校指导的形式,全市学校利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的方式,认真组织教师开展有效课堂理论学习,使全市教师掌握有效课堂的基本理论。为了督促教师扎实开展学习培训,了解广大教师掌握构建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市教育局组织全市3782名中小学教师开展了理论考试,考试统一组织,统一阅卷,考试结果通报全市,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作为年度绩效工资考评发放依据。
建立分级听课制度。我市制订《赤壁市教育局机关干部听课制度》,实行局机关干部全员听课制度。实施校长推门听课制度,要求校长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上,坚持深入课堂、深入备课组、深入学生,了解教与学的实情,提高指导教学的针对性。
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市教育局进一步完善《赤壁市中小学教学管理办法》,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教学规范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安排好学生听课、自习、活动、休息;教师尊重教学规律,防止无效备课、无效讲课、无效提问、无效互动讨论、无效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我市制定了《赤壁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每年定期对中小学进行调研考试和质量分析。学校建立“以学评教”的教学管理机制,每学期组织1~2次以问卷和座谈为主要方式的“评教”活动,充分倾听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集体备课,集百家之长

集体备课活动是实施有效课堂的重要工作,为确保构建有效课堂工作的扎实有效,我室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五步式集体备课活动”。五步式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专业引领→课案生成→个性设计(二次备课)与反思。
各学校集体备课计划周全,时间地点明确,内容恰当,落实有效。在各中小学开展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室分阶段组织集体备课研讨展示活动,推进集体备课工作深入开展,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个人备课的有效性,更能利用集体的智慧有效备课、有效教学,从而达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研究,研课堂实施

组织各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细化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措施,研究课堂教学的讲授内容、习题设计、方式选择和时间安排,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关键环节进行逐一研究,从目标设计到达成手段,从预设到生成,从提问到点拨,从自学到小组合作,从当堂训练到检测反馈,把这些方面当作课题一一攻关,使教学问题在课堂上得到切实解决。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
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推行课堂教学有效性微观研究,通过测评学生学习效果,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教学反思,改进后期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视导,导教学方向

为了全面促进各学校的有效备课工作,我室制订《有效备课评价标准》和《集体备课评价标准》,成立测评小组,定期举行全员性的“有效课堂教学”集中视导与测评,搭建“示范课”、“研究课”及“达标课”等多种教学平台,组织校内外有关人员、教研员进行全方位的“听、查、评、访”,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定量、定性评价课堂教学效益,提出改进意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比武,比教学水平

为深化有效课堂构建工作,今年三月份,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的“五比四评”教学大比武活动。 “五比”即“比教案优秀”,“比课堂高效”,“比效果突出”,“比论文优秀,“比人气旺盛”;“四评”即依据“五比”综合得分的高低,依次评选出镇(校)级和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同时,我们遵照省教育厅《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精神,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全市学校广泛开展教学比武活动、一周三课活动、“我与教学比武”征文活动,通过课内比教学,强素质,锤名师,提质量,效果显著。
有效课堂竞赛活动的核心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突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激情的调动、学习方式的优化,以及师生良好互动及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展示,展教学风采

多方面、多途径挖掘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我室将有效课堂竞赛优胜者组成讲师团,通过专业交流、专题报告、优课展示等形式,开展送教下校活动,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充分展示名师课堂的有效、高效。我们还聘请了省教研室语文教学专家蒋红森和秦训刚、咸宁教科院副院长易助炎、中语会刊《语文教学通讯》编辑张水鱼、全国著名特别教师余映潮、王君、程少堂、肖家芸、刘飞耀等来我市进行教学教研指导和高效课展示。
联校助教,促共同成长

为整体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在城乡中小学普遍开展了联校助教活动,突击优质资源的引领作用,促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实施城乡互助,均衡发展。我们组织城区十所学校帮助农村十二所薄弱学校,开展城乡学校对口互助活动,充分利用城区学校的师资、管理经验及资源优势,带动和帮助农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将农村学校教师扎根农村的良好精神带给城区学校,促进城区学校的教学。 二是实施“青蓝”结对,共同成长。在全市范围内实施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市自构建有效课堂活动实施至今,教学教研取得了初步成效。
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我市有效课堂构建活动实施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再一次得到了更新,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们更加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市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有了很大提高,高考和中考成绩突出。
教研成果明显增多。课题研究成果得到省、市教研室专家的高度赞扬,大量的科研论文在全国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并获奖。2010年12月14日《中国教育报》对我市教研创新和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充分肯定了我市在教研工作上的努力探索以及取得的成绩。


                                     2011年12月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36:15 | 只看该作者
潜江市教研室“教研创新”专题发言

创新片区教研工作机制  

助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开展联片教研,助推均衡发展”是我室近年来创新教研工作机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正视区域差异,寻找均衡发展的突破口
长期以来,因受行政区划、教育发展和地方利益的差异影响,我市学校之间的交流少,乡镇处场之间交流更少,先进学校和骨干教师的辐射面窄,先进教学经验推广有限,致使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城区比乡镇强、乡镇比农场强,择校现象十分突出。作为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试点县市之一,为了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经过认真调研,提出了打破乡镇界线,推行义务教育“区域一体化”办学联片管理新模式。将全市22个乡镇、农场学区(分局)及2所局直学校,按区位就近原则,联并成园林、熊口等九大片区,形成新的教育管理共同体,在维持现有学区(分局、市直学校)管理体制和工作权责基础上实行联片管理,开展联片教研。
二、打通区域通道,建立片区教研活动保障体系
(一)创建四个机制
1.统一教师调配,建立片区师资流动机制,满足学校课程开设的需要。如渔洋片区含渔洋镇、杨市办事处和总口农场三个学区,两年来,该片区从总口派教师8人次到渔洋任教,弥补了该镇师资缺口;从渔洋和杨市派学校干部8人次到总口学校挂职,加强了薄弱学校的管理。
2.统一学校管理,建立学校管理长效机制,满足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建立学校管理干部学习、交流、研讨的长效机制,通过移植管理理念提升联片管理水平。
3.统一教研活动,建立片区教研联动机制,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每个片区由一个单位(学区或学校)根据实际牵头负责若干个学科的中心教研组工作,成立片区中心教研组,统一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4.统一质量评价,建立片区评价激励机制,满足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需要。建立片区内统一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实施统一的质量监测、评价和奖励。
(二)建立三个体系
1、建立片区管理体系。在维持原有乡镇学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权责基础上,市教育局成立九个片区管理专班。每个专班有一名局领导包片、一个科室长蹲点、一个教研员联系、一个学区干事牵头。局领导主要负责指导、协调均衡发展工作。科室负责人协调跨学区教师调配,教研员负责引领、指导片区教学教研工作,学区干事负责片区日常工作。
2、建立教研网络体系。由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片区和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中小学备课组建设的实施意见》。片区中心教研组的建设以九大片区划分为依托,建立健全中心教研组,明确工作职责,确立研究主题,建立“以校为本,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整体发展”的联动工作机制,如张金片区,小学由龙湾镇小学牵头,成立了9个中心教研组,初中由张金镇初级中学牵头成立了10个中心教研,由片区发文任命各组组长。
3、建立教研制度体系。各片区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教学教研管理制度。如竹市片区制定了《“区域一体化”办学管理实施方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管理制度》、《教研组长责任制度》、《教研组管理制度》,老新片区制订了《教研活动例会制度》、《教师业务培训管理办法》等。
三、推动区域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片区教研活动
在两年时间里,各片区立足本地实际,利用本地资源,扎实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各片区教研活动形式多样,特色各异。
园林片区由于处于城区,校际差异明显,便从“三种需求”切入,试行“三种模式”,化解“三种现象”。即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需求、课堂教学实现轻负高效的需求,试行“三种模式”的片区教研活动:一是“常态教研”试行中心教研组模式。二是“校际帮教”试行结对交流模式。三是“学习提高”试行专业引领模式。从而化解薄弱学校教研活动的“盆地现象”,普通学校教研活动的“平原现象”,优势学校教研活动的“高原现象”。
熊口片区开展“学校联姻、以课为媒、教师结对、搭台练功”的片区教研工作。一是学校联姻。将片区内15所中小学相互联成了中学、小学、中心小学三个大组和11个学科中心教研组。二是以课为媒。讲好骨干教师的引领课、教师互动的交流课和热点问题的研讨课。三是教师结对。每个老师都相互结成帮扶和交流对子。四是搭台练功。片区提出“三台练三功”,即三尺讲台练好基本功,交流平台练好课题功,展示舞台练好特色功。此外还重点打造“星期四·教研日”活动品牌。
周矶片区为了实现“重融合、倡帮助、共进步、同发展”的片区教研目的。一是以常规教研为载体,以听评课为突破口,推动片区教研发展。二是以主题教研为抓手,聚焦热点难点,提高片区教研效益。三是聚焦课堂,更新教研模式,展示片区教研活力。
老新片区深入推进“大校本研训模式”,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一是定期举办“校长论坛”,促使校长形成共同的办学思想理念;二是典型示范,促进先进学校对区域的辐射和示范;三是骨干引领,让优秀教师以课例展示为载体,促进高效课堂的创建。
渔洋片区在教研活动中,一是围绕“打造高效课堂”,集中活动,求实求精;二是围绕“促进校际均衡”,互访交流,求广求深;三是“围绕专业发展”,网络联校,资源共享。
浩口片区探索出了四种教研活动模式:一是校际评课模式:预约—上课—说课—评课—反思;二是校际互访模式:预约提问—准备解答—课堂展示—集体探讨;三是校际专研模式:提问—准备解答—集体探讨—成果展示。四是校际同行模式:发起话题—即时解答—共同研讨—整理共享。
张金片区采取四种形式开展活动,一是名校辐射,充分发挥名校的引领作用。二是资源共享,增进区域校际之间的交流。三是课例研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四是自主互动,让联片教研向纵深发展。
蚌湖片区、竹市片区注重教研检查和评价管理环节,在开展教研活动前,片区中心教研组给各学区中心教研组下发教研活动通知和活动评价要求;在期中和期末时开展两次综合检查和评价,各个学区的干事全程参加。
本学期,各片区以“课内比教学”活动为重点,教研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市教研室充分利用《潜江教研工作简报》、《潜江教研网》等载体,及时地对联片教研活动进行报道和推荐。自去年10月至今年12月中旬,共71期《潜江教研工作简报》就有30多期报道联片教研活动情况。
四、形成区域一体,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践证明:实行联片管理、开展片区教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促进了干部和教师的合理流动;二是促进了学校和教师的广泛交流;三是促进了片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带动;四是促进了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五是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助推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进程。片区内优势互补,缩小了学校教育差距,缩小教师队伍差距,促进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实现教育整体质量的可持续提升,逐步达到区域内基本均衡。
在全省2010年度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中,我市申报的“实施‘联校办学、联片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9个获奖项目之一,被评为湖北省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三等奖。
随着教育的发展,联片教研活动更加突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新形势下,如何拓宽活动思路,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使之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是我们仍需努力探索和追求的。


