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村教师实践知识之叙述研究[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5 11:0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村教师实践知识之叙述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开始强调研究教师思考(teacher thinking)。对教师行为与心理的研究转向关注教师具有何种知识,并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知识,即开始重视对教师实践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的研究。本研究选择西北贫困地区一位资深的农村小学教师展开个案研究,通过访谈及观察资料的分析,结合其日常教学实践中外显的教学行为与内在的教学理念,尝试了解该教师的实践知识的内涵与特质,以期对提高贫困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参与者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选择了西北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县——甘肃省积石山县的一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个案研究,该教师(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赵老师)今年36岁,土族,中专学历,目前承担五年级语文、社会、美术、音乐、品德课和三年级数学、自然课的教学任务,在当地小学已任教16年。她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其所在学区的肯定,特别是语文教学水平被公认为学区第一。
(二)
研究方法
1.观察与记录
在征得合作教师的同意后,在课上和课下对其教学表现作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听课时,进行现场录音并作笔记,随后根据录音尽量逐字整理,照实记录合作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形。同时也随时记录下观察到的各种细节与心理感受、思考。在研究过程中,先后听了该教师56堂课,记录下6万多字的观察笔记和2万多字的感想。
2.访谈
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半结构性访谈,征得合作教师同意后进行录音。访谈时,尽量让她顺其思路畅所欲言,以期获得对其教学理念、教学知识及对有些特定问题的认识的深入、全面理解。如遇到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则提请她举例说明,以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共和合作教师进行了9次正式访谈,整理访谈录音文字近15万字。
3.搜集相关文字材料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随时搜集与教师相关的文字材料,如工作总结、情况汇报、教案、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师应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而写作的其他文字材料。另外还收集学区、学校有关的文件、规章制度等材料。共收集相关的文字材料37份。
4.寻求口述历史
在交谈中,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询问并请合作教师口头讲述其个人的历史和专业生活经历。同时辅之以教师家庭成员的补充讲述,以期对教师人个人实践知识形成的背景环境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式的了解,并籍以揭示教师个性形成的一些诱因与外部条件。


5.
判断与验证
对前述方式收集来的资料加以判断分析,对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教学理念与思考,研究者作出适当的判断与推论。为尽量降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或理解偏差对研究的负面影响,研究者将文字初稿交由合作教师过目,双方进行反复探讨和认定,在获得一致认识后得出最终的研究结果。
(三)
资料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分析方法,研究者将现场笔记与现场录音带同步比较后,逐字形成文字记录。然后,将现场记录或访谈按其相关或类似的情况进行分类,并将其改写成事件或活动。此外,再就事件、活动出现的时间予以归类,以明了其在时间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将资料予以筛选解析。在进行分析时,尽量保持事件活动的原貌,采取不批判的、了解的、诠释的态度,尽可能不偏颇地在以详细资料为依据的情况下,还原“真实的教师”面貌。最后,研究者还需要与合作教师针对分析结果展开探讨,双方共同从资料中去建构意义。
二、研究结果
老师实践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关于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关于教学方法与目的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环境的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以下分别说明。
(一)关于课程的知识
