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程的文化视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5 17:0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程的文化视野
——评陈金才的语文课程文化观
作者:杨再隋   
公元1620年,英国人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使人振聋发聩;公元2007年在中国深圳,陈金才说“文化就是力量”,可谓掷地有声。的确,文化,尤其是活化了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对人的感染力,渗透力,凝聚力,震撼力至大、至广、至深、至远,纵观世间万物,谁能与之相较!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的全部精神和智慧都凝聚在语言里。”因此,语言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智慧之泉,创造之源。把语文教学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实则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品位,优化了语文教学的品质,还原了语文自身的价值。使我们对语文教学有更多的期待,对语文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如何构建新的语文课程文化系统?陈金才认为:“语文课程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语文课程文化的构建,就是要借助于这种文化熏陶和自觉学习,从精神上带来新人的塑造——用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影响老师和学生的观念,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语文教育的水平。”诚然,借助文化的力量,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变师生的思想,调整师生的行为,激发生命的活力,不仅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还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语文的外部环境,营造平和、虚静的心境,逐步完善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进而探索建立具有语文特色的制度形态的课程文化和精神形态的课程文化。久而久之,积淀了的文化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无需强制,也无需“告诉”,就能在师生中相互影响,甚至代代相传。

那么,语文课程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呢?

其一,语文课程文化是一种以感性教育为特征的文化。

感性教育是调动儿童的全部感官去充分感知外部世界、丰富感性经验的教育,是诉诸形象、强调感染的教育。感知是认知的起始,也是认知的基础。儿童初涉人世,感知经验贫乏,对外部世界充满惊奇感。因此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表面看来,感知是表层的、零碎的、甚至粗糙的。但感知又是原汁原味的、本色的、原生态的、具象而生动的。儿童充分感知的结果,就会在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多种表象的置换、重组产生着丰富的想象。所以,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说:“美,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匆匆感知又急于抽象概括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不长,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很不充分,因文本语言唤起的形象更是单薄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会归纳、小结、提升哩?在文艺创作上,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形象重于抽象。在学生头脑里留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形象,以及表达这些形象的精彩语言,较之留下一些缺乏个性的抽象概念要重要得多。

陈金才执教古诗《泊船瓜州》一课时,强调“在清风明月中探索阅读教学的故乡。”通过学生吟诵诗文,引导学生在诗境、诗情中理解诗意,品味语言,推敲语言,品评语言的精彩,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之后,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一般来说,由于时空距离大,文字较生僻,儿童学古诗比较难。但是,在陈金才的语文课上,学生学古诗并不难,他们仿佛和古人、古诗有天然的缘份。诗,基本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对儿童的潜力,千万不可低估啊!正如陈金才所说:“假如阅读是一段风光绮丽而又波涛汹涌的航程,学生就应该是敢立船头的弄潮儿。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地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同时也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还要让他们在‘弄潮’中学习驾驭,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一位哲人说得好:“真正对儿童起作用的,不是纯理性的东西,而是感觉、热忱和冲动。”“对儿童来说,不理解什么,大多数根本不是由于缺乏理智,而是缺乏感觉。”

其二,语文课程文化又是一种以“诗性”教育为特征的文化。

诗性就是儿童的本真、本性,儿童正是通过特有的诗性和个体的灵性感受世界,而不是通过理性逻辑去分析、认识世界。

想象是诗性的基本特征,诗性就是想象力的游戏。在想象世界、尤其是幻想世界里,孩子们自由放飞,自由腾挪,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自由转换,构成了儿童独有的丰富多彩的梦幻世界,这就是儿童文化的特征,是语文课程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想象的主要功能在于把有限的东西延伸到无限,又能把无限的东西引入到有限之中,正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相互转换,使儿童的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了。

诗性是儿童的天性。苏霍林斯基说,按其本质来说,每个儿童都应该是诗人。施勒格尔(德)说:“诗是共和国的语言,在诗的王国里,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公民,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陈金才执教口语交际课《向往秋天》时,通过色彩明丽的三幅“秋景图”,把学生带入诗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诗情,联系诗文、萌发诗性。学生发自于心,出自于口,不少优美的语言,脱口而出。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7:09:4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中,当学生观察一幅“飞瀑图”后,师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什么感觉?

