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让大脑成为教参的跑马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8 12:0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别让大脑成为教参的跑马场
作者:常作印                             笔者在讲授莫泊桑代表作《项链》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玛蒂尔德这个人物?
刚开始,学生的回答完全在我意料之中,不少学生把教参上的说法搬了过来,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的女人。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幽了学生一默”:“看!一不小心我们的大脑就成了教参的跑马场。”
在学生会意的笑声之后,我接着说:“文学作品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如果满足于照搬教参上标签式的解读,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体验,那么你永远感受不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人物形象也不会在你头脑中丰满起来。”
继而,我给学生讲:“我们传统的解读之所以得出‘虚荣说’的结论,一是因为我们原来太习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法兰西的文化和历史。我们经常说,解读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而对这一篇小说的解读,很多人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法国人身上只有一个法郎,男士可能买一束玫瑰,女士则可能买一瓶香水,而不会去买一个烧饼充饥,这就是法国人的气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那时的法国是欧洲时尚的中心,体面也已成为法国人在社交场合的共同追求。对法国女人来说,能够在某一次上流社会的舞会中露面并成为舞会的皇后,即使付出十年乃至更多的辛劳,她可能也觉得值得。对法国男人而言,不支持女士的这个选择,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够绅士,不是法国男人。这不是虚荣。”
对“虚荣说”简单“批判”之后,我对学生说:“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是由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要考察其形象特征,必须考察文本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一遍小说,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来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好吗?”
十分钟后,有学生陆续举起了手。
“玛蒂尔德是一个忠于爱情的善良的女人。她是那么漂亮,在晚会上可以说出尽了风头,所有的男人都在留意她,她完全有资本去过她梦寐以求的生活,但她没有这样做。丢了项链以后,她也没有嫌弃丈夫薪水微薄,没有凭姿色向达官贵人投怀送抱,而是和丈夫一起辞退了仆人,勒紧裤带过日子。”
“我补充一点。当玛蒂尔德向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他或给他太大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
“玛蒂尔德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到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而不是选择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她恪守道义,用自己十年的辛苦劳动挣钱还债,这说明她不是贪图享乐的人,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她坚守了人最起码的尊严、诚信和坚强。试问有几个贪图享乐、爱慕虚荣又年轻美丽的女子会选择玛蒂尔德这样的做法?”一个男生铿锵有力的发言博得一阵掌声。
…………
学生的发言虽然五花八门,但我喜在心头,知道这节课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学生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感受已经逐步立体起来。最后,我总结道:“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这个人物远远不是‘虚荣’二字所能概括的。我读这篇小说时,常常会感慨命运的诡异和个体在其笼罩下的无助。正如作者所言:‘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一个小小的假项链毁掉了玛蒂尔德十年的青春,演绎了一出普通人的悲壮之歌,但玛蒂尔德身上依然保持着善良、坚韧、守信、忠贞的亮点,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对于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这样一个不幸的弱势女人,我们更应该掬一把同情的泪,而不是随声附和地盲目批判。希望这节课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安阳市曙光学校;《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09年2月18日《课堂》版发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6:19 , Processed in 0.0614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