老师认为,农村小学开设的课程除了要有语文、数学等主课外,社会、自然、品德、音乐、美术等课程也应该有。从整个教学来说,应该使学生全面发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贫困农村小学开设社会、自然等副课,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学生只认识几个字,读几本书。应该让学生全面发展。现在我们农村的学生一般上个小学,初中、高中上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各个家庭条件有限制,家庭条件困难。所以全面发展,让他们多学些知识,知识面广些,可以说是……,你想,不只是识几个字,我认为。
小学的自然课上得好,中学里学物理、化学基础就打好了。就像“自然”中“电池”那一部分,怎么是带正电,怎么是带负电、电核等,中学里都要学到,你学生如果能基本掌握、理解,中学里去他学得就容易些。我认为还是全面发展的好。(教师访谈)
老师对语文等所谓主课与社会等所谓副课并列的结构,并没有什么异议。但她同时也认为,目前在农村小学中开设社会等课程,还存在着不小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考试制度的压力和师资严重缺乏。
学生的课程来说,我认为主课……考试制度的举行,这个也矛盾着哩。从我们现在的情况来说,如果副课当主课的上,主课的作业就没办法阅了,到时候我们教学质量根本提不高。
我们的社会课也没考试呗。上面统考,排名次的是语文、数学,老师们没办法只能围着这个转。上面有奖罚制度,教学任务完不成,成绩提不高,老师要受批评、罚钱。罚钱是小事,受批评面子上太难看。
社会课我们上着哩,但是上得还是粗得很。参考之类的,根本没有看的时间。(教师访谈)
对于某些课程,赵老师认为自己确实有力所难及之处,但如果教师数量够多的话,分别由专人上不同的课,她也很赞同。
这个…美术也是我教的,我也不会画。画的、唱的这方面我根本是外行,根本不懂。
老师多以后,比方让我上个五年级的语文,再上个五年级的社会,只上两门,(社会课)我当主课上。(教师访谈)
正是由于上述认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使赵老师在课程实施中采取了一种折衷的立场。
我们学校可以说是社会课还上着哩,但上得还是粗得很。比方今天下午第一节是社会啊,我就上半节课,然后赶紧让学生写作业。社会课也就是把社会课本读一读,有些字词性的东西,就要求学生背下。社会可以说是简简单单地上着哩。
我上副课时,是直接书拿上去上(指不备课),有时候挡住的字(难倒老师的生字)就当场让学生查字典,共同学习,采取这个方式。
(教师访谈)
对于课程内容,赵老师更多考虑的是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否一致。在访谈中,虽然她承认自己对课程的内容并无太多的关注,但也指出,有一些课程的内容与贫困农村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甚至完全脱离,以致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而无法很好地领会课程内容。与其相联系的认识,表现在赵老师对课程设置目的的看法上。她认为无论主课还是副课,对于贫困农村的小学生来说,设置这些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在于培养计算、理解能力,假如念过书的同学出去做个小买卖,就必须和钱打交道,学好数学就为他以后的生活出路打了个基础。语文更是数学的基础,多认识字,可以培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打基础,哪怕是看一张报纸什么的,大体上的意思他就能很快地理解掌握。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
从多次的课堂观察可以发现,赵老师的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她认为,农村小学的学生一般基础知识薄弱,所以教学的主要内容必须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前提是字词,课文开始前,字、词、文字要疏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赵老师对于基础知识的重视随时表现出来。即使是大纲对学生不作要求的,只要是她认为值得向学生传授,她就会认真地去教。
我注重抓基础知识,再就是根据这班学生的特点。我平时上课,就是把教案、参考书看一看,把课文中看得见的重点句子、重点词用笔划出来。一般语文课我就随我的理解上。比如课文中出现一个反问句,教参上也没有讲,课后练习也没有要求,我就让学生练习一下,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样,改反问句的方法就掌握了。反正凡是课本中出现的基础知识、语法,凡是我知道的,课堂上我就教给学生,学过的巩固一下;没学过的,我就告诉他们记住一些,现在有个感性认识,以后学到了就比较轻松。 (教师访谈)
比如这次五年级的一个基础训练,是辨别词的感情色彩,这是一个基础知识,我就再三强调他们一定要记住,而且参考书上没让学生掌握褒义词、贬义词的定义,我也给学生解释,让他们接触,现在让他们有个感性认识,强调他们记下的东西。(教师访谈)
老师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原因在于:她认为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现在要学习的内容,更是为今后继续学习或走向社会作基本,听、说、写、读都离不开这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帮他们打好学习基础,就会使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学习轻松一些,记得牢靠一些。这种认识的来源主要是个人的学习与生活。因为在学生时代她就常常想,小学里老师讲的话,当时没有在乎,等到了中学里见到,哦,小学里教师曾经讲过,因此印象深刻,学起来也轻松。所以即使课本中现在没作要求的基础知识她也给学生讲。
其次,赵老师把考试中可能涉及的内容,看作是向学生重点讲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是考试的要求,同时还是向学生传授一种知识、一种技能。她认为,在考试中大致什么内容、什么题型该考,可以说自己现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一般的语文题,第一部分就是基础知识,比如看拼音写词语呀、造句呀、词语搭配呀等等,这些自己在平时就传授给了学生。第二部分是阅读。第三部分是作文。在考试卷子中,作文和阅读分析短文占的比例至少一半,因此它们也就成为教学的重点。
