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于永正、钱梦龙、韩军如何上好语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5 17:3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于永正、钱梦龙、韩军如何上好语文课
  文章来源:《教育时报》
作文课不能“一本正经”

教育时报记者
李世超/

“细雨刷刷地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欢毛毛雨,在微风中斜飞着,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于永正老师用富有感情的朗读拉开了一节作文教学观摩课的序幕。
师:这段话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东西呢?
生:细雨、柳树、房屋、山、云和燕子。
师:那同学们又听到了些什么呢?
生:刷刷、唧唧的声音。
师:刷刷和唧唧分别模拟什么声音?
生:雨声和燕子的叫声。
师:那么,刷刷和唧唧是什么词呢?
生:它们是象声词。
老师接着出示了课文《小英雄雨来》中的片断:“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喀啦一声枪栓响……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是象声词?
生:喀啦、嗖嗖。
师:喀啦是模拟拉动枪拴的声音,那么嗖嗖是模拟什么声音呢?
生:子弹飞过的声音。
师:这几个词都是象声词。句子里有了象声词,读起来就会使人身临其境。所以,习作中不仅要写我们看到的东西,还要适当地写一写我们听到的声音,这样作文才会有声有色……
作文课怎么上?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回答。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如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高效率地指导他们写好作文呢?于永正老师用一节观摩课作出了示范。
老师指出,我们的一些作文课太正统、太严肃、太“一本正经”了,因此很多学生害怕上作文课,也写不好作文。因此,作文课首先要让学生们感兴趣,教师要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国外的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知诗歌,对学生们说: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写一首诗吧,每人写一句。然后,老师把每位同学的那一句“诗”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就是诗。做教师的都明白,这是诗吗?这当然不是,可是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可见,兴趣对于作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让作文课有意思呢?于老师强调说,首先应该从选材的角度来考虑——选材一定要有意思。在这一节观摩课上,于老师设计了看对比录像、出示几组象声词来让学生练习表达的环节。一般来讲,一节作文课选取一个素材就可以了,但是,于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又多提供了一些素材。于老师提醒老师们,在为作文课准备写作素材时,一定要多想一想“这样的素材学生喜欢不喜欢”。只有喜欢了,学生才会用心来写,才会在作文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老师接着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作文的命题。”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要在命题作文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让他们尽早适应各种各样的命题写作。不同的标题,其感情色彩大不相同。于老师打比方说,以“我”作题目,就有些单调,就不如“我这个人”的题目,再进一步,用“嘿,我这个人”“哈,我这个人”“唉,我这个人”作为题目就更好了,其各有意义,写作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可以起到激情、激趣的作用,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作文命题是一门学问,题目出好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一定要教会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拟个精彩的标题。”于老师强调说。
老师说,作文课的教学设计也要有意思。在这节观摩课上,于老师先出示两段文字,让学生感受到了象声词的美妙,接着播放对比录像,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理解声音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紧接着,于老师又提供了几组象声词让学生想象着写作。由于教学设计步步深入,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
老师指出,作文评讲更要有意思。这节课上,于老师对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作文进行了评讲,而且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面批”。于老师说:“这样讲评作文,全班学生都受益,效率是很高的。从事教学这么多年,我一直使用这种办法,实践证明这样讲评作文事半功倍,效果非常好。”
“有意思的一定有意义,有意义的却不一定有意思。我们应该追求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于老师最后强调说。
“有意思”与“有意义”,一字之别,却是境界迥异,认识上的高下不言自明。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7:37:04 | 只看该作者
钱梦龙:语文课要保持本色
教育时报记者
车治俊/

1117,我听了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一节观摩课《睡美人》。这节课与时下的一些观摩课相比确实不同: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更没有标新立异的课外拓展。另外,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个意外——发给学生的文本与钱老师要讲的内容不一致,影响了教学进度、破坏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再加上师生不够了解、学生回答问题屡屡出错,因此这节课给人的感觉是“结构松散、气氛沉闷”,是一节非常“平淡”的课。