2011年12月8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37:21 | 只看该作者
宜昌市教研中心“教研创新”专题发言

来源:宜昌市教研中心     
为提升教研人员素质而努力……

“修德、笃研、敢为、有恒”
——这是宜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文化八字箴言……
“养元守正,推杏坛鸿儒;培基固本,树园丁楷模。”
——这是宜昌市教研中心的育才用人原则……
几年来,宜昌市教研中心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研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单位的教科研实力,在管理创新中,积累了一些做法与感悟,求教于同仁。
一、我们的行动
人才是单位发展的条件,人才培养规划是单位发展之根本。自2006年以来,宜昌市教研中心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力打造人才培养工程,其主要行为表现为如下几点:
l 立制度
“十一五”之初,我们面对课改的新形势,就本单位功能与定位进行了重新思考。 在增强“研究、指导、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人格品味”与“学术品质”,努力实施三大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教学评价工程和文化建设工程。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开展了扎实的制度建设,每年召开职代会,调整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自2006年以来,我们确立了23项部门或个人的工作职责,议定了29项内部管理办法或工作规定,其中,有关人才培养的制度有如下几个:《关于教科研人员培养工程》、《宜昌市教研中心关于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关于本单位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开发的有关规定》、《关于培训工作管理规定》、《关于单位教科研员蹲点联校教科研的管理办法》、《关于教职工专项奖励办法的规定》等。
此外,我们还在工作中形成了如下常规,即:每年主办一次全市性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暑期),邀请全国知名课改专家来宜指导,我们的教研员必须全员参加;每年组织全体教研员集体外出学习(暑期);教研员单独外出学习后,回来必须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宣讲学习内容,并形成学习报告印发。每三个月召开本单位教研论坛,教研员按次主持论坛,宣讲自己近期的研究心得与体会。 构建45岁以下教研员依次到基层学校蹲校教研一年的制度。
l 走出去
2002年宜昌启动课程改革以来,本单位积极支持教研员外出学习。10年来,教研员外出学习达260人次(教研员为21人)。其中,去年和今年集中组织教研员外出学习活动,有声势,有效果。201079日—24日,我们与华东师大联合举办宜昌市教科研员及校长“新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组织全体教研员和部分学校校长共62人前往华东师大学习,著名课改专家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吴刚平等面授指导,教授内容包括:“课程领导与学校文化”、“课堂观察研究”、“学生学业评价”和“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等18个课题。201171629日,我们与北师大联合举办了新课改创新高级研修班,组织全体教研员和部分学校负责人共69人前往北师大学习,著名教育专家孙霄兵、肖川、洪成文、楚江亭、芦咏莉和鲍传友等授课指导,教授内容包括:“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有效教学策略”、“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等16个课题。这两次集中外出培训,是宜昌市教研中心成立以来在教研员培训中未曾有的举措,是全面系统地学习课改新理念的两次大的尝试。经过两次理念与实践培训的洗礼,极大地提升了教研员的课改理念的把握力和课改实践的执行力。
外出讲学是提升教研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单位积极鼓励教研员外出讲学,只要不与本职工作相冲突,均可成行。据统计,近三年来,本单位教研员受邀至外地外省讲学达55人次,扩大了教研员的专业影响力。目前,单位有2人成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人选,3人被聘为三峡大学客座教授,1人曾为省教科所访问学者。
l 沉下去
要提高教研员的研究能力,除理念与理论提升外,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要沉得下去,才能把握教学的脉搏,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研有所得,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如何让教研员 “沉下去”?我们的方法是:“蹲点联校”和“三联系”。
所谓蹲点联校,即学校自愿申报,本单位和各教研员从申报学校中选择联系对象,单位采取协调平衡的方式确定各学段和各学科教研员的联系对象。各学段(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确定5所学校作为实验基地学校,各学科教研员分别联系1-2所学校作为教科研实验联系点。蹲点联校三年为期,我们有硬性的工作要求,如:各学段每学年分别到基地学校指导应不少于2次,教研员每学年在联系点上听课不得少于20节。要用几年时间帮助基地学校提高教学水平,打造教学特色,同时提升教研员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
所谓“三联系”,就是教研员要联系一所学校、联系一名青年教师、联系一名贫困学生。三联系活动是对 “蹲点联校”深化与细化,并签订协议,形成契约,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在三联系中,教研员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有:指导联系校开展校本研修,要带活教研组;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指导一至二名中青年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或学科教学;帮助学校教研组申报一个科研课题,指导课题深入研究;每学期支助贫困学生不少于100元,每学期提供并指导支助学生阅读1-2本经典文学名著和励志书籍,并开展家访活动,等等。三联系活动自2009年下半年启动以来,本单位所有教研员均签订了协议,该活动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深受学校欢迎。
l 设论坛
观点需要表达,思想需要碰撞,认识需要交流。我们非常重视教研员表达独到的研究见解,引导他们形成独特的教研风格与品质。为此,我们主要是规范了两项工作:一是每学期一次的内部教研论坛,每位教研员轮流主持论坛,表达自己近期的研究动态、研究心得,介绍先进的理念与做法,案例分析,学习报告(含出国培训报告)等。截至目前,教研论坛已举办了15期。二是每学年教研员必须上交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由我们汇总编辑成册,并印发。目前,我们已编辑年度论文集共10集。教研论坛的设置,较好地引领他们在专业上深入思考,有力地提升了指导水平。
l 做课题
将教研工作课题化,一直是我们深化教研工作的方向与策略。教研工作只有课题化,才能在一定时间内重点解决一方面的问题,才能防止教研工作盲目化和事务化。长期以来,我们就有良好的课题研究传统,其整体研究水平和群众性研究方式在全省居先进行列。近几年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即注重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又注重形成网络和层次性。首先,由单位整体做好四个重点综合性课题研究,班子成员分别主持,由科规办负责课题日常管理。四个课题分别是: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研究、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研究、高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这些课题分别在省级及以上课题管理部门立项,成为宜昌市实施的重点课题。科规办为加强对上述四个课题的研究过程管理,定期开展中期检查活动和巡访指导活动,例如,2008年下半年、2011年下半年分别开展了中期检查和巡访指导活动,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其次,单位每位教研员均有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均属于上述四个重点课题之子课题。所有研究课题均有实验学校,每学期均召开课题研讨会。据统计,目前,单位有学科课题共35项(含滚动研究课题),初步形成单位内部课题研究的整体化和网络化,避免了课题研究的无序化和随意性。
l 重考核
做实考核评价环节是提升教研人员素质的关键。我们对教科研员评价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主要抓好常规工作考评和专项成果考评工作。在常规工作考评中,制订了《教职员工管理办法》,在“听评课、指导研究课、教研联系点、学科网页建设、学术讲座、日常考勤、业务报告、计划和总结”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考核标准。比如,在听评课中,分四个等级,80课时以上/学年,得50分,39课时以下/学年,得15分。在专项考核评价中,《关于教职工专项奖励办法的规定》最有份量,其中,对高考成果奖、优质课成果奖、论文成果奖、著作成果奖、教材成果奖、课题成果奖、学术研究综合荣誉奖及优质服务奖等,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每年年末按该规定对全体职工进行全面考核,并给予奖励。该规定实施五年来,有力地激发了教研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研究热情。
二、我们的感悟
提升教研员的人格品味与专业品质,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即要及时行动,又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通过几年的工作,我们有如下体会:
l 有规划,贵坚持
制订规划,坚持不懈是教研人员专业成长的条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规划有步骤地实施,要始终坚持,不能因人则异、因事而废。在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单位人才问题上,我们始终认为,引进人才只是补充,不能靠引进人才来图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本单位人才,让他们迅速成长。
l 有激励,善引导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是教研人员专业成长手段。
教研人员成长既要看外部环境,更要有内在动力。在外部环境建设上,我们注重从制度引领,加大考核导向性;在内部动力的建设上,注重开展教研文化创建,催生其专业发展的动力。
l 有方略,重投入
经费投入是教研人员专业成长的保证。
教研工作面广、环节多,财政投入经费少。如何将有限的教研经费用好,如何让有限的经费在人才培养上发挥大的效益,需要精心规划,做好细节。五年来,我们每年自筹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上的费用达200万元。仅2010年、2011年暑期外出集中培训费用分别达24万元和28万元。我们始终认为,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一元钱,今后收益绝对超过十元钱,只有认识到位,投入才能到位。
三、我们今后的方向
几年来,我们在教研人员素质提升上下了一点功夫,也产生了一些效果。本单位有中学高级教师23人,其中湖北名师1人,省市管专家2人,省特级教师3人,宜昌名师5人,正高职高级教师5人,宜昌市级学科带头人13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德研双馨的教研员队伍。但随着教研形势的变化,教研内容与方式也面临着新挑战,与此相适应的教研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问题,如:跨学科综合型教研员培养与成长问题,等。
因此,今后的教研队伍培养方向上,我们应瞄准教育改革新方向,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关注复合型教研员培养,适应教育教学指导需要。
二是关注信息技术与教研结合,适应新教研新要求。
三是关注教研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提升教研的理论品质。
四是关注教科院所的横向联系与交流,增强教研的区域推进作用。
五是关注全省性高端研究人员协同研究,发挥教研的专业引领作用。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38:14 | 只看该作者
沙洋县教研室“教研创新”专题发言