作文平常写周记,我给他们抄一些优秀作文,结合我们实际的优秀作文抄一些,让他们多看看,必要的时候甚至背一背。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学习这种方法,但作文绝对不允许抄。再一个是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有时我一节课要求写一篇作文,我坐在讲台上,他们就在下面写。快毕业时,我就20分钟限定时间让他们写,命题作文。作文这方面我抓得紧些。
阅读部分的短文可以说平时读不上,但我教给他们的是分析短文的方法。每次上课这是一个主题。再一个是概括段意。现在的出题有时出下的是给短文分段,写出某段的段意,所以也教给他们概括段意的方法。(教师访谈)
在这一部分中,赵老师所关注的,不仅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求知”的过程,即相关方法的掌握。在访谈与教学观察中,赵老师一再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同时她认为,只要掌握了方法,比如重点词、句意义的分析,就没有必要死记硬背词句本身。而学会了解答典型性的例题,掌握了方法,再去反复地演算相关的题,也只是徒然地加重学生的负担,没有必要。由此可见,赵老师在此是把传递知识与过程经验的把握同等重视的。
从多次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赵老师所强调的第三个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每次上课时她总是不时穿插着对学生写字姿势、听课姿势、朗读姿势、举手回答问题、说话有礼貌等方面的指正和要求,甚至学生的桌面没有清理、衣领没有翻好、钮扣没有扣好、拉链没有拉好、红领巾没有戴正等细节,也成为她在课堂上关注和提醒的对象。赵老师始终认为,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思想教育、文明教育相结合才行。即使有时为此把课都耽搁了,原因是一大部分时间全进行了常规教育,根本没法上课,她也坚持己见。
在赵老师看来,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深远意义与重大影响的一环。
我应该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他适应社会的能力。平常上课时从言谈举止、穿衣戴帽等方面做起。我认为进了教室以后,要给我一种整齐的感觉。昨天我还给数学老师说,你也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抓起,即使是学生上课一个站的姿势都得抓。教室里有好的气氛,老师才能有好的心情上课。(教师访谈)
老师甚至认为,学生行为规范的好坏,与学习的好坏互为表里。行为规范好了,纪律搞好了,学习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好好地学,行为规范就好;行为规范好,学习就好,这是一个相互的促进过程。正是源于对社会规范与传统道德准则的认定,才促成了赵老师这种知识的形成、定型,而另一个深层的原因,则来自她自小的个人经历。因为父亲是老师,母亲从小对她要求又特别严格,才形成了她特别注重个人行为规范的个性,并进而将其外化放大为其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关于教学方法与目的的知识
由上面对赵老师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的知识分析可知,来自她自己个人的想法与限制因素的牵扯,使赵老师对课程的观点产生了一些矛盾与冲突。但是在其教学实践中,她对课程的认识始终是一种观点:即课程是知识的传递。这一部分实践知识与其关于教学内容的实践知识相互作用,在其教学过程中又形成了两种倾向:一是注重知识的传递,二是注重经验过程。在教学实施上,因而出现了两种做法。赵老师十分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希望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过程;另一方面,她又十分重视由教师主导讲授的教学,希望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相关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赵老师十分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她认为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学习起来缺乏主动性,不预习。因此她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上狠抓,不仅要求学生围绕练习册上的习题学会有针对性地预习,而且要求学生主动朝前背诵课文我课上到二课上,你就背到四课,你早些背,我课开下,你就课文已经背会了”。她认为这样对学生的学习理解有好处,再一个就是使上课减少了不少障碍,不会因学生被动的学习导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这一部分知识,更多地来自赵老师本人作为学生时留存的经验。“像我们学的时候,数学都预习,书上的例题都自己提前看,前面能看懂,后面就不知怎么来的,嗳,看老师明天怎么讲,到时候仔细一听。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就掌握了。所以也记得住。”( 教师访谈)“我以前当学生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老师上着课,后面要求背诵的课文我就早早背会了。我轻易一篇课文背不会,背不会我就早早地背,老师课上到了,我也就背会了,我自己也觉得很轻松。