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0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研究评课问题关联比较紧密的一些教育著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8 18: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研究评课问题关联比较紧密的一些教育著作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这个文章标题比较拗口。
我是想说这么个意思:“评课”这种行为背后,有“评课”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以及上课和看课的经验,等等,等等,这些东西要细究起来,差不多与每一种教育理论著作和教学实例分析的书都有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要研究“评课”问题,可以与许多许多种教育著作都扯上关系。那样一来,老管我这篇文章就没法写了。
咱自讨苦吃,投入许多精力(还贴了些钞票)创办了xnjyw.5d6d.com网站,在其中设了一个《管季超课堂观察札记》的子栏,好长时间都空着,有一位在汉的网友楚王后裔就发帖说了:“老管,快点上传点东西。我们等得黄花菜都凉了!”
为了不至于让关心我的楚王大侠那盘黄花菜冻硬了,我只好今天周末也不休息,只着一件短裤,光着膀子在灯下写这篇文章。
文章中只介绍9本恰好放在案头正翻看着(或准备翻一翻)的教育理论类小册子,它们与“评课”的关联度较紧密,又都是近年出版的,很容易买到。介绍给本站网友们,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选其一二买来看看。
为了不至于太麻烦马版,9本书的封面彩照就不分开发了,全部附在本文后面作为配图,方便网友们“看图索书”。
先说第一本:张楚廷著《教学细则一百讲》
这本书相当好!
好在它虽然是围绕教学原则展开的,但分析得极“细”,将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各种联系,都作了细腻(但简洁)的分析。
这本书的写法,明显区别于此前我已见过的任何讨论教学原则的著作,因此,当我1999年底在长沙黄泥街书店碰到她时,只一瞥,就“一见钟情”,心跳加快,揽入怀中。
此书的《前言》也是别具一格的。它用一句自己分析此书可能存在的缺陷,作为结句,让我不能不喜欢它的诚恳和自信。
让我随手从《一百讲》中抄录几讲的标题,您就知道此书值得当老师的人一看了。
《会讲与会问》、《会问与“学问”》、《讲与练》、《教学与教育》、《原由、原理、原则》……
前一二年又见到此书的修订本了,很想买一本,忍住了。
因为99年从长沙背回的这本还没“细嚼”它,不敢再浪费“粮食”了。
我的好多“爱书”都养在深宫,寡人冇得时间陪她们。
第二本:傅道春著《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
张楚廷先生的《一百讲》写得好,但要真正能“看进去”,没点儿阅读纯理论著作的经验的人,一下子品不出“味儿”来。(有许多老师鄙薄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其实是因为他们“看不进”去。看“进”去了,感觉便会不同)傅道春先生的这一本有些不同。它将我们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操作层面)所蕴含的理性思维和“技术”(!)要领,作了浅显易懂的阐述。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所接触到的教育理论类书,谈“原理”的多,谈“技术”的少。觉得这本书有新意,就买下了。
青年教师看了,一定受益;老年教师看了,或许会后悔!
后悔自己教了好多年书,竞从没思考过教学的“技术”会这么可学习,可迁移。
第三本:陈瑶著《课堂观察指导》
看到这本书,我就来气!气儿不打一处来!
为何来气?
气自己不争气!
因为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课堂观察研究的作品,据说作者和我同岁。