作者: 李启嘉    来源:沙洋县教学研究室      
file:///C:/DOCUME~1/WY/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1966.png


构建区域协作教研机制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绝大部分乡镇只设一所初中学校,小学随着生源低谷期的到来,同学科教师数量减少,为校本教研的开展及提升校本教研实效带来了困难。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从2006年9月开始,以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项目《校本教研指导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为切入点,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以校际交流合作为核心特质的区域教研协作体模式研究。


机制与模式

几年来,我们逐步完善开展区域协作教研的有效形式,基本形成了“一系统、两发展、三结合、四多”的区域协作教研机制。
“一系统”即策划及实施系统。区域教研协作体负责人和各成员单位的辅导员、学校业务校长负责策划,协作体成员单位负责实施。
“两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均衡发展。区域内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实现了智源共享,推动了教师教育智慧重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协作教研实现了区域教研协作体各成员校的互惠共赢,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教研的均衡发展。
“三结合”即协作体自主活动与县教研室主题活动相结合,一是各区域教研协作体在县教研员的参与下分学科同时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二是各区域教研协作体根据实际,自主开展系列区域协作教研活动。协作体统一活动与学科交流相结合,一是区域教研协作体负责人和组长学校协同各成员校共同策划组织研究交流活动;二是协作体内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建设实际,开展教学观摩、评课议课、专题研讨等校际互动交流。协作体计划性活动与生成性活动相结合,一是有计划的开展常态化的区域协作教研活动;二是组织全县规模较大的生成性教学研究交流活动。
“四多”即“多主体”,区域协作教研中不但有学科的任课教师、课题研究人员,也有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和学校校长;“多主题”,围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教学管理、治校策略等问题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强化区域协作教研的综合性特点;“多层面”,根据研究问题(主题)的需要,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联谊活动,校际互动与区域推进活动;“多维度”,教研活动机制上实施 “教、学、研”同期互动,构建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三位一体活动模式。


做法与经验

回顾反思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历程,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领导重视,是区域协作教研顺利实施的前提。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县校本教研工作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原教研室胡明主任专程来我县进行了校本教研专题调研,荆门市教研室的领导及各学科教研员多次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县教育局更是当作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制定了《沙洋县中小学教学教研管理规程(四十条)》、《沙洋县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工作评价细则》、《沙洋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文件。
县教研室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区域教研协作体工作的意见》,按照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城区带动农村的原则,把全县小学整合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片区教研协作体;初中整合划分为汉宜片、荆潜片、五洋片三大片区教研协作体。任命了组长(由龙头学校教学校长担任)和联络员(由县教研室教研员担任),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职责、活动形式及评价管理办法。
县教研室成立了区域协作体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规划和指导全县的区域协作教研活动。健全组织,明确分工,各级领导认识到位,工作密切配合,区域教研协作体活动在常态推进的同时,得到了乡镇、学校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二、广泛交流,共享共进,教师参与,是区域协作教研扎实推进的保证。
一是发布片区协作体活动主题指南。供学校和协作体参考。我们要求:各协作体活动在方案的拟定上强调“四性”,即主题的鲜明性,活动的序列性,流程的周密性和学研的实效性;每次活动做到“五个一”,即一份书面通知,一个活动方案,一套过程资料,一份反思总结,一篇通讯稿件。
二是开展丰富多采的研究活动。一是课例研究活动。如“快乐课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二是专题研讨活动。如“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有效训练设计研讨”、“各种课型教学策略研讨”、教学疑难解析、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方法剖析等。三是特色研究活动。如“教学管理特色研讨”、“复习备考与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研讨”、“毕业班联考反馈会”、教学沙龙、教师论坛、“菜单式研究”、“问题会诊”等。
三是成立课题研究协作体。我县成立了“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研究协作体,申报并立项“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市级课题12项。目前,研究工作已进入深入实施、解决问题、注重实效的研究层面,一些学校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结题准备工作已纳入各协作体工作日程。
三、整体策划,校际联动,主题引领,是区域协作教研深度开掘的引擎。
几年来,我们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区域协作教研活动,逐步实现了研讨交流主体从一元转向多元,研讨交流主题由单一转向综合,构建起了多层面相互交流的立体式教研网络。
一是县直学校联动。各个学科教研组长和广大学科教师围绕课堂观察与诊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研组建设展开研讨交流。
二是区域教研协作体成员校联动。所有成员校的毕业班教师和非毕业班的学科组长围绕课堂教学、评课议课、资料展评等内容展开研讨活动。
三是骨干学校与区域教研协作体成员校联动。
正是由于活动主题现实,参与面广,内容充实,与研人员收获颇丰,教学研究成效显著。
成效一:开发了系列主题活动。2006年,全县开展了基于思想与理念创新的“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主题活动,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试验中根植,在根植中转变,在转变中创新,在创新中落实,加快了我县新课程改革推进步伐。
2007年,全县开展了“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围绕规范学生的学习常规;规范教师教学常规;探索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等五个方面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活动。
2008年,强力推出“聚焦课堂,立足有效,提升质量”主题活动。活动关注课堂,关注真实的教学问题,更关注反思与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0年,为推动“有效教学”主题活动的深化,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优化课堂教学,落实有效训练”专题研究活动。让教师从学习训练中反馈教学信息、了解教学效果,促成“有效教学”。
2011年,为了使教研协作体活动内容更具深刻性,我们开展了区域系列化主题教研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系列连续性的活动过程,从总体上把握,整体上优化,从而尽可能地去获取最佳活动效果。
成效二:建立起帮扶结对机制。我们坚持均衡发展的理念,通过区域协作教学研究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原来的一些薄弱学校和相对落后的乡镇、学校都取得了十分令人关注的工作成就。
成效三:打造出沙洋合研文化。我县开展的区域协作教研是一种合研文化,其文化内核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使学、教、训、研四位一体。二是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力求达到上挂求高度、横联求宽度、辐射求厚度的境界。三是点面齐动突出教研高效,做到教研组细研交流,单学科精研推进,多学科群研共享,协作体合研共生。
四、扎实运作,区域推进,科学评价,是区域协作教研有效发展的动力。
评价历来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工作自主发展的外部动力。为推动区域协作教研活动的开展,县教育局将区域协作教研工作纳入对乡镇和学校的评估之中。为此,县教研室专门制定了关于区域协作教研活动的专项评估方案,对各区域教研协作体开展联片教研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专项调研评估,每学年召开一次区域协作教研工作交流评估会,各区域教研协作体在交流工作、查看材料、展示成果的基础上,大家共同对各区域教研协作体的工作水平情况作出量化评估。
反思与展望

区域教研协作体是新形势下校本教研的扩展和延伸。反思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应坚持县域整体、龙头示范的运行发展方式,建立完善分级负责、多层互动、区域合作、政策支持的组织管理机制。要鼓励和指导农村教师破除对教学研究的神秘感和参与活动的畏惧感,改变教师只是课程执行者的封闭性和被动性观念,树立主动发展的专业成长意识,开展既丰富多彩,又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系列主题活动。
同时,我们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增强区域教研协作体负责人的责任心、事业心,强化组长学校的大局观念,解决各区域教研协作体工作水平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协作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建立教研员与区域教研协作体的联系制度,及时为活动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和策略支持,不断提升区域协作教研活动水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完善区域教研协作体大教研组建设的新路子,增强区域协作教研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实效性,发挥成员校的各自优势,形成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充满生机活力的区域教研协作新机制。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39:06 | 只看该作者
沙市区教科院“教研创新”专题发言