再不是,哎呀,课上完了,我的课文还没背会,这种负担再没有”(教师访谈)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赵老师还注意把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贯穿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在教学中要尽量照顾学生的情绪,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等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随时注意调适教学过程。其次,对于差生,赵老师认为从自己的教学经验看,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适当加以鼓励,调动他的积极性,差生可以赶上学得好的学生。尽量在教学中考虑到他的自尊心,特别是避免当众批评,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主动性就会加强。对于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进一步自学,给他更多的施展空间,使他感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和信任,从而进一步超水平发挥。在教学观察中我发现,赵老师的课堂提问虽然兼及好、中、差三类学生,但对差生尤为关注,每当他们回答对一个问题的时候,赵老师总要带领全班同学为其鼓掌。这时候,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学生还有些不好意思的笑容后,分明体现出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及被认同感。“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我从来不处罚,也不歧视。我对差生抓得紧,比如背诵课文,他今天背不会,给明天的时间,明天背不会给后天的时间。天天督促,意思是非背下来不可,但时间可以放长一点。”(教师访谈)“我放学后不留学生,我说你家里去后,吃完饭以后再背,因为你肚子饿了,你精力就不集中。”(教师访谈)
老师在访谈中高兴地告诉我,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不断鼓励表扬,的确可以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来。“今天我一进教室,发现差了3个学生,哪里去了?我就满学校转着找,结果他们在学校外面,面对着墙背课文,可以说是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教师访谈)
为了培养学生自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中,赵老师还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调动其积极性。
我这个班上的学生“喝”、“渴”不分,我就告诉他们,你们渴了要水,所以“渴”要加三点水。喝水必须用嘴,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举例来说,学生感觉比较透彻,像“人们参加开国大典,下了火车,直奔向天安门广场”一句,课文后面问“直奔”和“走向”哪个好些?他们说不上,我就举了个例子,你家里来了个客人,是你多年没见的很欢迎的客人,你们心情是怎样的?他们说尽量跑着到人跟前去。我说如果是个天天来的人,那你见了又会怎样?他们就说爱理不理的。那他叫大门你怎么开哩,他们说走过去开哩。那人们直奔向天安门广场说明了什么?他们就说说明人们心情急着哩,学生就明白了。(教师访谈)
教师主导讲授法也是赵老师在教学中特别看重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中,赵老师有一个主导思想,就是能多讲一点就多讲一点,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我学到的知识尽量多地教给学生。”老师认为,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并认真领会老师所讲的内容、重点,是教与学的重要环节。而课堂上作笔记,是必须加强的一个学习方法。赵老师认为,教师主导讲授实际上是“讲读和练习混在一起了”,“上课时,一般课文、练习(课后思考题)、练习册上的问题,都在讲课文时穿插地讲过,我讲过以后,同学们再下去整理笔记,集中熟悉。课后作业我不再重复讲,作业错了后再纠正。”(教师访谈)在赵老师看来,教师主导讲授法,还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果学生课堂上好好听了,练习册就容易了,练习册上的题我就全讲过了,这样学生就比较轻松。我多吃些苦,让学生学得轻松些。”“多吃苦就是我上课时多讲些练习册上的题呀,如果练习册上的题不讲,学生下去以后还是做不上。课后题课堂上讲过,学生如果听好的话,作业很快就能做完。我一般要求上课好好听,下课以后再看一次课堂上记的笔记,再做练习册配合上。如果学生照我说的做,各方面可能好一些。现在我很注重这个方法,我认为效果比较好。”(教师访谈)
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既强调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坚持教师讲授的主导地位,然而这两种方法在具体实施时不免产生矛盾。研究者在观察与访谈中注意到,虽然赵老师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但在课堂上,因其过多的讲授,无形中挤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出于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对教学进度的考虑,前者的地位无疑被后者极大地挤占了,因而不免在教学中产生想法与实际不一致的情景。这一点在研究者提出来之后,赵老师自己也自觉矛盾,但却感到很难挣脱。
研究者(以下简称研):昨天的课给我一个感觉,好像你讲得比较多。
赵:嗯,我也认为我讲得多,你是说讲的内容多?还是……
研:比如像分析、概括的时候,让学生活动的是不是比较少?
赵:你的意思是…就是有些让学生说出来?