老管我要是当年高考时不是因为数学不及格未能进入理想中的高校,何至于后来费了挺大的劲儿去补那张已无意义的“本科文凭”;何至于忙忙碌碌许多年,一无成就。何至于阿猫阿狗都敢自认为是老管的上司,何至于……
在应该系统地接受“学院”派训练时住在大学院子里读书,比“土八路”式的游击战,效果不会一样。治学方法,还是宜于在大学校园里系统训练。
我们常常习惯于说“听课”,此书书名中的“课堂观察”一语含意更丰厚。
这一本书,也应归入侧重讨论“技术”问题的一类。
“评课”的技术性问题不解决,流于情绪化的表达或随感式的发挥……就难以避免。
我把这本书当作自学课本看待。
第四本:石鸥著《教学病理学》
这本书的新意是显而易见的!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则可从一个侧面得到旁证:此书一出,几乎所有谈论教学诊断问题的论文,都把此书老老实实列入《本文参考书目》中。
随手举一例,《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刊载的宋秋前论文《课堂教学问题问诊与矫治》一文,即将此书列为“参考(引用)书目”之中。
第五本:徐世贵著《怎样听课评课》
只有一句话的评价:很后悔买这样一本书。但假如站在书店里看上半小时,也很有必要。争取将来咱也整上一本,强过这一本是肯定的,只要有地方肯出。
第六本:刘振东、赵国义著《新课程怎样评》
国人喜欢“跟风”,图书商要制造“卖点”。“新课改”让编教材的伙计们,印教材的伙计们,讲如何搞“新课改”的伙计们,坐在主席团上训话要推动“新课改”的伙计们……哈发了一笔财!
老管赊了财。买这本基本无趣的书,花了11块。不过,基层学校教导主任可拿此书“套着”写迎检材料,把那些坐小包车装模作样的伙计们“镇”一下。
第七本:宋淑持著《松子评课》
上海教育出版社是一家文化品位挺高的出版社,我最喜欢的刊物《语文学习》杂志编辑部在那里。
另一本也比较不错的杂志《小学语文教师》还是在那里。
《松子评课》一书的作者宋淑持女士是该社《小学数学教师》杂志的老编辑,“松子”是“淑持”的沪语谐音。
韩希塘曾为此 书写过一个书评:《一流水平的评课》。看过此书之后,我认同韩先生的一句评价“老宋的评课是目前我国一流水平的评课”。
数学老师当然应该看看,看了保险不后悔!
语文老师也可以一看。看了可能挺开窍。
第八本:雷玲主编《听名师讲课》
这本书是由若干篇名师教艺赏析的文字组成的。很适合一线教师阅读。
买来后,我只翻了一下,没有细看。
我一直还没有投放精力去看这一类的书。因为有更多的吸引我的东西在等着我。
近几年,我对大部头的教育理论专著看得挺“入港”。
第九本:窦桂梅著《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这本书称不上深刻,没有报纸上那些吹捧的书评说的那么邪乎,但确有作者本人的思考在其中;这本书谈的都是教学问题,但写得轻松流畅,完全可以当作散文集来看。
那我就抽空挑几篇值得细看的再看看吧。推荐小语教师找来看看,很容易“进入”。
9本书草草地介绍了一番,充其量相当于一个不合格的导游在向您介绍景点,肯定说得不让人“解渴”,但没有导游们那种为山水编故事、凑传奇的毛病,忠实于我本人的真实感受,假如您看完了我的这篇文章,不必后悔浪费了时间,老管用钢笔写得挺累的,用北京话说“容易吗我!”因为直接在键盘上敲还不习惯,明儿上午还得自个儿掏钱到打字社请“小林印务”的小林同志帮忙录入,请罗长清帮忙拿数码相机拍书的封面,又请18年前的学生马建军先生帮我上传。(罗、马都是友情义助)
——老管为了让您能看到这篇文字,自找苦吃,好一通的折腾,是不是有点儿“冒傻气儿?”
哪像您这么聪明,当个游客,躲在电脑后,完全不为本网干任何活儿,还能看不少多少总有点儿意思的帖子。
想起多少年前一句挺臭的广告语:“脑黄金,让一亿中国人先聪明起来”。
祝您继续聪明着。或以“忙,得时间上网”,或以“我根本看过xnjyw.5d6d.com论坛”为借口,只享用本站资讯,不动手建设。本站创站仅70余天,流量过了13万多,从早到晚从没断过人,游客最多时同时有59人在线。都说没看,谁信呢?!
您亏心不亏心。
咱又不是商业网站,“人气”不“人气”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以诚相交。
咱和本站的几位版主继续傻着吧!
或许,傻人以后有傻福,走着瞧。
2#
发表于 2008-5-28 21:35:51 | 只看该作者