作者: 焦 超    来源:沙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民族文化



在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教研创新先进单位”,“优秀教研项目”评选中,我们荆州市沙市教科院荣膺两项殊荣。这是省教研室对我们教研工作莫大的鼓励与鞭策。按照省教研室的部署,我们将对沙市区“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专题研究”项目的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对经验成果进行回溯与提炼,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思考教研工作的文化内涵,以及机制创新的途径与策略。我汇报的题目是:“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一、诵读经典  彰显民族文化
在我国的古代经典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字的美。这种美,既有行文的美、词汇的美、章节篇幅的美,也有音韵的美。经史典籍中蕴藏的哲理,既告诉我们为学,又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智慧。而且,我国“五四”以前的读经教育,造就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在我国的文明史上,有哪些作品曾经把种子留在我们心里?哪些作品具有恒久不衰的魅力,能为我们的想象力打上深刻的印记,把种子的能量蕴藏在我们的深层记忆之中呢?只有经典作品!它就像种子一样,把它所携带的信息进行编码、遗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直传承下来。

所以,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国民,接受本国的经典训练是应尽的义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让孩子接受经典教育,感受经典魅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液。

“十一·五”以来,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已引起思想、文化界与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与积极探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也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领域。“诵读经典”的教研实践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它事实上已构成了课程改革与学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沙市区教育局提出的“四名工程”即“读名著,赏名曲,诵名诗,学名人”,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消除转型期的社会浮躁与功利,用优秀的文化陶冶人的心灵。我们在上述精神引领下,在沙市全区中小学启动了以“感受经典魅力,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课程文化创新行动,此项目已走过五年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最重要的经验与成果是此项研究唤起我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深沉思考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美伦美奂,从中产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文化自尊与荣光,其认识有三点:
第一、诵读经典,我们感受到经典中潜合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产生“育德、启智、怡心、审美等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二、诵读经典,我们找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创新的新的载体与平台,几千年流传的文化经典特别是“经典诗词”是构成沙市中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不竭泉源。这些经典诗词又是学科教学的有效拓展与良好补充。
第三、诵读经典,我们能为广大学生乃至教师积淀人文底蕴,用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内容颐养人格、气质,形成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尊。
第四、诵读经典,我们能创新教科研的实践方式,找到一条“区域联动,校际交流,专题拓展”的研究模式。
让教育科研切实成为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器与营养源,产生真实的教育生命力。
二、科研先导  构建课题网络
我们采取教育科研的方式来推进“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专题研究。这是因为教育科研能保证此项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前瞻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特征,能克服一般工作规划与设计的片面、单一的倾向。我们采取构建“主从结合,上下贯通,特色互补、整体联动”课题网络的方式。沙市区教科院组建班子,确立区域性总课题,用以引领各实验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课题研究。
沙市区教科院成立以院长焦超,分管教育科研的副院长李乐平以及中学、小学语文教研员为主体的研究班子,在2006年确立了全区经典诵读的总课题即“感受经典魅力,弘扬民族精神”课程文化专题研究,并以开题论证会的形式向全区中小学公示,组织学校干部学习课题方案。
我们还组织各校教育科研工作你不学习总课题方案中提出的四大研究目标即“探讨品赏中华经典的内容、途径与策略;探讨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教育功能;探讨中华经典诵读与课程改革的整合;探讨专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方式。这四大目标为各中小学筛选课题、设计方案指明了方向。
课题开题后,有一批中小学积极行动起来,校长亲自主抓,提出了一批立意深远,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课题及方案。如沙市二中提出“品晴川书韵,绘靓丽人生”专题研究方案,立足校本文化设计经典诵读的内容;沙市实验中学提出“诵读经典华章,传承盛世文明”专题研究方案,从建设现代学校文化角度开展国学经典诗文习诵活动;沙市红星路小学提出“诵经典诗文,做少年君子”专题研究方案,将“经典诵读”与“立人之道”结合起来,很有新意。许多学校提出的课题方案中研究的范围之深、思考问题之深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许多学校还开展文献研究与网上查询,追踪国内同行对国学经典教育功能研究的最新信息。
我们还采取集中公布学校“经典诗文诵读”课题的方式,并且组织校际交流,凸显每个学校的个性特色,我们在沙市区2008年度教育科研工作年会上组织集中交流与学术指导,使这项研究产生区域联动,整体推进的集约化功能。
三、典型示范  建立实验基地
课题网络形成后,我们着手建立“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专题研究实验基地学校。申报条件是必须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有课题研究方案,有组织管理人员与措施,有具体诵读的篇目内容序列,经申核有十所中小学成为实验学校,教科院以区教科规划办的名义颁发认定实验校资格的通知。“十一·五”期间,这一批实验基地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其典型示范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承担区教科院部署的专题研讨活动。
沙市北京路一小承担了“感受孔子教育智慧”国学经典专项展示活动,到会教师近200人,社会反响很好。沙市大赛巷小学承担了“经典诗词诵读课汇展活动”,到会教师180人,学校推出精品课一节,受到参会好评,沙市二中承担“荆州地方文化及名诗诵读”的专项研究,到会中、小学教师150人,这一批实验基地切实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区域性研究进程。
第二,积极开发“经典诗词诵读”校本课程。
沙市区实验小学构筑了以“国文教室”为主体的全程“经典诗词”诵读课程,自编教材3本,将“经典诗词”诵读纳入该校“生活教育”主导课题之一,并纳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了常规工作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沙市北京路三小自编“经典读本”,汇集中外名篇让学生习诵。沙市各实验基地的校本课程、因“经典”而增加了文化底蕴,焕发了生命风采。
第三,推动了实验基地之间的交流互动。
我们注重10所实验基地之间交流与互动,每校的活动都组织观察,让分管校长、主任、教师代表全程参观,从中学习领会并且参与现场点评、赏析活动。我们还主张各校在研究上各擅其长,不要雷同,强调做出新意。每校汇展活动一般不重复,达到“一校一品”的品牌效应。
四、精品活动  拓展内容系列
我们以实验基地为主体,组织一系列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展示活动,这些活动都能体现学校课题的目标、内容与个性特色,渗透新课程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内化的能力,都能与学校文化传统与资源优势相融合。
“十一·五”期间,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经典诵读”现场汇展活动,富有情趣与创意,具有鲜明的艺术韵味与文化品位。
沙市二中组织文科教师协作研究,开展题为《吟咏荆州  爱我家乡》的诵读及探究活动。这项研究采取完全研究性学习即学生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学生搜集历代名家关于吟咏荆州的诗词,汇集百余省之多并且进行时代背景、诗人游踪以及地域文化的研究,学生从名家关于荆州的诗词之中了解荆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内蕴,从中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陶冶。
沙市北京路一小组织全校教师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特别注重提炼孔子关于教育宗旨、教育方法的经典名言,体会孔子“仁者”之博爱,教学相长之智慧,以及整理诗书,教育弟子的献身精神。学校还组织学生运用综合实践课探究孔子生平与事迹,吟诵孔子精妙警策的格言名句,并且组织教师论坛,阐述各自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沙市红星路小学提出“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理念,运用中华经典,打造学校优质文化。学校采取“立体推进”的方式开展诵读活动,通过“吟诵、赏读、书写、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中华经典诗词的艺术天地之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动心”的五动过程,体验经典的美感。红星路小学的展示活动得到全区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沙市青莲巷小学座落在沙市区一条名叫青莲巷的地方,青莲巷据传因李白(号青莲居士)在此居住游学而得名,学校抓住这一个契机,以“青莲觅仙踪——寻访李白”为主题开展李白诗词诵读活动,并且将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以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为表述,将李白的诗歌作为少年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沙市区实验小学组建了“国文教室”为主题的诵读活动,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功夫,精选历代名篇汇成专辑,供教师选用。
沙市大赛巷小学将经典诗词诵读与建设“美育文化”联系起来,学校特邀省教科所专家来校指导并观摩经典诵读课。
沙市乡镇学校也不甘落后,岑河镇周黄小学、岑河小学、岑河中学都组织一系列经典诵读活动。
五、激励导向  积极物化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们起草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课题管理与评价的文件,这些文件对规范与推动教育科研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也将“中华经典诗词诵读”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期待其成为精品项目,予以特别关注。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
第一,运用教育科研创优评优,激励学校开展“经典诵读”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区10所实验校都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其中有两所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6名校长被评为“荆州市科研型校长”。
第二,运用组织现场展示的方式,向同行与社会推介成果。
我们组织了大型展示活动达6次,参加活动的教师达800余人次,印发有关资料,专辑多种,加强校际交流。
第三,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帮助学校物化成果。
沙市先后编印校本课程教材4种,其中较为系统并具有学术品质的有区实小《国文教室读本》、岑河中学《素读经典》等。
第四,运用新闻媒体的平台加强宣传。
综上所述,沙市的“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已经成为沙市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品牌。它构成沙市“四名工程”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受到荆州市委、市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荆州市市委书记批示、市委宣传部发文,要求在荆州市中小学大力推广沙市区的典型经验。沙市区因教育科研工作卓有成效,连续三届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二·五”期间沙市这一特色项目必将乘着“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之东风,再上新台阶,再展新的风采。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39:50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首届“教研创新”论坛代表合影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43:12 | 只看该作者
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创新”经验介绍