但是,这也正反映出钱老师一贯的教学立场和主张。这正如他在开始讲评时所说:“时下流行的观摩课多是‘豪华’的包装课、作秀课,这些课是精心烹制的‘盛宴大餐’,学生吃多了会伤‘胃口’。我喜欢上平常课,因为‘家常菜最有营养’。”我从这节看似平淡的阅读指导课中尝到了一股浓浓的语文味:朴实、自然、真实。这些都体现着钱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睡美人》是一篇微型小说。课堂上,钱老师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和构思展开教学,教学活动紧紧扣住文本,教学目标非常明确。
上课伊始,钱老师先让一个学生朗读课文,之后他明确提出一个任务: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他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问题”:文章第一段中“失踪”为什么要加引号呢?钱老师启发学生要联系整篇文章来思考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很妙:它不仅能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关于引号的知识,即表示特殊含义、强调作用、固定用法及否定作用,而且也点拨学生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意义。当学生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A角坐在台下微笑着鼓掌”时,他们就会很快明白A角并没有真正失踪,此处引号的作用是“否定”,进而会思考“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指导对于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大意是很有帮助的。
老师在分析文章设置悬念的特点时问学生:如果按照一般的顺序来叙述事件的经过,把文章最后的情节放到前面,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学生尝试之后就会发现,如果小说这样安排情节,读起来就会索然寡味。由此可见,钱老师的导读技巧非同一般。这种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挖得深,讲得透”也是钱老师教学的一个特色。例如,在剖析小说主旨的时候,钱老师问学生:小说的标题为什么叫“睡美人”呢?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精妙绝伦。学生会很自然地联系西方童话故事《睡美人》展开想象:王子深情的一吻,唤醒了沉睡百年的“睡美人”,而A角富有爱心的一让,才有了B角的崭露头角和惊人一现。学生会很自然地体会到,B角就是西方童话中的“睡美人”,是A角的无私唤醒了她,她的美才为大家所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和文章标题特殊含义的理解。
老师不仅着眼于如何“教”,更重视引导学生怎样“学”。他提倡师生平等对话,为学生营造课堂对话的气氛,使学生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对话和交流。
例如,在分析小说主题的时候,他启发学生要多元解读,可以从A角、B角和导演等角度分析。学生分析后认为,从A角可以得出小说要表达“宽厚待人”的主题;从B角可以得出“要想抓住机遇,就要早作准备”的文章意义;从导演的角度,可以总结出“对人要平等,做事要公道”等思想。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钱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帮助学生完善语言表达。这样的问题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钱老师重视朗读、讲究意会,注重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素质化入人体,成为学生血肉的一部分。
真正的教学名师都是有思想、有境界、有风格的。钱老师对文章的分析和课堂讲解很平实,也极其精当。他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简简单单、波澜不惊,却在不经意间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钱老师说:“其实,上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质疑、讨论、创造的平台。”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直处在“热闹、表演和浮华”之中,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虚浮,语文也不再称之为语文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快警醒。
看来,语文课还是“平淡”一点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7:37:48 | 只看该作者
韩军:千字文一课时就足够了
教育时报记者
吴松超/

特级教师韩军上台了,我同其他教师一样屏住了呼吸、睁大了眼睛。对于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虽然早就有所了解,但听他的课我还是第一次。
今天的课是讲作家赵丽宏的《致大雁》。《致大雁》是一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象征意义的文章,一共有五个部分,一千三四百字,语言很美,而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明确反对语文教育“技术化”、首倡“人文精神”的韩军来说,这篇文章很对“胃口”。他会怎样把文章的感情、思想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呢?怎么让不经世事的学生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呢?我在心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高人”韩军有自己的办法——“激情朗读”。韩军的朗读真有功夫,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感情色彩随着他朗读的节奏一点点地自然流淌了出来。会场上静悄悄的,只有韩军浑厚的声音伴着音乐在回荡,大家都被韩军投入、动情、充满生命激情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韩军只是选读了文章的三个部分。读毕,他问学生:“是作家写得好,还是我朗诵得好?”学生答:“您没有读之前,我没有觉得文章有这么好,您一读我感觉文章写得真好!”