研:对,我看你基本上就提问一两个,然后就把答案告诉他们,让他们记。
赵:这个…我的课一般进度慢得很,可以说是…我可能有点赶进度。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活动,现在我们老师方法也有问题,学生的能力也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像学生积极动脑呀这种能力,从低年级来说…像我这个班,可以说这种习惯还没养成。(教师访谈)
对于自身教学方法知识的来源,赵老师自身也提出了一个矛盾的说法。在先前的访谈中,她认为自身具体的教学方法经过师范两年的学习,各方面比较清楚了,觉得这两年所学的最有用的是小学的教学方法。此外父亲的直接传授以及丈夫的讲解、指导、探讨,也是自己教学方法形成的来源之一。但在后来的访谈中,她又提及,教学经验及方法主要来自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摸索。“师范去以后,备课这些可以说是根本没讲,反正上了一次师范就是混了一张文凭。我认为知识方面任何东西都没学下,上课也没学下,备课这些也没学下。”(教师访谈)无论对课程、教学内容,还是对教学方法的认识,赵老师相关的个人实践经验都因种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矛盾的一面。同样,她关于教学目的的实践知识,也无例外地表现出一种矛盾与分歧的状态,既重视教学的目的为掌握知识,又重视教学的目的为传授经验。“家长的要求也是学校里让多学些知识,不要让学生玩;老师也愿意完成教学任务,多让学生学些知识。我的想法也是,家长把一个学生送到学校里不容易,经济方面各方面不容易,应该多学些知识。”同时她也认为“学习主要是掌握方法,我对他们说,不要死记硬背,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能力提高素质就提高了。”“学习方法当然很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肯定不成问题。”( 教师访谈)对这种矛盾现象,赵老师自己也无法解释清楚。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取向,分明掺杂了她不同的过去经验与不同的社会压力因素。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1:05:03 | 只看该作者
(四)关于学生的知识
老师一直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规范,在言谈举止方面一定要适应社会道德规范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学生要像个学生的样子,你流里流气的,看着很不舒服,说话呀…各方面…;走到集(市)上,人家会看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衣服斜挎,领子斜着哩,那不成。学生不上学便罢,既然上了就得学成个人,就是各方面都要像个学生的样子。”(教师访谈)
正是基于上述看法,赵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是能听话、学习好的学生,而文明礼貌差、不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则是她最不喜欢的学生,差生则指基础知识缺乏,不专心听讲或智商较低的学生。赵老师认为,学生由差向优转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行为规范调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教师的鼓励表扬。在教学中要关心差生,在提问中要多问差生,对他们的进步要特别关注,通过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恢复他们的自尊心,差生就可以赶上好一些的学生。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纪律,纪律抓好了,学习也自然而然地不成问题。
老师认为,贫困农村地区小学生有其特点,“这里的学生适应了棍棒教育,原因是家里的父母亲不好好说,动不动就打孩子,孩子认为是打他才听话,不打他就不听话。现在你老师说多少他就不听。”“有些学生你说一百次不如你打一棍。现在我也适应了。比如这个学生犯了错误了,说多次他不听你打一顿。那个学生和他犯一样的错误,我想着他应该改正呗,他可不改正,偏要等到老师也打他一顿,他才改。你说这样的学生你怎么办呢?但是打的时候你要注意方式方 (教师访谈)
在此,赵老师的实践知识又表现出它矛盾的一面,尽管她认为有时候对学生的行为校正需要用体罚的方式来进行,但她同时也表示“反正我觉得教师打学生也不应该,有时候我这样的错误犯着哩,但是我认为这绝对不对,打学生本身不对。”“我告诉他们你们甭不听话,要好好学习,要不打了你我个人也觉得不好意思进教室。”“不对是不对,但我们学生的特点,有的你不打是真的没办法,他根本不听。”(教师访谈)
总之,赵老师采取了一种家长式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赵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来调适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够照顾学生的心理与情绪,期望把自己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更期望学生在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方面符合自己的要求。正是出于这种望子成龙般的心情,在对自己的行为采取了一种理智上反对但情感上认同的态度。虽然这种做法并不是自己所满意的,但是赵老师认为合目的性的手段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
(五)关于教学环境的知识
老师对于规范的强调,也表现在她对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赵老师所在班级的教室后面,一个作为垃圾箱的纸箱放在墙角,簸箕靠墙放在纸箱后面,扫帚柄向下整齐地靠在墙上。墙报的内容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讲桌上罩着一个天蓝色的布罩。在访谈与教室观察期间,我发现,赵老师上课的时候,学生的课桌上是最为整齐的,课间还有学生在教室与走廊内洒水。
在访谈中,赵老师认为,一个噪杂、混乱、喧闹的教室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教室。而且她认为教学环境并不仅仅作为一个客观的东西而存在,同时它也是整个教学情境脉胳中重要的一环。
班风——主要表现在学习、纪律、卫生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我想卫生是基础。卫生搞好,有一个好心情,要不你教室里乱七八糟,人没心情学习。这是我的看法,我就是做什么事情,放得整整齐齐,乱七八糟的,我就没兴趣,这里也看不顺眼,那里也看不顺眼。所以我给他们这个班订的纪律,第一件事就是抓卫生,卫生可以说这学期基本上抓好了。他们的笤帚拿来后我都是亲自扎,扎的目的,让他们受教育。学生们会想,老师来亲自给我们扎笤帚哩,我们应该把教室的卫生搞好。平时上课,桌子底下有掉的纸、馍渣,我看见了就要把它捡起来。(教师访谈)