作者:杨定成    来源: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     


践行研训一体     提升研训效益

一、研训一体化的背景与意义
1、时代需要教、研、训一体。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日益融为统一问题。传统的教研与教师继续教育脱离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当代教师更关注需要解决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问题、不同年级教学中的问题、教育发展变化后遇到的新问题,如何高效发挥教研、科研及培训的作用,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这是当前对教师教育及教科研工作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2、现实需要改进教师培养模式。对于教师的培养,我们应坚定不只追求“有名”,更要追求“有用”的培养目标;要杜绝少数人花多数钱的不公正现实,坚持培训面向全体教师的明智之举;要改进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与形式分割的培训方式,提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实践研修理念;我们应摒弃揠苗助长式的“打造”之举,追求和谐生态下的自然成长;我们不要“几枝独开”的虚幻门面,而要“百花争艳”的真实景象。立足岗位、注重实践、面向全员、研训一体的研修活动是最有效、也是最受欢迎的方式。
3、武昌需要绿色教研带来绿色质量。武昌区是湖北省会之地、辛亥首义之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改革氛围浓郁,是全国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湖北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武汉市首批教育先进区,城市义务教育代表性较强,教育基础环境较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的需求,学校内涵发展水平仍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质量提升的方式仍然不能符合教育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广度、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度、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效度方面做好文章;必须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强化绿色教学质量观,坚持全面的质量, 坚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我区教育高均衡下的高质量、高质量下的高品位、高品位下的高效益。绿色教研,增效减负,是必选之路。
二、研训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1、“研训一体化”的内涵界定
所谓“研”,这里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研究部门、中小学校及教师,就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问题所进行的专门性研讨活动;“训”,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根据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遵循在职教师成长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教师提高其自身素质的教育行为;“一体化”,是指“研”和“训”二者的有机整合。
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研训机构要充分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方面的资源,承担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导和师资培训任务,有效推进武昌地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二是研训管理者要承担研和训双重任务,并确保二者有机融合;三是研训学员要在“研”中“训”,“训”中“研”,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2、“研训一体化”的体制创新
根据教育部关于区县级教师研训机构“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建设指导意见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将原武昌区教研室、武昌区教科所、武昌区教师进修学校与武昌区教育局党校整合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主要负责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教研、教育科研、干部教师培训的业务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并实施了内部职能转换与功能升级。教研培训中心领导班子由党政一把手和分管教研、科研、培训的副主任组成,统领中心研训工作。下设教研处、科研处、培训处、办公室四大中层职能科室,办公室统筹协调,教研、科研、培训相互对接,相继连通各片区学校,基本形成了区域性“大研训”格局,为“研训一体化”扫清了体制障碍。
3、“研训一体化”的资源整合
以创建国家、省、市教师研训示范基地为契机,以湖北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性研训一体的机制与资源整合研究》为依托,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在硬性资源方面: 2008年初,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以申报创建“县(区)级教师研训示范基地”为契机,将教研培训中心迁址至原首义路中学,新址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区教育局筹资600余万元,完善、更新了阅览室、图书室、数字图书馆、综合档案室、综合实验室、微格实验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与培训室、教学资源中心、多功能报告厅、网络中心及体育运动场等配套设施,使我区教师研训机构的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在软件资源方面:一是凭借区位优势,在本区域高校及省、市教科研机构中,特聘了教援、专家70余人作为兼职研训人员,在中心整个师资库人选中占50%以上。这一举措可保证武昌区研训工作的高端性与前沿性。二是充分依托本中心的名、特级教师以及武昌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为一线教师解决新课改中的诸多疑点、难点问题,使之成为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力军,使得长期困扰研训工作的“理论高位”与“实践低位”所产生的“落差”难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三是依托媒体、网络,开发信息技术资源。“一刊(《教育改革与探索》”、“一网(武昌教育研训网)”的开办,使中心拥有了覆盖武昌、辐射周边、服务基层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信息交流平台和研训资源中心。
4、“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中心统筹:建立主任办公会制度,统一工作部署。以《教研培训中心周工作安排》和《武昌区各学段研训工作周安排》形式,发至中心各科室和所辖中小学校。
    “三处”互通:即实现教研处、科研处、培训处三个职能处室在工作上的互通。从纵向讲,“三处”互通而不互代,即研训内容互通,但切入点不同;研训方式互通,但实施策略不同;研训管理互通,但服务项目不同。从横向说,“三员”互补而不互替,具体地讲,教研员、科研员和培训员下校联合,但任务不同;资源共享,但视角不同;成果互惠,但目的不同。
区校对接:中小学校建立相关职能处室,统领教、科、训工作,形成与区教研培训中心相对接的运行机制。这样区、校两级研训工作的机制相承,渠道相通,信息交换灵活,管理沟通便捷,有效提高了区域研训工作效率。
循环推进:教研员重视全区教学工作反思,确定典型问题;科研员将典型问题确定为科研课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成果;培训员将科研成果,通过培训的途径,让广大学校和教师共享。螺旋上升、循环推进。
三、研训一体化的特色活动
1、三级教研网络格局稳定
区学科指导组:主要职责是宏观把握全区各年级学科备课组工作。由教研员牵头,部分专家及骨干学科备课组长为成员,负责规划全区本年级学科备课活动,组织区级教学教研活动,监控与评价全区学科备课活动过程,每月单周活动2次。
片中心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各校学科备课组长为成员,推举其中一名任片中心备课组长,在区学科指导组指导下,开展片内教学与教研工作,组织适性强的片内教学交流活动,每月双周活动2次。
校学科备课组:各学校分年级分学科建立备课组,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在教研员指导下跨校建立片学科备课组,落实常规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周活动1次。
2、多层次集体备课模式优化
借助备课组建设工程,全区备课活动形式基本完成了由教学事务性安排到中心发言人备课,再到中心发言人备课与主题合作研讨备课并存的演进转变;基本形成问题驱动——集体研讨——个性实施——反馈反思四环式备课结构,供各校各学科校本化运用。
3、教学主题年活动形成序列
通过教学质量主题年活动来推动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进步。2007年的“校本教研与学生学习习惯”主题;2008年的“合作教研与有效教学”主题;2009年以来以“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为主题,将湖北省“课内比教学”、武汉市“高效课堂工程”有机整合。
4、“221”研训活动形成特色
传统的教师全员培训模式弊端明显:五年一个周期轮回,时效性不强;五年集中学习时数,密强度不大;班级组织淡化学科,针对性不够;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参培率不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008年以来,我们全面实施“221”全员研训工程,分学段、年级、学科教师组建研训班级,以学科教研员、科研员、培训员为项目管理与实施团队,合作办班,以适需、适时、适科的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以参与互动式为主的研修方式,对全区全员教师实施了“221”培训工程,即每个研训班级每个学期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专业理论学习或公共课学习,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公开课、研究课互动研讨活动,开设1个单位时间的受训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221”教师培训是建立在备课组基础上的学科化专题研修,是嵌入一线实践的研修,是三级备课组功能整合研修,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师行动的研修,它构建了镶嵌于全体教师常规工作,伴随于全体教师教学生涯,实用性强、持续度高的研修。
5、教育教学案例研究面广度深
2010年秋季,在“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主题年活动背景下,以“聚焦课堂,努力提升教学研究、指导、评价水平”为追求,全区各学段各学科全面启动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活动。全区共开设专题干部培训班四个,各学科“221”学科教师全员培训班56个,各学校开展了全员教师培训;全区征集案例6000多份,评出一、二、三等奖共600篇,分别形成小学优秀教学案例集、初中优秀教学案例集、高中优秀教学案例集和优秀教育案例集共四本案例研究成果集。努力实现教师教学研究精细化、区校教研活动精致化目标。
6、教学专项调研规范有效
每周2次的行政和业务联合下校专项教学调研形成制度。上学期聚焦课堂,突出“课堂观察与改进”主题;下学期紧扣质量,突出“质量监控与评价”主题。在活动方式上,将集中下校、菜单式下校和个性化自主下校有机结合,既抓全区面上的各个学校,又突出重点,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特殊需求。在活动内容上,认真完成看课堂、查常规、作交流、做反馈、写小结五个方面工作。在参与人员上,既有教研员、中心备课组成员,也有同类学校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7、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初显成效
从2009年秋季开始,在全区高中学段尝试进行学科基地建设工作,在全区范围由学校自愿申报,教研培训中心组织专家评比,确定各学科基地和学科协作基地,发挥全区各学科名优教师等专家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各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研究学科,研究学生,研究学习,使学科基地逐步成为全区学科课程改革实验中心、全区学科课程资源中心和全区学科教学交流中心。
8、绿色质量三级监测与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一是在义务段实施以“全学科评价”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学科学业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期为单位时间,按平时表现、检测及考查成绩占30%,期末考试和考查成绩占70%,综合评价学生全学科水平达成度。小学所有考试和考查学科评价结果均按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呈现;初中所有考试和考查学科评价结果均按百分制呈现。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期为单位时间,以《武昌区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为标准,以学生在学校期间多方面素质及个性发展状况特别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与提高的关键性材料为依据,整体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综合性评语+等级”的方式呈现:“综合性评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尤其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等级”按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级呈现。
二是实施以“全过程评价”为核心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含课程目标、办学行为、办学特色等三个板块内容。
三是实施以“全学区评价”为核心的校际联动发展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含学区团队建设、合作教研、质量提升、创新与特色四个板块内容。
9、校本研修方兴未艾
我们强调以校为本,实现教、研、训一体化的功能。在全区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探讨小问题、研究小课题、培训小课程”活动,努力寻求“小问题”后的“大智慧”,“小课题”后的“高策略”,“小课程”后的“真素质”,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实现由职初教师到经验型教师,再到卓越型教师的两次飞跃,追求幸福的教育人生。
四、研训一体化的成效与影响
一是推动了单位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教研培训中心研训队伍复合型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出现了部分真正意义上能够以“研训一体化”的理念指导教研、科研和培训工作的通业务、懂管理、善沟通的复合型研训人员。中心50名专职研训人员中,有省名师2人,市名师1人,特级教师3人,市管专家3人,市学科带头人 14人,省骨干教师5任,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区学科带头人19人,区拔尖人才2人。2008年末,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以全市总分第一的评估成绩,被武汉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级首批“县(区)级教师研训示范基地”;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教师研修特色基地;今年底有望申报国家级教师研修示范基地评选。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研训一体化”建设成果,引来山东、内蒙古、上海、浙江、广东、北京以及本省、市许多教科研培训部门和学校的参观、访问,武汉市洪山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桥口区、江汉区等区教育局及相关行政、业务管理部门先后来中心交流考察并借鉴改革思路。
二是提升了服务的效益与品位。武昌区在名校、名长、名师及骨干教师的数量与比例,在课程改革的力度与影响力,在中、高考质量等等方面一直得到教育同仁和社会各界认可。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教师能走多远,要看他与什么样的引领者同行。英国基础教育大臣艾德.鲍尔斯曾说:我们或许会发现有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我们希望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断学习与发展的;我们要确保在每个地方的每一间教室都有最好的教师。作为武昌教育教学业务工作引领者的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愿与各兄弟单位、各位教育同仁以此语共勉!