同锅吃饭

就得有的切菜,有的烧火,有的端凳子。。。。。。否则,请您蹭一二餐后走人
3#
发表于 2008-6-6 22:23:42 | 只看该作者
相关照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发表于 2008-6-10 12:51:47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6-10 13:34:48 | 只看该作者

老无书家

老无书家,网络高手;跟帖虽勤,多为图符;发图妙手,绝技不传;网誉甚隆,深居简出;犹柔寡断,略输豪气;劝君专意助老管,共创品牌震书坛。
6#
发表于 2008-6-10 13:39:08 | 只看该作者

请短信催阿中老弟上传在汉照片

长忠主编应付的,尚未付。华庆主席来孝时面索。
7#
发表于 2008-6-10 21:33:39 | 只看该作者
都是好书呀!
8#
发表于 2008-6-14 09:29:35 | 只看该作者

教研活动场合切勿搞/官本位/,一切以学术水平为标尺

教研员不是官员,称'主任'立马就长了本事不成 '某老师'这种称呼多亲切/,搞得像官场似的,是一种角色错位./ 管季超在长达11年的教研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需要劳您操心安排.
9#
发表于 2008-8-27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课堂观察20问答

课堂观察20问答
作者:崔允漷  …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24期    点击数:5391    更新时间:2008-3-18   
课堂观察20问答
●崔允漷
沈毅等*
  ☆何为课堂观察?(周文叶、何珊云)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沈毅、林荣凑)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崔允、郑东辉)
  ☆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崔允、吴江林)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吴江林、林荣凑)
  ☆如何确定课堂观察点?(郑东辉、俞小平)
  ☆如何选择或自主开发课堂观察或记录工具? (林荣凑、吴江林)
  ☆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郑东辉、郑超)
  ☆课堂观察记录有哪些具体的方式?(周文叶、秦冬梅)
  ☆如何处理记录的数据?(许义中、郑东辉)
  ☆在整理数据进行必要的推论时应注意些什么? (徐晓芸、郭威)
  ☆何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俞小平、李建松)
  ☆课前会议着重要解决哪些问题?(沈毅、吴江林)
  ☆课后会议着重要解决哪些问题?(沈毅、林荣凑)
  ☆课堂观察的类型有哪些?(周文叶、杨璐)
  ☆课堂观察局限性是什么?(朱伟强、郑东辉)
  ☆课堂观察需要哪些支持或保障?(俞小平、洪志忠)
  ☆学校如何培训教师开展课堂观察?(沈毅、马少红)
  ☆在开展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吴江林、毛红燕)
  ☆课堂观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哪些?(洪志忠、崔允)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RFBales)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其开发了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作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在某种程度说,贝尔思的研究拉开了比较系统的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而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1960年提出,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手段与技术,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但是,量化的课堂观察在加深对课堂教学的描述和认识的同时,也无法掩饰其纯技术的缺陷。从70年代开始,人种志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开始走入课堂观察。完整的文字描述呈现了课堂全貌,使原本被剥离出来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回归情境本身,从而研究者利用个人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诠释课堂。今天,人们探索、追求着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融合。两种性质不同的研究取向,从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丰富和充实了课堂观察。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
  课堂观察虽然在我国早已有所介绍,也有学校或教师开展了一些课堂观察的研究工作,更可喜的是,最近几年课堂观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一线教师的关注,并呈现出良好的势头。然而,作为一种他乡经验,怎样在我国本土扎根与发展?仍然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课堂观察能促进课堂学习的改善吗?课堂观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吗?国外课堂观察的技术需要怎样改进才能适合中国的课堂?中国班级规模过大如何合作地开展观察?如何自主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以适应中国的课堂教学“原型”?在进行观察之前,如何让观察者理解中国式的课堂结构?怎样培训教师具有一整套的技能,让他们成为合格的观察者?等等。
  我们,作为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一种代表,经过一年多来的持续研究,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上述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我们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也愿意与对此感兴趣的同仁合作继续深入地推进中国式课堂观察的研究。
我们开展课堂观察研究主要基于下列几点共识:一是要进行课堂观察,首先要解构课堂,因此,我们研制了《课堂观察框架》;二是要持续而有效地开展课堂观察,必须组建专业合作体;三是要分析某教师的课,还需要了解该教师,因此,课堂观察主要是同伴的合作观察;四是要使课堂观察有立足之地,必须针对传统听评课的不足;五是要使课堂观察具有专业性,观察者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培训;六是要使课堂观察具有时代性,必须整合人种志等观察的部分合理元素。
何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回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周文叶、何珊云)