有个好的环境,人才有好的心情,有了好的心情,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我这个人觉得,即使房间的摆设不好,干净一些,整齐一些,人的心情也会好一些。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让我扫院子,用小笤帚,院子特别大,石子院,石头缝里都得扫得干干净净,扫不净就让我扫二遍,二遍扫不净扫三遍。说不上来是否受此影响,我现在扫地各处都扫得净净的,对学生要求也这样。校门的台阶,砖缝都得扫得净净的,校园也像一个家庭一样。 (教师访谈)
由以上可见,赵老师对于教学环境的实践知识的内容是,环境以整齐干净为要,注重规整性。显而易见,她的这部分知识来自她的个人经历、先前经验与其个性特征的混合作用。
(六)关于自我的知识
由于持续的接触,加之同为女性,年龄、经历、婚姻情况都有相近之处,因而在访谈中赵老师很快把研究者当作可以交流的朋友,并很自然地谈及了她过去不少历史。
老师认为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有一点稀里糊涂,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在就业初期,很吃了些苦头。当初认为自己学习不错,教小学应该没有问题,但后来一接触实际才发现,没有具体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是根本无法胜任这个工作的。赵老师认为,是在父亲的帮助和传授下,她才慢慢适应了这份工作。因为她的父亲也是老师,在她起步阶段对她帮助蛮大的。
老师说,父母从小对她进行的是比较严格的教育,像说话、做事必须规规矩矩,有礼貌。一个人应该随时严格要求自己,把该办的事办到尽善尽美。任何事情都要主动办在前头,不让别人说。这些教育,逐渐形成了赵老师严谨干练、注重个人行为习惯、要强好胜的性格。
个人的这些性格,明显地影响了她对班级的经营管理。例如她多次强调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特别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和文明行为的塑造。她的学生似乎也都像她一样,开始注重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卫生,同时也有集体荣誉感和好胜心。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教师,赵老师十分自信,认为“自己的课上得虽然不好,但学生们掌握了我教给的就行了,我的学生成绩好着哩。”(教师访谈)她认为教学最重要的要把握一点,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双方的适应,双方要配合好,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更要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
至于这些经验的成长,赵老师认为一是源于个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摸索与修正,一些则来自做教师的父亲的传授,以及与任高中语文教师的丈夫的经验交流。但赵老师也特别提到,学校的教研活动与同事之间的经验分享很少,极少或基本未对她的经验成长构成影响。至于到师范接受的专业训练,赵老师认为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不大,她认为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东西。而一些优秀教师的教案等文字资料,赵老师认为因与本地实际相距太远,因而不存在模仿实施的可能,也不是很大。
因有过较长时间担任民办教师的经历,赵老师对目前这份工作显得较为满意,对个人收入情况也比较满足,认为自己已经习惯这份工作,今后不会考虑转换职业。虽然她也有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的愿望,但认为可能性不太大,加之时间和精力缺乏,故而对此的积极性也较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有经验的教师持有个人实践知识,它始终非自觉地运作在教师的整体教学实施中,并形成了教师独具个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风格。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持有的这些个人实践知识,不是以条块状的具体经验形式存在的,也不是直接可以具体表述与交流的。它们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完整浑融的状态,更多地包含在以教学流程的事件为主体的故事当中,通过教师对故事的叙述表现出来,并经由研究者与合作教师共同构建而形成的。
克兰蒂宁(Clandinin)认为个人实践知识中特别强调的个人,在意的是教师主观的思想状态,因此常具有价值的、美学的与情感的特性。由此可知,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充满了感性与直觉之物。它明确存在,但又难以说清。教师可以知道应该怎么样做,但是他无法明确地表达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说明个人实践知识的运作呈现一种非自觉的、半无意识的状态,它已经不自觉地附着于教师的观念与个人行动中,存在于其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之中,包容了教学过程的多个层面。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影响,教师才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坚定了个人独特的教学观念,形成了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2. 教师持有的个人实践知识常呈一种矛盾状态,使其教学理念与教学行动之间时时显出一种错位。
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繁杂的分析整理,从个案研究的分析中,研究者惊奇地发现,教师拥有的个人实践知识虽然是浑融为一的,但又因其包含众多而常呈现出矛盾的一面。例如,从赵老师个人实践知识来看,她在关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关于学生等诸多知识中常有不易令人察觉的矛盾表述,显现出其个人实践知识中隐含的矛盾性。对于这些矛盾,教师本人也难以索解。因它的存在,导致教师在教学行动中偶而会采取一些与自己主要教学理念相悖反的行为。这种现象,我们只能把它归结为教师对教学实际情境多变性的现场把握。而这一点,恰好可以印证Elbaz所说的,实践知识是“教师以其个人的价值、信念,统整他所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且依实际情境为导向的知识”这一观点。