     陈小娅部长说:现在的学生不是经济困难,经济有负担,而是学习困难,学业有负担,主要是教学环节出了问题。国家督学陶西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讲到“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高素质教师实施的教育。”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44:12 | 只看该作者
恩施州教科院“教研创新”专题发言

来源:恩施州教科院     
创新教研形式 开展网络教研

人们把通往神秘的雪域高原的青藏铁路比喻为天路,在偏远的恩施州也正有一张穿过莽莽山脉、跨过深涧激流的天网,给土苗儿女带来吉祥智慧并深受广大教师欢迎。她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善教学,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帮助教师多角度反思教学行为;强调教师工作过程与学习、研究过程的有机整合,各类学校、教师与教研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是教师对教学的自主教研、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研,是引领、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的教研的场所;是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展示学校不同特色的平台;是教师参与、合作探究、全体受益、加强交流的精神家园。——这就是自200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并蓬勃发展的网络教研。国内著名网络教育研究专家、湖北省教科所副所长叶平教授在“2007年湖北省推进校本教研研讨会”上对恩施州网络教研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恩施州的网络教研活动是一项富有远见,特别适合山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极具现实实践意义的决策。”
回顾五年来的艰苦历程,我们从筹划到稳步运行,从邀请教师加入网络教研的团队到大多数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入并成为活动的主体,有艰辛的探索、有辛勤的汗水、有甜蜜的微笑、也有收获的喜悦。

一、网络教研的背景和动机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57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57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57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57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57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57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576-1-1.html

一则报道的启示。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送奶公司到订户门口的牛奶,既不用盖子也不用封口,因此麻雀和红襟鸟可以很容易吃到奶瓶内浮在上层的奶油皮。后来,牛奶公司把牛奶瓶口用锡箔纸封起来,防止鸟儿偷食。没想到20年后,英国的麻雀学会了用嘴把奶瓶的锡箔纸啄开,继续吃它们喜欢的奶油皮,然而,同样是20年,红襟鸟却一直没有学会这种方法,自然它们也就没有美味的奶油皮可吃了。这种现象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兴趣,它们对这两种鸟儿进行研究,从解剖结果来看,它们的生理结构没有很大的区别,但为什么这两种鸟在进化上却有如此的差别呢?原来,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很大的关系。麻雀是群居的鸟类,常常是一起行动,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纸的方法,就可以教会别的麻雀,而红襟鸟喜欢独居,就算某只红襟鸟发现锡箔纸可以啄破,其他鸟也无法知晓。在经济飞速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社会里,是否会合作,是否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审视我们的教研、教学实际,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是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来进行书斋式的教研活动 ;二是局限于本校的井底式的教研活动,很难走出自我。究其原因,这与长期以来沿袭的那种教研体制和观念无不有关。
教研部门由于受经费、人力等条件的限制,往往做得最多的工作是“上传下达”。教研员无法深入到教学实践的第一线,不能与教学一线的教师亲密接触,致使其教研工作容易脱离实际,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教育部门组织的课题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优质课竞赛、引领课展示课)研究、专题培训、教学视导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开展,都只可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起不到市(地)级教研机构应有的作用。由于很多的方式多数采取集中活动。以专题培训“我讲你听”、课堂教学“一人上课,教研员,参会教师听会”等方式进行,参与研究人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被动接受状态下,参与者既使“有话要说”,也没有机会。这种非合作、非平等对话性质的教研活动,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激发与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而且还阻止了教师合作学习团体、个人反思能力的形成。
这种现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要突破活动方式单一、参与面狭窄这一瓶颈,必须打破现有的地面活动、人员集中的格局,向网络方向发展。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网络教研。
正当我们苦苦寻求之时,国家为扶持西部的教育,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耗资100亿专门设立了一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人们亲切地叫她“天网”。惠及到了我们边远的山区。从此,恩施州结束了孤岛教育,我们几十万师生也能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倾听来自山外的天籁之音,看到山外的教育,闻到山外的书香。我们还能充分利用这套设备,组织老师们加入到网络教研的行列来。我们认为:
网络教研是基于互联网络和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培训的教育教学研究形式。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是教育教学在新形式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也是常规教研的一种延伸,它从教育信息化的角度上探索新型教研方式,挖掘内在教研资源,扩大教育教研的职能 。改造现有教育教学研究模式,它适合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一条值得探索并为之付出的新路子。
二、网络教研的实施策略
1、摸清现状,理清思路
网络教研应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诞生,属于新兴事物。要使地处偏远、贫困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欣然接受并较好的运用这一新事物更好的工作和学习,难度不小。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学校名称
Word

会用率

Excel

会用率

下载、安装软件

自主

使用软件

城区实验小学

100%

98%

100%

95%

乡镇中心小学

80%

75%

50%

20%

村       小

60%

5%

5%

5%

面对这种实际,我们没有多少可用借鉴的现成模式,只能根据我州教师和教学研究的现状去摸索、探究。为此,我们确立的指导思想是:榜样引领、精心策划、踏实实践、总结提高 ,力争把全州的教研员和老师们引上一条省时省钱的教研高速路。
2、提高认识,营造氛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网络教研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学教研的一种新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是我们的独创,却是被我们实践着的新研究模式。因此,要搞好网络教研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
一是领导要提高认识。网络教研的优越性,光凭口头上的说是不够的。要以行动唤起领导的重视。我州是较早的一批国家扶持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地区。近几年来,由于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州的广泛运用,建立了各县市教育局基教科牵头、教育技术装备站负责安装、教研室督查资源使用、学校校长负责落实的项目建设管理体系。通过实践,各级领导意识到了网络教研对于加强各县市之间、城乡之间及校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联系与合作,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缩小各地之间师资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积极意义的。领导的这种认识,为我们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我们的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州属老少边穷地区,很多农村学校除了国家配备的远程教育工程设备外,没有像样的电脑、机器设备。不少学校的领导,为克服这一困难,一是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让电教员像接收远教资源一样,把网络教研课从州教科所的网站上下载下来,利用网络教室集中组织观看。二是挤出资金添置必要的设备,保证网络教研的顺利进行。如: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筹资万余元,添置了电脑、摄像头、麦克风等设备,保证了每个年级组参与网上教研活动。三是校长亲自参加活动。不少校长本身就带有课,他们除了组织学校教师参加研讨外,自己也积极参与发言。特别是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副校长陈锋还率先上了一节科学课,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是教研员要提高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教研中,我们的工作往往是沿袭的那种传统式的、小范围内的、单向式的教研活动。而网络教研则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网络教研不是网络与教研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几台电脑一条线,它的优势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创立了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与新课程的本质是一致的。对此,作为教研员,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认识,改变原来的教研思路和做法,对网络教研不能退缩,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以种种借口不闻不问,要率先垂范,在教研中真正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第一、每次活动必须上线,积极参与。每位教研员,都是各县市教师们的主心骨,也是网络教研的骨干。在要求教师们上线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教研员也必须参加。否则就会失信于教师,降低自己的威信,成为网络教研盲。如:我州有的教研员年龄偏大,操作不熟练,请女儿协助上网;有的教研员虚心向老师们学习,和老师一道研讨,一起上网。第二、认真组织好本县市的网络教研活动。按照“全州开展网上教研活动的实施意见”的安排,由各县市教研员牵头,以各实验小学为研究主体,吸纳本县市的骨干,成立中心组,围绕主题共同研究和探讨。因此,教研员的作用一方面是组织本地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参与,通过网络全面展示本县市课堂教学从“设计——试教——研究——改进——展示——反思——完善”的全过程,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对本县市的课例进行点评,对所研究的专题进行理论指导,使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获得一次培训的机会。
三是教师要提高认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网络学习这种方式也正在被更多的人熟悉、接受,远教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空中课堂的开展等,都是网络与教育、教学、师资培训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我们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状况差,大面积的教师难以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有了远教资源后,老师们就多了一个知识库;通过参加网上教研,就多了一次次交流、探讨的机会。