10#
发表于 2010-4-28 21:38:58 | 只看该作者
实·活·新
――我评课的三个维度
上海市徐汇区中学语文教研员
曾宪一
200032
“实”首先是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出发的,因为一流学苗和二流、三流学苗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其次是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特长实际出发的,诸如有的教师文言文功底厚,有的写作功力深,有的擅长教散文,有的教议论文有一套等。我们倡导“实”的核心理念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叶澜先生认为: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扎实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初级的意义至少是学到了东西,再进一步可能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领着学生学的内容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意义吗?从长远来看,在人文关怀(以文育人)、思想情感、审美鉴赏、思维发展、写作借鉴、素材积累方面有促进作用吗?这正是语文教学目标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我经常在共同备课时问即将上课的老教师,你自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比以前教这课的实效多多少啊?
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充实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对好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都有;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但课的容量不能太小)。这课上与不上的效果是否明显,不明显的就是效率不高的。
教学目标定得准确、科学吗?这绝不是小问题,教学目标绝不可等闲视之,其实按照语文教学的实质来看,教学目标是最值得研讨的,这一课我们究竟要领着学生学什么?至于怎么教应该是“教无定法”的,是不太好指手画脚的。更因为我们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评课的第一个着眼点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大于60%就是合格课,大于70%就是良好课,大于80%就是优秀课。
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生成性的丰实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生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课要有发现和探究的味道,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简单告诉,更要点拨、开窍。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学习的快乐是发现的过程,有发明成分就更好了。生成性的课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所有有成就的教师都有一个共性——教给学生找到提出问题、探求新问题的方法。
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常态下的平实的课。平常课就平常上,只求有实际效果,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你的课对同类学校要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平时大多都是这样上的,不是因为开课了就多了很多演戏的成分。平实的课还要看对习惯养成是否有所帮助,因为习惯出能力,学法出成绩——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是踏踏实实的语文教育。
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真实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真正的完美的语文课是没有的,道理和人无完人一样。更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真实的课要有利于“健康”的课,我坚决反对拖堂,下课铃就是法,必须遵守。你可以拖堂,就是说规矩可以破坏,就是培养学生将来破坏规矩,不遵守法律。另外,不要一味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要张弛有度,留给学生思考、提问和整理的时间。
一堂实课应有收获的反馈评价,即教学访谈效果好。先问问学生听完课的切身感受,收获几何?如果大多数认为,听与不听就是不一样,念念不忘的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学生还想听你的课就是好课。再看看听课教师是不是都在睁大眼睛竖着耳朵听课(指的是公开课),如果大部分教师已参与其中,说明课是成功的。
“活”首先是教师上课不死板,有教学机智,教学思维“活”,遇到突发情况有及时得当的处理能力。
语文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有:“读”,有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配乐读等,据我观察和实践检验——最有实效的读是默读,最容易有口无心的滥竽充数的读是齐读。语文课堂没有读书活动,这绝对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课上重视了“”,表面看是在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朗诵要投入感情,进入角色,谁能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进入情境,那他的朗诵就会引人入胜。朗诵时除了要注意表现音色、音质、音量外,还要掌握抑扬顿挫和“句读”的技巧,有了“美读”味道才精彩。由“读”延伸到“听力”活动,诸如聆听课文或文学作品选段,玩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闭目倾听散文(诗歌或散文诗),尽情想象美好画面,感受音乐魅力,可陶冶性情;当然,通过听力还可以正音。
语文课堂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书法活动——学生设计课文板书比赛;根据炼词需要还可以设计成语接龙(成语故事、成语漫画)、造句(仿例造句)活动;根据作文积累和历练需要可以设计口头作文、诗歌背诵、讲故事(复述课文、演讲)、谈话(访问)、联想(创造)活动;根据评价鉴赏需要可以设计课本剧表演、鉴赏(分析、评价)、学生讲课、学生命题、答题(巩固)等活动。但不管什么活动,一定不能有“活动”没“体验”。
课堂要“五活”:引入含活势——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形式求活泼——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气氛要活跃——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结尾留活意——留着激情、留着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暗送秋波。课堂小结是括号、问号、连接号、感叹号,绝不是单纯的句号。