生:看着图中的瀑布,我觉得就像《鼎湖山听泉》一文所描述的泉水一样,显得雄厚磅礴。

师:你是不是有了置身于景中的感觉?不过我们通常都是用“雄浑磅礴”来形容水的气势。

生:我觉得还是用《黄果树瀑布》一文中的语言来形容更好一点,画面上的流水不就像“从织布机上织出的白练”吗?

生:我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

师:连声音都入耳了,妙!

生:我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同学们精彩的描绘让我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想和你们一起吟诵:空山新雨后,

生:天气晚来秋。

师:明月松间照,

生:清泉石上流。

……

真是浮想联翩,既活跃了思维,又训练了语言,进而学生感悟到秋天是彩色的季节,又是快乐的季节和收获和季节。正如陈金才在开课之初引用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孩子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想象中,一起“走进秋天——享受秋天——拥抱秋天”。一堂口语交际课就在这富有“诗性”的想象中不知不觉地结束了,而秋色、秋景、秋韵依然深深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其三,语文课程文化还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文化。

情出自于内心,发自于肺腑,情感是儿童最纯朴的面孔和最诚实的语言。儿童是不会掩盖真情实感的,喜怒哀乐尽显于外。可以说,坦露情怀,流露真情,是儿童的天性。有时他们情不自禁,噗哧一笑;有时,因不合心意而嚎啕大哭;有时又会收住哭声,破涕为笑。教师如能真心待之,师生自会心心相印,达到心灵契合;教师如能以真情感之,自会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所以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感化而不是灌输。

情感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油然而生的内心体验,大多会露于外,有时也会隐于内。激发情感,不能统一要求,更不能强制命令,强制的情感是虚假的情感。课堂上常见到那些装腔作势,故作激动;作文本上常见的那些矫情造作,无病呻吟,乃是感情的扭曲。看到这些,一种莫名的难受常会涌上心头,深感教育悲哀。

情感是教育的核心,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感情,因而爱是情感的核心。施勒格尔(德)说:“只有通过爱,通过爱的意识,人才成为人。”又说:“要认识到自己,就是通过爱,同样,通过爱他人,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可以说,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而脆弱的教育,不能设想,一个没有爱心、情感冷漠的教师能教好学生。

2006年秋,我在深圳福田区“陈金才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上,看过陈金才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导读,学生品读,在读中抓重点词语,抓最能表达情感变化的语句,学生的情感逐渐和文本所表达情感产生融合,在课文中,“我”的“怨”和母亲的“爱”相互对比,更衬托出母亲的博大情怀。而母亲的爱子之心,缘于对“我”的深深理解,因而“我”的“怨”是一种可以宽容的“怨”。其实“我”在“怨”中仍然反映对生命的敬畏。字里行间隐伏着对母亲的“愧疚”,为后文“我”的感情的变化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陈金才始终抓住“情感”这根主线,随着情节的推进,在缓缓的、轻轻的诵读中,在静静的、默默的体验中,师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有的学生噙着泪水读书,有的学生哽咽着表达自己的体会,此情此境,令人感动。

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认知和情感这两条线常常并行不悖,认知产生情感,情感推动认知。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情感这根弦,在起伏跌岩中,一定会弹奏出最动听,最美妙的乐章。

总之,陈金才心目中的语文课程文化是以感性、诗性和情感性为主要特征的儿童文化,是能激活儿童灵性,点醒悟性,显露天性的文化。语文课堂成了儿童思维的王国、创造的天地。儿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做着想象力的游戏,智慧的游戏,创造的游戏。儿童有缺点,那是可爱的缺点;有错误,那是美丽的错误。正是因为有缺点、有错误,才显出儿童的可亲可爱,表明教学的真实可信。我深信,这就是有文化品位的教学,是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教学,是体现着语文本色的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20 , Processed in 0.11248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