3、精心管理,建章立制
为了保证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便于各县市、各学校管理,大家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一是昵称的管理。州教科所统一给各县市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派放UC号;各教研室统一给各县市实验小学和其他学校骨干教师派放UC号;各学校统一给各年级组及教师派放UC号。这种管理方式,便于及时了解每次活动中各教研员、学校教师上线的参与度和发言情况,有利于形成各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二是研讨活动的管理。活动组织必须落到实处,否则,很难促进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要在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1)要提供研讨的内容。加强网络教研内容的研究,是网络教研的着力点。首先,要明确任务。我们的网络教研思路是:以专题研讨为切入点,以每组或每单元内容中的中心课例为载体,通过UC说课→研讨→交流。活动初始,由州、市(县)教研室牵头,确定一所学校根据州教科所计划中确定的研究主题和内容研究课后录制课例,提前一周将资料上传到恩施民族教科研网(
www.mzjky.cn)上,供大家观摩、研讨。每次开展网络教研前,都要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匆忙上阵、草率行事,事先要对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包括视频、文本的资料等)进行仔细地搜集整理、研究分析,形成自己对所研究的问题的比较成熟的见解,然后在网络教研中与老师们相互交流,以求达成共识。有理有据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要能够引起大家的争议,真正形成相互研究探讨、相互争鸣的学术研讨局面。这一步是基础,必须落实到位。
(2)要组织参加研讨的人员。原则上,哪一个学校提供课例,哪一个学校的相关教研组就是中心研究组,同时,在县市教研员的协调、组织下,吸纳本县市的骨干教师参与研讨。在活动时,确定好一名主持人和一名中心发言人,届时抛出话题,负责组织、协调好整个活动。
活动之初,我们发现广大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且大多是城区教师,乡镇教师较少。而对我州来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要关注农村教师的发展。农村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水平提高了,农村教育才会有希望,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才能真正地向成功迈进。因此,我们及时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把有意识、有目的的动员引导城区周边的农村老师们参加活动作为重点。预约部分农村教师排麦发言,房间广播进行推介等等。经过一年的实践,不少的农村学校也行动起来了,主动要求提供研讨课例,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组织研讨。由于每次活动能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
(3)要及时的归口整理资料。每次活动结束后,承担课例的学校或主持人及时将活动过程、大家的评课建议整理好,以文字的形式上传到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上,管理员及时把它放在“网络教研”栏目中,实现资源共享。
(4)搞好总结评比。我们基本上每年对网络教研工作做一次总结。虚心听取基层老师的意见,吸纳各学校好的做法,调整我们的工作。  对积极参加网络研讨课的老师和在网络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先进单位予以表彰。评选活动既是对前一段活动的总结、肯定,又是对下阶段活动的一个部署。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管理员的管理。要搞好网络教研活动,必须聘请一批活动管理员。我们从全州各学校选出或自荐的热心为大家服务的骨干教师作为管理员。为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制定了《恩施州网络教研管理员职责》。各位管理员的职责是:一是负责各校的技术培训。教会老师们如何按程序进入房间、如何排麦、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是每次活动要提前上线,认真管理好“小教天空”房间的秩序,禁止别人在房间里做与本活动无关的事。在自己负责管理的时候,及时与活动学校联系,做好协调工作,及时发布房间广播,及时整理每次活动资料。
四是为了确保网络教研活动的持续开展,我们制定了《恩施州网络教研管理实施意见》。许多学校也相应地出台了网络教研制度,把网络教研活动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并作为考评教师的条件之一。如:来凤县实验小学制订了《学校网络教学研究管理条例》,成立了学校网络教研管理领导小组,完善了网络研究管理模式,明确了网络研究管理职责,拟订了网络教学研究计划,从资金、人力、时间上为学校网络教研予以保障。每学期开学初在全校就组织教师进行网络教研培训,带领大家学习课改精神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技术培训组长对每位参加网络活动的教师进行相关内容培训,为参与网络教研积极作好准备。具体措施是:
①对老师们的上网情况有详细的记录。
②每次活动都有中心发言人。学校要求中心发言人要组织本周活动教师提前观看网上提供的课例,并拟出发言提纲,活动结束后,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都要写出书面的材料交教科处存档。
③对整个网上活动情况(如“活动主题”、“活动收获”等),教科处负责人会在次周的第一天之前以“简报”的形式下发到各年级组。
3、突破区域,跨越发展
(1)把课堂教学实例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
一线的老师讲求的是研究的实效。他们对来自教学一线的课特别关注。我们的课例是与教学进度一致的,深受老师们的欢迎。在研讨中,不是孤立地看课,对课本身评头论足,而是把对课的研究与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乡镇学校的网络教研与本地的联片教研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分年级集体看课(视频、文字)、集体研讨、个人准备、集中参与、网上交流,创建一个方便、实用、开放、集成的教师研讨学习系统。如:咸丰县朝阳寺中心小学黄校长认为,校本教研是办特色学校的突破口,但是我们又不能局限在朝阳镇小学这一片小小的天地,我们要走出去,多学习别的学校的优秀教师是怎样进行教学和研究的。鼓励教师多参加网络教研活动,吸取营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把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才能使教研工作不流于形式。为此,他们按照州网络教研活动时间调整校本教研时间,让老师们有准备地参加网络教研活动。
(2)把主学科与薄弱学科结合起来
由于人员、教师结构等诸多原因,我们首先抓语文、数学两个大学科网络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尝到网络教研的甜头后,逐渐幅射到各学科,特别是薄弱学科。一年来,除语文、数学学科开展活动外,还开展了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的研讨活动。特别是在《科学》的网络教研活动中,我们针对我州科学课专职教师少、教材生疏的特点,以课为载体,以课代训,引导大家关注科学概念、关注生活实际,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3)把实验小学与乡镇学校研讨结合起来
实验小学是各县市网络教研的龙头学校,也应成为网络教研的领头羊,因为实验小学无论是他们的师资、还是硬件设施都优于其他学校。如果实验小学动起来了,就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力量,我们的工作就有了依托。因此,我州网络教研的思路是:由各县市教研员牵头,以各实验小学为研究主体,吸纳本县市的骨干,成立中心组,围绕主题共同研究探讨。开始时,我们基本上是安排实验小学来制作课例,恩施市实验小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一个学校学期承担了3节研讨课。为全州网络教研活动开了一个好头。由于是研讨自己的课,每次活动其他的学校都积极参加,调动起了大家的激情,农村学校的老师纷纷要求录制课例,承担研讨的组织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鼓舞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又考虑到乡镇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决定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形式,让实验小学给予人力、技术方面的支持。如:鹤峰县实验小学和容美镇中心小学、恩施市实验小学和恩施市侗族乡中心小学。
(4)把网络教研与网站建设结合起来
我所的网站是2005年创办的。几经改版,内容日渐丰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网络教研不是一次孤立的网上教研活动,而是网络时代各种资源综合的一个集合体。网络教研活动离不开网络资源、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在开展网络教研的活动中,我们又依托恩施州民族教科研网上传影像资料、发布信息公告、活动研讨纪实、教师评析文章等。这样,一方面促进了我所网站的建设;让老师们通过浏览我们网站,便捷地了解有关教育的多方面信息;另一方面,错过参加网络教研研讨活动的老师们可以再次将网上的影像资料和有关文字资料结合起来观看,做到有据可查。以弥补讲讲而已、过后就忘的弊端。
(5)把网络教研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利用网络开展教研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落脚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因此,每一节课例的安排、每一次主题的确定,都是依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来的,这样做,贴近教师实际、教学实际,老师们觉得学的快、对教学有实际指导意义。老师们深有感触的说:“参加网络教研省钱、省时,有效果,划得来。”每星期网络教研的活动时间大家最为期盼,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网络教研硕果累累,满园春色
“采得百花方成蜜,淘尽黄沙始见金”。 通过网络教研让更多的人认识恩施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将我州各地教师与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们推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教研交流活动,促进了教师成长,我州迎来网络教研活动的满园春色。
“网络教研是一项特别适合山区学校教师成长的教研交流活动。实施网络教研工程,是我州教育创新的重大决策。”州教育局局长冉隆映如此评价。
“真的没想到,我在有‘咸丰西伯利亚’之称的黄金洞民族小学执教,每周都有两次机会与州、县教研员和众多教师见面的机会,遇到难题时能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解决方案。”执教于咸丰县黄金洞民族小学的李礼老师说。
鹤峰县容美镇中心小学田琼芳老师说:“网络教研活动将我们聚在一起,让我感受自己在狭小天地中永远无法感受到的开放,无论年龄,无论性别,大家是平等的,互为老师,是朋友,能听到各种真实的声音。伴随着这种声音,我在不断地成长。”这就是网络教研活动团队成员间相互开放、平等交流、胸怀坦荡、同侪互助影响的结果。
2006年10月,恩施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田祥珍第一次在网上对外地同行的授课发帖进行评价。让田祥珍没想到的是,她的意见竟然引起了同行的共鸣。随着跟帖人数的增多,田祥珍对“你来我往”的网络教研活动积极性越来越高,和许多外地同行成为神交已久的朋友。由于积极参与网络教研讨论,田祥珍被评为恩施州网络教育先进个人。因为网络教研,她还被选为2007年国家“援助西藏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的讲师,在拉萨为500多名西藏小学教师进行了示范课演示,得到了全国同行的好评。
2008年9月18日,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数学教师刘洪超接过“全州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一等奖证书时,激动地说:“这得感谢网络教研,是它促进了我的快速成长。”
2008年,在“K12杯”首届全国课堂实录有奖征集评选活动中,我州共选送小学网络教研活动的课堂教学实录38件,结果有32件获奖,成为参加本次活动作品获奖率最高的地区。鹤峰县实验小学部艳老师执教的《画风》,恩施市实验小学袁虹老师执教的《画杨桃》,巴东县实验小学向东进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2009年6月12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英语组教师齐聚“UC小教天空”,与各县市教师就来凤县实验小学吴娅妮老师执教的《Welcome back to school》一课展开讨论交流。刚走上工作岗位不到一年的向茜老师兴奋地说:“网络教研活动新颖、高效,与众多老师探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足,让我豁然开朗。”
四、网络教研的前景与反思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我们深感在网络教研中收获颇丰:
1、打开了一扇窗
有了电脑、接通网线,就能上网,这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是如何在网上学习、充电则不是人人都思考过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开启了网络这扇窗,把老师们从不会操作电脑到较熟练地操作;从盲目地在网上浏览到有目的地在网上选择自己所需的资料 ,老师们走进了网络,并流年其中。我们开展网络教研的目的达到了。
2、践行了三个观念
1、服务的观念。这是教研员应树立的一个基本观念:教研就是服务。为师生、为教学服务。我们倡导的教研重心下移,阵地前移不单纯是指向活动时空,而是指向实践的具体目标。即我们所从事的教研是否是教学中带普遍性的问题?是否是老师们教学中的困惑?是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实效?我们力图做到教研、教学一体化,不能成为两张皮。作为教研员必须深入实际,了解本学科教研的前沿动态,为老师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服务。
2、公平的观念。网络给予师生新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 。恩施民族教科研网上和小教天空都是以个人主动参与为特征的网络表达和交流形式。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教师,无论在城区还是在乡镇,每位教师都是教研活动平等的参与者,是实践问题的探索者。同时,网络给每个教师以公平。谁勤奋、谁努力、谁的教研能力强、教研成果大,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恩施民族教科研网上和小教天空中活跃着一大批学校,一大批教师。这批学校和教师的名字以及他们做的工作,他们进行的探索,不径自走,传遍整个网络。
3、共建的观念。共建才能体现主体,参与才能获得提高。网络教研仅仅被看成上网找找资源,看看课例,发发言是不够的。借用一个比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网络教研授人以渔,并授人于渔场。每个人要参与,去体验、去感悟、去反思才能从多角度获得帮助,同时在帮助别人多角度反思中自己跟进获得提高。我们开设的“小教天空”就是为大家开辟的一个渔场,一个家,他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共同打造。
3、收获了五重惊喜
(1)改变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提升学校的教研文化。
网络教研帮助众多教师摆脱凭个体狭隘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由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进入自主开放、能够利用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率学习的状态。 强化了教师教研意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促进了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习惯的形成。促使了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2)改变研教分离的状态,促进了教研的有效性。一是使教研活动从难以持续跟进的活动成为基于网络的长流水不断线的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活动,成为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教研活动。二是从少数人的教研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教研。在以往即使每次活动都有成百上千人参加的活动,也只是多数人只能看教研听教研。三是改变了以往教学研究的粗疏性,使教研成为真正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 在网络上,教研可以细致到课堂微观方面,研究教学细节的技术和方法。
(3)改变教师的成长环境,为骨干和榜样脱颖而出创造公平机会。网络给每个教师以公平。谁勤奋、谁努力、谁的教研能力强、教研成果大,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恩施民族教科研网上和小教天空中活跃着一大批学校,一大批教师和学生。这批学校和教师的名字以及他们做的工作,他们进行的探索,不径自走,传遍整个网络。
(4)网络给予师生新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 。搭建了一座跨时空的桥梁。恩施民族教科研网上和小教天空都是以个人主动参与为特征的网络表达和交流形式。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民主平等的,上下层级被缩小淡化,咫尺天涯的师生之间有了一座跨时空沟通的桥梁。
(5)营造了一种人人参与教研气氛,提升了校本教研的水平。网络教研活动使得校本教研摆脱了同校相当水平的同一层次的研讨,走出了校门,溶入了更多人的建议、想法。