3.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来源,与个人的儿时经验、个性特征、教学经验、人生价值、文化生态等密切相关。
由研究者经过深度访谈与现场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主要地来自于自己的儿时经验、教学经验、个性特征、人生价值与对文化生态环境的认识。
以赵老师为例,她的个人实践知识大致地源于以上几个方面。对于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视,无疑与其个人儿时经验、个性特征、教学经验与人生价值相关。而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则更多地出于对贫困农村文化生态环境的考虑与自身经历的总结。
正由于个人实践知识的来源复杂,对其影响的因素众多,加之教师个人经验、性格、人生价值的不同,以及面对教学实践情境的多样性与不断变动性,我们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何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会呈现出矛盾的一面。
另一方面,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来自于其人生价值、个人经验、个性特征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是已基本定型的,因而资深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也有其根深蒂固的一面。它对教师的教学实施的稳定性起着重要影响,保证了教师教学实施的特色与连贯性,但反过来看,由于它的非自觉的运作与影响,也可能导致教师安于教学实施的现状,缺乏对自身的反思与进一步认识。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建议教师加强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觉反思。仅靠单向的讲述、说明,教师无法达到反思的目的。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创造促进反思的情境,利用日记、自传、分析教学资料等手段,和自己对话,利用故事讲述、访谈等手段,与他人对话,再进一步经过讨论、分析、批判,熟悉反思的方法,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才有可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2. 建议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大力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与教研活动。研究中发现,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极少,教研教学活动也基本属于空白。从国外学者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教师的学校经验和他们的专业发展关系密切。而研究者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西北农村小学教师则对自己的学校经验持一种负面的认识。鉴于此,建议当地教师透过同事之间的交流、讨论、回馈、观摩、刺激自己思考一直奉行的想法,反思习以为常的教学活动,使学校经验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正面效应。
3. 建议西北贫困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改变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形式。本研究已经发现,教师的先前经验、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文化生态等是影响教师实践知识的重要因素,它们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传统的师资培训。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师资培训中,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专业知识,而应把对学习者的先前经验与个性特质的分析纳入对他们的培训或进修课程中。否则在没有了解他们的需要与观念之前,就简单地提出批评或学习建议,既不公平也收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
4. 建议当地教育管理与科学研究部门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地方化的实用教材或校本课程,特别是要降低教材的难度,以适应学生实际。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很大部分来自于对当地实际情形的认识与对现行教材的把握,在这二者的平衡中构筑起了教师实践知识的个人取向。如果有一套与当地实际相符合的教材,必将能够极大地契合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中的相关部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2期.
Connely & Clandinin & 何敏芳.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2期.
Connelly,F.M. & Clandinin,D.J.(1990).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Educational Researcher,19(5).
Clandinin,D.J. & Connelly,F.M.(1994).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In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Ed. N.K. Dezenand Y.S. Lincoln.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Ingrid Carlgren,Gunnar Handal and Sveinung Vaage(1994).Teachers' Minds and Actions:Research on Teachers' Thinking and Practic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David Thomas. (1995). Teachers' Storie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9 16:33 , Processed in 0.9231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