接下来的环节多少出乎我的意料。韩军没有介绍作者,没有解读文章背景,没有深挖文章的思想内涵,而是让学生找他朗读中的“错误”。
韩军的“错误”被学生一一找了出来。
“在澄澈如洗的晴空里,你们骄傲地飞翔……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你们无畏地向前……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你们欢乐地歌唱……”这三句话颠倒了次序。
“仰起头,凝视你神奇的雁阵,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有许多奇妙的联想,有一些难以得到解答的疑问……”中的“凝视”“奇妙”被读成了“仰视”和“奇特”。
“是为了逃避严寒,你们才赶在第一片雪花飘落之前,迎着深秋的风,匆匆地离开北国,飞向南方……”一句中的“第一片雪花飘落之前”被读成了“冬季来临之前”。
围绕这些“错误”,韩军开始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注意排比句的语序,分辨不同词语的意义、推敲词语的用法。韩军还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一片雪花飘落”与“冬季来临”的不同,分析如何把一句话写得生动形象、有韵味,而且让学生试着用另外的表达方式来代替“第一片雪花飘落”。
显然,这些“错误”是韩军为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早有“预谋”的。
韩军没有停歇,紧接着围绕“你们将飞入漫长而又曲折的征途,等待你们的,是峻峭的高山,是茫茫的森林,是湍急的江河,是暴风骤雨,是惊雷闪电,是无数难以预料的艰难和险阻……然而你们起程了,没有半点迟疑,没有一丝畏缩,昂起头颅,展开翅膀,高高地飞上天空,满怀信心地遥望着前方……”一段引导学生分别练习“铺叙”和“仿写”的写作手法。
最后,韩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了文章的题记上,让学生试着为一篇课文或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等写一写“题记”。
一节似乎应该充满教师“理想、情操”宣讲和深入分析的课在学生们的训练中结束了。纵观整节课,韩军只有在开始的十多分钟的朗读环节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其余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表现”,而韩军只是适时进行评论和点拨。
韩军说,这就是自己的“原生态”课堂,“平常什么样子,现在就是什么样子”。“上这节课我用了减法。”韩军继续说,“文章只学习了前两部分,剩下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我也没有讲赵丽宏的背景,没有讲象征的写作手法,但是我相信孩子们通过我的诵读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不畏艰难,坚持信念,不懈追求’的文章意义。”
韩军告诉老师们,这节课体现了“新语文教育”的几个理念——“举三反一”和“美读吟诵”。现代文的教学应该不求甚解、粗通文意、浅尝辄止,一篇课文没有必要去进行字斟句酌,向深、细、透挖掘,期望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那样学生可能什么都掌握不牢。“对于语言学习来说,积累永远重于理解。一节课研讨两三个知识点就足够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韩军认为,一篇一千多字的现代文一节课就应该讲完,否则就是‘少慢差费’。这样,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每一个老师都能在几周之内把一学期的课文讲完,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韩军说,语文课一定要姓“语”,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教给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方法。另外,语文教育还应该回归我国千百年来的语文学习传统——吟诵。“学语文本来很简单,千百年来一直很简单,即吟诵是根本之法!可五四运动之后,人们却逐渐摒弃了吟诵法,迷信千技百法。所谓千技百法,无非是解剖解析之法,把文章‘碎尸万段’之法。”韩军认为,美读吟诵,是“人心”感应“文心”,是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如发于已心,如出于已口,这样才能“积淀语感,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
最后,韩军肯定地说:“看似最笨之法,实际上是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熟诵100篇古文、200篇白话文和300篇古诗词,语文就不必再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11 , Processed in 0.0692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