我们常常听到:“做好一件事容易,做好所有事很难”。同样的道理,偶尔做好做好一件事容易,长期做好一件事难上加难。网络教研活动也是如此。
研讨课不是网络教研的唯一形式,为了避免网络教研活动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州教育局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持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以网络活动主题为主,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让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均有收获;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师参与活动的表现给予积极鼓励,比如要求教研员阅读教师博客中的文章后,均要以留言或评价的方式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让老师感受到自己已经成为被关注的对象;通过评优、评先的方式,肯定教师的活动成果。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以来,我们召开了三次总结会议,组织了60次网上教研活动。表彰了34个网络教研先进单位;80名先进个人;为49位提供网络教研课的老师和9名进行专题发言的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评选了20篇网络教研的优秀文章。
“多措并举,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让网络这个无垠空间成为广大教师以研促教、不断探索、相互学习的新舞台。”湖北名师、恩施市实验小学副校长蔡祖泉这样期盼着网络教研的未来。
从今年起,我们的网络教研活动将以教育博客的形式呈现,目前我们已在新思考网上注册了我们州的博客群——“清江研修”。
如今,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只是轻轻地叩开了网络教研这扇门,发现里面的天地如此之大。我们所做的仅仅只是小小的一个点。我们有这样一种深切的体验:如果你没有参与这种研修,你就不知道教学中的精彩纷呈;如果你没有进入这个平台,你就无法体验温馨如家之情,如果你没有融入这种交流,你就不能享受这种头脑风暴, 如果没有参与对话,你就感受不到豁然通达。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47:23 | 只看该作者
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首次尝试网上直播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11315&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11315&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11315&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11315&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11315&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11315&extra=&page=1

作者:东风教研室 李东华         上传时间:2011-12-14   

湖北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于20111116—19日在武汉武昌区三道街小学举行。来自全省17个地市州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此次比赛与观摩,多位教育部门领导莅临现场指导。
  本次活动是湖北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次大展示,对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午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以往相比,本次竞赛有两点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由于乡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城市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次比赛专设乡镇信息技术优质课赛场,让更多的乡镇信息技术教师有机会进入这一舞台展示,促进了乡镇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二是创新了优质课展评的模式。为了让更多的老师能观摩教学展评,最大化发挥这一活动的辐射作用,本次优质课竞赛首次尝试网络直播。本次直播共开放了五十个端点,每个地市分配了两个端点,并邀请部分专家网上观摩指导。各地教研部门和学校十分踊跃,积极组织教师观看,导致不得不再增加30个临时端点。各地教师在观摩的同时,还通过网络平台同步参与讨论,有近百余人次通过网络与现场授课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有老师感言,此次网络直播是一次丰富的课堂大餐。本次网络直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同时也为网络教研积累了经验。

赛场一


教师在认真听课


评委点评



赛场


负责网上直播的老师


直播时教师的互动交流

10#
发表于 2012-1-4 09:18:16 | 只看该作者
创新四大教研模式
   
      我们学校以参与式、互动式、实战式成为教学研究的理念,尝试由单一的教学研究模式向多元的教学研究模式转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问题会诊”教研模式   新上岗教师、新调入教师的磨合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很多困惑。针对一个阶段内教师比较关注的,相对集中的问题,学校就把它作为一个活动的主题或研究专题,开展群体合作式的教学研究。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医生”给问题会诊。  
      “资源共享”教研模式   教师的成长需要专家的引领,同样也需要同伴的互助。因此,我们学校定期组织名师上示范课,组织骨干教师上观摩课,定期举办教研活动,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启发的教学氛围。学校把所有教学资料上传到学校的FTP共享,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专家引领”教研模式   学校经常聘请名师与新上岗教师结成对子,校内的师徒结对活动更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一线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转化教学行为,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等。此举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启迪,实现了个性化教学,为新课程提出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平台交流”教研模式   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理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同时为了展示教师,让他们感受到和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快乐与收获,搭建多个交流平台:一是信息交流平台,二是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平台,三是经验分享平台。
      教研,使我们立足课堂,一路意气风发,真切地践行新课程思想,促教改之旅一路稳健前行。




史红真在《现代教育报》撰文谈校本教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01 , Processed in 0.0925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