“活”的核心实质追求是学生主体思维活跃程度高。课堂的学习主体理应是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艺术、驾驭教材能力和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学习的主持人、启发者、引导者、参与者,不是领导者、填鸭者、牵牛者(用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指向,把“对话”当作“问答”)、旁观者。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思考欲,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最佳状态是全体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绝不是标准化的,尤其是鉴赏的问题,决不能教师进行权威总结。而且能回答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一般思考不出来的问题,更视为思维有深度的表现。坚决反对有话语霸权、思维一统嫌疑的的形式化、灵魂匮乏的教学行为,过分追求结论与封闭课堂,学生思维权利被剥夺。这种行为实质上还是在教教材,是教师思考的贫困,因为他把书当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
“活”课还有一个课堂氛围营造的问题,但是不是师生、生生都互相尊重?是不是和谐?是不是活跃?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这种环境下学生是安全的,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没有人笑话;他和别人意见不一致,和老师意见不一致,也不会受到批评。
“活”课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应该有回答,而不光“是”“不是”去迎合老师,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有深度的问题。教是为了少重复教,语文课堂不能没有对话。但讨论活动的时间不能太短,建议410分钟,因为大多4人小组的讨论每人讲完看法稍做交流就不止4分钟。时间太少的就没必要设计成讨论活动了,直接请学生发表见解好了;也不能有“讨论”没“碰撞”,有思维碰撞才有思维深度,讨论因需而置、因时制宜,但都需要指导。“导而弗牵”不是绝对的,以导为主,必要的牵也是必需的——讲课有时是需要设思维的套的;另外,讲多讲少也不等于课的好坏。当然,小组合作不能有“形”无“实”。
教学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不搞一言堂或几人堂,不压抑学生,只提供参考答案。教师讲课富激情、有活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能感染听课人也不自觉参与学习过程之中。这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所在,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活”还有一个最大的观察指标:差生动起来了吗?有时听完课,我会问授课教师:这节课上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发言了?如果有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发言了,说明差生也动起来了。因为很多学科的课最容易上成好生表演的课,差生始终是看客。好课是对个别差异充分关注和帮助解决的课。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它是针对中等学生进行教学,所以实际上有两类学生在浪费时间,一类是完全听不懂,一类是吃不饱。评课要看如何关注处在两头的学生。我经常在想,所有幼儿园孩子几乎都是哭着上幼儿园,所有一年级小学生几乎都是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但是为什么上着上着有的孩子就逃学了,流失了?差异关注很重要,真正让两头学生都能感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才是一节真正的好课。
“新”的第一个表现是:有教学创意。用王蒙得话就是“亏你想得出”。好的策划才能出好戏,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创意的优劣往往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标尺。没有新颖的教学创意的课肯定是不吸引人的。在一堂成功的课中,教与学的活动安排至少要有12个环节是出人意外又入人其中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敢于有争议性。能求全、求满、求美、求新的好课为何不大胆尝试?与其他同学科教师同上一篇课文时进行比较,有明显的12个创新点。创新点来源于自己的独到教研见解。有教学创新点,即有教学个性,因为个性是特色的标志,教学特色能成长为教学特长;个性是创造的因子,教师有了个性这个创造的基因才会灵动出教学创意。
有教学创意的课一般还体现在“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
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思想高度),能折射出教者的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等。
有精彩的教学高潮。即有教学动情点,或者叫教学亮点。课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亮点能打通学生的感官,使思维产生共振,能引起听课人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此时的教学效果最佳。有教学高潮的课听了才过瘾。语文课堂需要恰到好处的表演做秀,否则何来精彩亮点呢?
教学理念新——教法为学法服好了务。授课教师有旗帜鲜明的学法指导意识,且能围绕学法指导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筛选信息方法、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提示、解题思路讲解等规律性的点拨、诱导、提示。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教给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最好是帮助学生探究出能举一反三的点金术,让学生开窍。培养了自学能力,尤其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有效操作流程。通俗地讲,就是教学生从“懂”到“会”再到“用”的过程,三者之间隔着几重山水。整个教学生自学的过程,就是指导他们跋山涉水的本领。不仅教学生“心灵”,还要教会学生“手巧”。语文教学必须将写作借鉴落到实处,因为教材是学习写作的范例;必须将学与练有机结合,只学不练,效果堪忧。
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毕竟是辅助教学手段,这是它的本旨属性,既然是“辅助”就不能喧宾夺主,所以满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实不足取,也无必要。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一定要因课而宜,万不可一刀切,说什么“没有把多媒体引进课堂的课就不是好课”。实际上,就是科技发达到较高程度,机器人还是很难取代人的,更何况“多媒体”呢?幻灯片的字迹要大,否则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楚;一般课文片子数量410为宜,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多媒体使用的阶段要求:起初,鼓励使用——能用就用(因为这时大家都不会用);中期,恰当使用——该用的用(此时处于半成熟阶段);后期,理想使用——能不用则不用(因为成熟的语文教师还是首要语言魅力的)。
总之,一堂好课已将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动点化、支持、配合学生学习的实录。语文教学要求新,但更要求实、求活、求是,“新”是新的方法,“实”是语文基本功,“活”是教学艺术,“是”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求实是求新的基础,求活是由求实到求新的路径,求活、求新是为了更好地求实,而求是才能科学地求新、求活、求实,因为语文教学需要科学地发展,语文教学评价更需要科学地建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6:05 , Processed in 0.13372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